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女人,一把刀
很显然,张爱玲是一个女人,这个女人冷静如刀,这个女人热情如刀。全世界有无数的文学爱好者和非文学爱好者在研究这个女人,这样的女人是那么的不简单。
这个穿着旗袍的上海女人在近几年来招致了无数的眼球,这个死去的女人的魅力依然让无数活着的男人神迷,这个有点像玛丽莲•梦露。
当初看张爱玲全集,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感受,因为我本身不大喜欢看女人写的书,女人写的东西有时候很女人,当然这并没有诋毁女性作家的意思。
说起张爱玲,不应该再去说她的作品,因为太多的人去解读了,还是说说她的男人吧。胡兰成这个 男人究竟是以什么样的魅力让张爱玲为他倾其所有。胡兰成在《今世今生》的书里说“我在爱玲这里,是重新看见了我自己与天地万物,现代中国与西洋可以只是一个海晏河清。《西游记》里唐僧取经,到得雷音了,渡河上船时梢公把他一推,险些儿掉下水去,定性看时,上游头淌下一个尸身来,他吃惊道,如何佛地亦有死人,行者答师父,那是你的业身,恭喜解脱了。我在爱玲这里亦有看见自己的尸身的惊。我若没有她,后来亦写不成《山河岁月》。我们两人在房里,好像“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我与她是同住同修,同缘同相,同见同知。爱玲极艳。她却又壮阔,寻常都有石破天惊。她完全是理性的,理性到得如同数学,它就只是这样的,不着理论逻辑,她的横绝四海,便像数学的理直,而她的艳亦像数学的无限。我却不准确的地方是夸张,准确的地方又贫薄不足,所以每要从她校正。前人说夫妇如调琴瑟,我是从爱玲才得调弦正柱。”
照胡兰成写的看,这个女人的确也是魅力不凡,哪个男人见了恐怕都是招架不住的。张爱玲的文章很冷,冷冷的如同一块冰。当然也许很多人并不这样认为。我看她的文章的时候,被这个女人给惊吓了,因为她太冷静,太理智了。这个情感丰富而有理性万分的女人的文章看了让人不爽。假设有一座房子,这个房子有一扇窗,那么张爱玲就是一个站在窗外的女人,她始终没有真正走进过这个屋子。这个屋子代表的就是她的作品。张爱玲似乎和自己作品里面的人物无关,她以非常克制的笔调去表现人物的思想情感,有时候甚至显得有点啰嗦。
但是是不是说张爱玲的小说的女主人公都完全没有她自己的影子在里边?如果说没有显然是不正确的,因为任何一个作家所创作出来的人物形象或多或少都会让自己的影子出现在里边,也许很直接,也许很隐晦。
张爱玲的小说是适合于女人看的,女人看她的小说会产生很多很多的共鸣,是不是因为女性在任何时代都会有相似的命运?显然这个假设有点牵强附会。这个不说也罢。
我的一个朋友,无论从外表还是从内心看都有点像张爱玲。她是这样写张爱玲的-------我的世界里,幸福的女子不写字。写字的女子,大多有着敏感的心,容易受伤也容易动情。而她--就是个写字的女子!有着不同当时背景下女子的性格。不仅不谦虚,还有些许自恋.喜欢用“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来形容她的自恋情结,这个当时算的上时尚的女子,一身平整的华丽旗袍,自是一身好的身段。
只可惜这样的女子,注定喜欢一个“让她如此自恋的女子都低到尘埃里去了”的男人。他,不是个好男人,当然,也不会因为张而变为一个好男人。如今,再次捧起他的《前世今生》看完不禁唏嘘. 我也不清楚他是爱无能呢,还是太过于精明世故,爱情于他随时出现,理由万千!!!不错在看完之后,虽然还是让人鄙夷,不过至少明白张爱他什么了。
我的朋友,从一个女性的视觉里分析张爱玲,很独到,很特别,显然和我的分析有着很大的区别。或许真正理解张爱玲的只有女性,而男人,大多都想知道张爱玲的旗袍里面到底有什么东西。
这是不是一种悲哀?也许是,也许不是。
这个穿着旗袍的上海女人在近几年来招致了无数的眼球,这个死去的女人的魅力依然让无数活着的男人神迷,这个有点像玛丽莲•梦露。
当初看张爱玲全集,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感受,因为我本身不大喜欢看女人写的书,女人写的东西有时候很女人,当然这并没有诋毁女性作家的意思。
说起张爱玲,不应该再去说她的作品,因为太多的人去解读了,还是说说她的男人吧。胡兰成这个 男人究竟是以什么样的魅力让张爱玲为他倾其所有。胡兰成在《今世今生》的书里说“我在爱玲这里,是重新看见了我自己与天地万物,现代中国与西洋可以只是一个海晏河清。《西游记》里唐僧取经,到得雷音了,渡河上船时梢公把他一推,险些儿掉下水去,定性看时,上游头淌下一个尸身来,他吃惊道,如何佛地亦有死人,行者答师父,那是你的业身,恭喜解脱了。我在爱玲这里亦有看见自己的尸身的惊。我若没有她,后来亦写不成《山河岁月》。我们两人在房里,好像“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我与她是同住同修,同缘同相,同见同知。爱玲极艳。她却又壮阔,寻常都有石破天惊。她完全是理性的,理性到得如同数学,它就只是这样的,不着理论逻辑,她的横绝四海,便像数学的理直,而她的艳亦像数学的无限。我却不准确的地方是夸张,准确的地方又贫薄不足,所以每要从她校正。前人说夫妇如调琴瑟,我是从爱玲才得调弦正柱。”
照胡兰成写的看,这个女人的确也是魅力不凡,哪个男人见了恐怕都是招架不住的。张爱玲的文章很冷,冷冷的如同一块冰。当然也许很多人并不这样认为。我看她的文章的时候,被这个女人给惊吓了,因为她太冷静,太理智了。这个情感丰富而有理性万分的女人的文章看了让人不爽。假设有一座房子,这个房子有一扇窗,那么张爱玲就是一个站在窗外的女人,她始终没有真正走进过这个屋子。这个屋子代表的就是她的作品。张爱玲似乎和自己作品里面的人物无关,她以非常克制的笔调去表现人物的思想情感,有时候甚至显得有点啰嗦。
但是是不是说张爱玲的小说的女主人公都完全没有她自己的影子在里边?如果说没有显然是不正确的,因为任何一个作家所创作出来的人物形象或多或少都会让自己的影子出现在里边,也许很直接,也许很隐晦。
张爱玲的小说是适合于女人看的,女人看她的小说会产生很多很多的共鸣,是不是因为女性在任何时代都会有相似的命运?显然这个假设有点牵强附会。这个不说也罢。
我的一个朋友,无论从外表还是从内心看都有点像张爱玲。她是这样写张爱玲的-------我的世界里,幸福的女子不写字。写字的女子,大多有着敏感的心,容易受伤也容易动情。而她--就是个写字的女子!有着不同当时背景下女子的性格。不仅不谦虚,还有些许自恋.喜欢用“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来形容她的自恋情结,这个当时算的上时尚的女子,一身平整的华丽旗袍,自是一身好的身段。
只可惜这样的女子,注定喜欢一个“让她如此自恋的女子都低到尘埃里去了”的男人。他,不是个好男人,当然,也不会因为张而变为一个好男人。如今,再次捧起他的《前世今生》看完不禁唏嘘. 我也不清楚他是爱无能呢,还是太过于精明世故,爱情于他随时出现,理由万千!!!不错在看完之后,虽然还是让人鄙夷,不过至少明白张爱他什么了。
我的朋友,从一个女性的视觉里分析张爱玲,很独到,很特别,显然和我的分析有着很大的区别。或许真正理解张爱玲的只有女性,而男人,大多都想知道张爱玲的旗袍里面到底有什么东西。
这是不是一种悲哀?也许是,也许不是。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