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四)
3、业力与因果
业力并不是宿命论,并不是一旦你造了什么业就被困在其中,一定会得到相当的处罚或奖赏;业也不仅是作为结果的“这是我造的业”而已,它既是因,也是缘和果。业是指“自我”的行动--任何行动。“相信业”的意思,是对你的行动和生活负起完全的责任。
佛陀并不是武断地把行为分成善行和恶行而后报偿善业,处罚恶业的神祗。他所教导的是,善、恶来自于你自己对于动机的判断。如果你的动机是制造痛苦,行动就是痛苦的行为或恶行。业果因动机而定,如果你的动机是妒忌,这部分业就投生到阿修罗道,产生持续争斗;如果你的动机是贪婪,这部分业就投生到饿鬼道,具有匮乏的心态,永不餍足,希望得到更多。
业也是一种无法自己消耗掉的能量,是因、缘、果报的整个过程。你所创造的特定业因、业缘,不论它是善、是恶,只要没有另一个相反性质的业力去抵消它,就必然会出现相符的果报。譬如,愤怒的痛苦带来地狱的经历,嫉妒的痛苦产生阿修罗的经历,行善积德则带来净土的经历。所谓六道中的某道,并不一定指身躯死后投生的某个地方,而是此时、此地某个业力状况中止,另一种业力状况生起的心境。
你非常生气的时候,就尝到一点地狱的滋味了;如果那种愤怒坚固持续下来,并且生长茁壮,你会发现,尽管你没有移动到任何地方,但自己的存在却已经成为地狱了。紧接着创造相应的业缘,生气的时候,无论走到哪里或做什么事,都不会遇到真正和蔼友善的人;你会觉得每个人都面目可憎,都在向你挑衅,整个环境都充满威胁,没有一件事对劲。
净土亦在当下,以善念或菩提心做事,日常的经历都能成为净土。改变你的发心,就能成就慈悲。
一天之中,一个小时之中,甚至于一分钟内,我们都能够体会六道--因为不同的道只是不同的心态而已。
4、轮回转世
佛教中转世再生的概念,主要和心的连续性有关,而不仅只是平常所认为的转生进入不同身体而已。佛法认为,每件事物都是由于特殊的因缘而出现、消失。身、心俱无例外,各有它们创造和延续的因缘。且身与心是不同因缘的产物,因为要止息这两种连续现象,便需要不同的因缘。年老、疾病、意外耗去了身体的因缘,但却不能耗去心。心识之流的因缘在身体死亡后仍然继续,所以除非有什么障碍,否则心识便继续下去。
只要仍有自我,就有二元对立,就造成业力;而业的能量,就是不管身体发生什么,都让心识之流持续下去的缘。业创造“自我”,“自我”也持续创造出业力--这种周而复始,反复滋养它本身,而让自己一直深陷其中的现象,就叫做“轮回”。心的连续就是所谓再生。因为心具有色蕴的习惯模式,所以转生通常和取得某种物质形体有关。
心识的相续,并不是身体死亡之时才发生。前一刻的心,使得现在的心出生与某种境界,现在的心又创造出缘起,决定了将来心的状况。
5、见与道
所有的道都为了引导众生了解正见。比如,不侵犯别人、不做恶事的正确行为,就是趋近正见的间接方法。不知正见即无明,不正确的行为则滋养无明。减弱无明干扰力量有许多方法,许多形式的戒律是必要的,我们需要各种方法来得到正见。
虽然,“道”究竟而言也是一种困惑,一旦达到目标,道也必须舍弃。但在那之前,道是必要的,因为透过逻辑、争论或分析,你绝对无法了解实相,只有透过修行才成。
如同解毒剂必须与毒药相遇才能发挥作用一样,道必须和我们的迷惑相遇、相互作用,才能对治迷惑。道的目的就是帮助你超越迷惑,任何方法能让你证悟实相、了解正见,不论是行善、遵守道德规范还是完全疯狂的行为,都算是道。
其实任何东西都可以当作道,只在于你的悟性是否能用它为道;同时也因你入道的动机和以它为道的智慧,产生不同的果效。但如果最终没有对正见的了悟(这个了悟过程很可能是逐步精进的),任何一种修行之道,也都可能成为障碍。比如你可能只是在模仿佛教徒的生活方式,你只是在修行文化,而不是修行佛法。
不要把对佛法的了解局限在精神修持上。修行佛法,就是修行一切现象,而你全部的生活就都成为道--可以从任何事务上学习不受影响、不受干扰,如期所然地看到一切现象,就是真正的“道”。
6、怀疑与虔诚
大部分佛教徒不假思索地认为,他们当然具有某个叫做“佛性”的东西,甚至连怀疑一下自己有没有佛性都觉得罪过。就像对于许多基督徒而言,上帝的存在是不容置疑的,只要信仰接受就好。
但非常奇怪的是,只有极少佛教徒打心底相信他们自己也能成佛,有些甚至不相信真有成佛这回事。这种虔诚心的弱点,是由于没有经过质疑与分析所产生的。如果你怕产生怀疑、怕彻底研究一件事,这表示你不太相信这件事会经得起严密的检查,因此你的信心便没有理性的基础。
一切佛法修行的目的都在于了解心的本性,但修行的方法则有差别。佛教清楚地区分理论与实修。话虽如此,修行也必须先了解见地。
如果修行不具无我见,那么不是落入常边,就是落入断边;这两者都会加强二元对立,而不是去除它。这表示不具空性正见的修行,使你在轮回中陷得更深。如果你偏向常边来修行,就会相信有个坚实存在的“你”要成佛,而成佛则是能够获得的某种永恒不变的东西--认为你的“自我”可以成佛,就如同想象你可以参加自己的葬礼一样;偏向断见的修行则很难维持,因为你不相信因果,也就不会真正认为修行能利益你,或改变你的生活。你的基本态度可能是“生命根本没有价值,活过了就死去”。
通常在修某一道的方法之前,最好先彻底研究那一道。缺乏完整的认识,就不可能对佛法、对老师或对自己的修行产生信心与虔诚;如果修持的结果迟迟不出现,或者出现与你的迷信期望及成见不符合的结果,你就很容易放弃修道。但如果你太挑剔,无法找到一个法门,“自我”便得逞了。
透过智慧来研究空性,偶尔在霎那间会瞥见空性;但是,如果你不藉由思维和修行来熟悉这种状况,悟境无法稳定,很快地,烦恼就淹没了它。
“怀疑”与“发问”是发展真正信心与虔诚的优良基础,应该培养这种基础,而不是加以抑制。尤其在开始阶段,忽视你的怀疑去选择某种信仰或修行方式,绝对是不明智的做法。一旦你仔细地选出修行法门和引导者,并修行了一段时间之后,有时必须贡献出不带任何条件的信任,信任自己坚持的方向必然抵达目的地。虔诚心就是学习认出并感谢好的道路或导游的品质。
有些弟子一开始就具备虔诚,但从此以后再也懒得去问或分析任何事,这种无法鉴别错误的心,就和永远要挑错的心一样偏差。这种人也很难利益其他众生,因为他没有分析过是非好坏,根本不清楚向哪里走以及为何向那里走。随便的虔诚一点都不稳定,这也是有些人永远都在换老师、换法门的原因。
业力并不是宿命论,并不是一旦你造了什么业就被困在其中,一定会得到相当的处罚或奖赏;业也不仅是作为结果的“这是我造的业”而已,它既是因,也是缘和果。业是指“自我”的行动--任何行动。“相信业”的意思,是对你的行动和生活负起完全的责任。
佛陀并不是武断地把行为分成善行和恶行而后报偿善业,处罚恶业的神祗。他所教导的是,善、恶来自于你自己对于动机的判断。如果你的动机是制造痛苦,行动就是痛苦的行为或恶行。业果因动机而定,如果你的动机是妒忌,这部分业就投生到阿修罗道,产生持续争斗;如果你的动机是贪婪,这部分业就投生到饿鬼道,具有匮乏的心态,永不餍足,希望得到更多。
业也是一种无法自己消耗掉的能量,是因、缘、果报的整个过程。你所创造的特定业因、业缘,不论它是善、是恶,只要没有另一个相反性质的业力去抵消它,就必然会出现相符的果报。譬如,愤怒的痛苦带来地狱的经历,嫉妒的痛苦产生阿修罗的经历,行善积德则带来净土的经历。所谓六道中的某道,并不一定指身躯死后投生的某个地方,而是此时、此地某个业力状况中止,另一种业力状况生起的心境。
你非常生气的时候,就尝到一点地狱的滋味了;如果那种愤怒坚固持续下来,并且生长茁壮,你会发现,尽管你没有移动到任何地方,但自己的存在却已经成为地狱了。紧接着创造相应的业缘,生气的时候,无论走到哪里或做什么事,都不会遇到真正和蔼友善的人;你会觉得每个人都面目可憎,都在向你挑衅,整个环境都充满威胁,没有一件事对劲。
净土亦在当下,以善念或菩提心做事,日常的经历都能成为净土。改变你的发心,就能成就慈悲。
一天之中,一个小时之中,甚至于一分钟内,我们都能够体会六道--因为不同的道只是不同的心态而已。
4、轮回转世
佛教中转世再生的概念,主要和心的连续性有关,而不仅只是平常所认为的转生进入不同身体而已。佛法认为,每件事物都是由于特殊的因缘而出现、消失。身、心俱无例外,各有它们创造和延续的因缘。且身与心是不同因缘的产物,因为要止息这两种连续现象,便需要不同的因缘。年老、疾病、意外耗去了身体的因缘,但却不能耗去心。心识之流的因缘在身体死亡后仍然继续,所以除非有什么障碍,否则心识便继续下去。
只要仍有自我,就有二元对立,就造成业力;而业的能量,就是不管身体发生什么,都让心识之流持续下去的缘。业创造“自我”,“自我”也持续创造出业力--这种周而复始,反复滋养它本身,而让自己一直深陷其中的现象,就叫做“轮回”。心的连续就是所谓再生。因为心具有色蕴的习惯模式,所以转生通常和取得某种物质形体有关。
心识的相续,并不是身体死亡之时才发生。前一刻的心,使得现在的心出生与某种境界,现在的心又创造出缘起,决定了将来心的状况。
5、见与道
所有的道都为了引导众生了解正见。比如,不侵犯别人、不做恶事的正确行为,就是趋近正见的间接方法。不知正见即无明,不正确的行为则滋养无明。减弱无明干扰力量有许多方法,许多形式的戒律是必要的,我们需要各种方法来得到正见。
虽然,“道”究竟而言也是一种困惑,一旦达到目标,道也必须舍弃。但在那之前,道是必要的,因为透过逻辑、争论或分析,你绝对无法了解实相,只有透过修行才成。
如同解毒剂必须与毒药相遇才能发挥作用一样,道必须和我们的迷惑相遇、相互作用,才能对治迷惑。道的目的就是帮助你超越迷惑,任何方法能让你证悟实相、了解正见,不论是行善、遵守道德规范还是完全疯狂的行为,都算是道。
其实任何东西都可以当作道,只在于你的悟性是否能用它为道;同时也因你入道的动机和以它为道的智慧,产生不同的果效。但如果最终没有对正见的了悟(这个了悟过程很可能是逐步精进的),任何一种修行之道,也都可能成为障碍。比如你可能只是在模仿佛教徒的生活方式,你只是在修行文化,而不是修行佛法。
不要把对佛法的了解局限在精神修持上。修行佛法,就是修行一切现象,而你全部的生活就都成为道--可以从任何事务上学习不受影响、不受干扰,如期所然地看到一切现象,就是真正的“道”。
6、怀疑与虔诚
大部分佛教徒不假思索地认为,他们当然具有某个叫做“佛性”的东西,甚至连怀疑一下自己有没有佛性都觉得罪过。就像对于许多基督徒而言,上帝的存在是不容置疑的,只要信仰接受就好。
但非常奇怪的是,只有极少佛教徒打心底相信他们自己也能成佛,有些甚至不相信真有成佛这回事。这种虔诚心的弱点,是由于没有经过质疑与分析所产生的。如果你怕产生怀疑、怕彻底研究一件事,这表示你不太相信这件事会经得起严密的检查,因此你的信心便没有理性的基础。
一切佛法修行的目的都在于了解心的本性,但修行的方法则有差别。佛教清楚地区分理论与实修。话虽如此,修行也必须先了解见地。
如果修行不具无我见,那么不是落入常边,就是落入断边;这两者都会加强二元对立,而不是去除它。这表示不具空性正见的修行,使你在轮回中陷得更深。如果你偏向常边来修行,就会相信有个坚实存在的“你”要成佛,而成佛则是能够获得的某种永恒不变的东西--认为你的“自我”可以成佛,就如同想象你可以参加自己的葬礼一样;偏向断见的修行则很难维持,因为你不相信因果,也就不会真正认为修行能利益你,或改变你的生活。你的基本态度可能是“生命根本没有价值,活过了就死去”。
通常在修某一道的方法之前,最好先彻底研究那一道。缺乏完整的认识,就不可能对佛法、对老师或对自己的修行产生信心与虔诚;如果修持的结果迟迟不出现,或者出现与你的迷信期望及成见不符合的结果,你就很容易放弃修道。但如果你太挑剔,无法找到一个法门,“自我”便得逞了。
透过智慧来研究空性,偶尔在霎那间会瞥见空性;但是,如果你不藉由思维和修行来熟悉这种状况,悟境无法稳定,很快地,烦恼就淹没了它。
“怀疑”与“发问”是发展真正信心与虔诚的优良基础,应该培养这种基础,而不是加以抑制。尤其在开始阶段,忽视你的怀疑去选择某种信仰或修行方式,绝对是不明智的做法。一旦你仔细地选出修行法门和引导者,并修行了一段时间之后,有时必须贡献出不带任何条件的信任,信任自己坚持的方向必然抵达目的地。虔诚心就是学习认出并感谢好的道路或导游的品质。
有些弟子一开始就具备虔诚,但从此以后再也懒得去问或分析任何事,这种无法鉴别错误的心,就和永远要挑错的心一样偏差。这种人也很难利益其他众生,因为他没有分析过是非好坏,根本不清楚向哪里走以及为何向那里走。随便的虔诚一点都不稳定,这也是有些人永远都在换老师、换法门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