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 wander lonely as a cloud
Part 1: Overture
"I WANDERED lonely as a cloud
That floats on high o'er vales and hills"
—— William Wordsworth
我取一般现在时。因为不知从何时起,我爱上了这种自在漫游的感觉,于是就在北京,在天津,在纽卡,在伦敦,在牛津,在剑桥,在世界各个角落不断游荡。
Part 2. I
2007年9月。第一次长时间离开故乡。
2008年6月。第一次离开京津地区。
2011年9月。第一次独自一人,第一次乘飞机,第一次来到异国他乡。第一次独自一人乘飞机来到异国他乡。
2012年3月。第一次独自旅行。
<衣>
出发那日天气晴好,阳光耀眼又温暖。带休闲小西服一件,开衫两件,牛仔短外套一件,短袖T恤两件,短袖格子小褂一件,短裙两件,裤袜两件。全套夏装出城。
出行前半周的天气是我在英国经历过的最美好的天气:
天空——蔚蓝色,棉布,染色均匀。
白云——纯白色,雪纺细纱,边缘虚化。
草地——青绿色,草编,缀金片。
河湖——宝蓝色,真丝,高光。
花朵——各色(暖色为主),补片,数量种类繁多。
后来,在剑桥寒流突袭,购入粉色毛衣一件,呼应春日盛开的樱花。
<食>
过于匆匆的脚步不允许停留,每日早晚各去一次tesco express,买各式饼干面包。边走边吃,偶尔抓一块饼干,做给名胜古迹喂食状拍照。
在牛津时,友人带我到了一家日式家庭餐馆,吃了久违的日式拉面。据说这家餐馆非常有名,甚至上了lonely planet的纪录片。英国的日式拉面也是随了当地口味改良过的,少了中国版日式拉面的香油味,多了一丝丝的甜。在牛津还买了橘子味的Ben's cookie,浓郁的奶香里透着橘子的清香,又混了饼干的甜和脆,每咬一口五感都被调动起来。
<住>
住在罗素广场的一间小flat里面。楼下就是邮局,对面有tesco express和地铁站。离大英博物馆很近,距伦敦华埠步行20分钟,距特拉法加广场步行25分钟。地点极佳。
由于地处市中心,又离UCL校园很近,这房子虽然条件不太好但房租也达到了180镑/周,而我在纽卡的大房子只要不到80镑/周,相比之下,小城市确实也有小城市宜居的原因。
感谢好心收留我的小弟弟以及他已经回国了的室友。不过我这次真是见识了两个男孩子住的房子到底能是什么样子。自己带了床单被罩枕套,所以住得还算舒心。
<行>
火车:纽卡至伦敦往返;伦敦至牛津往返;伦敦至巴斯往返;伦敦至剑桥往返。
地铁:用oyster card只需2镑一次。和北京地铁有很多相似之处,有时换乘需要刷卡出闸,分东vs西或南vs北,需搞清方向去不同的站台。车头上写的是终点站。每条线都有自己的名字,并不是按数字排。地铁有时候会在很深的地方,比如在russel square站,我没有搭电梯到地面,结果爬了不知道多少层的楼梯……车门会从两侧开启,并没有事先广播提醒。
巴士:红色双层大巴。或在车站的自动售票机用硬币买票,或上车刷oyster card。用oyster card单程1.35镑。不报下一站,只报终点站,偶尔停红灯时会报街名。下车必须按铃,否则就算司机看见你在下车门站着也不会开门。
步行:见 Part2.
很幸运,除了第一天在地铁站里搞不清楚状况以外,这些天都没有发生做错、坐反、坐过站(差一点)的状况。
Part 3: wander
“让我用我的铁蹄踏遍大不列颠吧”,一个月前我如是说。一个月以后,我果然如我所说,开始信步而行。难得的好天气,难得的假期,何必像平常一样像鼹鼠一般在地下城市匆忙穿梭呢。
这样也并非返璞归真,相反,对现代科技的依赖更加严重了——GPRS定位和Google Map是我在陌生徒步旅行的一切安全感来源。没有这些,我断然是不可能在午夜的伦敦街头找到回去的路的。
总是会遇到不期的风景。
比如误打误撞走进了风光无限好的st. james park,比如在去塔桥的路上偶遇莎士比亚的globe theatre,比如临时起意绕路去与狄更斯有千丝万缕联系的covent garden,比如去福尔摩斯家之前碰到Madame Tussaud's之后碰到Beatles,比如狄更斯另一处故居,比如海德公园旁边蓝色的喷泉和marble arch……太多了,已经不可数了。每逢这种时刻,你就会感叹sweet lord,这真是amazing grace啊。
还有街边小店。
在剑桥为了取暖,每隔五十米就会进一家小店。在那里和一只可爱的兔子一见钟情,买了下来一路带它去看康河去博物馆学文化。在海德公园的纪念品商店里看到一只可爱的小松鼠和一只可爱的小天鹅,因为不知道要买哪一个就离开了。可是又久久不能忘怀,于是又折回去,站在店里半小时,最终决定把两只都带走。
累,也是不假。
行程前半心里满是兴奋,可三日过后,疲惫与不适就占了上风。脚底生疼,多走一步都不情愿;拿着相机不断地拍,却已经不知道自己在拍些什么;满眼的好风景也提不起任何兴趣,是好看,可好看又能怎样?
这里不禁要学术一下:儿童语言学里有一种研究方法,目的是探究婴儿是否可以听到非母语中的语音,这种方法就是不断地给婴儿一个同样的刺激物(stimulus),然后突然插进一个新的stimulus,如果儿童有反应,就证明能听得到。
超过三日的旅行就像听了三日同样的stimuli,美,美,美,美,美,……。美又怎样?想起之前一个非洲哥们儿说,The buildings are beautiful. The roads are beautiful. They're all so beautiful. Everywhere is beautiful. I sometimes want to see something ugly. Just omething different.当时听的时候觉得这个人简直是无病呻吟。这次我终于明白了。
我走在尚为冬日的剑桥小巷,疲惫又寒冷,心里满是委屈。想着,就算再美又怎样,和你一点关系也没有,好端端偏要在这么忙的时候抽出一星期来闲逛,打着瞻仰高等学府的旗号不务正业,以后也只能站在好学校门口被拒之门外。于是逛得心里很沉重。好在走上康河以后太阳公公出来赏脸,美极了的景色和好心的路人都让我感到这个世界还是温暖又美好的。
在海德公园的时候,实在累得不行,便脱了鞋子走过大片草地。有些草硬硬的扎脚不能踩,有些开花儿的一定不能踩,能踩的是那些软软的暖暖的小草,一路轻轻说着对不起我踩到你了,一路仔细分辨着路,留下一道隐形的弯弯的足迹。
不单单是走。
从第六天开始,已经过了极限期,又重新恢复元气。
有时候google map会告诉你,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路上人少,又没什么风景的时候,就会开始跑。按住包包,听包包上的挂件和鞋子上的金属饰物随着跑动的节奏清脆地乱响,叮叮当当,叮叮当当。有时候会想象自己是马拉松运动员,有时候会想象自己是博尔特,总之无论快慢都尽在自己掌控。跑累了便停下来,没人规定一千五百米要跑七分五十秒才能拿满分,跑不到一千五百米也不用燃烧生命用意志支撑自己向前。一切都随心随意。跑着跑着突然看到美丽的花儿一转身跑回去拿出相机蹲在路边开始拍照也可以,穿着小西装在英格兰银行区装作自己是繁忙的小白领一路奔跑也可以,在地铁里慌忙地擦过身边人群从一条线跑到另一条线也可以。反正从来没有人以为我是中国人,反正我只是一个人。
我怕什么。
Part 4: lonely
假如说,跟旅行团旅游是为了凑热闹看景点,班级春游是为了和同学们拉近关系,和朋友旅行是想拥有共同的回忆,和爸妈旅游是为了带他们到处看看,那么……
一个人旅行的意义是什么。
我唱,“我看过了许多美景,我用心挑选纪念品,哒哒哒,却说不出旅行的意义……”
我本想从歌词中找到答案,可是因为并不记得全部歌词,记住的那部分又清清楚楚告诉我,“陈老师”也不清楚旅行的意义。
心里有很多感想。有些可以用相机记录的,便拍了下来,可更多的是让相机感到无力的动态图像以及内心活动。生活,这个词太好了,这个词充分解释了为什么相机只能记录图像而不能记录生活。我总是想,假如你在就好了,假如她在就好了,假如他在就好了。因为我可以指着火车窗外的大烟囱说:你看,英国也还有工业的嘛!你看,那烟居然都不会散,就挂在那儿,好像云啊!我可以在指着梵高的向日葵说:你看,果然现场版的就是不一样!我可以指着renoir说:你看,我就说我喜欢他!我可以指着turner说:你看,不亏是我最喜欢的!我可以指着荷兰画家画的花说:你看,荷兰人画花真有一套!我可以指着constable说:你看,就是比旁边那个好看!我可以指着塞尚说:你看,我真是不喜欢他!我可以指着中国青铜器瓷器说:你看,我都被自己的文化震惊了!我可以指着外国青花瓷说:你看,真没想到他们也会!我可以指着伦敦历史年表里出现的“中国人发明纸张”“中国明朝建立”之类的字样说:你看,他们居然用中国历史事件当标尺!那朵花那只鸟那片云那抹夕阳那片倒影,那所有的一切我都好想好想和你们分享。
然而,我只有一个人。
拍照是件更加沮丧的事情。一个阿姨说,女孩子就是爱拍嘛。诚然。
即使我不是漂亮姑娘,我也认为记录下自己的青春是件无比重要的事。可以给爸爸妈妈看,可以给关心自己的朋友看,可以给未来老公看,最重要的是给多年以后的自己看。我并不了解自己,我甚至并不认识自己。假如一个和我一模一样的人走在街上,我大概也只是能感到有种异样的感觉,而并不知道那就是自己的复刻版。所以,拍照于我来说,很重要。
照片也是我向自己证明自己存在过的证据。
我世界级的自拍技术并没有带给我更愉悦的体验。因为无论怎样,拍到的都只是那张并不可爱的大脸。说起尴尬来,在公共场合吃东西、在马路上跑步都是即刻可以想到的。不过尴尬事之王,还是举着相机自拍了。自拍要有过硬的心理素质和丰富的表情,这两样我都做不到。不过还好,总会有好心人因为不忍心看这么尴尬的我孤独地自拍而来帮忙。谢谢他们。
在M&M世界看见那么多色彩缤纷的巧克力豆,大的小的,形态各异,也好想像所有其他人一样,和它们合影。我终于明白了为什么全球的小朋友都想去迪士尼世界。我也明白了,如果去迪士尼世界的话一定要和朋友一起去。
还有很多事情是一个人没有勇气去做的。
比如去餐馆吃饭。似乎只有日本有这样的文化,说是自己吃饭是件很尴尬的事。但是不论东西方,自己吃饭却都不是件舒服事。不是去咖啡厅随便点一杯咖啡或是去麦当劳拿一个汉堡那么简单。如果有饭有菜,自己一本正经地吃着,总是觉得有些怪异。更何况都不知道点什么才好。所以,自己从来没敢踏入过那些看上去很好吃的餐馆一步。当然,能省下时间去逛,我也很开心。
再比如乘船。在剑桥时,有很多拉客人去punting的人,划船的都是剑桥学生,都帅得很。可是因为自己一个人,看起来太不像游客,都没有人来问。没人来拉,自己也不大敢问,于是作罢。在伦敦泰晤士河上,也想坐一次游轮,说不定还能碰到 you jump i jump的jack,但是仍然觉得独自一人去体验良辰美景太寂寞,不如回去海河上泛舟好了。
不过谁说独自旅行不美呢。
自由,绝对的自由,毫无束缚的自由。这种自由真实得让你能叫出它的名字。
坐卧行走,任你游。不必规定行程路线,完全由着当时的心情来。即使走了冤枉路也不必觉得愧疚不安,反正只有自己一个人。也不必在玩儿到兴头之时去坐下来吃饭,想走多久走多久。博物馆和美术馆是最应该自己去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节奏,可能会对着一个不知名的盘子看很久,也会掠过名画家的画。自由就是这样无牵无绊。
自由感和孤独感总是相随的。自由的代价比什么都大。
Part 5: as a cloud
提起云,你会想到什么?
悠闲?自由?变幻莫测?漂浮不定?
飞?空?
无论如何,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这次是真的。
Part 6: Epilogue
There is a castle on a cloud.
I like to go there in my sleep.
Crying at all is not allowed.
Not in my castle on a cloud.
"I WANDERED lonely as a cloud
That floats on high o'er vales and hills"
—— William Wordsworth
我取一般现在时。因为不知从何时起,我爱上了这种自在漫游的感觉,于是就在北京,在天津,在纽卡,在伦敦,在牛津,在剑桥,在世界各个角落不断游荡。
Part 2. I
2007年9月。第一次长时间离开故乡。
2008年6月。第一次离开京津地区。
2011年9月。第一次独自一人,第一次乘飞机,第一次来到异国他乡。第一次独自一人乘飞机来到异国他乡。
2012年3月。第一次独自旅行。
<衣>
出发那日天气晴好,阳光耀眼又温暖。带休闲小西服一件,开衫两件,牛仔短外套一件,短袖T恤两件,短袖格子小褂一件,短裙两件,裤袜两件。全套夏装出城。
出行前半周的天气是我在英国经历过的最美好的天气:
天空——蔚蓝色,棉布,染色均匀。
白云——纯白色,雪纺细纱,边缘虚化。
草地——青绿色,草编,缀金片。
河湖——宝蓝色,真丝,高光。
花朵——各色(暖色为主),补片,数量种类繁多。
后来,在剑桥寒流突袭,购入粉色毛衣一件,呼应春日盛开的樱花。
<食>
过于匆匆的脚步不允许停留,每日早晚各去一次tesco express,买各式饼干面包。边走边吃,偶尔抓一块饼干,做给名胜古迹喂食状拍照。
在牛津时,友人带我到了一家日式家庭餐馆,吃了久违的日式拉面。据说这家餐馆非常有名,甚至上了lonely planet的纪录片。英国的日式拉面也是随了当地口味改良过的,少了中国版日式拉面的香油味,多了一丝丝的甜。在牛津还买了橘子味的Ben's cookie,浓郁的奶香里透着橘子的清香,又混了饼干的甜和脆,每咬一口五感都被调动起来。
<住>
住在罗素广场的一间小flat里面。楼下就是邮局,对面有tesco express和地铁站。离大英博物馆很近,距伦敦华埠步行20分钟,距特拉法加广场步行25分钟。地点极佳。
由于地处市中心,又离UCL校园很近,这房子虽然条件不太好但房租也达到了180镑/周,而我在纽卡的大房子只要不到80镑/周,相比之下,小城市确实也有小城市宜居的原因。
感谢好心收留我的小弟弟以及他已经回国了的室友。不过我这次真是见识了两个男孩子住的房子到底能是什么样子。自己带了床单被罩枕套,所以住得还算舒心。
<行>
火车:纽卡至伦敦往返;伦敦至牛津往返;伦敦至巴斯往返;伦敦至剑桥往返。
地铁:用oyster card只需2镑一次。和北京地铁有很多相似之处,有时换乘需要刷卡出闸,分东vs西或南vs北,需搞清方向去不同的站台。车头上写的是终点站。每条线都有自己的名字,并不是按数字排。地铁有时候会在很深的地方,比如在russel square站,我没有搭电梯到地面,结果爬了不知道多少层的楼梯……车门会从两侧开启,并没有事先广播提醒。
巴士:红色双层大巴。或在车站的自动售票机用硬币买票,或上车刷oyster card。用oyster card单程1.35镑。不报下一站,只报终点站,偶尔停红灯时会报街名。下车必须按铃,否则就算司机看见你在下车门站着也不会开门。
步行:见 Part2.
很幸运,除了第一天在地铁站里搞不清楚状况以外,这些天都没有发生做错、坐反、坐过站(差一点)的状况。
Part 3: wander
“让我用我的铁蹄踏遍大不列颠吧”,一个月前我如是说。一个月以后,我果然如我所说,开始信步而行。难得的好天气,难得的假期,何必像平常一样像鼹鼠一般在地下城市匆忙穿梭呢。
这样也并非返璞归真,相反,对现代科技的依赖更加严重了——GPRS定位和Google Map是我在陌生徒步旅行的一切安全感来源。没有这些,我断然是不可能在午夜的伦敦街头找到回去的路的。
总是会遇到不期的风景。
比如误打误撞走进了风光无限好的st. james park,比如在去塔桥的路上偶遇莎士比亚的globe theatre,比如临时起意绕路去与狄更斯有千丝万缕联系的covent garden,比如去福尔摩斯家之前碰到Madame Tussaud's之后碰到Beatles,比如狄更斯另一处故居,比如海德公园旁边蓝色的喷泉和marble arch……太多了,已经不可数了。每逢这种时刻,你就会感叹sweet lord,这真是amazing grace啊。
还有街边小店。
在剑桥为了取暖,每隔五十米就会进一家小店。在那里和一只可爱的兔子一见钟情,买了下来一路带它去看康河去博物馆学文化。在海德公园的纪念品商店里看到一只可爱的小松鼠和一只可爱的小天鹅,因为不知道要买哪一个就离开了。可是又久久不能忘怀,于是又折回去,站在店里半小时,最终决定把两只都带走。
累,也是不假。
行程前半心里满是兴奋,可三日过后,疲惫与不适就占了上风。脚底生疼,多走一步都不情愿;拿着相机不断地拍,却已经不知道自己在拍些什么;满眼的好风景也提不起任何兴趣,是好看,可好看又能怎样?
这里不禁要学术一下:儿童语言学里有一种研究方法,目的是探究婴儿是否可以听到非母语中的语音,这种方法就是不断地给婴儿一个同样的刺激物(stimulus),然后突然插进一个新的stimulus,如果儿童有反应,就证明能听得到。
超过三日的旅行就像听了三日同样的stimuli,美,美,美,美,美,……。美又怎样?想起之前一个非洲哥们儿说,The buildings are beautiful. The roads are beautiful. They're all so beautiful. Everywhere is beautiful. I sometimes want to see something ugly. Just omething different.当时听的时候觉得这个人简直是无病呻吟。这次我终于明白了。
我走在尚为冬日的剑桥小巷,疲惫又寒冷,心里满是委屈。想着,就算再美又怎样,和你一点关系也没有,好端端偏要在这么忙的时候抽出一星期来闲逛,打着瞻仰高等学府的旗号不务正业,以后也只能站在好学校门口被拒之门外。于是逛得心里很沉重。好在走上康河以后太阳公公出来赏脸,美极了的景色和好心的路人都让我感到这个世界还是温暖又美好的。
在海德公园的时候,实在累得不行,便脱了鞋子走过大片草地。有些草硬硬的扎脚不能踩,有些开花儿的一定不能踩,能踩的是那些软软的暖暖的小草,一路轻轻说着对不起我踩到你了,一路仔细分辨着路,留下一道隐形的弯弯的足迹。
不单单是走。
从第六天开始,已经过了极限期,又重新恢复元气。
有时候google map会告诉你,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路上人少,又没什么风景的时候,就会开始跑。按住包包,听包包上的挂件和鞋子上的金属饰物随着跑动的节奏清脆地乱响,叮叮当当,叮叮当当。有时候会想象自己是马拉松运动员,有时候会想象自己是博尔特,总之无论快慢都尽在自己掌控。跑累了便停下来,没人规定一千五百米要跑七分五十秒才能拿满分,跑不到一千五百米也不用燃烧生命用意志支撑自己向前。一切都随心随意。跑着跑着突然看到美丽的花儿一转身跑回去拿出相机蹲在路边开始拍照也可以,穿着小西装在英格兰银行区装作自己是繁忙的小白领一路奔跑也可以,在地铁里慌忙地擦过身边人群从一条线跑到另一条线也可以。反正从来没有人以为我是中国人,反正我只是一个人。
我怕什么。
Part 4: lonely
假如说,跟旅行团旅游是为了凑热闹看景点,班级春游是为了和同学们拉近关系,和朋友旅行是想拥有共同的回忆,和爸妈旅游是为了带他们到处看看,那么……
一个人旅行的意义是什么。
我唱,“我看过了许多美景,我用心挑选纪念品,哒哒哒,却说不出旅行的意义……”
我本想从歌词中找到答案,可是因为并不记得全部歌词,记住的那部分又清清楚楚告诉我,“陈老师”也不清楚旅行的意义。
心里有很多感想。有些可以用相机记录的,便拍了下来,可更多的是让相机感到无力的动态图像以及内心活动。生活,这个词太好了,这个词充分解释了为什么相机只能记录图像而不能记录生活。我总是想,假如你在就好了,假如她在就好了,假如他在就好了。因为我可以指着火车窗外的大烟囱说:你看,英国也还有工业的嘛!你看,那烟居然都不会散,就挂在那儿,好像云啊!我可以在指着梵高的向日葵说:你看,果然现场版的就是不一样!我可以指着renoir说:你看,我就说我喜欢他!我可以指着turner说:你看,不亏是我最喜欢的!我可以指着荷兰画家画的花说:你看,荷兰人画花真有一套!我可以指着constable说:你看,就是比旁边那个好看!我可以指着塞尚说:你看,我真是不喜欢他!我可以指着中国青铜器瓷器说:你看,我都被自己的文化震惊了!我可以指着外国青花瓷说:你看,真没想到他们也会!我可以指着伦敦历史年表里出现的“中国人发明纸张”“中国明朝建立”之类的字样说:你看,他们居然用中国历史事件当标尺!那朵花那只鸟那片云那抹夕阳那片倒影,那所有的一切我都好想好想和你们分享。
然而,我只有一个人。
拍照是件更加沮丧的事情。一个阿姨说,女孩子就是爱拍嘛。诚然。
即使我不是漂亮姑娘,我也认为记录下自己的青春是件无比重要的事。可以给爸爸妈妈看,可以给关心自己的朋友看,可以给未来老公看,最重要的是给多年以后的自己看。我并不了解自己,我甚至并不认识自己。假如一个和我一模一样的人走在街上,我大概也只是能感到有种异样的感觉,而并不知道那就是自己的复刻版。所以,拍照于我来说,很重要。
照片也是我向自己证明自己存在过的证据。
我世界级的自拍技术并没有带给我更愉悦的体验。因为无论怎样,拍到的都只是那张并不可爱的大脸。说起尴尬来,在公共场合吃东西、在马路上跑步都是即刻可以想到的。不过尴尬事之王,还是举着相机自拍了。自拍要有过硬的心理素质和丰富的表情,这两样我都做不到。不过还好,总会有好心人因为不忍心看这么尴尬的我孤独地自拍而来帮忙。谢谢他们。
在M&M世界看见那么多色彩缤纷的巧克力豆,大的小的,形态各异,也好想像所有其他人一样,和它们合影。我终于明白了为什么全球的小朋友都想去迪士尼世界。我也明白了,如果去迪士尼世界的话一定要和朋友一起去。
还有很多事情是一个人没有勇气去做的。
比如去餐馆吃饭。似乎只有日本有这样的文化,说是自己吃饭是件很尴尬的事。但是不论东西方,自己吃饭却都不是件舒服事。不是去咖啡厅随便点一杯咖啡或是去麦当劳拿一个汉堡那么简单。如果有饭有菜,自己一本正经地吃着,总是觉得有些怪异。更何况都不知道点什么才好。所以,自己从来没敢踏入过那些看上去很好吃的餐馆一步。当然,能省下时间去逛,我也很开心。
再比如乘船。在剑桥时,有很多拉客人去punting的人,划船的都是剑桥学生,都帅得很。可是因为自己一个人,看起来太不像游客,都没有人来问。没人来拉,自己也不大敢问,于是作罢。在伦敦泰晤士河上,也想坐一次游轮,说不定还能碰到 you jump i jump的jack,但是仍然觉得独自一人去体验良辰美景太寂寞,不如回去海河上泛舟好了。
不过谁说独自旅行不美呢。
自由,绝对的自由,毫无束缚的自由。这种自由真实得让你能叫出它的名字。
坐卧行走,任你游。不必规定行程路线,完全由着当时的心情来。即使走了冤枉路也不必觉得愧疚不安,反正只有自己一个人。也不必在玩儿到兴头之时去坐下来吃饭,想走多久走多久。博物馆和美术馆是最应该自己去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节奏,可能会对着一个不知名的盘子看很久,也会掠过名画家的画。自由就是这样无牵无绊。
自由感和孤独感总是相随的。自由的代价比什么都大。
Part 5: as a cloud
提起云,你会想到什么?
悠闲?自由?变幻莫测?漂浮不定?
飞?空?
无论如何,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这次是真的。
Part 6: Epilogue
There is a castle on a cloud.
I like to go there in my sleep.
Crying at all is not allowed.
Not in my castle on a cloud.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