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亚杰的同化顺应——————刘再复
这个过程,如果借用皮亚杰的认识发生论来说明,就显得更为明析。按照皮亚杰的理论,人的认识是在主体与环境互相作用的过程中实现自组织的动态系统的,那么,文学作品在批评家头脑中的反映决不是一种机械的、被动的反映,而是经历了批评家的心理组织过程,然后对作品的刺激作出相应的美感效应。这种心理组织效应包括对刺激的“同化”和“顺应”两种机制。这两种机制的作用,便引起批评家内部的审美意识图式的变化。皮亚杰说:从生物学的观点来看,同化就是把外界元素整合于一个机体的正在形成中或已完全形成的结构内。在一般含义中,食物的同化借化学的转化来完成,使得食物变成有机体的物质组成。同化作用保证了内部图式结构的连续性和新的元素整合入结构之中,但是,在人的认识发展过程中,单有同化的作用,认识结构还不能发生根本性的变异,因此,如果同化没有它的对立面—一顺应,它就不会自身单独地存在。在一定条件下,内部图式会发生变异,以适应现象,这就是顺应。皮亚杰说:“在行为的领域内,我们把同化性的格式或结构受到它所同化的元素的影响而发生改变称之为顺化(即顺应)。”我们借鉴皮亚杰的这些理论来观照批评家的心理组织过程,即可了解,批评家的主体能力在批评实践中充分发挥的时候,也充分地发挥他对客体的同化顺应能力。即:一方面批评家主体同化了客体(作品),作品被自己韵审美眼光所穿透,即被自己的审美理想所溶解。此时,是批评家以自己固有的审美意识图式去同化作品,以适应作品传达的信息。如果新信息的刺激不足以打破原来的审美意识图式,就不会产生裂变,原来的图式就不会被根本改造,只发生量变。但是,如果作品的刺激异常强大,以至强大到必须涨破原来的审美意识图式才能适应作品的客观现象,批评家内心的图式就不得不改变。这实际上是主体在与对象的接触中,又被对象所影响,所感动,此时,主体的部分本质就被客体所占有,所改造,在无意中 (批评家自身不一定发现,未意识到)主体结构发生了顺应的变化——主体结构的原质中产生了异质,变成了新质,这样客体又创造了新的主体结构(发生了质变,或部分质变)。经过这样一个重组过程,新的主体就超越了旧的主体,新的审美意识就超越了旧的审美意识,即完成了批评家的自身再创造,而这种完成,使批评家的审美意识图式提升到更高的审美层次,进入批评的更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