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评]《时光倒流七十年》
泪飞顿作倾盆雨。
不过不是在晚上看到电影结束时。
而是看完电影后好久、洗刷完了、爬床上坐着了,傻傻地抱着脑袋想自己的人生到出神时,才觉得刚才看电影时慢慢积累的一股郁结感慨之气,忽然就这么心口一麻,像是阀门被打开了一样,眼眶一热,眼球里的水气便汩汩而出,以至于泪流满面。
电影的名字叫《时光倒流七十年》。(《somewhere in time》)
说来也巧。就在前两三天,henry推荐传来一首叫作“时光倒流七十年”的音乐,说是电影插曲,极力荐的理由是好煽情啊!打开听了听,旋律是有些舒缓大气,像人在咏叹,但实在听不出太多的煽情。
昨天,对门的同事拿着个硬盘来,说要推荐我看电影。打开放着一堆电影的盘,一眼就看到了有这部现成的叫做“时光倒流七十年”电影,于是想着,随便拷过来,有空时瞄瞄。
快下班时,百事无聊,点开剧情说明,一段一百来字,一下子吸引我决定点击电影开看。怎么说呢?这个简单的讲时光倒流、人生际遇的文字,首先令人感觉很感性。因为对与时代、人生际遇、人与人之间相遇又相失的主题,先入为主地好像一下子就深入到了我的心灵。
永远都像蒙着纱一样质地的镜头画面,显得朦胧而充满诗意。电影节奏很舒缓,女主人公极其典雅雍容、荡漾着爱意的微笑,令整部片子充满着恬淡温馨。片子有种淡淡的神秘和朴素的美。原来是1980年拍的外国老电影了。现在去看它,仿佛也是经过了一番时光倒流,去注视着二十年前的氛围。
二十年过去了,有关时光倒流的电影题材依然太多太多,而且技术的进步令更多的片子能展现得更逼真更三维立体,片中的催眠法时光倒流术实在显得朴素甚至拙陋;二十年过去了,有关相爱的人不得不分离的电影题材依然太多太多,而且影人可以用更复杂的拍摄手段令爱情表现得更丰富立体,而不是仅仅如片中的那样,男女主人公一起坐马车,在阳光下散步,在海里划独木舟那么简单。可是,看完电影,真的感觉后者很恬淡很温馨,就像从灯红酒绿的欲望都市突然回归到了渊明诗里的田园、灵运笔下的山水,像忽然从空气很浑浊的地方进入了晨光曦微、空气清新的森林。
听,那音乐!在画面和剧情的进展下,那被别人说是很煽情的音乐,之前自己单听没啥感觉的音乐,现在,我也觉得它很煽情了!而且是非常煽情!!很开阔悠扬,还有一丝丝感觉很是舒张大气,像是电影咏叹的点睛之笔,无形的传递主人公交织纠缠的思念,像一缕一缕编成的线,仿佛就在眼前。只找得到四个字来形容-----“荡气回肠”。
赞美艺术的神奇。我现在承认了,音乐有一种奇怪的魔力。音乐、文字,这些艺术载体愈是抽象,便愈是难以理解,难以亲近,但一旦醒悟了这其中的好处,体味出来,便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不可言说、难以向他人言说。我们只能努力用各种通感去模拟它,但只能无限接近那种感觉,却并不是感觉本身。
电影把我带进了主人公的境遇。一直很关注并经常想这类问题------如果真的有一个有意识的命运之神高悬在众生上方,俯察众生的一切,并知晓众生过去未来的事,那种感觉是怎样的?当一个人带着现在的意识回到过去,他注视着过去的自己和当时的他人,那种感觉是怎样的?我非常非常想经历,那一定很感慨。这种想经历的渴望,绝不是出于对科学知识和科幻的好奇,而是从感性上来说,很渴望这种丰富的情感体验。这种感觉是一种惘然,一种震惊。想必,脸上挂着的表情一定是“带泪的微笑”。
当女主人公其实是第一次看见男主人公时,那句“It is you,isn’t?”,听来令人感慨万千。不禁让人想起红楼梦里宝玉初见黛玉便说:“这个妹妹我好像在哪里见过的。”每每看到此处,只恨不得跳入书中,为这些局中人作一点破。明明清醒地知道,这些都是爱情在艺术里的老掉牙的套路,但为什么还是每看一次就心里一咏三叹?
七八十岁的老者向男主人公说自己当年,老是在旅馆里拍皮球挨父亲训。男主人主回去七十年前,真的看见一个小男孩老在玩皮球。爱死了这个小男孩。其实电影里的小家伙长得并不好看,小孩长着一副老头相,但不知道为什么,小家伙那呆呆的表情;玩不了皮球哭着挂了两串眼泪的脸;还有他站在走廊上呆呆地看着七十年前的男主人公疯狂敲女主人公的门而已人去楼空,那几段都让我反复看了好几遍。很想像男主人公一样能摸摸小男孩的头,使劲亲亲他的脸,抱抱他,酣畅淋漓地痛哭一把。老者后来的说话和男孩的眼中观察,都让我心里有一种五内沸然的说不出的伤感。
这个电影,你可以说是男主人公真的时光倒流了,也可以说只是他做的一个真实的梦境。但总之,就是一个痛苦的结果: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老外对爱情的表现、电影这种形式对爱情的表达,都是不太能引起我的共鸣的。因为本人相信日久生情而不是一见钟情。但一见钟情比较容易出艺术,不是么?
我想说的是,令人荡气回肠、郁结百转的是:一种美好的状态消失了,代之以人在另一种无限单调和孤独的状态中怅然若失地懊恼下去。在我们的现实中,这种美好,可能是爱情,也可能是无忧无虑的一段年轻时光,也可能是一些别的因素,但总之,美好的已经过去了、消失了、不存在了,或者,你根本就没有享受过美好一天,只是找不到那种享受美好的心情时,那种怅然、惘然的感觉,被这部电影的具体展示所勾起来了,于是,我哭得一塌糊涂。这种感觉,你们有过吗?(其实为里面分开的爱情而哭的因素最多占百分之四十)我好像哭得理由很抽象。痛哭,更是因为,在我这样的年纪,不应该对这样的电影还感触如此之深,反应如此之强烈。这就是最深的悲哀,最让人痛苦的原因。
在从前的各个时段,特别是近来,做过无数的梦,梦里有丰富多彩的境遇,有想见的,看着令人愉快高兴的人,每次醒来,因各种因素被从梦里唤醒,那种懊恼的感觉,和男主人公片尾差不多,所以看到电影的最后,我非常深有同感。真不想醒来,觉得现实还没有梦里丰富、变幻。而且,我想见谁就是谁,多好!等回到现实中,又若有所失地发现,梦里见到的人,和现实中的人完全没有关系。我只是迷梦里的人而已,迷一种抽象的意象而已。现实中的这人,并不吸引我,具体世俗得很,令人乏味到家。
小莉说:我们的心里都装了太多的想象,所以现实看不清,而且使得我们也不想看清。我觉得她这句话一语分析概括我们的病症太准确了,一针见血。真的不是刻意要矫柔作态地变成这样子,但的确,不知觉自然就成了这样子。谁能告诉我这是为什么?!
记得也就在03、04年的时候,还感觉自己天天大多很快乐。同学羡慕我的开朗,翠翠说她有时心情不爽时看见我总是傻笑很快乐的表情,都觉得很有感染力。但是没想到从快毕业时开始,到工作一年多来,像是害了慢性病,猛然发觉,不但不总是乐了,而且总是心中一股郁郁之气纠结于心,一点小事做引子,随时随地都可以哭得泪流满面,想前世,想今生,想渺茫绝望的未来,真的。一直感觉自己现在真得太神经质太病态了,虽然,不是很熟的人,看见我,还是那个样,也许未必不说我很坚强。
这难道不也是一种美好的状态已经消失了,代之以人在另一种无限单调和孤独的状态中怅然若失地懊恼下去?
难道人的年纪必定要经历这种改变吗?还是我神经有病?
小猴说:美好是用来向往和追求的,不是用来拥有的。怎么昨天晚上,发短信的小莉和小猴一个个都他妈这么哲学起来了?我难以言说的感觉都被她们说中了,描述得这么精准,令人一种痛感,也是一种快感,一种如果不是会死人,真想把自己的心挖出来给朋友们看的那种冲动。
现在觉得哭泣是一种愉快的享受,越来越沉迷于哭的状态,而且在流泪中体会到酣畅淋漓的快感。本身已蕴积着一股浓浓的郁郁之气,来自各方面的郁结之气,浓得化不开,于是,总是会借助一个药引子------ 一部引人共鸣的电影,一首音乐旋律的试探,一段百折千回的文字,这一切的一切,就像施展了一种外力来拔掉阻塞郁结之气一样,于是,眼泪哗哗倾泄而出,不亦快哉!
而文字,则是孤独的女性在痛哭时假想的所能依靠的男人的肩膀。
而且,也只能这样了。
不过不是在晚上看到电影结束时。
而是看完电影后好久、洗刷完了、爬床上坐着了,傻傻地抱着脑袋想自己的人生到出神时,才觉得刚才看电影时慢慢积累的一股郁结感慨之气,忽然就这么心口一麻,像是阀门被打开了一样,眼眶一热,眼球里的水气便汩汩而出,以至于泪流满面。
电影的名字叫《时光倒流七十年》。(《somewhere in time》)
说来也巧。就在前两三天,henry推荐传来一首叫作“时光倒流七十年”的音乐,说是电影插曲,极力荐的理由是好煽情啊!打开听了听,旋律是有些舒缓大气,像人在咏叹,但实在听不出太多的煽情。
昨天,对门的同事拿着个硬盘来,说要推荐我看电影。打开放着一堆电影的盘,一眼就看到了有这部现成的叫做“时光倒流七十年”电影,于是想着,随便拷过来,有空时瞄瞄。
快下班时,百事无聊,点开剧情说明,一段一百来字,一下子吸引我决定点击电影开看。怎么说呢?这个简单的讲时光倒流、人生际遇的文字,首先令人感觉很感性。因为对与时代、人生际遇、人与人之间相遇又相失的主题,先入为主地好像一下子就深入到了我的心灵。
永远都像蒙着纱一样质地的镜头画面,显得朦胧而充满诗意。电影节奏很舒缓,女主人公极其典雅雍容、荡漾着爱意的微笑,令整部片子充满着恬淡温馨。片子有种淡淡的神秘和朴素的美。原来是1980年拍的外国老电影了。现在去看它,仿佛也是经过了一番时光倒流,去注视着二十年前的氛围。
二十年过去了,有关时光倒流的电影题材依然太多太多,而且技术的进步令更多的片子能展现得更逼真更三维立体,片中的催眠法时光倒流术实在显得朴素甚至拙陋;二十年过去了,有关相爱的人不得不分离的电影题材依然太多太多,而且影人可以用更复杂的拍摄手段令爱情表现得更丰富立体,而不是仅仅如片中的那样,男女主人公一起坐马车,在阳光下散步,在海里划独木舟那么简单。可是,看完电影,真的感觉后者很恬淡很温馨,就像从灯红酒绿的欲望都市突然回归到了渊明诗里的田园、灵运笔下的山水,像忽然从空气很浑浊的地方进入了晨光曦微、空气清新的森林。
听,那音乐!在画面和剧情的进展下,那被别人说是很煽情的音乐,之前自己单听没啥感觉的音乐,现在,我也觉得它很煽情了!而且是非常煽情!!很开阔悠扬,还有一丝丝感觉很是舒张大气,像是电影咏叹的点睛之笔,无形的传递主人公交织纠缠的思念,像一缕一缕编成的线,仿佛就在眼前。只找得到四个字来形容-----“荡气回肠”。
赞美艺术的神奇。我现在承认了,音乐有一种奇怪的魔力。音乐、文字,这些艺术载体愈是抽象,便愈是难以理解,难以亲近,但一旦醒悟了这其中的好处,体味出来,便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不可言说、难以向他人言说。我们只能努力用各种通感去模拟它,但只能无限接近那种感觉,却并不是感觉本身。
电影把我带进了主人公的境遇。一直很关注并经常想这类问题------如果真的有一个有意识的命运之神高悬在众生上方,俯察众生的一切,并知晓众生过去未来的事,那种感觉是怎样的?当一个人带着现在的意识回到过去,他注视着过去的自己和当时的他人,那种感觉是怎样的?我非常非常想经历,那一定很感慨。这种想经历的渴望,绝不是出于对科学知识和科幻的好奇,而是从感性上来说,很渴望这种丰富的情感体验。这种感觉是一种惘然,一种震惊。想必,脸上挂着的表情一定是“带泪的微笑”。
当女主人公其实是第一次看见男主人公时,那句“It is you,isn’t?”,听来令人感慨万千。不禁让人想起红楼梦里宝玉初见黛玉便说:“这个妹妹我好像在哪里见过的。”每每看到此处,只恨不得跳入书中,为这些局中人作一点破。明明清醒地知道,这些都是爱情在艺术里的老掉牙的套路,但为什么还是每看一次就心里一咏三叹?
七八十岁的老者向男主人公说自己当年,老是在旅馆里拍皮球挨父亲训。男主人主回去七十年前,真的看见一个小男孩老在玩皮球。爱死了这个小男孩。其实电影里的小家伙长得并不好看,小孩长着一副老头相,但不知道为什么,小家伙那呆呆的表情;玩不了皮球哭着挂了两串眼泪的脸;还有他站在走廊上呆呆地看着七十年前的男主人公疯狂敲女主人公的门而已人去楼空,那几段都让我反复看了好几遍。很想像男主人公一样能摸摸小男孩的头,使劲亲亲他的脸,抱抱他,酣畅淋漓地痛哭一把。老者后来的说话和男孩的眼中观察,都让我心里有一种五内沸然的说不出的伤感。
这个电影,你可以说是男主人公真的时光倒流了,也可以说只是他做的一个真实的梦境。但总之,就是一个痛苦的结果: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老外对爱情的表现、电影这种形式对爱情的表达,都是不太能引起我的共鸣的。因为本人相信日久生情而不是一见钟情。但一见钟情比较容易出艺术,不是么?
我想说的是,令人荡气回肠、郁结百转的是:一种美好的状态消失了,代之以人在另一种无限单调和孤独的状态中怅然若失地懊恼下去。在我们的现实中,这种美好,可能是爱情,也可能是无忧无虑的一段年轻时光,也可能是一些别的因素,但总之,美好的已经过去了、消失了、不存在了,或者,你根本就没有享受过美好一天,只是找不到那种享受美好的心情时,那种怅然、惘然的感觉,被这部电影的具体展示所勾起来了,于是,我哭得一塌糊涂。这种感觉,你们有过吗?(其实为里面分开的爱情而哭的因素最多占百分之四十)我好像哭得理由很抽象。痛哭,更是因为,在我这样的年纪,不应该对这样的电影还感触如此之深,反应如此之强烈。这就是最深的悲哀,最让人痛苦的原因。
在从前的各个时段,特别是近来,做过无数的梦,梦里有丰富多彩的境遇,有想见的,看着令人愉快高兴的人,每次醒来,因各种因素被从梦里唤醒,那种懊恼的感觉,和男主人公片尾差不多,所以看到电影的最后,我非常深有同感。真不想醒来,觉得现实还没有梦里丰富、变幻。而且,我想见谁就是谁,多好!等回到现实中,又若有所失地发现,梦里见到的人,和现实中的人完全没有关系。我只是迷梦里的人而已,迷一种抽象的意象而已。现实中的这人,并不吸引我,具体世俗得很,令人乏味到家。
小莉说:我们的心里都装了太多的想象,所以现实看不清,而且使得我们也不想看清。我觉得她这句话一语分析概括我们的病症太准确了,一针见血。真的不是刻意要矫柔作态地变成这样子,但的确,不知觉自然就成了这样子。谁能告诉我这是为什么?!
记得也就在03、04年的时候,还感觉自己天天大多很快乐。同学羡慕我的开朗,翠翠说她有时心情不爽时看见我总是傻笑很快乐的表情,都觉得很有感染力。但是没想到从快毕业时开始,到工作一年多来,像是害了慢性病,猛然发觉,不但不总是乐了,而且总是心中一股郁郁之气纠结于心,一点小事做引子,随时随地都可以哭得泪流满面,想前世,想今生,想渺茫绝望的未来,真的。一直感觉自己现在真得太神经质太病态了,虽然,不是很熟的人,看见我,还是那个样,也许未必不说我很坚强。
这难道不也是一种美好的状态已经消失了,代之以人在另一种无限单调和孤独的状态中怅然若失地懊恼下去?
难道人的年纪必定要经历这种改变吗?还是我神经有病?
小猴说:美好是用来向往和追求的,不是用来拥有的。怎么昨天晚上,发短信的小莉和小猴一个个都他妈这么哲学起来了?我难以言说的感觉都被她们说中了,描述得这么精准,令人一种痛感,也是一种快感,一种如果不是会死人,真想把自己的心挖出来给朋友们看的那种冲动。
现在觉得哭泣是一种愉快的享受,越来越沉迷于哭的状态,而且在流泪中体会到酣畅淋漓的快感。本身已蕴积着一股浓浓的郁郁之气,来自各方面的郁结之气,浓得化不开,于是,总是会借助一个药引子------ 一部引人共鸣的电影,一首音乐旋律的试探,一段百折千回的文字,这一切的一切,就像施展了一种外力来拔掉阻塞郁结之气一样,于是,眼泪哗哗倾泄而出,不亦快哉!
而文字,则是孤独的女性在痛哭时假想的所能依靠的男人的肩膀。
而且,也只能这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