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青韩寒 何谓天才?
1
上次果皮大会,去便利店买酒,无意中看到韩寒的《1988》。乌青说,写的都是些什么玩意呀,那叫一个烂,还在高中生水平!竖笑着说,乌青啊,韩寒看到你写的书会发抖。哪儿啊,乌青说,他会装作淡定,说根本不认识我,翻一翻扔开。
当时,著名小说家魏思孝有不同意见。他反驳道:韩寒的长处不在小说,而在杂文,能把话说出来已经不错了。诗人小曾私下里也说过,真的,我太看好韩寒了!
有分歧很正常。前些年,我说过韩寒,有女生以为我骂他,其实不是,真不是。我的意思是,韩寒本来是个有趣的人,被那些粉丝捧坏了,把他变成了个“众目睽睽之下的傻剥衣”。崇拜别人,特别不好。遭人崇拜,并不一定是什么好事。那时我还不知道他可能有代笔。压根没往那边想。也许我潜意识里藏着个反问句:这还需要代笔吗?换而言之,我觉得即便每一个字都是他自己写的,韩寒也绝不是什么文学天才。
但乌青是。
乌青写诗,少算也有十几年了,在地下写作圈成名已久,一下烧到地上,竟招来无数谩骂。可不是么,他的诗还是同事转给我的。我还纳闷呢,一大早牙都没刷,怎么大伙顿悟了,开始知道乌青的好?一看评论,又是我自作多情。目睹天才遭人围攻,我忍不住说了句公道话:人是好人,诗是好诗,若不识货,恕你无知!
有朋友拿出干涉婚姻自由的口气质问我:你说他好,到底好在那里,给我讲个清楚!
2
好吧,说说我的看法,仅供参考。
何谓天才?顾名思义,有天赋的人。
天赋,不是可以学到的东西。书上看到的,别人嘴里听说的,你复述一遍,显得自己有学问,那不叫天才,那是拾人牙慧或掉书袋,就算你混成了专家教授,充其量不过是个高质量的传声筒。天才,应以独特的视角看世界,不墨守陈规,具有开创性,在探索,在发现。
韩寒以叛逆出头,学钱钟书起家,说的是套话,玩的是语感,装的是少年老成。他早期的那种文笔,不是老辣,是老气。写那些东西不难,每所高中都有几个,一点不新鲜。他的叛逆,很多时候是在摆Pose,说一些大话,玩弄点文采,还是想吸引老师和同学的注意——这事我们干的还少吗?在韩寒那里,我感受不到少年血(少年有少年的残酷和美丽)。人们说他天才,无外乎是摆脱体制之后,写书成名了。反过来问一句,如果他写书不成名,人们还会说他天才么?就是说,成不成名,是衡量他是否天才的标准。中国的逻辑,走的还是水泊梁山起义反抗接受招安的老路子。在最近的《1988》中,韩寒还是说要在世上留下痕迹,好像知道自己是谁,生怕被人看出心虚。
很少有人像乌青这样,从一开始就彻底放弃了成功。他离家出走、退学、逃跑、失败,反抗父权,没有任何职业,独自一人爬山,游历全国,写诗写小说拍烂片。你看他的《逃跑记》,那些细节,那些对话,如此平实直白,没有作秀之嫌,毫无学大人的语气,把无聊、孤独、失望和迷茫写得那么实在。那是一个孩子本能的反抗,你我都有过的,少年气血,雾中风景。凡此种种,《三重门》里全没有。我想,那些真正敏感而叛逆的孩子,会知道乌青在说些什么。
开句玩笑,韩寒走的还是功名之路,乌青却踏上了苦行之路。人来这世上,并不是为了成功。尤其在中国,成功学几乎压倒了一切。许多人挣了一辈子的钱,却不知道他们挣钱的目的并不是为了钱。乌青在逃跑在失败,他所反抗的不仅仅是教育体制,甚至不仅仅是世俗成败观。
这种叛逆我们见过。塞林格《麦田里的守望者》是一种,朱文《弟弟的演奏》是一种,张楚的歌声是一种,伟大的摇滚乐是一种。乌青又是另一种。
3
网上流传最广的废话诗三首:《对白云的赞美》、《假如你真的要给我钱》和《怎么办》。我比较喜欢最后一首。
我打电话,给张建华
接电话的是
他母亲
我问:张建华在吗
他母亲说,在、在大便
我说,在大便啊
他母亲说是的
我对张建华的母亲说
那怎么办呢?
请再读一遍,想想自己的生活,是否有类似感受?自己的感受让你害羞么,为什么不能写成诗?
这样吧,你打开Word,随便写几句大白话,然后分一下行,念一念,有感觉么?你再读读乌青的诗——不是这三首,还有很多别的。也许你能明白,乌青写的挺好。朴实的文字摆在一起多好看呀,很舒服的。
我看过不少诗,诗经离骚唐诗就不说了,白话诗之后一大批人。当我把废话诗念给女孩子听(必须的),她们会问,你念的这是诗啊?真是的,人家都准备好了被你感动,你倒好,说了一通大白话!鲍勃迪伦的《Tangled Up In Blue》,通篇都在叙述两个人生活的细节,全是大白话啊,没有“我爱你我想你”之类,却是最棒的爱情诗之一。还有竖的那首叙事诗《长途车》,把少年的迷茫写得多好。
我不清楚书上的判断标准。我只觉得,好诗能够唤醒你对生活细节的真实记忆。别忘了,你自己就是诗意的存在。毫无诗意的生活太无趣。我们没有能力获得真正的诗意,只因为我们无法免除功利、等级观、傲慢和偏见。诗人并不需要用名气来衡量,李白写的就是诗,乌青写的就不是么?在唐诗中感受诗意不算本事,在生活中发觉诗意才是诗人。
有一次把酒论诗。乌青说,如果诗有标准的话,谁的诗好,谁的诗还不够好,谁还不够自信——他也不怕得罪人。看到有人把诗贴出来,乌青会回复,怎么改比较好,那些句子应该删掉。据我所知,他写诗不胡来,很多时候也是靠天吃饭,“诗句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可不是瞎说的。
那些署名为乌青的诗,都具有独特的乌式风格。不好代笔。迫于生计写的书,乌青不愿署名。有一点毋庸置疑,过去现在将来,都不会有人质疑乌青代笔。
4
韩寒最近有些麻烦,被人质疑代笔。说起来是他自己惹的祸,有话好好说,干吗用钱砸人呢?
他们说,前期是他爸写的,后期是路金波包装出来的。本来是个体育特长生,成绩特别差,考大学铁定没戏,韩爸急坏了,帮儿子拉关系,去萌芽骗个奖,本指望借此混进大学。没想到高中都混不完。捷径走不通,干脆反其道而行之,退学出书,扛起“叛逆天才”的大旗——反了反了,哥不是考不上,是瞧不上。后来蹉跎了几年,直到有了博客,在团队的运作下,先骂一些名人,摆出反权威的姿态,接着骂社会,确立意见领袖的地位。
如此解释“天才”成长史,其实有个内在逻辑在支撑:你有什么呀,也是个追名逐利之徒。在我们伟大祖国,凡事用“名利”总能解释得通。或者说,等你有了名利,可以反推出你最初的动机。
韩寒可以说这是“流言”。“流言”的强大之处在于,它可以不断地自我修正,以达到质疑的目的。在很多场合,韩寒有意无意装出一副天才样。他一贯的“装B”加速了“流言”的传播。很多人愿意相信这个“流言”,大概是觉得他被人推得太高,名不副实。作品不行呀,像我就很愿意相信那些“逻辑推理”。
对方用“常识”说话,内裤都翻出来了,痕迹斑斑,虽无法捉奸在床,却让人感觉必有奸情。
韩寒靠文学出名,却极少谈文学。他在说,比他说什么重要。一般是在讽刺社会,这没什么不对。泄愤之后身体通畅嘛。政治是针对别人的,文学是剖析自己的,跟内心的紧张有关。只把文学当工具,好么?
5
关于乌青的诗。不客气的人说,这算什么诗啊,我拉屎能写出十首,这要是诗,打呼噜也是诗!客气的会说,哎呀,实在欣赏不了,太先锋了!广东电台那胖子说“诗人门槛太低!”,更搞笑的是,竟然有人扯到了道德沦丧,谣诼乱世。当然了,大多数人把这当笑话。网络时代嘛,大伙图个新鲜看个热闹,再能骂上几句,找点优越感,再好不过了。
不怪大家,都不容易。
真正令我不解的,是那些自称有知识有鉴赏能力的人,怎么也不分好歹呢。不应该呀,你们不是常说,知识让人开阔,艺术来自民间么。当天才横空出世,你们的表现真让我寒心。不得不怀疑,那些所谓文化名人,本来一直根本就没有真正的感受能力。你自己写不出来也罢了,人家都拿到你眼前了,还这么不识货。
那些口口声声说自己有理想,却从来不敢付诸实际行动的人,是没有资格说乌青的。做和不做,天壤之别。他为了诗歌,为了这么一个“不切实际”的东西,奔走了十几年,跑遍了全中国。要知道,他不只是自己躲在家里捂着脸写诗,还办了《橡皮》办了《海盗》还办了《果皮》,身体力行,从来不计回报。这样的人不是太多。为了那份热爱,不顾一切。有时我也劝,别折腾了,你都三十多了,找个女人生个娃吧。他总是笑笑,不谈私生活,继续谈独立出版事业。乌青总是朴素的、乐观的,很执拗,甚至有几分孩子气,做着他所热爱的事。
文学边缘化了,诗人该饿死。令伊沙失望了,不但没死,还生机勃勃,多亏有乌青这样的家伙存在。他办了十年果皮,组织大家聚会,抛开功利谈诗歌谈写作。那些天天泡网吧玩游戏的孩子,无意中看到乌青的诗,“这是诗么,我也能写啊!”于是加入果皮,从此又挽救了一个孤独的天才。
多一些人知道果皮,少一些人自杀。
果皮在生长:写出煌煌巨制的孙智正,荒诞想象力的手指,创造力超群的菜小龟,叙事能力超强的张墩墩,童趣十足的邝贤良,志怪传奇的曾骞,小说家魏思孝,电影人周樵,大才女静树,评论家老马,鸡哈诗派盟主……等等。
我相信,如果文学还有希望,必定在这些体制之外的年轻人。
谁也没想到乌青会以这种方式红起来。年初他还说呢,我这种写作是不可能红的。
生有时,死有时,乌青红有时;夸有时,骂有时,寂寞更有时。
一千万人知道乌青,哪怕只有百分之一的读者,天下便有十万知音。想骂你就骂吧,想笑你就笑吧,多少漫骂和嘲笑,都无法改变这个世界无聊、荒诞和孤独的事实——这正是文学存在的根基。
誉满天下,未必不是蠢材;毁灭天下,未必不是天才。
愿乌青与韩寒共勉!
上次果皮大会,去便利店买酒,无意中看到韩寒的《1988》。乌青说,写的都是些什么玩意呀,那叫一个烂,还在高中生水平!竖笑着说,乌青啊,韩寒看到你写的书会发抖。哪儿啊,乌青说,他会装作淡定,说根本不认识我,翻一翻扔开。
当时,著名小说家魏思孝有不同意见。他反驳道:韩寒的长处不在小说,而在杂文,能把话说出来已经不错了。诗人小曾私下里也说过,真的,我太看好韩寒了!
有分歧很正常。前些年,我说过韩寒,有女生以为我骂他,其实不是,真不是。我的意思是,韩寒本来是个有趣的人,被那些粉丝捧坏了,把他变成了个“众目睽睽之下的傻剥衣”。崇拜别人,特别不好。遭人崇拜,并不一定是什么好事。那时我还不知道他可能有代笔。压根没往那边想。也许我潜意识里藏着个反问句:这还需要代笔吗?换而言之,我觉得即便每一个字都是他自己写的,韩寒也绝不是什么文学天才。
但乌青是。
乌青写诗,少算也有十几年了,在地下写作圈成名已久,一下烧到地上,竟招来无数谩骂。可不是么,他的诗还是同事转给我的。我还纳闷呢,一大早牙都没刷,怎么大伙顿悟了,开始知道乌青的好?一看评论,又是我自作多情。目睹天才遭人围攻,我忍不住说了句公道话:人是好人,诗是好诗,若不识货,恕你无知!
有朋友拿出干涉婚姻自由的口气质问我:你说他好,到底好在那里,给我讲个清楚!
2
好吧,说说我的看法,仅供参考。
何谓天才?顾名思义,有天赋的人。
天赋,不是可以学到的东西。书上看到的,别人嘴里听说的,你复述一遍,显得自己有学问,那不叫天才,那是拾人牙慧或掉书袋,就算你混成了专家教授,充其量不过是个高质量的传声筒。天才,应以独特的视角看世界,不墨守陈规,具有开创性,在探索,在发现。
韩寒以叛逆出头,学钱钟书起家,说的是套话,玩的是语感,装的是少年老成。他早期的那种文笔,不是老辣,是老气。写那些东西不难,每所高中都有几个,一点不新鲜。他的叛逆,很多时候是在摆Pose,说一些大话,玩弄点文采,还是想吸引老师和同学的注意——这事我们干的还少吗?在韩寒那里,我感受不到少年血(少年有少年的残酷和美丽)。人们说他天才,无外乎是摆脱体制之后,写书成名了。反过来问一句,如果他写书不成名,人们还会说他天才么?就是说,成不成名,是衡量他是否天才的标准。中国的逻辑,走的还是水泊梁山起义反抗接受招安的老路子。在最近的《1988》中,韩寒还是说要在世上留下痕迹,好像知道自己是谁,生怕被人看出心虚。
很少有人像乌青这样,从一开始就彻底放弃了成功。他离家出走、退学、逃跑、失败,反抗父权,没有任何职业,独自一人爬山,游历全国,写诗写小说拍烂片。你看他的《逃跑记》,那些细节,那些对话,如此平实直白,没有作秀之嫌,毫无学大人的语气,把无聊、孤独、失望和迷茫写得那么实在。那是一个孩子本能的反抗,你我都有过的,少年气血,雾中风景。凡此种种,《三重门》里全没有。我想,那些真正敏感而叛逆的孩子,会知道乌青在说些什么。
开句玩笑,韩寒走的还是功名之路,乌青却踏上了苦行之路。人来这世上,并不是为了成功。尤其在中国,成功学几乎压倒了一切。许多人挣了一辈子的钱,却不知道他们挣钱的目的并不是为了钱。乌青在逃跑在失败,他所反抗的不仅仅是教育体制,甚至不仅仅是世俗成败观。
这种叛逆我们见过。塞林格《麦田里的守望者》是一种,朱文《弟弟的演奏》是一种,张楚的歌声是一种,伟大的摇滚乐是一种。乌青又是另一种。
3
网上流传最广的废话诗三首:《对白云的赞美》、《假如你真的要给我钱》和《怎么办》。我比较喜欢最后一首。
我打电话,给张建华
接电话的是
他母亲
我问:张建华在吗
他母亲说,在、在大便
我说,在大便啊
他母亲说是的
我对张建华的母亲说
那怎么办呢?
请再读一遍,想想自己的生活,是否有类似感受?自己的感受让你害羞么,为什么不能写成诗?
这样吧,你打开Word,随便写几句大白话,然后分一下行,念一念,有感觉么?你再读读乌青的诗——不是这三首,还有很多别的。也许你能明白,乌青写的挺好。朴实的文字摆在一起多好看呀,很舒服的。
我看过不少诗,诗经离骚唐诗就不说了,白话诗之后一大批人。当我把废话诗念给女孩子听(必须的),她们会问,你念的这是诗啊?真是的,人家都准备好了被你感动,你倒好,说了一通大白话!鲍勃迪伦的《Tangled Up In Blue》,通篇都在叙述两个人生活的细节,全是大白话啊,没有“我爱你我想你”之类,却是最棒的爱情诗之一。还有竖的那首叙事诗《长途车》,把少年的迷茫写得多好。
我不清楚书上的判断标准。我只觉得,好诗能够唤醒你对生活细节的真实记忆。别忘了,你自己就是诗意的存在。毫无诗意的生活太无趣。我们没有能力获得真正的诗意,只因为我们无法免除功利、等级观、傲慢和偏见。诗人并不需要用名气来衡量,李白写的就是诗,乌青写的就不是么?在唐诗中感受诗意不算本事,在生活中发觉诗意才是诗人。
有一次把酒论诗。乌青说,如果诗有标准的话,谁的诗好,谁的诗还不够好,谁还不够自信——他也不怕得罪人。看到有人把诗贴出来,乌青会回复,怎么改比较好,那些句子应该删掉。据我所知,他写诗不胡来,很多时候也是靠天吃饭,“诗句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可不是瞎说的。
那些署名为乌青的诗,都具有独特的乌式风格。不好代笔。迫于生计写的书,乌青不愿署名。有一点毋庸置疑,过去现在将来,都不会有人质疑乌青代笔。
4
韩寒最近有些麻烦,被人质疑代笔。说起来是他自己惹的祸,有话好好说,干吗用钱砸人呢?
他们说,前期是他爸写的,后期是路金波包装出来的。本来是个体育特长生,成绩特别差,考大学铁定没戏,韩爸急坏了,帮儿子拉关系,去萌芽骗个奖,本指望借此混进大学。没想到高中都混不完。捷径走不通,干脆反其道而行之,退学出书,扛起“叛逆天才”的大旗——反了反了,哥不是考不上,是瞧不上。后来蹉跎了几年,直到有了博客,在团队的运作下,先骂一些名人,摆出反权威的姿态,接着骂社会,确立意见领袖的地位。
如此解释“天才”成长史,其实有个内在逻辑在支撑:你有什么呀,也是个追名逐利之徒。在我们伟大祖国,凡事用“名利”总能解释得通。或者说,等你有了名利,可以反推出你最初的动机。
韩寒可以说这是“流言”。“流言”的强大之处在于,它可以不断地自我修正,以达到质疑的目的。在很多场合,韩寒有意无意装出一副天才样。他一贯的“装B”加速了“流言”的传播。很多人愿意相信这个“流言”,大概是觉得他被人推得太高,名不副实。作品不行呀,像我就很愿意相信那些“逻辑推理”。
对方用“常识”说话,内裤都翻出来了,痕迹斑斑,虽无法捉奸在床,却让人感觉必有奸情。
韩寒靠文学出名,却极少谈文学。他在说,比他说什么重要。一般是在讽刺社会,这没什么不对。泄愤之后身体通畅嘛。政治是针对别人的,文学是剖析自己的,跟内心的紧张有关。只把文学当工具,好么?
5
关于乌青的诗。不客气的人说,这算什么诗啊,我拉屎能写出十首,这要是诗,打呼噜也是诗!客气的会说,哎呀,实在欣赏不了,太先锋了!广东电台那胖子说“诗人门槛太低!”,更搞笑的是,竟然有人扯到了道德沦丧,谣诼乱世。当然了,大多数人把这当笑话。网络时代嘛,大伙图个新鲜看个热闹,再能骂上几句,找点优越感,再好不过了。
不怪大家,都不容易。
真正令我不解的,是那些自称有知识有鉴赏能力的人,怎么也不分好歹呢。不应该呀,你们不是常说,知识让人开阔,艺术来自民间么。当天才横空出世,你们的表现真让我寒心。不得不怀疑,那些所谓文化名人,本来一直根本就没有真正的感受能力。你自己写不出来也罢了,人家都拿到你眼前了,还这么不识货。
那些口口声声说自己有理想,却从来不敢付诸实际行动的人,是没有资格说乌青的。做和不做,天壤之别。他为了诗歌,为了这么一个“不切实际”的东西,奔走了十几年,跑遍了全中国。要知道,他不只是自己躲在家里捂着脸写诗,还办了《橡皮》办了《海盗》还办了《果皮》,身体力行,从来不计回报。这样的人不是太多。为了那份热爱,不顾一切。有时我也劝,别折腾了,你都三十多了,找个女人生个娃吧。他总是笑笑,不谈私生活,继续谈独立出版事业。乌青总是朴素的、乐观的,很执拗,甚至有几分孩子气,做着他所热爱的事。
文学边缘化了,诗人该饿死。令伊沙失望了,不但没死,还生机勃勃,多亏有乌青这样的家伙存在。他办了十年果皮,组织大家聚会,抛开功利谈诗歌谈写作。那些天天泡网吧玩游戏的孩子,无意中看到乌青的诗,“这是诗么,我也能写啊!”于是加入果皮,从此又挽救了一个孤独的天才。
多一些人知道果皮,少一些人自杀。
果皮在生长:写出煌煌巨制的孙智正,荒诞想象力的手指,创造力超群的菜小龟,叙事能力超强的张墩墩,童趣十足的邝贤良,志怪传奇的曾骞,小说家魏思孝,电影人周樵,大才女静树,评论家老马,鸡哈诗派盟主……等等。
我相信,如果文学还有希望,必定在这些体制之外的年轻人。
谁也没想到乌青会以这种方式红起来。年初他还说呢,我这种写作是不可能红的。
生有时,死有时,乌青红有时;夸有时,骂有时,寂寞更有时。
一千万人知道乌青,哪怕只有百分之一的读者,天下便有十万知音。想骂你就骂吧,想笑你就笑吧,多少漫骂和嘲笑,都无法改变这个世界无聊、荒诞和孤独的事实——这正是文学存在的根基。
誉满天下,未必不是蠢材;毁灭天下,未必不是天才。
愿乌青与韩寒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