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史“边缘化”表象的背后
载《美术观察》2012年第2期,26页。
吴燕武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博士生
当前美术史研究,很多人都说是美术史学科已经被边缘化了。但是反观近年来美术史学科现状,情况似乎恰恰相反。首先,美术史专业的博士、硕士授予点越来越多,不但美术类院校,而且综合性大学和相关科研机构开始大量招收美术史专业的研究生。此外,出版社大量出版美术史书籍,如三联的“开放的艺术史丛书”,如火如荼,大有方兴未艾之势;北京大学出版社也开始注重艺术史书籍的出版,不但出版了大量西方艺术史经典译著,还出版中国美术史研究的一些新成果。大有后来居上的气势。现在美术史学科已经越来越多的走向综合性大学,以北京大学为例,不论是文科生还是理科生,每个学生必须选修2学分的艺术类课程,其中美术史选修课是最受北大学生欢迎的课程之一。从人文学科整体看,历史学、考古学、宗教学等学科开始关注美术史研究,由芝加哥大学发起的《汉唐之间的宗教艺术与考古》国际合作研究项目历时几年,备受瞩目。当下美术史与考古学、宗教学相关的国际学术会议更让人应接不暇。••••••可以说美术史作为一个学科,目前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以至于巫鸿先生乐观的说,美术史学科的地位正在提升。
如果有“美术史边缘化”这一实情的话,我觉得主要是来自两方面:一是美术史之外的其它学科的质疑和挑战。比如对“美术考古”的争议,对“美术史,还是思想史?”的质疑;二是美术史学科内部的分化。主要是美术策划展览、艺术管理等新兴的专业蓬勃发展,冲击着传统的美术史论研究,大有后来居上的气势。
近几十年来的考古发掘,一次次的改写着中国美术史的写作。对于美术史学者的身份,李凇教授曾简明的概括为走向考古学的美术史家。除了与美术史关系密切的考古学外,历史学也开始关注美术史研究,将图像作为研究的一大资源。或许正缘于此,才会产生如此疑问:美术史与考古学的区别在哪里?美术史家是研究图像的历史学家吗?葛兆光先生考察了近年来美术史代表性著作,注意到美术史论著与思想史文化史的写作越来越近,觉得美术史跨越到思想史的边界中去了!以至于他对当下的美术史研究发出这样的质疑:如果抛开风格、空间、色彩等等艺术分析手段的话,美术史又将如何自处呢?
美术史之外的其它学科参入到美术史的研究中来,一方面丰富了美术史研究的阵营和视野,提高了美术史学科的地位。但也产生了另外的问题:多关注于美术史研究对象的社会学的背景,或者宗教学的意义。研究取向是,“读解”[reading]取代了“观看”[seeing]。而忽视了美术史最应该针对的部分——对“视觉语言”的研究。正如贡布里希晚年曾批评西方美术史研究现状:“现在的艺术史家什么都谈,就是不谈艺术!”如果有美术史学科边缘化这一状况的话,我认为很多美术史研究都非解决美术的问题!忽视了美术史研究的核心——图像本身的研究。因为图像有自己的语言,有自己的逻辑,有自己的系统!
关于美术史学科内部的分化,我们不妨以一种开放积极的态度视之。当代艺术、美术策展、艺术管理专业之所以广受追捧,只是遵循“名利场的逻辑”而已。我曾经选修过北大哲学系王宗昱老师一门关于道教的研究生选修课,选课看课表时,知道此课限选10人!还一直担心选不上这门课,心里惴惴焉。没想到全北大研究生真正选这门课的只有5个人。而固定听课的也只有3人,其它旁听的只是偶尔上一两次课,打打酱油而已••••••如很多人文学科的命运一样,传统美术史研究,某种意义上说,都是无用之学。无法直接转化为GDP。但,那又怎样?
吴燕武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博士生
当前美术史研究,很多人都说是美术史学科已经被边缘化了。但是反观近年来美术史学科现状,情况似乎恰恰相反。首先,美术史专业的博士、硕士授予点越来越多,不但美术类院校,而且综合性大学和相关科研机构开始大量招收美术史专业的研究生。此外,出版社大量出版美术史书籍,如三联的“开放的艺术史丛书”,如火如荼,大有方兴未艾之势;北京大学出版社也开始注重艺术史书籍的出版,不但出版了大量西方艺术史经典译著,还出版中国美术史研究的一些新成果。大有后来居上的气势。现在美术史学科已经越来越多的走向综合性大学,以北京大学为例,不论是文科生还是理科生,每个学生必须选修2学分的艺术类课程,其中美术史选修课是最受北大学生欢迎的课程之一。从人文学科整体看,历史学、考古学、宗教学等学科开始关注美术史研究,由芝加哥大学发起的《汉唐之间的宗教艺术与考古》国际合作研究项目历时几年,备受瞩目。当下美术史与考古学、宗教学相关的国际学术会议更让人应接不暇。••••••可以说美术史作为一个学科,目前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以至于巫鸿先生乐观的说,美术史学科的地位正在提升。
如果有“美术史边缘化”这一实情的话,我觉得主要是来自两方面:一是美术史之外的其它学科的质疑和挑战。比如对“美术考古”的争议,对“美术史,还是思想史?”的质疑;二是美术史学科内部的分化。主要是美术策划展览、艺术管理等新兴的专业蓬勃发展,冲击着传统的美术史论研究,大有后来居上的气势。
近几十年来的考古发掘,一次次的改写着中国美术史的写作。对于美术史学者的身份,李凇教授曾简明的概括为走向考古学的美术史家。除了与美术史关系密切的考古学外,历史学也开始关注美术史研究,将图像作为研究的一大资源。或许正缘于此,才会产生如此疑问:美术史与考古学的区别在哪里?美术史家是研究图像的历史学家吗?葛兆光先生考察了近年来美术史代表性著作,注意到美术史论著与思想史文化史的写作越来越近,觉得美术史跨越到思想史的边界中去了!以至于他对当下的美术史研究发出这样的质疑:如果抛开风格、空间、色彩等等艺术分析手段的话,美术史又将如何自处呢?
美术史之外的其它学科参入到美术史的研究中来,一方面丰富了美术史研究的阵营和视野,提高了美术史学科的地位。但也产生了另外的问题:多关注于美术史研究对象的社会学的背景,或者宗教学的意义。研究取向是,“读解”[reading]取代了“观看”[seeing]。而忽视了美术史最应该针对的部分——对“视觉语言”的研究。正如贡布里希晚年曾批评西方美术史研究现状:“现在的艺术史家什么都谈,就是不谈艺术!”如果有美术史学科边缘化这一状况的话,我认为很多美术史研究都非解决美术的问题!忽视了美术史研究的核心——图像本身的研究。因为图像有自己的语言,有自己的逻辑,有自己的系统!
关于美术史学科内部的分化,我们不妨以一种开放积极的态度视之。当代艺术、美术策展、艺术管理专业之所以广受追捧,只是遵循“名利场的逻辑”而已。我曾经选修过北大哲学系王宗昱老师一门关于道教的研究生选修课,选课看课表时,知道此课限选10人!还一直担心选不上这门课,心里惴惴焉。没想到全北大研究生真正选这门课的只有5个人。而固定听课的也只有3人,其它旁听的只是偶尔上一两次课,打打酱油而已••••••如很多人文学科的命运一样,传统美术史研究,某种意义上说,都是无用之学。无法直接转化为GDP。但,那又怎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