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摘选(4)
《小城》又名《雾锁谜城》
我记得第一次见到他的时候,是在他自己或者他朋友的家里。陌生人的家也说不定。谁知道他或者他的朋友从哪来的钥匙。也许这种小小的冒险,在他的生活里屡见不鲜,这才有他诗歌里的刺激,他称之为“温柔的悸动”,或者“人在生活里游荡。寻找现实之外的现实。”
难以形容我当时的心情。激动、失望或者两者都有吧。他看上去四十出头,头发长得有些不像话,他宣称那不是为了耍酷,而是因为他懒得去理。他个子高大,看得出或者从他朋友的没完没了的废话中推断,或者他自己提过但我忘了,也就是说有时他说话滔滔不绝,仿佛有一条长河从他嘴里奔腾出来;但那天他说的并不多,也许是我们刚认识不久的缘故,或许他累了,我记得有一段时间,他的头靠着沙发,似乎要睡着了。或者那只是他的一种休息方式,以此将脑海里的诗行或者一些词,或者未成型的诗,换换位置,让它们清醒一下。关于那次见面,我没什么可说的,只记得他对诗歌的热爱,仿佛那是他的情人。当然,没有这份热爱的话,我们见面的前提就不成立。或者我记不清他说的话了。
在他的背后有一个书架,高至天花板,有种威严的气氛。我不知道是由于多喝了一点还是怎么啦,我感觉他好像是一本从书架上掉出来的书。当时在场的还有他的一个朋友,此人行为怪异,喜欢三更半夜在街上抽烟,自言自语。他跟我说,诗人过着居无定所的日子,从一个地方到一个地方,贫困交加但是精神富足。那时他年轻,精力充沛,对漂泊没有负担。他的这个疯子朋友或者神经病朋友说,他是一团云,或者说一个梦,因为云的形状有时固定不定,而在梦里,我们随时都能遭遇诗歌。说得好像这个疯子或者神经病是诗人,而他不过是这个疯子或者神经病朋友笔下的人物,或者臆想中的交谈对象。这个疯子或者神经病还提到一件事,说诗人曾经让一个女人为他而逃婚,这真是疯狂啊,那感觉好像是在经历一部电影,我说的是法国电影,而不是好莱坞电影。说完,他的这个疯子或神经病朋友披上一件雨衣,到外面抽烟或自言自语去了。外面滴雨未下,但对一个疯子或神经病来说,这不能构成不穿雨衣的理由。由此我还知道,当时时间已经很晚了。可是他似乎刚刚补了一觉,突然精神抖擞,开了一瓶红酒,劝我多喝,毕竟酒是好东西,这让我想起他的诗:
抵达夜的心脏
犹如拥抱了失眠。
酒是另一形式的清醒。
他已经发表过两本诗集,在诗坛算不上有名气,或者简直是默默无闻。对此不难理解。因为好诗人被埋没是常有的现象,而那些庸俗、没才华的假诗人却充斥各种出版物,骗取各种骗人活动的入场券。我想谈谈他的处女作《梨子的谎言》。一本薄册子。他的脸仿佛平静的湖面忽然泛起羞涩的涟漪,只见他手一挥,把这个话题从我们的谈话里扫走了。《梨子的谎言》总的来说不错,对当时还26岁的诗人来说,不少诗行中汹涌着快意的激流,还有精妙的征象仿佛好玩的星星,从黑夜的肩膀上露出额头来,做鬼脸或者眨眼睛。第二本诗集《睡梦中的西瓜》出版时,他将近30岁了。这中间他到底做了什么,我实在很难知道,而即便是他最亲密的朋友,也可以说知之甚少,或者说一无所知,因为他没给他们打过电话,也没写过信,像是突然间无故消失了一样,只留给他们几年前的一个可供回忆的片段。我想那段时间,他可能流浪到遥远的地方,或者睡了很长的一觉,醒来时信笔完成了《睡梦中的西瓜》,或许这能解释在诗集里,为什么密集出现了朦胧的意象,似乎那是些游离在他睡梦中的画面或者词语,他不过是凭借零星的记忆,将它们收拢到一块。在一首叫《精神分裂者》的诗中,他写道:
月亮心不在焉,爬上
蓝色天空。你
打碎镜子,给我
留下一个地址,而
我始终找不到笔。
月亮睡着了。
在另外一首诗中,他依稀透露了自己曾经深陷绝望,因此他想逃到荒无人烟的地方,逃到大海上,好像那样能够解脱他,或者将他变成空气分子,无忧无虑,自由自在,并且无人可以发现他。好像他可以就此一劳永逸摆脱掉尘世的烦恼,只是,只是诗歌再一次将他拉了回来,或者说救了他。
我踉跄地来到
深秋的一个牧场,
饱满的果实证明
逝去的时间是
玻璃上睡着的反光
清澈、明亮。
灯照亮我的词。
我们再次见面,是在一个星期之后。“短篇小说”酒吧。那天有些冷,有人说早上还下了雪,我疑心这是我梦中的景象,为什么梦里我感到那么冷呢?这个地方,明显属于醉酒或者即将醉酒的人。虽然酒吧里人不多。也许想醉酒的人根本不多。也许吧,我不知道。但我知道,酒喝多了,有时像一轮红日经过我们心情的天空,用清澈的霞光温暖着我们。对烂醉如泥的人来说,这不是合适的比喻,可能他们会觉得冷,或者梦到身处北极。
他比上次我见到的样子更加消瘦,也更沉默了。好像他把这几天当成几年来过,也或许他经常在诗中提及的那种“长得像夜空的焦虑”,急剧、无情地剥削着他的身体。如果我的记忆没骗我的话,上次他并不怎么抽烟,但这次他凶巴巴地抽,让人想起烟囱,或者那些烟不过是热水,在冷天能够暖和疲倦的身子。或者是什么,只有他知道。他知道,正如他是一个孤独者,行走在旷野上或者梦中,不愿意自己的身影落入谁人的目光。只有他知道。他知道,当寂寞的脚步跑进他的耳朵,他知道任何语言此时可能都会失效,或者对于那种完全的孤绝状态,也只有细腻的感觉能够充分地将他拉近万物。
在酒吧里谈诗是危险的事,好像赤手空拳出现在战场上,既然那是战场,你多少得有所准备,冲锋枪或者什么的。在酒吧里武器便是酒。对此,我很清楚。有一次,我见过一个年轻人,约莫二十五岁,更年轻也说不定。他在那里侃侃而谈什么古典诗、现代诗,这时有个肌肉泛光的家伙过来警告他,要谈什么破诗就到外面,懂不,这里是喝酒的地方,诗不是酒。你再谈诗的话,我会把你揍成肉酱或者篮球,明白不?诗不是酒,也不是他妈的篮球,不是这里的一切。难道这里没有什么可以满足你,让你忘掉那些鬼玩意?
诗不是酒。诗是某种精神,虽然不能抗冻,但能让你明白勇气或者坚持的要义。他说,诗是朋友,陪伴你穿过雪原。诗当然不是酒。它是失眠的产物。因为我们不满足现实,所以失眠。
没人过来找麻烦。时代变了,或者来这个酒吧的人除了喝酒,还喜欢谈诗,于是成了酒吧的特色。或者别人怕他,或者他让别人害怕了。我看到不管是我还是他,提及哪个诗人,我们周围会伸过来悠长的目光,是那种谁一旦讲起他喜欢的作家,他的眼睛会有的兴奋目光。但对一些不入流的诗人,就会爆发一阵嘲讽,一些不屑的词汇。或者有争吵。面红耳赤地。如果没有劝说,敢情他们会像斗鸡一样打起架。最后可能大家都累了,醉了。也许他需要安静一会儿,拣一个心灵的角落,把自己的孤独像一件普通的外衣放在那。我问这些年来他都做了什么。他耸耸肩。写诗,然后痛苦。
我想听听他的新作,但他淡然一笑。那都是一些习作,无关紧要,他说,重要的是我们必须认识生活的意义。或者认识到生活是没有意义的,或者如果说生活有意义的话,那也是因为有比生活更重要的事。听起来这像是悖论。但的确如此,生活的意义正是建立在那些生活之外的事物之上。好比诗歌。或者月光,我指的是易碎的月光,精神气质上的。生活可以选择吗?有时我定在路的分叉口,犹豫着走上其中的一条,最后我总要去想象另一条,但我不后悔当初的选择;这样有一种绝对性的价值,虽然它也给我带来了痛苦。
他过的是怎样的生活啊?为得到一行好诗,他把自己像一块阴影锁在屋里,与外界隔离,泾渭分明,势如水火。可他又不得不进入生活。仅仅生活在诗中是不够的,他觉得。
好像他的状态是分裂的,好像他分踏在一道还在拉开的裂缝两边,肩头承受了生活的重负,对艺术的追求同时点燃了他心中的灯芯;透过那微弱的光芒,他仿佛看到了前方的闪烁在向他招手,他从生活那边抽回脚,朝闪烁之处奔跑,但他想到了谁,也许是他的女人,她需要他的照顾。他丝毫不感到累。而那闪烁似乎离他越来越近,却又触及不着,仿佛一只飞蛾撞进他的胸脯,随即像粉末一样飘散,然后聚集成一种动力,驱使他迈开脚步。但他深爱他的女人。经受时间这双手的折磨,他慢慢学会了忍耐,用它接受一些既成的事实。他很少抱怨,将忧愤的目光到处挥洒。他仔细呵护内心微妙的领地。
我步履匆促
走过城市的灯火
心中挂念着故乡
也还会有目光
在凝视,在那个时刻
更深层次的孤独
想念着远方。
女人,或者爱情。有可能瞬间让我们明白生活的真谛。有可能,突然间把我们逼得很绝望。这是一种微妙的情感。我小心地,不去碰他的爱情。因为有种痛苦,如果发疯的话,会是狮子或者老虎,或者类似的凶猛动物。我不想被吞进去。那些他在诗歌中讲述的爱情,或者梦,由于被他置放在一个相对遥远或者模糊的地方,因此看上去更像是故事,而不是他的经历。但我知道他经历过。的确是的。否则,你很难想象切身的疼,好比黑夜,向你提供欣赏路灯或者月光的时机。
我在梦里等一个人
到头来发现被等待的人,我,
在别人的梦里。
一线光亮落在我心中
唇上,潮湿波涌。
我相信,在另外的梦里
有另外的相遇。
镜中说的话,被映像封锁。
时光在上面停留
有人称之为记忆,我携带着
走进,仿佛梦是一扇门。
我记得第一次见到他的时候,是在他自己或者他朋友的家里。陌生人的家也说不定。谁知道他或者他的朋友从哪来的钥匙。也许这种小小的冒险,在他的生活里屡见不鲜,这才有他诗歌里的刺激,他称之为“温柔的悸动”,或者“人在生活里游荡。寻找现实之外的现实。”
难以形容我当时的心情。激动、失望或者两者都有吧。他看上去四十出头,头发长得有些不像话,他宣称那不是为了耍酷,而是因为他懒得去理。他个子高大,看得出或者从他朋友的没完没了的废话中推断,或者他自己提过但我忘了,也就是说有时他说话滔滔不绝,仿佛有一条长河从他嘴里奔腾出来;但那天他说的并不多,也许是我们刚认识不久的缘故,或许他累了,我记得有一段时间,他的头靠着沙发,似乎要睡着了。或者那只是他的一种休息方式,以此将脑海里的诗行或者一些词,或者未成型的诗,换换位置,让它们清醒一下。关于那次见面,我没什么可说的,只记得他对诗歌的热爱,仿佛那是他的情人。当然,没有这份热爱的话,我们见面的前提就不成立。或者我记不清他说的话了。
在他的背后有一个书架,高至天花板,有种威严的气氛。我不知道是由于多喝了一点还是怎么啦,我感觉他好像是一本从书架上掉出来的书。当时在场的还有他的一个朋友,此人行为怪异,喜欢三更半夜在街上抽烟,自言自语。他跟我说,诗人过着居无定所的日子,从一个地方到一个地方,贫困交加但是精神富足。那时他年轻,精力充沛,对漂泊没有负担。他的这个疯子朋友或者神经病朋友说,他是一团云,或者说一个梦,因为云的形状有时固定不定,而在梦里,我们随时都能遭遇诗歌。说得好像这个疯子或者神经病是诗人,而他不过是这个疯子或者神经病朋友笔下的人物,或者臆想中的交谈对象。这个疯子或者神经病还提到一件事,说诗人曾经让一个女人为他而逃婚,这真是疯狂啊,那感觉好像是在经历一部电影,我说的是法国电影,而不是好莱坞电影。说完,他的这个疯子或神经病朋友披上一件雨衣,到外面抽烟或自言自语去了。外面滴雨未下,但对一个疯子或神经病来说,这不能构成不穿雨衣的理由。由此我还知道,当时时间已经很晚了。可是他似乎刚刚补了一觉,突然精神抖擞,开了一瓶红酒,劝我多喝,毕竟酒是好东西,这让我想起他的诗:
抵达夜的心脏
犹如拥抱了失眠。
酒是另一形式的清醒。
他已经发表过两本诗集,在诗坛算不上有名气,或者简直是默默无闻。对此不难理解。因为好诗人被埋没是常有的现象,而那些庸俗、没才华的假诗人却充斥各种出版物,骗取各种骗人活动的入场券。我想谈谈他的处女作《梨子的谎言》。一本薄册子。他的脸仿佛平静的湖面忽然泛起羞涩的涟漪,只见他手一挥,把这个话题从我们的谈话里扫走了。《梨子的谎言》总的来说不错,对当时还26岁的诗人来说,不少诗行中汹涌着快意的激流,还有精妙的征象仿佛好玩的星星,从黑夜的肩膀上露出额头来,做鬼脸或者眨眼睛。第二本诗集《睡梦中的西瓜》出版时,他将近30岁了。这中间他到底做了什么,我实在很难知道,而即便是他最亲密的朋友,也可以说知之甚少,或者说一无所知,因为他没给他们打过电话,也没写过信,像是突然间无故消失了一样,只留给他们几年前的一个可供回忆的片段。我想那段时间,他可能流浪到遥远的地方,或者睡了很长的一觉,醒来时信笔完成了《睡梦中的西瓜》,或许这能解释在诗集里,为什么密集出现了朦胧的意象,似乎那是些游离在他睡梦中的画面或者词语,他不过是凭借零星的记忆,将它们收拢到一块。在一首叫《精神分裂者》的诗中,他写道:
月亮心不在焉,爬上
蓝色天空。你
打碎镜子,给我
留下一个地址,而
我始终找不到笔。
月亮睡着了。
在另外一首诗中,他依稀透露了自己曾经深陷绝望,因此他想逃到荒无人烟的地方,逃到大海上,好像那样能够解脱他,或者将他变成空气分子,无忧无虑,自由自在,并且无人可以发现他。好像他可以就此一劳永逸摆脱掉尘世的烦恼,只是,只是诗歌再一次将他拉了回来,或者说救了他。
我踉跄地来到
深秋的一个牧场,
饱满的果实证明
逝去的时间是
玻璃上睡着的反光
清澈、明亮。
灯照亮我的词。
我们再次见面,是在一个星期之后。“短篇小说”酒吧。那天有些冷,有人说早上还下了雪,我疑心这是我梦中的景象,为什么梦里我感到那么冷呢?这个地方,明显属于醉酒或者即将醉酒的人。虽然酒吧里人不多。也许想醉酒的人根本不多。也许吧,我不知道。但我知道,酒喝多了,有时像一轮红日经过我们心情的天空,用清澈的霞光温暖着我们。对烂醉如泥的人来说,这不是合适的比喻,可能他们会觉得冷,或者梦到身处北极。
他比上次我见到的样子更加消瘦,也更沉默了。好像他把这几天当成几年来过,也或许他经常在诗中提及的那种“长得像夜空的焦虑”,急剧、无情地剥削着他的身体。如果我的记忆没骗我的话,上次他并不怎么抽烟,但这次他凶巴巴地抽,让人想起烟囱,或者那些烟不过是热水,在冷天能够暖和疲倦的身子。或者是什么,只有他知道。他知道,正如他是一个孤独者,行走在旷野上或者梦中,不愿意自己的身影落入谁人的目光。只有他知道。他知道,当寂寞的脚步跑进他的耳朵,他知道任何语言此时可能都会失效,或者对于那种完全的孤绝状态,也只有细腻的感觉能够充分地将他拉近万物。
在酒吧里谈诗是危险的事,好像赤手空拳出现在战场上,既然那是战场,你多少得有所准备,冲锋枪或者什么的。在酒吧里武器便是酒。对此,我很清楚。有一次,我见过一个年轻人,约莫二十五岁,更年轻也说不定。他在那里侃侃而谈什么古典诗、现代诗,这时有个肌肉泛光的家伙过来警告他,要谈什么破诗就到外面,懂不,这里是喝酒的地方,诗不是酒。你再谈诗的话,我会把你揍成肉酱或者篮球,明白不?诗不是酒,也不是他妈的篮球,不是这里的一切。难道这里没有什么可以满足你,让你忘掉那些鬼玩意?
诗不是酒。诗是某种精神,虽然不能抗冻,但能让你明白勇气或者坚持的要义。他说,诗是朋友,陪伴你穿过雪原。诗当然不是酒。它是失眠的产物。因为我们不满足现实,所以失眠。
没人过来找麻烦。时代变了,或者来这个酒吧的人除了喝酒,还喜欢谈诗,于是成了酒吧的特色。或者别人怕他,或者他让别人害怕了。我看到不管是我还是他,提及哪个诗人,我们周围会伸过来悠长的目光,是那种谁一旦讲起他喜欢的作家,他的眼睛会有的兴奋目光。但对一些不入流的诗人,就会爆发一阵嘲讽,一些不屑的词汇。或者有争吵。面红耳赤地。如果没有劝说,敢情他们会像斗鸡一样打起架。最后可能大家都累了,醉了。也许他需要安静一会儿,拣一个心灵的角落,把自己的孤独像一件普通的外衣放在那。我问这些年来他都做了什么。他耸耸肩。写诗,然后痛苦。
我想听听他的新作,但他淡然一笑。那都是一些习作,无关紧要,他说,重要的是我们必须认识生活的意义。或者认识到生活是没有意义的,或者如果说生活有意义的话,那也是因为有比生活更重要的事。听起来这像是悖论。但的确如此,生活的意义正是建立在那些生活之外的事物之上。好比诗歌。或者月光,我指的是易碎的月光,精神气质上的。生活可以选择吗?有时我定在路的分叉口,犹豫着走上其中的一条,最后我总要去想象另一条,但我不后悔当初的选择;这样有一种绝对性的价值,虽然它也给我带来了痛苦。
他过的是怎样的生活啊?为得到一行好诗,他把自己像一块阴影锁在屋里,与外界隔离,泾渭分明,势如水火。可他又不得不进入生活。仅仅生活在诗中是不够的,他觉得。
好像他的状态是分裂的,好像他分踏在一道还在拉开的裂缝两边,肩头承受了生活的重负,对艺术的追求同时点燃了他心中的灯芯;透过那微弱的光芒,他仿佛看到了前方的闪烁在向他招手,他从生活那边抽回脚,朝闪烁之处奔跑,但他想到了谁,也许是他的女人,她需要他的照顾。他丝毫不感到累。而那闪烁似乎离他越来越近,却又触及不着,仿佛一只飞蛾撞进他的胸脯,随即像粉末一样飘散,然后聚集成一种动力,驱使他迈开脚步。但他深爱他的女人。经受时间这双手的折磨,他慢慢学会了忍耐,用它接受一些既成的事实。他很少抱怨,将忧愤的目光到处挥洒。他仔细呵护内心微妙的领地。
我步履匆促
走过城市的灯火
心中挂念着故乡
也还会有目光
在凝视,在那个时刻
更深层次的孤独
想念着远方。
女人,或者爱情。有可能瞬间让我们明白生活的真谛。有可能,突然间把我们逼得很绝望。这是一种微妙的情感。我小心地,不去碰他的爱情。因为有种痛苦,如果发疯的话,会是狮子或者老虎,或者类似的凶猛动物。我不想被吞进去。那些他在诗歌中讲述的爱情,或者梦,由于被他置放在一个相对遥远或者模糊的地方,因此看上去更像是故事,而不是他的经历。但我知道他经历过。的确是的。否则,你很难想象切身的疼,好比黑夜,向你提供欣赏路灯或者月光的时机。
我在梦里等一个人
到头来发现被等待的人,我,
在别人的梦里。
一线光亮落在我心中
唇上,潮湿波涌。
我相信,在另外的梦里
有另外的相遇。
镜中说的话,被映像封锁。
时光在上面停留
有人称之为记忆,我携带着
走进,仿佛梦是一扇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