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安娜》
据说托尔斯泰在写《安娜卡列尼娜》之前,是想把她写成一个社交场合上妖娆、不检点,最后受到应有的惩罚的角色的。可是,最后写出来的结果却与初衷大相径庭。
“安娜穿着朴素的黑衣裳是迷人的,她那双戴着手镯的丰满胳膊是迷人的,她那挂着一串珍珠的脖子是迷人的,她那蓬松的鬈发是迷人的,她那小巧的手脚的轻盈优美的动作是迷人的,她那生气勃勃的美丽的脸是迷人的,但在她的迷人之中却包含着一种极其残酷的东西。”
在静下心来对托尔斯泰这部著作的重读中,我想我体会了他在写作时候的某种心情。他所聆听的并不是自己内心的目的,而是安娜本身,从她的手镯、珍珠、卷发、白皙的脖颈和胳膊里发出的声音,更重要的是那未道出却能真切察觉的“极其残酷的东西”,她不会用言语来表达内心观点,可是从她一举一动之中所透出的东西是强烈而不可更改的,一句话:作为安娜有着决定角色的自我发展的意志,而托尔斯泰不过是顺从她的意志。
幸好托尔斯泰没有坚持自己的“创作意图”,不然我想这样不朽的作品会增添很多矫揉造作的痕迹,就如《复活》那样令我感到的沉闷无趣。
文学并不是要去宣扬某种理论,阐述某个观点,反映某些意识。这种现实功效都会对它造成损毁。我们也见过很多政治革命小说,在合上书的一刹那,能清楚的明白作者想要强调的东西,可是几分钟之后,就感到苍白了。反而是那些并没有强调什么观点的作品,令人回味悠长,萌生重读的冲动。
“安娜穿着朴素的黑衣裳是迷人的,她那双戴着手镯的丰满胳膊是迷人的,她那挂着一串珍珠的脖子是迷人的,她那蓬松的鬈发是迷人的,她那小巧的手脚的轻盈优美的动作是迷人的,她那生气勃勃的美丽的脸是迷人的,但在她的迷人之中却包含着一种极其残酷的东西。”
在静下心来对托尔斯泰这部著作的重读中,我想我体会了他在写作时候的某种心情。他所聆听的并不是自己内心的目的,而是安娜本身,从她的手镯、珍珠、卷发、白皙的脖颈和胳膊里发出的声音,更重要的是那未道出却能真切察觉的“极其残酷的东西”,她不会用言语来表达内心观点,可是从她一举一动之中所透出的东西是强烈而不可更改的,一句话:作为安娜有着决定角色的自我发展的意志,而托尔斯泰不过是顺从她的意志。
幸好托尔斯泰没有坚持自己的“创作意图”,不然我想这样不朽的作品会增添很多矫揉造作的痕迹,就如《复活》那样令我感到的沉闷无趣。
文学并不是要去宣扬某种理论,阐述某个观点,反映某些意识。这种现实功效都会对它造成损毁。我们也见过很多政治革命小说,在合上书的一刹那,能清楚的明白作者想要强调的东西,可是几分钟之后,就感到苍白了。反而是那些并没有强调什么观点的作品,令人回味悠长,萌生重读的冲动。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