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与城市】USA16——专业:讲座备忘(持续更新ing)
记录下在米国听到的留下印象,或是有点感想的专业讲座,做个备忘。
-----------------------------------------
【20121113,下午17:30-19:40,OSU,Big Stairs】
《Eisenman / Kipnis: The Venice Biennale》
Peter Eisenman和Jeffrey Kipnis就今年威尼斯双年展一个参展作品《Field of Dreams》进行对谈。配合讲座,在KSA展厅里,同时举办一个相关回顾展(改天上些照片,本学期该展厅共做了两个展,一个是纪念osu大体育场建造过程的史料展;一个就是这个回顾展。)
参展作品的主题是围绕18世纪建筑师和版画家Giovanni Battista Piranesi的遗产进行重新解释与评价。我个人感受,此人真是西方建筑与空间概念的一个重要源泉呀,包括一些科幻大片的场景,也很多取自他的画作意象。
参展作品有两个团队。一个由Gregg Lynn, Stan Allen, Andrew Zago, Peter Eisenman参与指导,依照Piranesi的一些图纸及画作意象,对罗马城市做的研究及相关模型。一个由Jeffrey Kipnis做指导,由KSA教师和研究生组成,依照Piranesi的一些图纸及意象,引发出一个装置作品。
讲座先是分别由两个团队担任领队角色的青年教师做各自工作的介绍,然后是两位聪明人的对谈。
前面两位青年教师的介绍,我听得有些晕,因为他们都进入到一些非常细节的方法介绍。但本质我是明白的,我理解下来,就是针对一个历史资源,借助各种方法,推演出新的、有趣的形态与思考。这是美国建筑学当下一个普遍的思路,差别在于,各自用什么方法来获得(创新)结果。两队的方法主要是Diagram,Model,Process,Narrative,Scientific Way……。第一个队做了个罗马金色模型,第二个队采用一些生物形态来做形态启示,并近乎调侃地,直接做了一些大师作品放到装置里去(包括柯布和P的作品)。
后面Peter Eisenman和Jeffrey Kipnis的对谈很有意思。两个都是顶尖聪明之人,对话中火花四溅,但个性非常不同。
P属于精微、尖锐、严谨型思维。他语速较慢,抓住一个词,会步步紧逼,毫不动摇。一个问题的答案刚听完,马上就会从答案中的某个词,引申出新的问题,而每一个词,都是对方话语中非常关键性的概念。同时,对自己最想提的主要问题,反反复复,绝不放弃。
而J则属于灵活机灵型选手。语速很快,边回答P的问题,边不忘调侃,时不时给一个小小的反击,但骨子里其实是忠厚之人,被逼到角落,也丝毫不怕,老老实实重新打出幻灯一一解释。
一个有趣的发现,两人似乎可以用“东岸(欧式色彩)精英”和“中部(美国本土色彩)精英”来概括。
P一直问J,为什么要创造出一个卡通(cartoon)式的、图片(pictorial)式的装置?而不是抽象一些的图解(figure)式的装置呢?他笑称,J太在意效果(affect),口口声声都在说效果(大概意思我理解下来是说J太在意一般受众吧)。
J说做这种东西,是因为观众不会看的很细致。而P非常认真地说,集中精力的细读很重要,细读才能真正打开一个世界呀。J说,你去看看网页上的观众留言,谁会细看呀。P断然说,我从来不看什么网页评论!
J说出他一个喜欢的美国当代艺术家作为例证,P傲慢地说,不知道这个人,J说他从美国电影里获得了灵感,P明确地说,我最喜欢的电影不是美国电影。
讨论中,两人还非常严肃地展开了,在教育中,传授什么是好的设计(作品)评价标准的问题。P明显严肃认真,明确地倾向于认为应该有明晰标准,而J明显放松,但是,也认为应该有标准。
想想如此欧风的P,再看看OSU里屹立的我以为非常美国的wenxner center,真是有趣的反差!
=============================================================================
【20121010,下午17:30-18:50,OSU】
《Stan Allen / Stan Allen Architect》
普林斯顿建筑学院院长Stan Allen(2002年开始做,当了10年院长,今年卸任)来OSU担任The Herbert Baumer Distinguished Visiting Professorship 职位,会带一个研究生的studio。Jeff Kipnis主持(OSU的好讲座,似乎都由jeff主持,他真是这里一个坐镇之宝呀!)。
开始先讲了很多从生物、地形等自然中获得“新形态”启示的图片(我当时特有感触,因为在美国西部跑的时候,大自然的威力和各种奇异形态,深深震撼到我这个多年生活在中国南方,很难见到雄伟自然的人)。
然后讲了1990年代的一些有(模仿自然)地形趋势的作品(如神户港、伊东那个殡葬馆的屋顶)。再讲到了2000年代初的一些演变,有如下小标题提示:Infrastructural scale,Surface+Pattern,Program+Event,Process +Change,Natural +Artificial
然后是两个设计案例。
一个是2008年韩国的城市设计竞赛:这是一个自然环境中的设计,着重大尺度,生态系统,基础设施整合在一起的Infrastructural urbannism的设计理念。
一个是2011年在台湾建成的临时建筑:这是一个位于原来停飞机的大空间中的信息盒(infobox),(big+small ,quick+slow),竹子外皮包裹着内部混凝土建造的平台功能空间。
然后是他2011年出版的一本书《 Landform Building: Architecture's New Terrain 》。一些关键词:Form.,Scale.,Process ,Atmosphere
最后是好几个案例。
一个2010年在斯洛文尼亚的Gallery 竞赛:他说出于与老环境那些坡屋顶的关系呼应考虑,采用了灵感源自钻石的屋顶roofline,然后具体讲了形式操作的过程。
还讲了一个水边的城市设计竞赛方案;一个港口边的歌剧院,着重形态操作的过程和结果(还是钻石状!);一个别墅加建新的studio实例(又是钻石!!);一个德国的景观设计方案,关键词Monument.。
后来查了他的其他设计,我喜欢的一个菲律宾的教堂他没讲。
——总体感受:
1)、对自然的敏感——在美国,历史短,这个作为欧洲设计的一大灵感源泉基本不存在。而生活中人烟稀少,与大自然的关系比较亲近,因此把自然界(生物、地形、生态系统……)作为设计的灵感来源,是一个顺理成章的选择。
2)关注形态来源和形态推演,“发明”建筑“新形态”——这似乎是美国建筑界一个非常明显的特征,参数化很多也意在于此。东岸的Allan主要是从自然中获得创造新形态的启发,而西岸的Eric Owen Moss Moss则主要是从现代艺术、装置的角度获得形态灵感。
3)城市设计部分考虑得比较跨学科。基础设施,整体形态,生态系统,城市尺度、事件等等,综合性比较强。与哈佛Charles Waldheim 提倡的Landscape as Urbanism有很多共通之处。
4)作为即是学者也是建筑师的角色,其实也很难将理论与实践,完全一一对应,实践有很多空隙是理论无法完全统领的。
——延伸阅读:
事务所网址:http://www.stanallenarchitect.com/
=============================================================================
【20120425,下午17:30-18:30,OSU】
《Landscape as Urbanism》
来自哈佛大学GSD景观系系主任Charles Waldheim 的讲座。一个精力充沛、口若悬河、智力过人、富有感染力的演讲者。
景观都市主义(“Landscape Urbanism”)这个词就是他从对北美的实践中总结创造而来,近20年来,已成为城市、建筑、景观相关领域一个重要的转变。讲座基本是他的那本《The Landscape Urbanism Reader》的解释,加上了一些他以及其它人做的设计案例。
第一张幻灯就是1982年库哈斯在巴黎拉维莱特公园竞赛的获奖方案,这是景观都市主义形成时期重要的案例,然后有Lan I. Mcharg的《Design with Nature》,这是这一概念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
他演讲中一直重复的几个词:生态系统、社会、经济、基础设施。
北美设计案例处理的基本都是一些城市边缘地带,如:沿河、废弃地,直到中国案例,才出现了整片城市区域。
以一个AA和Groundlab一起做的深圳龙岗城市设计做结束。这是一个包含了生态、文化遗产保护、密度控制、人口控制的设计方案,他赞赏有加。(话说这个公司做了好多中国案子呀!)
我在下这篇记录的时候,又看了些文章和网站,其中最触动我的:
1)、一种视角的变化,即将城市视为整体的scape(库哈斯语)而不再是一个个建筑单体的组合,由此设计方法、解释方法就会全变了;2)、是对过程的控制,此类设计往往是一种策略指向、过程控制、弹性可变的,3)、对于城市废弃缝隙、被污染地的关注与改造。
同济本科读书时,前两年建筑、景观、城市规划基本是一起学,因此,内心一直对这几个学科并没有强烈的区分感。
研究生做过城市设计研究,现在也偶尔做相关实践,更是让我常常会跨越建筑“小”领域来思考问题。所以,OSU几个专业混在一起的感觉还是蛮符合我口味的。
——对讲座的小感受:
1)、在米国做学者就要不断对自己的学说进行推销、宣传呀,估计他这样的讲座不知重复了多少次,可依然激情充沛。
2)、哈佛真是个摘果子的学校呀。Charles Waldheim 是于2009年被哈佛从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挖来做系主任的。越来越发现,在哈佛的确会碰得到最新的东西和牛人,但那些东西的孕育,却往往并不是在哈佛,其中似乎有个悖论。
——延伸阅读:
1)、《西方中心在干什么? 读一篇综述》
2)、维基百科解释
3)、当代景观都市主义理念与实践,《建筑学报》,2009(12)
4)、景观都市主义谱系与概念研究,《建筑学报》,2010(11)
=============================================================================
【20120402,中午12:00-13:00,OSU】
来自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The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景观系Timothy Baird的讲座。
我目前正对如何将研究有效引入设计和教学大感兴趣,讲座题目颇吸引我《Landscape Architecture Research: Design Research-Design as Research》,即使跨专业,我也专程赶到系馆。
有些小失望,说白了,就是那种一般教师做讲座的套路。讲些理论,然后放自己的两个实践,几个学生作业。设计实践和作业主要集中在对城市剩余空间的改造上。所有时髦的话题都碰到了,艺术,社会学、可持续性发展……讲述的是设计过程,而不是研究过程。
设计看上去还是不错的,老练、到位,漂亮的美式错位构图、有效的植物选择、参数化形态的适度引入、一些有趣的小细部。如果说一个做的比较细致的设计,再加上为业主定制一些参数化家具、装置,就是研究了,那岂不所有的事情都是研究了吗?
=============================================================================
【20120229,下午5:30-6:30,OSU】
来自南美哥伦比亚Paisajes Emergentes(Emerging Landscapes)事务所的Luis Callejas 讲座。属于Prctice系列。
南美洲的设计最近引起我很大兴趣。有去过的学生告诉我,那里真是一朵奇葩。我觉得,那里很多设计蕴含着着一种欠发达国家特有的活力。它不是从所谓传统语汇中找现代化(即西式正统的)延续与演绎,而是更多地直接通过当下国内现行的设计语汇(该是什么就是什么,假设当下建造水平就是粗糙的,那就粗糙地来做),激发当下生活在那个环境中的人们的公共、私人等多种领域的活力,落脚点都是在“人”身上,而不是“视觉”上。
这个建筑师的设计感觉是跨景观设计和建筑设计的。
从一个机场的的设计竞赛讲起,其对城市尺度的推演和表达让我印象深刻。对基地的关注与表达,很有力量。然后是通过竞赛赢得的一个水上中心的设计,公共性、开放性……这一些列我们常见的说词,都在设计里都做到了。一个ppt表达印象很深:一副图中,左边是图片,右边是一个录像在动。
最后是一个体育场的改造,立面采用光影塑形的方法。
PPT制作的很精彩,演示、图表,非常西方化口味与理解方式,我一开始以为他一定在西方留过学,后来一查资料,2008年在本国获得的学位。很厉害的年轻人!
讲座应该是他教过的一个哥伦比亚学生帮着主持的,包括网上的录像,嗯,欠发达国家师生要团结。
——延伸阅读:
1)、《Archdaily 上的专辑介绍》
2)、下图为西班牙杂志专辑
=============================================================================
【20120222,下午5:30-6:30,OSU】
晚上听南加州建筑学院(The Southern California Institute of Architecture ,SCI-Arc)院长Eric Owen Moss 的讲座《"Outside the box" there’s another box》。Jeff Kipnis主持。
先是放了几张古代画作,伊斯坦布尔的一个古庙柱头,一个现代雕塑,大概意思是说建筑跟艺术的关系。
他具有一种强烈的艺术家气质,他在加州主持的SCI-Arc我去过,很先锋、很加州、很艺术感觉的一所学校,位于一个长长的原来作为火车站的站房里,教学中有强烈的“艺术”、“发明”、“创新”引导意识。
启示
如何像塑造雕塑那样操作建筑形体(加州式的雕塑),从我个人的直觉观感,类似现代艺术里的大型装置。他讲座中具体介绍了很多看上去稀奇古怪的形体,是如何一步步通过理性过程操作出来的,不仅仅是现在一窝蜂的参数化才能创造出“新形态”。
一个歌剧院的例子。其实是源自几个塑料袋内装实物的具象形态,然后抽象出来,然后放大,满足具体功能要求,最后转变为一个具体的建筑形体(可加上jeff课上的香蕉案例,形态的来源可以是非常多样化的)
一种是强烈的主观控制状态,一直到节点部分,基本都是跟着整体形态感走,而不是节点继续创造形态感(节点建造基本就扔给了建造工业本身,不多讲究)。宏观部分,能体会到创造雕塑的欲望,同时,也还是有一些对基地的解读来反过来控制形态的过程。
有一个联系新老建筑的例子,对基地的考虑占得比例就比较高。
La几个案例,包括那个在火车道旁的广告塔状物,还是有一些城市角度的考虑。
材质在形态中也有独特的发挥,比如仙人掌,这种现成品直接构成了建筑,也是一种态度。一种跟基地直接相关的态度。一种美式的,实用、直接、简单、鲜明的态度。
——疑惑
主要是将建筑作为雕塑,人在建筑中的体验如何?因为类似的建筑去过不多,不敢妄下断言。盖里的西班牙毕鄂巴阿古根海姆去过,走进内部,其实完全忘记了它外面稀奇古怪的形体。形体似乎只是用来看的,用远距离拍照的,鸟瞰的。
——花絮
他在美国专业界是个腕儿,所以来的人不少,其中亚洲面孔不少,基本就是韩国人和中国人,还有零星的印度人,日本人基本没有,他们都去欧洲留学了吗?(后来看到《纽约时报》一个报道,日本大学国际化程度很低,学生留学意愿很低,东京大学一年交换到国外读书的学生只占总人数0.4%)
——延伸阅读
事务所网址
---------------------------------------------------------------------------------------------------------------------------------------
USA15——专业:(一)西方中心在干什么?读一篇综述
USA2——专业:平实、有效的展览
USA1——专业:头几天(15-17),扁平、松散的城市
-----------------------------------------
【20121113,下午17:30-19:40,OSU,Big Stairs】
《Eisenman / Kipnis: The Venice Biennale》
Peter Eisenman和Jeffrey Kipnis就今年威尼斯双年展一个参展作品《Field of Dreams》进行对谈。配合讲座,在KSA展厅里,同时举办一个相关回顾展(改天上些照片,本学期该展厅共做了两个展,一个是纪念osu大体育场建造过程的史料展;一个就是这个回顾展。)
参展作品的主题是围绕18世纪建筑师和版画家Giovanni Battista Piranesi的遗产进行重新解释与评价。我个人感受,此人真是西方建筑与空间概念的一个重要源泉呀,包括一些科幻大片的场景,也很多取自他的画作意象。
参展作品有两个团队。一个由Gregg Lynn, Stan Allen, Andrew Zago, Peter Eisenman参与指导,依照Piranesi的一些图纸及画作意象,对罗马城市做的研究及相关模型。一个由Jeffrey Kipnis做指导,由KSA教师和研究生组成,依照Piranesi的一些图纸及意象,引发出一个装置作品。
讲座先是分别由两个团队担任领队角色的青年教师做各自工作的介绍,然后是两位聪明人的对谈。
前面两位青年教师的介绍,我听得有些晕,因为他们都进入到一些非常细节的方法介绍。但本质我是明白的,我理解下来,就是针对一个历史资源,借助各种方法,推演出新的、有趣的形态与思考。这是美国建筑学当下一个普遍的思路,差别在于,各自用什么方法来获得(创新)结果。两队的方法主要是Diagram,Model,Process,Narrative,Scientific Way……。第一个队做了个罗马金色模型,第二个队采用一些生物形态来做形态启示,并近乎调侃地,直接做了一些大师作品放到装置里去(包括柯布和P的作品)。
后面Peter Eisenman和Jeffrey Kipnis的对谈很有意思。两个都是顶尖聪明之人,对话中火花四溅,但个性非常不同。
P属于精微、尖锐、严谨型思维。他语速较慢,抓住一个词,会步步紧逼,毫不动摇。一个问题的答案刚听完,马上就会从答案中的某个词,引申出新的问题,而每一个词,都是对方话语中非常关键性的概念。同时,对自己最想提的主要问题,反反复复,绝不放弃。
而J则属于灵活机灵型选手。语速很快,边回答P的问题,边不忘调侃,时不时给一个小小的反击,但骨子里其实是忠厚之人,被逼到角落,也丝毫不怕,老老实实重新打出幻灯一一解释。
一个有趣的发现,两人似乎可以用“东岸(欧式色彩)精英”和“中部(美国本土色彩)精英”来概括。
P一直问J,为什么要创造出一个卡通(cartoon)式的、图片(pictorial)式的装置?而不是抽象一些的图解(figure)式的装置呢?他笑称,J太在意效果(affect),口口声声都在说效果(大概意思我理解下来是说J太在意一般受众吧)。
J说做这种东西,是因为观众不会看的很细致。而P非常认真地说,集中精力的细读很重要,细读才能真正打开一个世界呀。J说,你去看看网页上的观众留言,谁会细看呀。P断然说,我从来不看什么网页评论!
J说出他一个喜欢的美国当代艺术家作为例证,P傲慢地说,不知道这个人,J说他从美国电影里获得了灵感,P明确地说,我最喜欢的电影不是美国电影。
讨论中,两人还非常严肃地展开了,在教育中,传授什么是好的设计(作品)评价标准的问题。P明显严肃认真,明确地倾向于认为应该有明晰标准,而J明显放松,但是,也认为应该有标准。
想想如此欧风的P,再看看OSU里屹立的我以为非常美国的wenxner center,真是有趣的反差!
=============================================================================
【20121010,下午17:30-18:50,OSU】
《Stan Allen / Stan Allen Architect》
普林斯顿建筑学院院长Stan Allen(2002年开始做,当了10年院长,今年卸任)来OSU担任The Herbert Baumer Distinguished Visiting Professorship 职位,会带一个研究生的studio。Jeff Kipnis主持(OSU的好讲座,似乎都由jeff主持,他真是这里一个坐镇之宝呀!)。
开始先讲了很多从生物、地形等自然中获得“新形态”启示的图片(我当时特有感触,因为在美国西部跑的时候,大自然的威力和各种奇异形态,深深震撼到我这个多年生活在中国南方,很难见到雄伟自然的人)。
然后讲了1990年代的一些有(模仿自然)地形趋势的作品(如神户港、伊东那个殡葬馆的屋顶)。再讲到了2000年代初的一些演变,有如下小标题提示:Infrastructural scale,Surface+Pattern,Program+Event,Process +Change,Natural +Artificial
然后是两个设计案例。
一个是2008年韩国的城市设计竞赛:这是一个自然环境中的设计,着重大尺度,生态系统,基础设施整合在一起的Infrastructural urbannism的设计理念。
![]() |
Gwanggyo |
一个是2011年在台湾建成的临时建筑:这是一个位于原来停飞机的大空间中的信息盒(infobox),(big+small ,quick+slow),竹子外皮包裹着内部混凝土建造的平台功能空间。
![]() |
Infobox |
然后是他2011年出版的一本书《 Landform Building: Architecture's New Terrain 》。一些关键词:Form.,Scale.,Process ,Atmosphere
最后是好几个案例。
一个2010年在斯洛文尼亚的Gallery 竞赛:他说出于与老环境那些坡屋顶的关系呼应考虑,采用了灵感源自钻石的屋顶roofline,然后具体讲了形式操作的过程。
![]() |
Maribor |
还讲了一个水边的城市设计竞赛方案;一个港口边的歌剧院,着重形态操作的过程和结果(还是钻石状!);一个别墅加建新的studio实例(又是钻石!!);一个德国的景观设计方案,关键词Monument.。
后来查了他的其他设计,我喜欢的一个菲律宾的教堂他没讲。
![]() |
CCV |
——总体感受:
1)、对自然的敏感——在美国,历史短,这个作为欧洲设计的一大灵感源泉基本不存在。而生活中人烟稀少,与大自然的关系比较亲近,因此把自然界(生物、地形、生态系统……)作为设计的灵感来源,是一个顺理成章的选择。
2)关注形态来源和形态推演,“发明”建筑“新形态”——这似乎是美国建筑界一个非常明显的特征,参数化很多也意在于此。东岸的Allan主要是从自然中获得创造新形态的启发,而西岸的Eric Owen Moss Moss则主要是从现代艺术、装置的角度获得形态灵感。
3)城市设计部分考虑得比较跨学科。基础设施,整体形态,生态系统,城市尺度、事件等等,综合性比较强。与哈佛Charles Waldheim 提倡的Landscape as Urbanism有很多共通之处。
4)作为即是学者也是建筑师的角色,其实也很难将理论与实践,完全一一对应,实践有很多空隙是理论无法完全统领的。
——延伸阅读:
事务所网址:http://www.stanallenarchitect.com/
=============================================================================
【20120425,下午17:30-18:30,OSU】
《Landscape as Urbanism》
来自哈佛大学GSD景观系系主任Charles Waldheim 的讲座。一个精力充沛、口若悬河、智力过人、富有感染力的演讲者。
景观都市主义(“Landscape Urbanism”)这个词就是他从对北美的实践中总结创造而来,近20年来,已成为城市、建筑、景观相关领域一个重要的转变。讲座基本是他的那本《The Landscape Urbanism Reader》的解释,加上了一些他以及其它人做的设计案例。
第一张幻灯就是1982年库哈斯在巴黎拉维莱特公园竞赛的获奖方案,这是景观都市主义形成时期重要的案例,然后有Lan I. Mcharg的《Design with Nature》,这是这一概念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
他演讲中一直重复的几个词:生态系统、社会、经济、基础设施。
北美设计案例处理的基本都是一些城市边缘地带,如:沿河、废弃地,直到中国案例,才出现了整片城市区域。
以一个AA和Groundlab一起做的深圳龙岗城市设计做结束。这是一个包含了生态、文化遗产保护、密度控制、人口控制的设计方案,他赞赏有加。(话说这个公司做了好多中国案子呀!)
我在下这篇记录的时候,又看了些文章和网站,其中最触动我的:
1)、一种视角的变化,即将城市视为整体的scape(库哈斯语)而不再是一个个建筑单体的组合,由此设计方法、解释方法就会全变了;2)、是对过程的控制,此类设计往往是一种策略指向、过程控制、弹性可变的,3)、对于城市废弃缝隙、被污染地的关注与改造。
同济本科读书时,前两年建筑、景观、城市规划基本是一起学,因此,内心一直对这几个学科并没有强烈的区分感。
研究生做过城市设计研究,现在也偶尔做相关实践,更是让我常常会跨越建筑“小”领域来思考问题。所以,OSU几个专业混在一起的感觉还是蛮符合我口味的。
——对讲座的小感受:
1)、在米国做学者就要不断对自己的学说进行推销、宣传呀,估计他这样的讲座不知重复了多少次,可依然激情充沛。
2)、哈佛真是个摘果子的学校呀。Charles Waldheim 是于2009年被哈佛从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挖来做系主任的。越来越发现,在哈佛的确会碰得到最新的东西和牛人,但那些东西的孕育,却往往并不是在哈佛,其中似乎有个悖论。
![]() |
Groundlab做的深圳龙岗城市设计 |
——延伸阅读:
1)、《西方中心在干什么? 读一篇综述》
2)、维基百科解释
3)、当代景观都市主义理念与实践,《建筑学报》,2009(12)
4)、景观都市主义谱系与概念研究,《建筑学报》,2010(11)
=============================================================================
【20120402,中午12:00-13:00,OSU】
来自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The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景观系Timothy Baird的讲座。
我目前正对如何将研究有效引入设计和教学大感兴趣,讲座题目颇吸引我《Landscape Architecture Research: Design Research-Design as Research》,即使跨专业,我也专程赶到系馆。
有些小失望,说白了,就是那种一般教师做讲座的套路。讲些理论,然后放自己的两个实践,几个学生作业。设计实践和作业主要集中在对城市剩余空间的改造上。所有时髦的话题都碰到了,艺术,社会学、可持续性发展……讲述的是设计过程,而不是研究过程。
设计看上去还是不错的,老练、到位,漂亮的美式错位构图、有效的植物选择、参数化形态的适度引入、一些有趣的小细部。如果说一个做的比较细致的设计,再加上为业主定制一些参数化家具、装置,就是研究了,那岂不所有的事情都是研究了吗?
=============================================================================
【20120229,下午5:30-6:30,OSU】
来自南美哥伦比亚Paisajes Emergentes(Emerging Landscapes)事务所的Luis Callejas 讲座。属于Prctice系列。
南美洲的设计最近引起我很大兴趣。有去过的学生告诉我,那里真是一朵奇葩。我觉得,那里很多设计蕴含着着一种欠发达国家特有的活力。它不是从所谓传统语汇中找现代化(即西式正统的)延续与演绎,而是更多地直接通过当下国内现行的设计语汇(该是什么就是什么,假设当下建造水平就是粗糙的,那就粗糙地来做),激发当下生活在那个环境中的人们的公共、私人等多种领域的活力,落脚点都是在“人”身上,而不是“视觉”上。
这个建筑师的设计感觉是跨景观设计和建筑设计的。
从一个机场的的设计竞赛讲起,其对城市尺度的推演和表达让我印象深刻。对基地的关注与表达,很有力量。然后是通过竞赛赢得的一个水上中心的设计,公共性、开放性……这一些列我们常见的说词,都在设计里都做到了。一个ppt表达印象很深:一副图中,左边是图片,右边是一个录像在动。
最后是一个体育场的改造,立面采用光影塑形的方法。
PPT制作的很精彩,演示、图表,非常西方化口味与理解方式,我一开始以为他一定在西方留过学,后来一查资料,2008年在本国获得的学位。很厉害的年轻人!
讲座应该是他教过的一个哥伦比亚学生帮着主持的,包括网上的录像,嗯,欠发达国家师生要团结。
——延伸阅读:
1)、《Archdaily 上的专辑介绍》
2)、下图为西班牙杂志专辑
![]() |
西班牙出的一本哥伦比亚专辑,里面作品很棒。最新的Harvard Design也是南美专辑。 |
=============================================================================
【20120222,下午5:30-6:30,OSU】
晚上听南加州建筑学院(The Southern California Institute of Architecture ,SCI-Arc)院长Eric Owen Moss 的讲座《"Outside the box" there’s another box》。Jeff Kipnis主持。
先是放了几张古代画作,伊斯坦布尔的一个古庙柱头,一个现代雕塑,大概意思是说建筑跟艺术的关系。
他具有一种强烈的艺术家气质,他在加州主持的SCI-Arc我去过,很先锋、很加州、很艺术感觉的一所学校,位于一个长长的原来作为火车站的站房里,教学中有强烈的“艺术”、“发明”、“创新”引导意识。
启示
如何像塑造雕塑那样操作建筑形体(加州式的雕塑),从我个人的直觉观感,类似现代艺术里的大型装置。他讲座中具体介绍了很多看上去稀奇古怪的形体,是如何一步步通过理性过程操作出来的,不仅仅是现在一窝蜂的参数化才能创造出“新形态”。
一个歌剧院的例子。其实是源自几个塑料袋内装实物的具象形态,然后抽象出来,然后放大,满足具体功能要求,最后转变为一个具体的建筑形体(可加上jeff课上的香蕉案例,形态的来源可以是非常多样化的)
一种是强烈的主观控制状态,一直到节点部分,基本都是跟着整体形态感走,而不是节点继续创造形态感(节点建造基本就扔给了建造工业本身,不多讲究)。宏观部分,能体会到创造雕塑的欲望,同时,也还是有一些对基地的解读来反过来控制形态的过程。
有一个联系新老建筑的例子,对基地的考虑占得比例就比较高。
La几个案例,包括那个在火车道旁的广告塔状物,还是有一些城市角度的考虑。
![]() |
材质在形态中也有独特的发挥,比如仙人掌,这种现成品直接构成了建筑,也是一种态度。一种跟基地直接相关的态度。一种美式的,实用、直接、简单、鲜明的态度。
——疑惑
主要是将建筑作为雕塑,人在建筑中的体验如何?因为类似的建筑去过不多,不敢妄下断言。盖里的西班牙毕鄂巴阿古根海姆去过,走进内部,其实完全忘记了它外面稀奇古怪的形体。形体似乎只是用来看的,用远距离拍照的,鸟瞰的。
——花絮
他在美国专业界是个腕儿,所以来的人不少,其中亚洲面孔不少,基本就是韩国人和中国人,还有零星的印度人,日本人基本没有,他们都去欧洲留学了吗?(后来看到《纽约时报》一个报道,日本大学国际化程度很低,学生留学意愿很低,东京大学一年交换到国外读书的学生只占总人数0.4%)
——延伸阅读
事务所网址
---------------------------------------------------------------------------------------------------------------------------------------
USA15——专业:(一)西方中心在干什么?读一篇综述
USA2——专业:平实、有效的展览
USA1——专业:头几天(15-17),扁平、松散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