一把匕首式的文学丰碑
记得那年还是大三初冬,我正重感冒,浑身酸痛,无意中借了同学的《心灵史》,不厚,在感冒的迷糊状态下四个小时一气读完,然后不敢再回头阅读,因为阅读时,这本不厚的《心灵史》就像一把匕首一般直插心脏,浑身的寒意加重了病情,但是感冒所带来的迷糊一扫而空,因为我知道遇见了一个新的世界。
打小开始我阅读过的小说,小说最后总是谈到人的救赎,或者至少在描写人“生”的状态,就如基督山伯爵恩仇记最后写道的一般“所有人类的智慧都凝结在‘等待’与‘希望’之上。”而阅读完张承志的《心灵史》,我只是看到尖刃,和尖刃上流淌的鲜血,但是我这种感觉不是想贬低这本小说。因为偏执、屠杀就在那里,我们却要用文字伪造出来的爱化解一切,用所谓的终极真理虚幻出一个希望,那不是另一种虚伪和残忍吗?
而张承志因为自己无法改变的出生,记录了那段游离于我们汉民的历史,记录了那段在二十五史正史上只所作“蛮夷”的历史,把对于主流民族可以算是细枝末节,甚至可以忽略不计的历史如此完整的以自己的眼光记录下来,于是把这无法化解的硬疙瘩铸成了丰碑,这本史诗的成功就在于他自己创造了一套价值。
对于传统经典略有涉猎,读过部分《论语》,背过《老子》,略看过些《庄子》,精读了《资治通鉴》九十卷,而且还在读下去,觉得我们的汉文化其实是叫我们怎么活,《论语》和《老子》不过是活的两种方式,《资治通鉴》更是中国人生存方式的各种缩影,只有《庄子》有点跳出了生死之圈,甚至可以说汉文化的主流不过是现代所谓”成功学“的变种而已,为了所谓的活,我们的文化为生存设置了无数的规定。而张承志的《心灵史》说的是人怎么去死,诉说了活是偶然的,而只有死才是必然的,这是我在阅读完《心灵史》十二年后忽然看见的东西。
打小开始我阅读过的小说,小说最后总是谈到人的救赎,或者至少在描写人“生”的状态,就如基督山伯爵恩仇记最后写道的一般“所有人类的智慧都凝结在‘等待’与‘希望’之上。”而阅读完张承志的《心灵史》,我只是看到尖刃,和尖刃上流淌的鲜血,但是我这种感觉不是想贬低这本小说。因为偏执、屠杀就在那里,我们却要用文字伪造出来的爱化解一切,用所谓的终极真理虚幻出一个希望,那不是另一种虚伪和残忍吗?
而张承志因为自己无法改变的出生,记录了那段游离于我们汉民的历史,记录了那段在二十五史正史上只所作“蛮夷”的历史,把对于主流民族可以算是细枝末节,甚至可以忽略不计的历史如此完整的以自己的眼光记录下来,于是把这无法化解的硬疙瘩铸成了丰碑,这本史诗的成功就在于他自己创造了一套价值。
对于传统经典略有涉猎,读过部分《论语》,背过《老子》,略看过些《庄子》,精读了《资治通鉴》九十卷,而且还在读下去,觉得我们的汉文化其实是叫我们怎么活,《论语》和《老子》不过是活的两种方式,《资治通鉴》更是中国人生存方式的各种缩影,只有《庄子》有点跳出了生死之圈,甚至可以说汉文化的主流不过是现代所谓”成功学“的变种而已,为了所谓的活,我们的文化为生存设置了无数的规定。而张承志的《心灵史》说的是人怎么去死,诉说了活是偶然的,而只有死才是必然的,这是我在阅读完《心灵史》十二年后忽然看见的东西。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