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7日:【心灵自由·翻译小组】第三期
![]() |
![]() |
活动:【心灵自由·翻译小组】第三期
时间:2012年4月7日(周六)14点-17点
地点:东城区国子监街喜鹊咖啡馆
主题:约翰·威尔伍德的《觉醒风》(Toward a Psychology of Awakening )这期我们对照中英文版,学习学习前辈是如何翻译威尔伍德的文字。
时间充足的话,我们再讨论一下Tony Schwartz的《What Really matters》的翻译问题或康菲尔德的《初学者的冥想书》。报名形式:空间有限,提早报名,好预留座位。茶水费用自理。
--------------------------------------------------
逃避式的灵性修持
野兽爱智慧
在许多灵修团体中有一个令人困扰的状况。许多灵修者虽然在灵修道路上颇有进展,但有一个相当普遍的倾向,那就是他们利用灵修回避或“逃避”某些人格上或情感上“未解决的问题”。尘世间的缠缚重重──是一个业、缘、身、色、物与人纠缠的结构──想要从这张网罗中解脱出来,正是数千年来灵性追寻的主要动机。也正因为如此,人们很自然地会想要利用灵修提升自己,以超越某些困惑、未能解决而使人无法承受的情感与个性问题。这种倾向,我视之为逃避,是对某些基本的人性需求、感受与修养功夫进行揠苗助长,是一种逃避式的灵性修持。
在人生中巡航,挑战难免,对那些碰到困难的人来说,逃避式的灵性修持特别有其吸引力,尤其是在我们这个时代与文化中。过去被人视为家常便饭的成人责任──有一份固定的工作、养家活口、维持一段婚姻、归属于一个信仰团体──如今对很多人来说越来越遥不可及。在自己寻不到出路的挣扎中,有不少人被引介到灵修团体参加灵修,而那里的教导是要他们放弃自我,结果使得他们利用灵修去製造一个新的“属灵的”自我认同,而这其实只是把原来那个旧的自我认同给扭曲了──是对未解决的心理问题的逃避──然后用一个新的给包装起来。
如此一来,灵修的教导与修持徒然合理化并加强了旧有的防卫心态,例如有些人,需要自我肯定,使自己看起来特别,便会常常强调自己的心灵洞见与修持,或者他们与师父之间的特别关系,以强化自我的重要性。许多灵修的“走火入魔”──诸如灵修上的唯物主义(spiritual materialism,将灵性的理念当成个人的资产)、自恋、自我膨胀(自以为高人一等的幻觉)、或群体情结(无条件接受群体的意识形态)──都是想要利用灵性弥补本身成长不足的结果。
我们之所以捆缚于受苦的轮回之中,许多心灵传统都谈到三种基本的倾向:排斥困难或痛苦;执取舒适与安全;以及麻痺自己,对于苦乐、得失等问题完全置之不理。
逃避式的心灵修持就是第一种倾向的症状──避开困难的与不愉快的,譬如自我变得软弱:觉得自己不够坚强,不足以处理生活中的困难,因此转而寻求一条超越个人感受的道路。这是灵修道路上一个非常可能出现的陷阱。对于自己受到制约的人格限制,不去面对予以解决,只会使人陷落其中更加难以自拔。
第二种倾向──抓取与执著──是心理治疗中常见的陷阱,而且相当棘手。有些人喜欢耽溺于自己的情感、理想、梦想与关系中,乐此不疲,以致陷溺于个人心理素材的探索之中。如果将这种方式的自我检查当成终极的道路,我们很可能会走向一条以自我为中心的死胡同。诚如弗洛伊德所说,沼泽的水是永远也抽不干的。无止境地耽溺于自己内在的状态或人格结构的矛盾,到头来只会陷入难以自拔的困境,使人完全无法看到自己以外的世界。
第三种倾向──麻痺自己,对於个人的感受与内心的呼唤完全置之不理──乃是现代社会最为常见的现象。有极大部分的人,宁愿懒懒散散、一成不变地过日子,结果导致典型现代人的上癮──电视、球赛、消费、或酒精与毒品──藉以麻痺自己,逃避面对真实人生的挑战。
要对抗这三种主要的人生陷阱──逃避式的心灵修持、以自我为中心的自我耽溺、以及钝化的麻痺──可以透过人之所以為人的三个向度,吸收其中的某种核心资源来达成,这三个向度就是中国传统哲学中所说的天、地、人。
用最简单的方式来说,人是一个存有,直立于地上,双脚著地,头顶青天。由于双脚离不开地,除了在这个当下之外,别无其他选择。这便意味著人当尊敬这个世界以及立于此地的自己──这正是逃避式的心灵修持所无法做到的。这,也就是地的原则。
同时,人的头是朝向天空,是朝向一个四面敞开,可以任人纵目四顾的苍穹:地平线、星辰、日月以及环绕大地的无垠太空。当我们以惊讶与好奇的眼光环视周遭的世界时,所见可以超越自己切身的利害与活著时的种种罣碍。尽管在尘世间的贪爱确有其意义与重要性,一旦我们向上升高一百公尺,底下发生的种种也就具有了不同的意义。若更往上升去,有如太空人一般,那么所有这一切就只是一个微小的斑点了。当我们垂直地移动──我们的意识随时可以做到──将可发现,人是无远弗届的。人的意识绝非只是局限于地上,生命因有无垠的太空作為背景,才得以显出其性状。这,就是天的原则。
人的基本姿势──抬头挺胸,直立于脚下的土地──是整个正面毫无遮拦地面对著世界。四脚动物小心翼翼地保护著脆弱的正面,用皮毛、尖刺、羽毛,防止掠食者攻击牠们柔软的肚腹。但人类四处行走,袒露於世界之前的却是心与腹──人的两个主要感觉中心──感觉是我们用身体对周遭的世界做出回应。不论我们是否留意,基本的感觉随时都在运作。由于人是正面暴露或坐或立于天与地之间,对世界与别人便是处于接触与接纳的状态。这,就是第三个原则,在天、地、人的三角关系中,独属于人的。
这三个向度,如果对其中之一抱持着不敬的态度,生命就将扭曲、失衡。如果仅关注于当前的存活,则将陷溺其中,无以自拔于地上的泥涂。但是,如果轻慢于尘世间需求,则将处于失根的状态,失落于星际之间,迷途于云端。又若逃避现实的艰难与心的软弱,就将捆绑在自己人格的盔甲中,而这副盔甲却又是我们必备的,是每个人来到世上时为保护自己脆弱的知觉中枢而发展出来的。人既没有甲壳动物的硬壳,也没有刺猬的尖刺,为了保护自己,乃发展了自我,作为防卫的机制。要成为一个完全的人,就要搭一座桥,连接天与地、色与空、物质与精神。正是这三根轴线的交会点,亦即感觉与心的深处与柔软处,才是人性的根源。
2010年4月9日星期五,17:32,野兽爱智慧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