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indle] 阅读之“浅”?
![]() |
图片来自flickr
上午在图书馆看文献,之前kindle了一下新收到的报刊,看到这篇文章。作者认为,kindle的出现导致了阅读变“浅”的趋向,主要原因是由于获取书籍的方式更便捷(从而导致选书变得随意轻率);阅读器里海量存储使读者倾向同时阅读多本书,而不是阅读纸质书的线性进程;再者,由于电子书轻便易携,读者随时随地的阅读变得浅层化、碎片化;最后,与纸质书相比,电子书的阅读体验相对较差。
文后的读者评论中,大部分读者批评作者观点狭隘,是个顽固的守旧派。其实不然。作者应该是kindle的忠实用户,并且是在大量kindle书籍之后进行反思,才会写出这样的批评的。作为一个最近一年多来每天使用kindle的读者,关于“浏览式、随意性、碎片化”阅读这种被作者称为“无意义进食”的阅读方式,以及“同时推进两三本书的阅读进程,跳跃式的阅读”,我深有体会。
我一般在子午和古登堡下载电子书,偶尔也会Google热门书籍下载免费电子书(反省:以后尽量去Amazon付费买正版),想要的书基本能找到,书的质量也不错。下载的主要是畅销小说,还有少量经典的文史哲思想类书籍。阅读时间主要是中午饭后以及晚上体育锻炼后至睡觉前的时间。上个月的某几天,由于不方便锻炼,因此阅读时间激增,基本以一天一本的速度读了四五本小说,包括村上的《1Q84》和东野圭吾的推理小说。这些书都是用来消遣的闲书,用点零碎时间在kindle上阅读足够了,甚至可以同时阅读两本书,譬如饭后站着消食时读读东野,晚上睡觉前再读村上,两线并行也无妨。
但是若阅读的是思想类的“硬书”,kindle绝非最佳选择。这些书需要反复咀嚼、反思、做笔记,kindle的翻页系统不适合需要反复来回阅读的书籍;至于做笔记,kindle的highlights和bookmark功能远远不够。之前关注过的一个豆邻曾说,看kindle上的笔记,感觉就像一个淘气的小孩闯进书房,把书里的笔记便签全都撕下放在一块。太贴切了,就是这种零散的碎片,丝毫不利于系统的阅读和思考。就这一点来说,阅读学术经典著作,纸质书还是最好的选择,那种阅读时的神圣感和厚重感也是kindle所无法提供的。
作为一个阅读介质,kindle的目标还是让读者享受阅读本身。正如亚马逊CEO Jeff Bazos在用户欢迎致辞中所说,
Our top design objective was for Kindle to disappear in your hands - to get out of the way - so you can enjoy your reading. We hope you’ll quickly forget you’re reading on an advanced wireless device and instead be transported into that mental realm readers love, where the outside world dissolves, leaving only the author’s stories, words, and idea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