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望的三种姿态
一只劳作的蜘蛛忽然从高空下坠,悬挂在半空中。它沿着那根细丝,凝视着上方的那张漂亮的巨网。原来自己现在悬空的位置,正是千百条丝线交织和延展的端点正下方。它原想在至高点上继续推进,却再也找不到可以支撑的定点,于是下坠了。
在某一瞬间,你或许也会感到过往片段的记忆、零星的体悟,顺着一贯执着的追问,忽然汇聚一脉,挤撞着有限的此在的你。那疼痛,好比一道狭窄的石隙,正承受着几千米深泉喷薄而出的压力。这是一种怎样令人兴奋的晕眩,却又夹杂着一种不安和茫然——你已经到达目的地了,即将到来的会是什么?
你预感到自己将遭遇虚无。
于是,你不得不直面绝望。
一个保持清醒的人,总有一天会直面绝望。当听到美妙音乐时,我知道是耳朵在听;当我踏着石子路,感到恰到好处的痛痒时,我知道是脚掌的触觉;但是,当我感到忧伤和孤独时,是谁在忧伤和孤独?它不在心脏,不在大脑,也不在各种机体元素的刺激和碰撞。这时,我感受到了一个灵魂,一个作为精神的自我。于是,我遭遇了绝望。
每一个人都透明的植根在绝望之中,无论他是否意识到有一个自我,一个心灵。空气中含氮,即便你不去了解和分析它,也依旧呼吸着它。你在氮之中,氮也在你之中,绝望无所不在的弥漫在我们的生存。
对于绝望,人们有三种不同的姿态:虚饰绝望、审美绝望和对抗绝望。按照不同的态度也有了三种不同精神气质的人:庸人、诗人和哲学家。
(一)庸人:虚饰绝望
一个农夫赤脚进城,买了鞋子和袜子穿上,晚上喝醉了,醉醺醺的走在大街上,随后躺倒在马路中央。夜里卡车经过,司机叫醒他,让他必须让开,否则卡车将碾过他的脚。农夫起身看着那双穿着鞋袜的脚,却无法认出是自己的,就对司机说:你碾吧,那不是我的脚。庸人就是这种情形。
庸人精神具有一种外在的直接性(immediacy),他的内心与外界有着简单直接的联系。他从小就细致的观察和模仿别人,知道怎样安全的生活在习俗之中;他欲求着、愿望着、享受着,以“成功”和“幸福”来定义人生的价值;他有爱人,有事业,或许还是一个很体面、受社会尊敬的人,有着各种名称和头衔。但是,他唯独不是他自己。他在面对镜子整理仪表时,看到的是一个人,而不是他自己。就像一种群居的鸟类,哪一瞬间他不得不独处,他就在那一瞬间死去。
当他的爱人离他而去,他最伤痛的并不是那离去的爱人,而是无法接受那个失去爱人的自己。 当他的财产可能遭受损失时,他不是害怕失去财产,而是害怕面对没有财产的自己。他失去这外在的这一切时,他就开始陷入绝望。他倒下了。但不用担心,这只是假死状态,当这一切都回来的时候——爱人、财产,那庸人又复活过来了。
在萨特的《恶心》中,一个叫吕西的女人与爱人在加尔瓦尼大街上发生争执,当她的爱人转身离去之后,这个女人在空寂无人的大街上显露出极其痛苦的表情:她用手捂着喉咙,发出轻微的呜咽,睁大眼睛,似乎马上就要昏倒。主人公是旁观者,觉得最佳的处理方式是立刻把她领到繁华热闹的街市,在人群中的她不会感到如此强烈的痛苦,而且会作出适当得体的痛苦表情。
庸人无法看清绝望,因为他不敢去反思。庸人有意识的去绝望的最佳时机,就是当他与外界那直接简单的关系被切断的时候。可是,他不敢再向前一步,借助反思,通向内心之路——去意识到有一个自我,去直面绝望。这是他无法忍受的。因此,只要一旦与外界的恢复联系,他就迫不及待的虚掩起那道通向内心的门,然后背对着这道死门去过直接性的生活。
绝望与年龄无关。人们有一种误解,认为绝望与年轻时代多愁善感的稚嫩心灵相关,而成年人具备务实的判断和坚韧的毅力,就不再轻易感到绝望。这是一种谬解。对生存状况的洞察力、对绝望的敏感,对自我的坦诚,是一种特殊的智慧,这种智慧不但不会随着年龄自然而然的增长,反倒很有可能逐渐失去。随着年岁,现实慢慢会磨掉一个人的激情和想象力。因此,青年人在不断希望和想象中绝望,而老年人在不断回忆和叹息中绝望。
(二)诗人:审美绝望
一个囚犯被抛入烧灼得透红的铜牛中,在那巨型的容器中发出一阵阵痛苦的哀号,而在铜牛外面的人们则听到的是音乐般美妙的声音。人们无法理解铜牛里面的剧痛。 当我们仅仅以语境、意象、张力、节奏等批评术语来鉴赏评析一首真正用激情和生命来谱写的诗时,我们也不会理解诗人的沉重。
诗人如信天翁,出没于风暴之中,傲然的俯视着水手们的船只在海洋的渊面上苦涩的滑行。可一旦落地,就被嘘声包围:水手用烟斗戏弄它的嘴,又跛着脚学它的残废。这云中之君最引以为傲的长羽丰翼,现在可怜的垂下,拖在地上,显得尴尬可笑。 波德莱尔的《恶之花》中,诗人诞生于天神和妇人的结合,是神人共同的耻辱,一个尴尬的存在:“在他朝圣的途中,精神跟随着他,见他快乐如林中鸟而流泪。”诗人有一个清醒的、作为精神的自我,他看见了生命,也看见了虚无中的永恒,他为生命和永恒的断裂而流泪,但朝圣者说:“我知道痛苦是唯一的高贵,无论是人世和地狱都不能腐蚀。”
这个世界是唯一的
人都要回家
都要用布把星星盖好,
然后把灯碰亮
绝对时刻 鲜花如影
在顾城的这首诗中,星空和灯光是一组反差强烈的意象。星光微弱,但它的一端却系着无限的时空,神秘的宇宙,它点燃我们内心对永恒的向往,对未知的敬畏;灯光如昼,在有限的空间内去魅,将一切照得透明,但在灯光所触及的领域之外,却有暗藏着危机重重。当帘幕落下,遮蔽了那神秘而遥远的星空,我们看见了一屋通明的灯光。在人工的装饰布景中,我们以永恒的目光凝视这屋内美景,此时此刻也就被赋予了无限的价值。
“世界是唯一的,每个人都要回家”,生命的起点诞生于无限的可能性,每一个人可能出自不同的社会、种族和时代,而且生活的体验也可以是无限的多样性。但是,那生命的终点却是一个单调的必然性:那死亡终于将所有可能性都统一了,但却似乎是一个没有国土的国王——它统治着虚无。
人是一个有限性和无限性的辩证综合体。当一个人对生命的感知越是深刻,对永恒的追寻越是执著,那有限和无限的辩证性之张力就在他身上感受得越是强烈。诗人就是如此——他们在与虚无嬉戏,将绝望作为审美的对象。诗人借助激情和想象力,虽然可以跳跃得很高,甚至飞离地面,但最终还是会回到地面上——他无法摆脱他植根的大地的重力。诗人的绝望就在于此:他感受到生命和永恒的断裂。正如顾城在另一首诗中说道:“我所渴望的美,是生命和永恒,谁知它们竟水火不容。永恒的美,奇光异彩,却无感无情。生命之美,却终为灰烬。”尽管他把手臂伸得那么长,但天空却依旧那么遥远。
(三)哲学家:对抗绝望(提纲和片段)
“你要老是照镜子,就会看见一只猴子。”我大概看得太久了,我看得的还够不上猴子,只是像一块息肉,与植物界相近,它有生命,这我不否认。我看见轻微的颤抖,我看见黯淡的肌肉正在自在的伸展和抽动。从近处看,眼睛十分可怕。它是呆滞的、软榻的、盲目的,周围是红圈,像鱼鳞。“我整个身子倚在陶制框沿上,将脸凑近镜子,直至贴着它。眼睛、鼻子和嘴都消失了,不剩下任何有人性的东西。”
萨特用很长的篇幅来描写主人公照镜子,对自己的面部进行细致观察,但他感到陌生,不但认不出自己,而且看到一些非人的东西——无生命的物性。
“那天我在海边拿着石子,感觉……那是一种淡淡的恶心”
“物体是没有生命的,不该触动人。我们使用物体,因为它们是有用而已。然而它们居然触动我,真是无法容忍。我害怕接触它们,仿佛它们是生命的野兽。“
对石子和物的体会,恰好也是主人公在自己的面部的观察中嗅到了物的气味,这使他感到厌恶和恐惧。
我想起一个黑色幽默的微型小说:一个年轻的貌美女郎,她刚刚从整形手术中恢复过来。穿着PierreHardy的高跟鞋,背着LV时尚包包,散发着Bijan香水味,自我陶醉的走在大街上。这时,一辆车碾过,美貌女郎一命忽呼。众人围观那血肉模糊,肚腹崩裂的人形。恰好在人形旁边,有一只被车压扁的猫的尸体。人、猫——血肉、尸体,有什么分别?这就是恶心的触点:存在的荒诞。
哲学家意识到了一个自我的精神,也直面着绝望。他看到了整个生命对美好和永恒的向往,但美好和永恒正是恶心的所在:因为在生活世界里,一切真实都指向事实的世界,那里只有实体(substance)和物性。
查拉图斯特拉——尼采,侏儒和超人如影随形。超人很清楚的意识到,侏儒就是另一个自己。但他就是绝望的想要是自己,无论是超人还是侏儒。或者,将自我的分裂和超越化为一种永恒的形式。
在《查拉图斯特拉》里,魔术师唱出了这样的悲歌:
”在黑暗中窥视我的、你这嘲笑的眼睛:——我这样躺着,弯曲我自己,扭绞我自己,因全部永恒的磨难而扭曲抽搐。而且还要受你的击打,你这最残忍的猎人哟,你这不可接近的——上帝。……你折磨我,把我的高傲折磨的干干净净。给我爱吧——谁还给我温暖?谁还爱我?——把温暖的手伸向我。我这最孤独的人……别走!回来!带回你的一切折磨!哦,回到一切孤独者之中,剩下最后一人在这里,我所有的眼泪,形成河流向你流去!“
这是高傲的绝望者无法容忍的是:要承认自我之外还有至高者,就必须屈服和谦卑下来,承认自已在至高者面前一无是处,然后接受无条件的帮助。尼采与自己最勇敢和残忍的决裂就在于:他不但要从理性层面攻击基督教信仰,而且要扼杀他自身内部的基督徒。
从这首悲歌,我们可以想象尼采内心所承受的挣扎和痛苦。他在一封信里写道,我所过的日子,没有一天不砍掉一些信仰的慰藉。他在20岁写曾经写过一首诗:
《献给未知的上帝》
我必须知道你,未知者;
你监察我灵魂的最深处;
风暴般地穿透我的生命;
你这不可理解的却是我的亲人。
我要知道你并且侍奉你。
To the unknown God
I must know thee, unknown one ;
Thou who searchest out the depth of my soul;
And blowst like a storm through my life
Thou art inconceivable and yet my kinsman!
I must know thee and even serve thee.
哲学家既要抵抗虚无主义,也要抵抗乌托邦主义;即要防止彻底放弃,也要防止信仰的转向。他将这种对抗的状态无限地向永恒延伸,但他拒绝来自永恒的安慰。这种对于两个极端的高度防备状态,使得绝望者给予瞬间性的此刻以无限的价值。这就是最高形式的绝望——哲学家式对抗性的绝望。
在某一瞬间,你或许也会感到过往片段的记忆、零星的体悟,顺着一贯执着的追问,忽然汇聚一脉,挤撞着有限的此在的你。那疼痛,好比一道狭窄的石隙,正承受着几千米深泉喷薄而出的压力。这是一种怎样令人兴奋的晕眩,却又夹杂着一种不安和茫然——你已经到达目的地了,即将到来的会是什么?
你预感到自己将遭遇虚无。
于是,你不得不直面绝望。
一个保持清醒的人,总有一天会直面绝望。当听到美妙音乐时,我知道是耳朵在听;当我踏着石子路,感到恰到好处的痛痒时,我知道是脚掌的触觉;但是,当我感到忧伤和孤独时,是谁在忧伤和孤独?它不在心脏,不在大脑,也不在各种机体元素的刺激和碰撞。这时,我感受到了一个灵魂,一个作为精神的自我。于是,我遭遇了绝望。
每一个人都透明的植根在绝望之中,无论他是否意识到有一个自我,一个心灵。空气中含氮,即便你不去了解和分析它,也依旧呼吸着它。你在氮之中,氮也在你之中,绝望无所不在的弥漫在我们的生存。
对于绝望,人们有三种不同的姿态:虚饰绝望、审美绝望和对抗绝望。按照不同的态度也有了三种不同精神气质的人:庸人、诗人和哲学家。
(一)庸人:虚饰绝望
一个农夫赤脚进城,买了鞋子和袜子穿上,晚上喝醉了,醉醺醺的走在大街上,随后躺倒在马路中央。夜里卡车经过,司机叫醒他,让他必须让开,否则卡车将碾过他的脚。农夫起身看着那双穿着鞋袜的脚,却无法认出是自己的,就对司机说:你碾吧,那不是我的脚。庸人就是这种情形。
庸人精神具有一种外在的直接性(immediacy),他的内心与外界有着简单直接的联系。他从小就细致的观察和模仿别人,知道怎样安全的生活在习俗之中;他欲求着、愿望着、享受着,以“成功”和“幸福”来定义人生的价值;他有爱人,有事业,或许还是一个很体面、受社会尊敬的人,有着各种名称和头衔。但是,他唯独不是他自己。他在面对镜子整理仪表时,看到的是一个人,而不是他自己。就像一种群居的鸟类,哪一瞬间他不得不独处,他就在那一瞬间死去。
当他的爱人离他而去,他最伤痛的并不是那离去的爱人,而是无法接受那个失去爱人的自己。 当他的财产可能遭受损失时,他不是害怕失去财产,而是害怕面对没有财产的自己。他失去这外在的这一切时,他就开始陷入绝望。他倒下了。但不用担心,这只是假死状态,当这一切都回来的时候——爱人、财产,那庸人又复活过来了。
在萨特的《恶心》中,一个叫吕西的女人与爱人在加尔瓦尼大街上发生争执,当她的爱人转身离去之后,这个女人在空寂无人的大街上显露出极其痛苦的表情:她用手捂着喉咙,发出轻微的呜咽,睁大眼睛,似乎马上就要昏倒。主人公是旁观者,觉得最佳的处理方式是立刻把她领到繁华热闹的街市,在人群中的她不会感到如此强烈的痛苦,而且会作出适当得体的痛苦表情。
庸人无法看清绝望,因为他不敢去反思。庸人有意识的去绝望的最佳时机,就是当他与外界那直接简单的关系被切断的时候。可是,他不敢再向前一步,借助反思,通向内心之路——去意识到有一个自我,去直面绝望。这是他无法忍受的。因此,只要一旦与外界的恢复联系,他就迫不及待的虚掩起那道通向内心的门,然后背对着这道死门去过直接性的生活。
绝望与年龄无关。人们有一种误解,认为绝望与年轻时代多愁善感的稚嫩心灵相关,而成年人具备务实的判断和坚韧的毅力,就不再轻易感到绝望。这是一种谬解。对生存状况的洞察力、对绝望的敏感,对自我的坦诚,是一种特殊的智慧,这种智慧不但不会随着年龄自然而然的增长,反倒很有可能逐渐失去。随着年岁,现实慢慢会磨掉一个人的激情和想象力。因此,青年人在不断希望和想象中绝望,而老年人在不断回忆和叹息中绝望。
(二)诗人:审美绝望
一个囚犯被抛入烧灼得透红的铜牛中,在那巨型的容器中发出一阵阵痛苦的哀号,而在铜牛外面的人们则听到的是音乐般美妙的声音。人们无法理解铜牛里面的剧痛。 当我们仅仅以语境、意象、张力、节奏等批评术语来鉴赏评析一首真正用激情和生命来谱写的诗时,我们也不会理解诗人的沉重。
诗人如信天翁,出没于风暴之中,傲然的俯视着水手们的船只在海洋的渊面上苦涩的滑行。可一旦落地,就被嘘声包围:水手用烟斗戏弄它的嘴,又跛着脚学它的残废。这云中之君最引以为傲的长羽丰翼,现在可怜的垂下,拖在地上,显得尴尬可笑。 波德莱尔的《恶之花》中,诗人诞生于天神和妇人的结合,是神人共同的耻辱,一个尴尬的存在:“在他朝圣的途中,精神跟随着他,见他快乐如林中鸟而流泪。”诗人有一个清醒的、作为精神的自我,他看见了生命,也看见了虚无中的永恒,他为生命和永恒的断裂而流泪,但朝圣者说:“我知道痛苦是唯一的高贵,无论是人世和地狱都不能腐蚀。”
这个世界是唯一的
人都要回家
都要用布把星星盖好,
然后把灯碰亮
绝对时刻 鲜花如影
在顾城的这首诗中,星空和灯光是一组反差强烈的意象。星光微弱,但它的一端却系着无限的时空,神秘的宇宙,它点燃我们内心对永恒的向往,对未知的敬畏;灯光如昼,在有限的空间内去魅,将一切照得透明,但在灯光所触及的领域之外,却有暗藏着危机重重。当帘幕落下,遮蔽了那神秘而遥远的星空,我们看见了一屋通明的灯光。在人工的装饰布景中,我们以永恒的目光凝视这屋内美景,此时此刻也就被赋予了无限的价值。
“世界是唯一的,每个人都要回家”,生命的起点诞生于无限的可能性,每一个人可能出自不同的社会、种族和时代,而且生活的体验也可以是无限的多样性。但是,那生命的终点却是一个单调的必然性:那死亡终于将所有可能性都统一了,但却似乎是一个没有国土的国王——它统治着虚无。
人是一个有限性和无限性的辩证综合体。当一个人对生命的感知越是深刻,对永恒的追寻越是执著,那有限和无限的辩证性之张力就在他身上感受得越是强烈。诗人就是如此——他们在与虚无嬉戏,将绝望作为审美的对象。诗人借助激情和想象力,虽然可以跳跃得很高,甚至飞离地面,但最终还是会回到地面上——他无法摆脱他植根的大地的重力。诗人的绝望就在于此:他感受到生命和永恒的断裂。正如顾城在另一首诗中说道:“我所渴望的美,是生命和永恒,谁知它们竟水火不容。永恒的美,奇光异彩,却无感无情。生命之美,却终为灰烬。”尽管他把手臂伸得那么长,但天空却依旧那么遥远。
(三)哲学家:对抗绝望(提纲和片段)
“你要老是照镜子,就会看见一只猴子。”我大概看得太久了,我看得的还够不上猴子,只是像一块息肉,与植物界相近,它有生命,这我不否认。我看见轻微的颤抖,我看见黯淡的肌肉正在自在的伸展和抽动。从近处看,眼睛十分可怕。它是呆滞的、软榻的、盲目的,周围是红圈,像鱼鳞。“我整个身子倚在陶制框沿上,将脸凑近镜子,直至贴着它。眼睛、鼻子和嘴都消失了,不剩下任何有人性的东西。”
萨特用很长的篇幅来描写主人公照镜子,对自己的面部进行细致观察,但他感到陌生,不但认不出自己,而且看到一些非人的东西——无生命的物性。
“那天我在海边拿着石子,感觉……那是一种淡淡的恶心”
“物体是没有生命的,不该触动人。我们使用物体,因为它们是有用而已。然而它们居然触动我,真是无法容忍。我害怕接触它们,仿佛它们是生命的野兽。“
对石子和物的体会,恰好也是主人公在自己的面部的观察中嗅到了物的气味,这使他感到厌恶和恐惧。
我想起一个黑色幽默的微型小说:一个年轻的貌美女郎,她刚刚从整形手术中恢复过来。穿着PierreHardy的高跟鞋,背着LV时尚包包,散发着Bijan香水味,自我陶醉的走在大街上。这时,一辆车碾过,美貌女郎一命忽呼。众人围观那血肉模糊,肚腹崩裂的人形。恰好在人形旁边,有一只被车压扁的猫的尸体。人、猫——血肉、尸体,有什么分别?这就是恶心的触点:存在的荒诞。
哲学家意识到了一个自我的精神,也直面着绝望。他看到了整个生命对美好和永恒的向往,但美好和永恒正是恶心的所在:因为在生活世界里,一切真实都指向事实的世界,那里只有实体(substance)和物性。
查拉图斯特拉——尼采,侏儒和超人如影随形。超人很清楚的意识到,侏儒就是另一个自己。但他就是绝望的想要是自己,无论是超人还是侏儒。或者,将自我的分裂和超越化为一种永恒的形式。
在《查拉图斯特拉》里,魔术师唱出了这样的悲歌:
”在黑暗中窥视我的、你这嘲笑的眼睛:——我这样躺着,弯曲我自己,扭绞我自己,因全部永恒的磨难而扭曲抽搐。而且还要受你的击打,你这最残忍的猎人哟,你这不可接近的——上帝。……你折磨我,把我的高傲折磨的干干净净。给我爱吧——谁还给我温暖?谁还爱我?——把温暖的手伸向我。我这最孤独的人……别走!回来!带回你的一切折磨!哦,回到一切孤独者之中,剩下最后一人在这里,我所有的眼泪,形成河流向你流去!“
这是高傲的绝望者无法容忍的是:要承认自我之外还有至高者,就必须屈服和谦卑下来,承认自已在至高者面前一无是处,然后接受无条件的帮助。尼采与自己最勇敢和残忍的决裂就在于:他不但要从理性层面攻击基督教信仰,而且要扼杀他自身内部的基督徒。
从这首悲歌,我们可以想象尼采内心所承受的挣扎和痛苦。他在一封信里写道,我所过的日子,没有一天不砍掉一些信仰的慰藉。他在20岁写曾经写过一首诗:
《献给未知的上帝》
我必须知道你,未知者;
你监察我灵魂的最深处;
风暴般地穿透我的生命;
你这不可理解的却是我的亲人。
我要知道你并且侍奉你。
To the unknown God
I must know thee, unknown one ;
Thou who searchest out the depth of my soul;
And blowst like a storm through my life
Thou art inconceivable and yet my kinsman!
I must know thee and even serve thee.
哲学家既要抵抗虚无主义,也要抵抗乌托邦主义;即要防止彻底放弃,也要防止信仰的转向。他将这种对抗的状态无限地向永恒延伸,但他拒绝来自永恒的安慰。这种对于两个极端的高度防备状态,使得绝望者给予瞬间性的此刻以无限的价值。这就是最高形式的绝望——哲学家式对抗性的绝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