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特色之二——苦修
不知出于哪里的文
古代希腊雅典本有特以“Cynosarges”名其学园的犬学派(Cynicism),由苏格拉底的一个弟子安提斯登斯(Antisthenes,449-366)所倡的。相传苏格拉底一生专力于知识之求,不事生计,大有粗衣砺食,囚首丧面之风。他尝说:我在世上几无所需(指物质上)。安提斯登斯便宗此意而发展为一忍苦受辱的伦理学派。这派认为道德在乎安贫习苦,才不致为名
利物欲所拘,而可清心求学,益智澄思。然而倾向自然主义的希腊人,觉得这样严肃苦行,未免矫枉过正。所以后来斯多亚派修改其说,不重消极的习苦甘贫,而提出积极的率“性”(physis, nature)循“理”(logos)。这两个重要概念,后来都为中世纪基督教(不论东方或西方)所吸取。而斯多亚派所倡导的“无欲”(apathia)心态,则尤为东方教会所特加重视。因为波斯古教主张恶的根源就是物质;人之所以犯罪,就为了身体对物质的欲求。东方教父们深受这种主张的影响,接受了斯多亚派“无欲”的道德理想,而认为只有神性才是绝对无情欲的,因而凡为基督徒必须修到能完全解脱情欲,才可清心与上帝合而为一。而这种解脱情欲的方法,端赖从事苦修。
我们必须了解,苦修主义是毋宁属东方的。因为苦修原不是理论或学说,却是一种实行和习练。希腊文化的特质是知性的,而东方文化则重“行”而不重“知”。圣安多纽(St. Antonius,251?-350?)在埃及所示范的修道主义,本是一种实践生活。这于后来圣马克西母之以“苦修之道”(Logosaskesis)题其书名而可见。这种主义以后在西方却演变为过重组织的修道院制度,而且修道院里更产生了东方所未见的烦琐经院哲学。我们知道圣安多纽的生平,是由亚他那修为他所作的有名的传记(注)。他拥有豪富的遗产,但听到了“你要舍弃所有而贮财于天”的福音,便把一切产业施舍净尽,而投到荒漠里去度独身静寂的生活了。他战胜了魔鬼不断的引诱——珍馐,美伴,隆誉,黄金,但他心内终是挣扎苦斗不已。魔鬼有时以“我是上帝的权能”之声来威胁,有时以修道士的姿态出现,约与同居,但他只与其孤影静处(To live alone with the alone),坚守不移。荒漠里一切野兽的吼哮驰逐,都不足以摇动他分毫。独身虽以为罗马教会所重视,但东方教父特别强调这种贞洁生活,认为人最初在伊甸园中的生活原属童贞。当死亡藉由犯罪而进入世界之后,亚当才和夏娃同房,她才怀孕生子(创4:1)。人因守不住童贞,才被上帝罚归尘土(创3:19)。可见,人如欲离开尘世,重返伊甸永生乐土,定要严守童贞。像这类克己虔修,弃绝尘世,一切快乐的见解,确是东方思想的一大特征。
(注)选译收入本集成第一部第六卷。
要之,东方教父的思想是透过部分的希腊哲学和某些东方宗教思想而来解释基督教正统信仰的成果。
—————— 摘自:《东方教父选集》
古代希腊雅典本有特以“Cynosarges”名其学园的犬学派(Cynicism),由苏格拉底的一个弟子安提斯登斯(Antisthenes,449-366)所倡的。相传苏格拉底一生专力于知识之求,不事生计,大有粗衣砺食,囚首丧面之风。他尝说:我在世上几无所需(指物质上)。安提斯登斯便宗此意而发展为一忍苦受辱的伦理学派。这派认为道德在乎安贫习苦,才不致为名
利物欲所拘,而可清心求学,益智澄思。然而倾向自然主义的希腊人,觉得这样严肃苦行,未免矫枉过正。所以后来斯多亚派修改其说,不重消极的习苦甘贫,而提出积极的率“性”(physis, nature)循“理”(logos)。这两个重要概念,后来都为中世纪基督教(不论东方或西方)所吸取。而斯多亚派所倡导的“无欲”(apathia)心态,则尤为东方教会所特加重视。因为波斯古教主张恶的根源就是物质;人之所以犯罪,就为了身体对物质的欲求。东方教父们深受这种主张的影响,接受了斯多亚派“无欲”的道德理想,而认为只有神性才是绝对无情欲的,因而凡为基督徒必须修到能完全解脱情欲,才可清心与上帝合而为一。而这种解脱情欲的方法,端赖从事苦修。
我们必须了解,苦修主义是毋宁属东方的。因为苦修原不是理论或学说,却是一种实行和习练。希腊文化的特质是知性的,而东方文化则重“行”而不重“知”。圣安多纽(St. Antonius,251?-350?)在埃及所示范的修道主义,本是一种实践生活。这于后来圣马克西母之以“苦修之道”(Logosaskesis)题其书名而可见。这种主义以后在西方却演变为过重组织的修道院制度,而且修道院里更产生了东方所未见的烦琐经院哲学。我们知道圣安多纽的生平,是由亚他那修为他所作的有名的传记(注)。他拥有豪富的遗产,但听到了“你要舍弃所有而贮财于天”的福音,便把一切产业施舍净尽,而投到荒漠里去度独身静寂的生活了。他战胜了魔鬼不断的引诱——珍馐,美伴,隆誉,黄金,但他心内终是挣扎苦斗不已。魔鬼有时以“我是上帝的权能”之声来威胁,有时以修道士的姿态出现,约与同居,但他只与其孤影静处(To live alone with the alone),坚守不移。荒漠里一切野兽的吼哮驰逐,都不足以摇动他分毫。独身虽以为罗马教会所重视,但东方教父特别强调这种贞洁生活,认为人最初在伊甸园中的生活原属童贞。当死亡藉由犯罪而进入世界之后,亚当才和夏娃同房,她才怀孕生子(创4:1)。人因守不住童贞,才被上帝罚归尘土(创3:19)。可见,人如欲离开尘世,重返伊甸永生乐土,定要严守童贞。像这类克己虔修,弃绝尘世,一切快乐的见解,确是东方思想的一大特征。
(注)选译收入本集成第一部第六卷。
要之,东方教父的思想是透过部分的希腊哲学和某些东方宗教思想而来解释基督教正统信仰的成果。
—————— 摘自:《东方教父选集》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