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过境迁,小说的哀歌
小说正在式微化的今天,影像媒体取代文字媒体成为第一媒体,正是迎合这一趋势。在相继看完《穆斯林的葬礼》《白鹿原》《尘埃落定》我就有了这样的感慨,本不想写什么,提起笔也就吱呀出来了。他们大时代的背景十分相似,不论写得是北平、白鹿原还是川藏区,都是以一个大家族两三代人的兴衰史为主线,主题宏大且人物形象纵多亦丰富,后两者还带有点传奇色彩,尤以《尘埃落定》见长。
在看完小说的时候就想唠嗑唠嗑,作为普通的读者只是吐吐口水罢了。若是作为书评就有点正襟危坐了,这是外话了。
现代人都爱看电影,这也算是快餐文化下的衍生物吧,只是电影无论多么细致,较小说而言都是粗糙的,不够精致的。我也爱看电影,并非觉得电影不好,只是看电影常常把我们看懒了,懒得不愿再去翻阅书本这种传统的阅读。身边就有很多朋友若是有小说改编的电影,他们定会选择电影,一两个小时左右就看完了,小说总是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去阅读,于是电影兴起的时候,小说就开始没落了。我看完了这几本小说后,如若有电影或电视剧我也顺道看了看,总觉得更饱满了,确实不错,只是《穆斯林的葬礼》算长篇,拍成电影着实删减不少,多少还是有点抱憾的。
谈谈这几部小说本身,就《穆斯林的葬礼》和《尘埃落定》而言,它们是明显带有宗教意味的。我们会对其中汉文化下的其他民族文化产生好奇,这也是故事吸引读者的原因之一,对未知世界的一种猎奇。而《白鹿原》和《尘埃落定》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均安排了先知这样的角色,他们研究历史,纵观历史发展的规律,从而预测未来的发展。智者总是讨喜的角色,无论是在《白》里面的朱先生,还是在《尘》里面的翁波意西。印象深刻的是不同的性格致使他们的命运迥异。翁波意西的智慧成了他命运的阻梗,致使他失去说话的权力,翁波意西在智者中算是坦率的而胆大的。而朱先生则不然,他更有一种文人的内敛与沉着,更能运筹帷幄掌握大局。非要在两种智者中分出高下,总觉得他们是不分轩轾的。而正是这些先知们总让你看到希望,仿佛并非人人都是愚昧的让人绝望。只是最后的归宿都像是尘埃落定一般。当然里面有许多片段都相当出彩。曾经有人和我说,《穆》的故事写得多好啊,里面有一个片段让他十分感动,就是奥利弗为了替心爱的梁冰玉买北京的炒栗子,而不顾盘旋上空的飞机,卒逝。可能这样的一份情感于现代人而言确实是珍贵的。它并非以浪漫取胜,而以真挚动人。
关于人性,小说是写的最裸的,因为它总能进行fantasy式的描写,而不拘泥于现实,却比现实更真实,真实的使我也确信,影像更像是小说的附庸产品,且时常还要依附于它的内容,只是通过不同语言形式的诠释。各有所长吧,毕竟电影也总有小说不及之处。仍然常常有人喟叹小说已经不行了,书店生存的形式也越来越严峻了,常常希望国家政府能够在各方面给这些文化创造者营造一个好的生存环境,但这也是个人的一厢情愿罢了。如若这些火苗都熄了,后人或许就再也记不起光明的模样。
在看完小说的时候就想唠嗑唠嗑,作为普通的读者只是吐吐口水罢了。若是作为书评就有点正襟危坐了,这是外话了。
现代人都爱看电影,这也算是快餐文化下的衍生物吧,只是电影无论多么细致,较小说而言都是粗糙的,不够精致的。我也爱看电影,并非觉得电影不好,只是看电影常常把我们看懒了,懒得不愿再去翻阅书本这种传统的阅读。身边就有很多朋友若是有小说改编的电影,他们定会选择电影,一两个小时左右就看完了,小说总是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去阅读,于是电影兴起的时候,小说就开始没落了。我看完了这几本小说后,如若有电影或电视剧我也顺道看了看,总觉得更饱满了,确实不错,只是《穆斯林的葬礼》算长篇,拍成电影着实删减不少,多少还是有点抱憾的。
谈谈这几部小说本身,就《穆斯林的葬礼》和《尘埃落定》而言,它们是明显带有宗教意味的。我们会对其中汉文化下的其他民族文化产生好奇,这也是故事吸引读者的原因之一,对未知世界的一种猎奇。而《白鹿原》和《尘埃落定》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均安排了先知这样的角色,他们研究历史,纵观历史发展的规律,从而预测未来的发展。智者总是讨喜的角色,无论是在《白》里面的朱先生,还是在《尘》里面的翁波意西。印象深刻的是不同的性格致使他们的命运迥异。翁波意西的智慧成了他命运的阻梗,致使他失去说话的权力,翁波意西在智者中算是坦率的而胆大的。而朱先生则不然,他更有一种文人的内敛与沉着,更能运筹帷幄掌握大局。非要在两种智者中分出高下,总觉得他们是不分轩轾的。而正是这些先知们总让你看到希望,仿佛并非人人都是愚昧的让人绝望。只是最后的归宿都像是尘埃落定一般。当然里面有许多片段都相当出彩。曾经有人和我说,《穆》的故事写得多好啊,里面有一个片段让他十分感动,就是奥利弗为了替心爱的梁冰玉买北京的炒栗子,而不顾盘旋上空的飞机,卒逝。可能这样的一份情感于现代人而言确实是珍贵的。它并非以浪漫取胜,而以真挚动人。
关于人性,小说是写的最裸的,因为它总能进行fantasy式的描写,而不拘泥于现实,却比现实更真实,真实的使我也确信,影像更像是小说的附庸产品,且时常还要依附于它的内容,只是通过不同语言形式的诠释。各有所长吧,毕竟电影也总有小说不及之处。仍然常常有人喟叹小说已经不行了,书店生存的形式也越来越严峻了,常常希望国家政府能够在各方面给这些文化创造者营造一个好的生存环境,但这也是个人的一厢情愿罢了。如若这些火苗都熄了,后人或许就再也记不起光明的模样。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