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 祭逼组神贴
这篇帖子,旨在抒发一下感受。
起因是在豆瓣看到《文艺青年装逼会》的一篇帖子,名叫《逼组神贴》,作者叫路易斯干杯,不知道在读的你看了没有。
大意是:高帅富自幼丧母,少年得志,吃喝嫖赌(虚指)无一不精,同时泡尽天下mm。最后遇到一个喜欢的女生,这个女生却出意外身亡。
就故事来说,可能是真的,也可能是假的。根据作者的细节描述程度,以及回帖,不像是假的。
这是一个好故事,如果是假的,这个故事的意义,依旧是存在的。就算是真的,也只是给这个故事贴上一个“可供作为事实分析”标签而已。
——————————————————————————————————
1. 他的很多做法,包涵着心理学的原型。
2.作为一个故事,他引起了我伦理性质的联想和思考。如何面对困境,如何调和矛盾等。
关于第2点:他将某种智慧应用到生活中,并获得了一定的成功。
关于第二点,容我引用一段:“女性厌食性的苗条身体被赋予形而上的征服和统帅意义,这种“魔鬼身材”的功能在于诱发受众的崇拜和嫉妒,就像婴儿和母亲乳房的客体关系一般。另一方面,男性则必须把自己夸大为无所不能,不知脆弱和泪水为何物的半神半人的英雄。”(《投射认同理论在青少年家庭治疗中的运用》)
在这里,他客观上塑造了一个新的原型。简单概括:经济自由,某些方面很认真刻苦,某些方面很随意。
不得不承认,这很容易引发我的联想性认同。(随意=经济自由)
值得深层思考的是,他是一个自由的人么?
具体又庸俗地讲,他的伦理(世界观)对我有实用价值么?
——————————————————————————————————
第二个不科学的原型,则是“小蝌蚪找妈妈”(我套的,所以说不科学)
我的解读是,作者在寻找理想女性的同时,实际是上在寻找自己理想中母亲。并将自己的所作所为与外界联系起来。举例是女朋友一旦表现出不符合自己心中理想母亲的形象时,便立即分手。
这么做的原因有3条:1.丧母,这是原发性创伤
2.父亲爱漂,心理施虐(再不科学地引用一段:“不认同(父母)和团体认同,分别是分裂的两个极,其实对父母的不认同,往往是对父母的反面的认同,恰恰是投射认同的典型形式。”)
3.第一次恋爱被粗鲁地打断。第一次的女朋友,有着理想母亲的多数因素(美丽,大乳房,耐心,温柔)
与此三点相关的是,作者形成了一个“分离——聚合”的原型。这是他后面所作所为的因素。
他和不喜欢的女生结婚了又离婚,象征着寻找母亲的旅程失败,但这是成功的,因为他找到了“真正”的母亲。
不幸的是,他最喜爱的女友死了,对他来说,其实象征着他母亲的再次死亡。
———————————————————————————————————————————
最后在谈一些其他的。包括回帖,因为这个很重要。我将重要的价值判断,放到问题里,毕竟,我还是无法认真地回答这些问题。
1.从回帖看来,我们在对异性理想形象追捧的情况下,却唾弃和逃避自我的理想形象。表面上我们都在追求应该追求的,但实际上,内心里还是希望2者都要(魔鬼身材女性与上帝般男性。)这会引发怎样的问题?
2.如何在心理上健康的成长?这种类似《挪威的森林》永泽式的形象,会给我们的心理带来的负面作用是什么?
这不可避免地讨论到对财富的态度。然而无论如何,作者作为一个经济独立的人,发表的意见,恐怕对经济未独立的人(比如我)的影响是巨大的。
——————————————————————————————————————————
一贴多用,再谨以此贴,感谢作者给我看完帖子带来的喜悦与失落
引用来自李孟潮,《投射认同理论在青少年家庭治疗中的运用》我觉得引用的很不科学。
起因是在豆瓣看到《文艺青年装逼会》的一篇帖子,名叫《逼组神贴》,作者叫路易斯干杯,不知道在读的你看了没有。
大意是:高帅富自幼丧母,少年得志,吃喝嫖赌(虚指)无一不精,同时泡尽天下mm。最后遇到一个喜欢的女生,这个女生却出意外身亡。
就故事来说,可能是真的,也可能是假的。根据作者的细节描述程度,以及回帖,不像是假的。
这是一个好故事,如果是假的,这个故事的意义,依旧是存在的。就算是真的,也只是给这个故事贴上一个“可供作为事实分析”标签而已。
——————————————————————————————————
1. 他的很多做法,包涵着心理学的原型。
2.作为一个故事,他引起了我伦理性质的联想和思考。如何面对困境,如何调和矛盾等。
关于第2点:他将某种智慧应用到生活中,并获得了一定的成功。
关于第二点,容我引用一段:“女性厌食性的苗条身体被赋予形而上的征服和统帅意义,这种“魔鬼身材”的功能在于诱发受众的崇拜和嫉妒,就像婴儿和母亲乳房的客体关系一般。另一方面,男性则必须把自己夸大为无所不能,不知脆弱和泪水为何物的半神半人的英雄。”(《投射认同理论在青少年家庭治疗中的运用》)
在这里,他客观上塑造了一个新的原型。简单概括:经济自由,某些方面很认真刻苦,某些方面很随意。
不得不承认,这很容易引发我的联想性认同。(随意=经济自由)
值得深层思考的是,他是一个自由的人么?
具体又庸俗地讲,他的伦理(世界观)对我有实用价值么?
——————————————————————————————————
第二个不科学的原型,则是“小蝌蚪找妈妈”(我套的,所以说不科学)
我的解读是,作者在寻找理想女性的同时,实际是上在寻找自己理想中母亲。并将自己的所作所为与外界联系起来。举例是女朋友一旦表现出不符合自己心中理想母亲的形象时,便立即分手。
这么做的原因有3条:1.丧母,这是原发性创伤
2.父亲爱漂,心理施虐(再不科学地引用一段:“不认同(父母)和团体认同,分别是分裂的两个极,其实对父母的不认同,往往是对父母的反面的认同,恰恰是投射认同的典型形式。”)
3.第一次恋爱被粗鲁地打断。第一次的女朋友,有着理想母亲的多数因素(美丽,大乳房,耐心,温柔)
与此三点相关的是,作者形成了一个“分离——聚合”的原型。这是他后面所作所为的因素。
他和不喜欢的女生结婚了又离婚,象征着寻找母亲的旅程失败,但这是成功的,因为他找到了“真正”的母亲。
不幸的是,他最喜爱的女友死了,对他来说,其实象征着他母亲的再次死亡。
———————————————————————————————————————————
最后在谈一些其他的。包括回帖,因为这个很重要。我将重要的价值判断,放到问题里,毕竟,我还是无法认真地回答这些问题。
1.从回帖看来,我们在对异性理想形象追捧的情况下,却唾弃和逃避自我的理想形象。表面上我们都在追求应该追求的,但实际上,内心里还是希望2者都要(魔鬼身材女性与上帝般男性。)这会引发怎样的问题?
2.如何在心理上健康的成长?这种类似《挪威的森林》永泽式的形象,会给我们的心理带来的负面作用是什么?
这不可避免地讨论到对财富的态度。然而无论如何,作者作为一个经济独立的人,发表的意见,恐怕对经济未独立的人(比如我)的影响是巨大的。
——————————————————————————————————————————
一贴多用,再谨以此贴,感谢作者给我看完帖子带来的喜悦与失落
引用来自李孟潮,《投射认同理论在青少年家庭治疗中的运用》我觉得引用的很不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