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个人心理篇: 没有独立思考能力,灵性谈何成长?
上周有许多朋友跟我提到有个身心灵导师与谭崔中心被大幅报导并彻查,我一直太忙没有时间看,昨天有个朋友发链接我才有时间好好了解一下http://news.ifeng.com/mainland/detail_2012_03/20/13309750_0.shtml
许多朋友问我的观点,我并不认识这位身心灵导师,也没参加过任何他们的培训,实在无法置喙,不过,对于身心灵我倒有些看法希望能跟大家分享。
早年身心灵的词在台湾很风行,这几年这股风也吹到了这里,但我发现许多人对于所谓的灵指的是什么根本不清楚,甚至我碰过一位心理老师把「灵性」解读成「灵异」,说了一堆灵异故事,要不就是一些所谓的身心灵导师把灵性弄得「灵叨叨」的,好像穿得飘仙仙或民族服装或说得一口灵性词汇就很灵性了,完全不是这么回事,你和我,每个人都可以很有「灵性」。
灵性的解释很多,大家去维基百科一搜就一堆,我个人比较喜欢的灵性解释是「心灵寄托之处」,有宗教的人可以说是和神的关系,没有宗教的人就是和这个宇宙、世界的关系(这我们中国老祖宗可早就提出来许多很棒的哲学观了,小学时我们就学天人合一的中国哲学观,以前不懂,后来才知道这是多么大的智慧)。有些人把心灵寄托在物质层面,那么这些人就会去追求房子、车子、金钱等,有些人把心灵寄托在家庭,所以只要家庭和乐就感到很幸福满足,我们上一辈的父母们有许多则把心灵寄托在国家民族,所以常常也会发现他们的稳定感比我们来得高,但到了我们这一代,社会越来越开放,一开始追求物质,发现怎么追到了这些内心还是空空的,想寄托在家庭,外来的诱惑又让现代许多夫妻关系岌岌可危,找来找去好像终于找到了所谓的灵性,却往往因不了解而「误入歧途」。
事实上,在灵性的修行上有许多风险,并不是直接找一个老师崇拜或学一堆灵叨叨的方法就可以了,我一直很喜欢超个人心理学,就是因为他将科学与灵性经验整合,强调直接体验,也对许多灵性修行层层检视,于是强调身心灵不能偏废,张德芬小姐在她新书<重遇未知的自己>有个比喻我觉得还满浅显易懂的,她把身体比喻为房子的钢筋水泥,心 (我们的认知与情绪) 是房子内的家具,而灵性则是内在的空间,如果我们内心被外在的许多东西塞得满满的,就比较没有空间去思索和这整个世界或宇宙的关系,但就像不是所有关于健康的知识都是对的,在灵性修行的道路上,一再的检视与独立判断思考的能力就很重要,超个人心理学就因为检视种种灵修的人发现许多人是在逃避自己的个人问题进而探索有了下列灵性危机的发现:
l 灵性膨胀: 简言之就是学了灵性之后自我膨胀认为自己高人一等或以为自己是神,这是许多灵性导师会遇到的课题,常言说「权力腐化人心」,当所谓的灵性导师受到崇拜之后,很难跳脱被赋予与加持的角色,反而在崇拜之中迷失自己。
l 灵性逃避(Spiritual by-passing): 以灵性观念掩饰逃避的防卫机制。许多灵修者也许一口灵性词汇或行为,却根本在逃避自己的问题,我们每个人在人格层面都有许多阴影或成长创伤,当我们无法面对就会压抑到潜意识里,但仍会影响着我们只是自己不自知罢了,传统心理学在处理的就是这些,而灵性逃避的人则根本不认为自己有问题,不是走向「无我」,反而是制造了新的属灵的「自我认同」。
l 灵性物化(Spiritual materialism): 以灵性的外衣包装自己,但自己本身却根本没有改变。就像很多人参加一堆灵性课程或宗教,但自己除了说得一口好灵性之外,本身没有任何改变,他的问题还是问题,最恐怖的是,自己根本不自知。
我过年回台湾也有一个有趣的经验,一个强调光与爱的朋友这次跟我谈理性,我听了下巴差点没掉下来,因为他属于的灵性成长团体,以前也只强调感性完全排斥理性,我这次回去也发现许多这类的灵性书籍也开始在谈理性与许多心理学中阴影之类的用词了(我这次在张德芬小姐的新书中也看到她强调直面自己的阴影,真得很开心,因为她的影响力很广泛,而这点在灵性成长的道路上真的很重要),所以所谓的灵性流派也在不断修正与时俱进啊!
而谭崔瑜珈是印度众多瑜珈流派的一支,在印度历史上盛极一时,却自然的走向衰落,自然有其原因,灵性的目的是内心全然的自由,性的确在社会走向文明之后产生更大的枷锁,所以透过打破性的枷锁走向内心全然的自由,这样的理念听起来是符合逻辑的,但问题是,自己适合这种修行方式吗?修行的方式这么多,光瑜珈修行就上千种,一定要选择这种方式吗?自己选择这种修行方式的动机又是甚么呢?有没有落入灵性崇拜或逃避呢?又为什么这种方式会盛极一时又没落呢?这些恐怕是所有想走灵性修行这条路的人都要自问的问题。
印度普那的奥修小区强调性的自由,我一些台湾朋友去之后回来结果反造成一些心理创伤,灵性成长的概念会说,你就是要经历这些心理创伤,然后进一步探索才能了解自己,进而超越解脱,问题是,很多人并不知道其内在真正的涵意,且大多数人并无法一直待在那里,只待了一段时间就得回到原本的生活中,成长的阶段不同也很容易中断,这样造成的伤害可能一生都无法修补!每种修行方式会发展成现在这样自有其文化历史背景,要踏进灵修的大门就不能不了解自己在做的是甚么,这才是真正的为自己负责。
自古以来灵性成长就已存在,愿意积极向内寻求,开启深度的层面,当与自己彻底连结,更专注于自身存有的深层,于是内在世界扩大,内心开启更平静、镇定充满爱的当下感,同时也增加对外界的知觉深度,不会被限制在表层的意识,这种灵性的追求似乎是人类的内驱力,这也是为何放诸世界宗教与灵性一直在发展的原因,这篇报导中提到的许多方法不是不好,套句佛家语,一切都是中性的,端在于怎么使用,就像静心,也就是禅修方式的一种,现在西方甚至已有科学研究证明对健康有益,被拿来做为减压的方法,重点是怎么被使用,而不是因噎废食。
面对这么多所谓的灵性商品,我个人认为,如果修行是内心终极的自由,又怎么会被这些外物所役呢,而如果盲目崇拜一个人,内心又如何自由呢。超个人心理学有句话:要超越自我也要先找到自我。在这里,我不打算说太多超个人心理学的理论,总之,无论灵性还是心理,最重要的都是直面真实的自己,无论光明与阴暗面,而保持自己独立思考能力,不妄加人云亦云,不掉入崇拜与膨胀的陷阱,也才能真正「超越自我」,走向「无我」。老生常谈一句,只要找对方法,生活处处是修行。
PS: 超个人心理学仍是心理学领域中发展中的一个流派,许多理论也尚待检验,还未纳入正统学术殿堂。但超个人心理学的发展,尝试整合解决个人人格层面的西方传统心理学与灵性层面的东方宗教智慧,用西方思辩与科学的方法检视东方的灵性修持方法与所谓的灵修大师,对于东方宗教传统师徒无可置疑的制度,也不啻为一个好的方向。
许多朋友问我的观点,我并不认识这位身心灵导师,也没参加过任何他们的培训,实在无法置喙,不过,对于身心灵我倒有些看法希望能跟大家分享。
早年身心灵的词在台湾很风行,这几年这股风也吹到了这里,但我发现许多人对于所谓的灵指的是什么根本不清楚,甚至我碰过一位心理老师把「灵性」解读成「灵异」,说了一堆灵异故事,要不就是一些所谓的身心灵导师把灵性弄得「灵叨叨」的,好像穿得飘仙仙或民族服装或说得一口灵性词汇就很灵性了,完全不是这么回事,你和我,每个人都可以很有「灵性」。
灵性的解释很多,大家去维基百科一搜就一堆,我个人比较喜欢的灵性解释是「心灵寄托之处」,有宗教的人可以说是和神的关系,没有宗教的人就是和这个宇宙、世界的关系(这我们中国老祖宗可早就提出来许多很棒的哲学观了,小学时我们就学天人合一的中国哲学观,以前不懂,后来才知道这是多么大的智慧)。有些人把心灵寄托在物质层面,那么这些人就会去追求房子、车子、金钱等,有些人把心灵寄托在家庭,所以只要家庭和乐就感到很幸福满足,我们上一辈的父母们有许多则把心灵寄托在国家民族,所以常常也会发现他们的稳定感比我们来得高,但到了我们这一代,社会越来越开放,一开始追求物质,发现怎么追到了这些内心还是空空的,想寄托在家庭,外来的诱惑又让现代许多夫妻关系岌岌可危,找来找去好像终于找到了所谓的灵性,却往往因不了解而「误入歧途」。
事实上,在灵性的修行上有许多风险,并不是直接找一个老师崇拜或学一堆灵叨叨的方法就可以了,我一直很喜欢超个人心理学,就是因为他将科学与灵性经验整合,强调直接体验,也对许多灵性修行层层检视,于是强调身心灵不能偏废,张德芬小姐在她新书<重遇未知的自己>有个比喻我觉得还满浅显易懂的,她把身体比喻为房子的钢筋水泥,心 (我们的认知与情绪) 是房子内的家具,而灵性则是内在的空间,如果我们内心被外在的许多东西塞得满满的,就比较没有空间去思索和这整个世界或宇宙的关系,但就像不是所有关于健康的知识都是对的,在灵性修行的道路上,一再的检视与独立判断思考的能力就很重要,超个人心理学就因为检视种种灵修的人发现许多人是在逃避自己的个人问题进而探索有了下列灵性危机的发现:
l 灵性膨胀: 简言之就是学了灵性之后自我膨胀认为自己高人一等或以为自己是神,这是许多灵性导师会遇到的课题,常言说「权力腐化人心」,当所谓的灵性导师受到崇拜之后,很难跳脱被赋予与加持的角色,反而在崇拜之中迷失自己。
l 灵性逃避(Spiritual by-passing): 以灵性观念掩饰逃避的防卫机制。许多灵修者也许一口灵性词汇或行为,却根本在逃避自己的问题,我们每个人在人格层面都有许多阴影或成长创伤,当我们无法面对就会压抑到潜意识里,但仍会影响着我们只是自己不自知罢了,传统心理学在处理的就是这些,而灵性逃避的人则根本不认为自己有问题,不是走向「无我」,反而是制造了新的属灵的「自我认同」。
l 灵性物化(Spiritual materialism): 以灵性的外衣包装自己,但自己本身却根本没有改变。就像很多人参加一堆灵性课程或宗教,但自己除了说得一口好灵性之外,本身没有任何改变,他的问题还是问题,最恐怖的是,自己根本不自知。
我过年回台湾也有一个有趣的经验,一个强调光与爱的朋友这次跟我谈理性,我听了下巴差点没掉下来,因为他属于的灵性成长团体,以前也只强调感性完全排斥理性,我这次回去也发现许多这类的灵性书籍也开始在谈理性与许多心理学中阴影之类的用词了(我这次在张德芬小姐的新书中也看到她强调直面自己的阴影,真得很开心,因为她的影响力很广泛,而这点在灵性成长的道路上真的很重要),所以所谓的灵性流派也在不断修正与时俱进啊!
而谭崔瑜珈是印度众多瑜珈流派的一支,在印度历史上盛极一时,却自然的走向衰落,自然有其原因,灵性的目的是内心全然的自由,性的确在社会走向文明之后产生更大的枷锁,所以透过打破性的枷锁走向内心全然的自由,这样的理念听起来是符合逻辑的,但问题是,自己适合这种修行方式吗?修行的方式这么多,光瑜珈修行就上千种,一定要选择这种方式吗?自己选择这种修行方式的动机又是甚么呢?有没有落入灵性崇拜或逃避呢?又为什么这种方式会盛极一时又没落呢?这些恐怕是所有想走灵性修行这条路的人都要自问的问题。
印度普那的奥修小区强调性的自由,我一些台湾朋友去之后回来结果反造成一些心理创伤,灵性成长的概念会说,你就是要经历这些心理创伤,然后进一步探索才能了解自己,进而超越解脱,问题是,很多人并不知道其内在真正的涵意,且大多数人并无法一直待在那里,只待了一段时间就得回到原本的生活中,成长的阶段不同也很容易中断,这样造成的伤害可能一生都无法修补!每种修行方式会发展成现在这样自有其文化历史背景,要踏进灵修的大门就不能不了解自己在做的是甚么,这才是真正的为自己负责。
自古以来灵性成长就已存在,愿意积极向内寻求,开启深度的层面,当与自己彻底连结,更专注于自身存有的深层,于是内在世界扩大,内心开启更平静、镇定充满爱的当下感,同时也增加对外界的知觉深度,不会被限制在表层的意识,这种灵性的追求似乎是人类的内驱力,这也是为何放诸世界宗教与灵性一直在发展的原因,这篇报导中提到的许多方法不是不好,套句佛家语,一切都是中性的,端在于怎么使用,就像静心,也就是禅修方式的一种,现在西方甚至已有科学研究证明对健康有益,被拿来做为减压的方法,重点是怎么被使用,而不是因噎废食。
面对这么多所谓的灵性商品,我个人认为,如果修行是内心终极的自由,又怎么会被这些外物所役呢,而如果盲目崇拜一个人,内心又如何自由呢。超个人心理学有句话:要超越自我也要先找到自我。在这里,我不打算说太多超个人心理学的理论,总之,无论灵性还是心理,最重要的都是直面真实的自己,无论光明与阴暗面,而保持自己独立思考能力,不妄加人云亦云,不掉入崇拜与膨胀的陷阱,也才能真正「超越自我」,走向「无我」。老生常谈一句,只要找对方法,生活处处是修行。
PS: 超个人心理学仍是心理学领域中发展中的一个流派,许多理论也尚待检验,还未纳入正统学术殿堂。但超个人心理学的发展,尝试整合解决个人人格层面的西方传统心理学与灵性层面的东方宗教智慧,用西方思辩与科学的方法检视东方的灵性修持方法与所谓的灵修大师,对于东方宗教传统师徒无可置疑的制度,也不啻为一个好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