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江湖的马叔马婶儿
马叔是个话头不多,但睿智谨慎的人。马婶儿是个有着灿烂笑容,善良单纯的人。他们来自北方某农村,家里有四个孩子,大女儿和二女儿都大学毕业,三女儿在打工,小儿子在上高中。
我遇到马叔和马婶儿的时候,是在龙华庙会的第二天。他们正在龙华塔边上的大树底下做气球编织的小蜜蜂儿童玩具卖。上前一打听,才知道他们今天来赶庙会,其实是想租个摊位做买卖来着。无奈庙会上的摊位已经卖完,他们只好在这里做这个挣点饭钱。而这并非他们的本业。马婶儿说,以前摆的摊是庙会上常见的那种用枪打挂起来的气球兑奖的营生。于是习惯性地问,干这一行有多少年了?马叔说从2003年,固定干这一行。我微微有些惊讶,不太相信单凭庙会上的这个营生能维持生计。更怀疑这一行的收入是否足够他们支付四个孩子的学费。马叔明白我的疑惑,笃定地说,挣一年的开销足够。我再问,那一年得赶多少场庙会?马叔说,一年都在赶,哪里有庙会就去哪里赶,全国各地的庙会都赶。这么十年赶下来,全国各地有模样儿的庙会几乎都赶过了。为此,他们买了一辆卡车,卡车罩起来的车厢就成了他们移动的家。
龙华寺庙会结束后的第二天,我在泗泾公园附近见到了他们移动的家。这辆卡车是他们今年新买的,透过卡车车厢上面打开的两扇门可以看见他们这间移动的房间里的部分内容:床铺、煤气灶、锅碗瓢盆以及他们做买卖会用到的营生。我知道,如果十年都在路上,必然是已经习惯了这样的生活。可我还是问,这样的生活是否方便?马婶儿笑着告诉我一星半点这样的生活经验:每到一个城市,他们就在郊区找能够免费停车的地方。这个地方通常还具备以下条件:有水、有厕所,靠近菜市场。这样就什么都不怕了。他们的日常生活通常很简单俭省,买点菜、买点面条、买点水饺,煮煮就是一顿饭。
我知道这样的生活必然不易。可我还是问,这样的生活很难吧?马叔说,当然不容易。你看我多大了?我确实猜不出他只有四十八岁,也许他看上去比他的实际年龄大十岁。风餐露宿必然是如此。马叔说,都是为了生活。马叔历数他以前干过的工作:做过装修工、开过饭店还混过江湖,干得最多的是小本买卖。马婶儿补充说,现在年纪大了,干不了重活了,而且两个人都不愿意受人束缚。马叔接着说,我愿意到处走走。每到一个新地方,都会在那里逛逛,这些年下来也去过不少景点。
只是,话题回到孩子身上的时候,马婶儿还是有愧疚感。她说,大女儿前两年结婚的时候家里什么都没陪送,觉得很对不起大女儿。她说,正在上学的姑娘在学校里必然也要穿得好一点别人才瞧得起,可是也办不到,她只好对女儿说,吃得要饱,穿得干净就好。
话题不知怎么就转到在上海的生活了。马婶儿很自豪地告诉我,大女儿也已经在上海安了家,女婿博士毕业留了校。她自己的亲妹妹和妹夫也在上海,妹妹是博士毕业,妹夫是博士后毕业,只是,妹妹和妹夫在上海做什么,她已经不是很清楚。想来,是联系也很少吧。因为马婶儿话锋一转,说到来上海都没让女儿知道。马叔慢慢地说,我们这样的身份……总觉得不是一道上的人。而从前,马叔也是个考上大学没去上的好苗子。马叔说,以前村里的小学校长找过他很多次,希望他能去当老师,他都拒绝了。不过,这些话题他们聊得少,通常一拐弯就到了他们正在干着的营生上了。
他们给我讲行走江湖的为人处事之道。马叔给我看一本江湖上流传的庙会会谱,开篇就是江湖黑话暗语。马叔说,懂一点这个,在外面吃得开。马叔给我举了一些关于吃得开的例子。然后我知道了他们并不是单枪匹马闯江湖,他们通常都是跟老乡一起行动。他们在庙会上干着差不多的买卖,相互传递关于庙会的信息,然后一起摆摊赚钱。我问,同行之间更多的不是竞争关系么?马婶儿笑说,竞争是暗地里的,表面上的关系都很好的,见了面都很亲热。这种亲热不是姿态,是真的。也许只有一直行走江湖的人才真正明白相互照应的含义。在利益面前,有竞争是必然的,可是他们也有着不言自明的底线。他们也不小气,·行走江湖的时候,在路上遇到需要帮助的人,他们也尽量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接着就是若干关于善意的例子。我想,他们是有侠气的,真正带着江湖味儿的侠气。
我遇到马叔和马婶儿的时候,是在龙华庙会的第二天。他们正在龙华塔边上的大树底下做气球编织的小蜜蜂儿童玩具卖。上前一打听,才知道他们今天来赶庙会,其实是想租个摊位做买卖来着。无奈庙会上的摊位已经卖完,他们只好在这里做这个挣点饭钱。而这并非他们的本业。马婶儿说,以前摆的摊是庙会上常见的那种用枪打挂起来的气球兑奖的营生。于是习惯性地问,干这一行有多少年了?马叔说从2003年,固定干这一行。我微微有些惊讶,不太相信单凭庙会上的这个营生能维持生计。更怀疑这一行的收入是否足够他们支付四个孩子的学费。马叔明白我的疑惑,笃定地说,挣一年的开销足够。我再问,那一年得赶多少场庙会?马叔说,一年都在赶,哪里有庙会就去哪里赶,全国各地的庙会都赶。这么十年赶下来,全国各地有模样儿的庙会几乎都赶过了。为此,他们买了一辆卡车,卡车罩起来的车厢就成了他们移动的家。
龙华寺庙会结束后的第二天,我在泗泾公园附近见到了他们移动的家。这辆卡车是他们今年新买的,透过卡车车厢上面打开的两扇门可以看见他们这间移动的房间里的部分内容:床铺、煤气灶、锅碗瓢盆以及他们做买卖会用到的营生。我知道,如果十年都在路上,必然是已经习惯了这样的生活。可我还是问,这样的生活是否方便?马婶儿笑着告诉我一星半点这样的生活经验:每到一个城市,他们就在郊区找能够免费停车的地方。这个地方通常还具备以下条件:有水、有厕所,靠近菜市场。这样就什么都不怕了。他们的日常生活通常很简单俭省,买点菜、买点面条、买点水饺,煮煮就是一顿饭。
我知道这样的生活必然不易。可我还是问,这样的生活很难吧?马叔说,当然不容易。你看我多大了?我确实猜不出他只有四十八岁,也许他看上去比他的实际年龄大十岁。风餐露宿必然是如此。马叔说,都是为了生活。马叔历数他以前干过的工作:做过装修工、开过饭店还混过江湖,干得最多的是小本买卖。马婶儿补充说,现在年纪大了,干不了重活了,而且两个人都不愿意受人束缚。马叔接着说,我愿意到处走走。每到一个新地方,都会在那里逛逛,这些年下来也去过不少景点。
只是,话题回到孩子身上的时候,马婶儿还是有愧疚感。她说,大女儿前两年结婚的时候家里什么都没陪送,觉得很对不起大女儿。她说,正在上学的姑娘在学校里必然也要穿得好一点别人才瞧得起,可是也办不到,她只好对女儿说,吃得要饱,穿得干净就好。
话题不知怎么就转到在上海的生活了。马婶儿很自豪地告诉我,大女儿也已经在上海安了家,女婿博士毕业留了校。她自己的亲妹妹和妹夫也在上海,妹妹是博士毕业,妹夫是博士后毕业,只是,妹妹和妹夫在上海做什么,她已经不是很清楚。想来,是联系也很少吧。因为马婶儿话锋一转,说到来上海都没让女儿知道。马叔慢慢地说,我们这样的身份……总觉得不是一道上的人。而从前,马叔也是个考上大学没去上的好苗子。马叔说,以前村里的小学校长找过他很多次,希望他能去当老师,他都拒绝了。不过,这些话题他们聊得少,通常一拐弯就到了他们正在干着的营生上了。
他们给我讲行走江湖的为人处事之道。马叔给我看一本江湖上流传的庙会会谱,开篇就是江湖黑话暗语。马叔说,懂一点这个,在外面吃得开。马叔给我举了一些关于吃得开的例子。然后我知道了他们并不是单枪匹马闯江湖,他们通常都是跟老乡一起行动。他们在庙会上干着差不多的买卖,相互传递关于庙会的信息,然后一起摆摊赚钱。我问,同行之间更多的不是竞争关系么?马婶儿笑说,竞争是暗地里的,表面上的关系都很好的,见了面都很亲热。这种亲热不是姿态,是真的。也许只有一直行走江湖的人才真正明白相互照应的含义。在利益面前,有竞争是必然的,可是他们也有着不言自明的底线。他们也不小气,·行走江湖的时候,在路上遇到需要帮助的人,他们也尽量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接着就是若干关于善意的例子。我想,他们是有侠气的,真正带着江湖味儿的侠气。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