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炼诗史
题记:今年年初,诗人杨炼获得了意大利波尼诺奖,这是一个酿造格拉帕酒的古老家族设立的一个国际文学奖。采访杨炼的那一天,刚刚传来波兰女诗人馨波斯卡过世的消息。一根弦被拨动,时间用大大小小的残酷巧合传递着意义。在意大利出版的《大海停止之处》的末尾,附着一篇《一个读者的看法》,那位读者把馨波斯卡和杨炼放在一起,视为“当代成功征服沉寂之上的空间的诗人们”。而死亡正是杨炼诗歌开始的地方。
一九七六年是杨炼的创作元年。那一年共和国的领袖们相继湮没,而更重要的是,那一年,杨炼的母亲过世了。从此家书不再,被切断的情感诉说使“诗”浮上了生活的表面,创作由此成为了杨炼得以“能够与内心对话和自我辩驳的方式”。和当时中国百千苦闷青年一样,“诗”成为了抒发对于现实忧愁的途径。这次向自我内心的转身,使得杨炼开始“寻找自己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感受”,这是一种“自觉”的诞生,它来自于最切肤的痛,正如杨炼一贯强调的“以死亡的形式诞生,才是真的诞生”。
无论是那私人的死亡还是那场公共的死亡,七十年代留给了中国一道难以磨灭的创伤。当所有的人背负着这道创伤的时候,一些人发现了蕴藏其中的一种深刻的能量。杨炼将其称为“噩梦的灵感”,在他看来“创伤其实给我们的自我世界、精神世界撕开了一道裂口,这道裂口能够让我们俯瞰自我分裂,让我们得以窥见中国自我内部的断层。”
于是,八十年代诞生了。
一九八三年,对于杨炼来说,另一个重要的年份。那是转折的一年。那一年,他发现了屈原。
杨炼回忆说,“文革的时候,自己还是处在一个梦游的状态,虽然身体经历了饥饿、劳累等等,但是精神还没有醒转过来。但是,一九八三年,在经历了伤痕文学,经历了拨乱反正,经历了民主墙和《今天》。这时候整个中国已经醒过来了,但是‘反对精神污染’运动就这样眼睁睁的在面前发生了。” 噩梦并没有结束。醒眼正对所带来的震撼是深刻的,“这是真正的自觉的开始”。更深刻的噩梦带来了更深刻的灵感。
七六年,北岛的《回答》,如今看来更多的是一种“政治的情绪”,一种群体的口号,“用口号回答口号”。而八三年,“诗歌的激情”超越了“政治的情绪”,“回答”转向了更为深刻的“提问”,这是一种“自我追问的激情”,它在考验着我们“是否能对自己提出更深刻的问题”。
这是反思的八十年代。“外在的群体的批判性转向了内在的自我的追问”。这是一个深刻的转折点。杨炼在那时发现了一种传统,“自我追问从《天问》开始就成为了诗歌的根源”。 杨炼是那批朦胧诗人中对中国的历史和中文的自觉反省最早的一个,他直觉到了历史、传统、现实和我们自我之间的一种深刻的关联。
自《半坡》和《诺日朗》,杨炼开始了他的思想考古。他从现实向内心挖掘,“挖掘的出发点,无处不在”,无论是黄土覆盖的半坡,还是伦敦怡然的李河谷。
一九八八,杨炼带着他那卷中国时代的完结篇《yi》开始了流亡生涯。零九年,杨炼在柏林举办的“1989,世界的历史”艺术展中,担任了中国部分的策展人,那时的他已经打通了流亡的经验,“你只要是一个精神的创造者,你怎么能不是一个精神的流亡者”。 杨炼说,“流亡”这个词最早出自《离骚》,比起英语的“exile”增加的太多意义,它是“在流动中亡”,也是“流向死亡”,既是“流本身就是亡”,也是“从亡开始流”。
八九年,杨炼远在大洋洲,“从岸边眺望自己出海之处”,从中文版《叙事诗》里的《现实哀歌》中遗落的那几个段落里,我们知道杨炼从死亡中又一次诞生,“人生如轮回,对于内心的极度追求,是穿透自身的死亡再次诞生的过程。”
一九九三年,杨炼在新西兰。那一年,顾城自杀。这是“海外流亡最黑暗的一年”。而正是那一年,他“被大海摸到了内部”。“回家的路已经回不去了,前方的路蔓延无边,到底怎么生存,怎么写作?”通过《大海停止之处》里那四个层次的诗,杨炼找到了最后的那个句子:“从岸边眺望自己出海之处”。他看见了内部的精神距离,在这种分离中,他明白了“漂流是无始无终的,既在海外,也在海内。这是内心的漂流。”那时他打通了国内的经验,也打通了在海外流亡的经验,也打通了他的内心。
杨炼是个拒绝重复的诗人,每一部作品都是一次全新的体验,“每一行诗都是重新诞生”。他在《同心圆》里发展出一种思维的模式,超越了西方的线性时间观,这是在《半坡》时期思想考古的延续,当时杨炼在历史的巨变中体味到的不单单是现实政治的痛苦,而是一种“从时间循环的痛苦”向“没有时间的痛苦”的转变。西方不再是线性时间中处于未来的一端,而只是同心圆中的一环。
在杨炼看来,当代的困境是文革困境的延续,利益全球化下带来的自私、冷漠与玩世不恭是一种更为深刻的困境。而内在于中文之中的这种“无时态”似乎能够“提供给世界一个有效的方式,一种共时的反省层次,既在人的命运感受的最深处,同时又在俯瞰整个人类的根本处境的最高处”。
去年年初出版的《叙事诗》,在杨炼自己看来是写作三十载的集大成之作。对每一首诗的形式的独特设计,包括整个形式、行数、韵脚、结构、节奏,杨炼在神似上再创造了悬压在中文诗上精致的古典主义。《叙事诗》也是杨炼的自传,这次他与自己的正面相对,“自传体本身就是把自己作为考古学的发掘机制”,循着历史,他一层层地探究自己的内心世界。在他看来,这是“大历史深刻的卷入个人经验,个人的内心构成历史的深度”。
于是,这就成了杨炼或者屈原的“史诗”,不是荷马用诗歌来讲述历史,而是每一首诗都包括整个历史。
载于《Numero》
![]() |
一九七六年是杨炼的创作元年。那一年共和国的领袖们相继湮没,而更重要的是,那一年,杨炼的母亲过世了。从此家书不再,被切断的情感诉说使“诗”浮上了生活的表面,创作由此成为了杨炼得以“能够与内心对话和自我辩驳的方式”。和当时中国百千苦闷青年一样,“诗”成为了抒发对于现实忧愁的途径。这次向自我内心的转身,使得杨炼开始“寻找自己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感受”,这是一种“自觉”的诞生,它来自于最切肤的痛,正如杨炼一贯强调的“以死亡的形式诞生,才是真的诞生”。
无论是那私人的死亡还是那场公共的死亡,七十年代留给了中国一道难以磨灭的创伤。当所有的人背负着这道创伤的时候,一些人发现了蕴藏其中的一种深刻的能量。杨炼将其称为“噩梦的灵感”,在他看来“创伤其实给我们的自我世界、精神世界撕开了一道裂口,这道裂口能够让我们俯瞰自我分裂,让我们得以窥见中国自我内部的断层。”
于是,八十年代诞生了。
一九八三年,对于杨炼来说,另一个重要的年份。那是转折的一年。那一年,他发现了屈原。
杨炼回忆说,“文革的时候,自己还是处在一个梦游的状态,虽然身体经历了饥饿、劳累等等,但是精神还没有醒转过来。但是,一九八三年,在经历了伤痕文学,经历了拨乱反正,经历了民主墙和《今天》。这时候整个中国已经醒过来了,但是‘反对精神污染’运动就这样眼睁睁的在面前发生了。” 噩梦并没有结束。醒眼正对所带来的震撼是深刻的,“这是真正的自觉的开始”。更深刻的噩梦带来了更深刻的灵感。
七六年,北岛的《回答》,如今看来更多的是一种“政治的情绪”,一种群体的口号,“用口号回答口号”。而八三年,“诗歌的激情”超越了“政治的情绪”,“回答”转向了更为深刻的“提问”,这是一种“自我追问的激情”,它在考验着我们“是否能对自己提出更深刻的问题”。
这是反思的八十年代。“外在的群体的批判性转向了内在的自我的追问”。这是一个深刻的转折点。杨炼在那时发现了一种传统,“自我追问从《天问》开始就成为了诗歌的根源”。 杨炼是那批朦胧诗人中对中国的历史和中文的自觉反省最早的一个,他直觉到了历史、传统、现实和我们自我之间的一种深刻的关联。
自《半坡》和《诺日朗》,杨炼开始了他的思想考古。他从现实向内心挖掘,“挖掘的出发点,无处不在”,无论是黄土覆盖的半坡,还是伦敦怡然的李河谷。
一九八八,杨炼带着他那卷中国时代的完结篇《yi》开始了流亡生涯。零九年,杨炼在柏林举办的“1989,世界的历史”艺术展中,担任了中国部分的策展人,那时的他已经打通了流亡的经验,“你只要是一个精神的创造者,你怎么能不是一个精神的流亡者”。 杨炼说,“流亡”这个词最早出自《离骚》,比起英语的“exile”增加的太多意义,它是“在流动中亡”,也是“流向死亡”,既是“流本身就是亡”,也是“从亡开始流”。
八九年,杨炼远在大洋洲,“从岸边眺望自己出海之处”,从中文版《叙事诗》里的《现实哀歌》中遗落的那几个段落里,我们知道杨炼从死亡中又一次诞生,“人生如轮回,对于内心的极度追求,是穿透自身的死亡再次诞生的过程。”
一九九三年,杨炼在新西兰。那一年,顾城自杀。这是“海外流亡最黑暗的一年”。而正是那一年,他“被大海摸到了内部”。“回家的路已经回不去了,前方的路蔓延无边,到底怎么生存,怎么写作?”通过《大海停止之处》里那四个层次的诗,杨炼找到了最后的那个句子:“从岸边眺望自己出海之处”。他看见了内部的精神距离,在这种分离中,他明白了“漂流是无始无终的,既在海外,也在海内。这是内心的漂流。”那时他打通了国内的经验,也打通了在海外流亡的经验,也打通了他的内心。
杨炼是个拒绝重复的诗人,每一部作品都是一次全新的体验,“每一行诗都是重新诞生”。他在《同心圆》里发展出一种思维的模式,超越了西方的线性时间观,这是在《半坡》时期思想考古的延续,当时杨炼在历史的巨变中体味到的不单单是现实政治的痛苦,而是一种“从时间循环的痛苦”向“没有时间的痛苦”的转变。西方不再是线性时间中处于未来的一端,而只是同心圆中的一环。
在杨炼看来,当代的困境是文革困境的延续,利益全球化下带来的自私、冷漠与玩世不恭是一种更为深刻的困境。而内在于中文之中的这种“无时态”似乎能够“提供给世界一个有效的方式,一种共时的反省层次,既在人的命运感受的最深处,同时又在俯瞰整个人类的根本处境的最高处”。
去年年初出版的《叙事诗》,在杨炼自己看来是写作三十载的集大成之作。对每一首诗的形式的独特设计,包括整个形式、行数、韵脚、结构、节奏,杨炼在神似上再创造了悬压在中文诗上精致的古典主义。《叙事诗》也是杨炼的自传,这次他与自己的正面相对,“自传体本身就是把自己作为考古学的发掘机制”,循着历史,他一层层地探究自己的内心世界。在他看来,这是“大历史深刻的卷入个人经验,个人的内心构成历史的深度”。
于是,这就成了杨炼或者屈原的“史诗”,不是荷马用诗歌来讲述历史,而是每一首诗都包括整个历史。
载于《Numer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