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评]《赤壁》:一半铁血,一半恶搞
第一次看没有结局、未完待续的电影,有些奇怪,那感觉仿佛是自家看光碟,看完了上片,手头却找不到下片光盘。
《赤壁》(上)其实与赤壁之战本身无关,2小时40分钟的片长只是对赤壁之战到来前因的铺垫与交代,讲述的是战争之前的三国故事:火烧新野、当阳长坂之战、赵云救孤、江东下战书、舌战群儒,直到孙刘联盟成立、初战小胜则戛然而止。
没有人可以比吴宇森更擅长刻画“双雄”或“群雄”。“肝胆洞,毛发耸,立谈中,死生同,一诺千金重”----我们早已从《英雄本色》系列片中得到深味:一群男人之间热血沸腾、慨然流涕的情谊也可以被拍得这么好看。
《赤壁》的武戏和赵云、关羽、张飞的塑造,一脉相承地倾注了吴宇森的男人观、英雄观。气势如虹、金戈铁马、尘土飞扬的马战、步兵、列阵场面,把几位古装版英雄的膂力过人、壮烈神勇和万夫不挡之势展现地淋漓尽致---这是本部电影最大的看点,也是看吴宇森电影首先应当关注的。 虽然古今有别,子弹横飞换成了枪戟如林,但其意欲呈现的男人和英雄气概,仿佛小马哥穿越,内核精神恒定如一。尤其胡军演的常山赵子龙,一匹白龙马,一杆银枪,蹬里藏身、海底捞月、马上马下、长枪短接,相当精彩,掩盖了之前对其扮相不似原著“白袍小将赵云”的异议。
吴宇森擅长“暴力美学”“子弹美学”,此评价自在其理。战场镜头多用低位仰角,从马蹄马腿的位置向上拍摄,英雄之气势如虹、兵阵之催枯拉朽压顶而来,加之影院音响效果极好的马蹄杂沓、战马嘶鸣、冷兵器相接铿锵之声,闪电般的攻击速度,都令人气冲霄汉、身临其境。不见血不是真实的战争,电影不算血腥,但恰到好处、飞溅在空中的血珠慢镜头,充满了水滴的质感,好像从电影大屏幕外面坠落----“暴力美学”当真名不虚传。另如孙权拔剑,慢慢出鞘的剑刃被光线反射逐一照亮他的双眼,下定决心射虎、抗曹这些细节,也颇耐人寻味。
在吴宇森的电影里,男人永远是主角,女人永远是烘托男人气概的点缀,这部也是一样,尽管林志玲的小乔激情戏先前被炒作得沸反盈天。觉得吴宇森大概可以和伊藤博文惺惺相惜,因为吴通过人物塑造也想传达这样的观点---真正的英雄或男人,是可以“醉卧美人膝,醒握天下权”的男人---情场上花丛寻欢嬉笑游走,战场上颈血溅敌面无惧色。
一方面用惨烈的战斗来刻画男人气概,吴宇森也始终不忘用其一贯的、英雄也需面对的柴米油盐、细腻的温情、琐碎的小节这些软性去烘托前者的至刚。只不过,原著中简洁抽象、中规中矩的三国群英形象被这种具象化的手法一烘托,则不幸产生了事实上的恶搞效果---这是这部片子的不少台词、镜头引发笑场达十余次的原因。这次搞笑并不像是由于导演制片的无知,而更像是故意松弛神经。港台明星的商业娱乐形象定势与冷兵器时代古典英雄气质,硬合二为一,引人发噱是不可避免的结果。对此我主张宽容一些,毕竟其他台词还是较忠于原著风格,这帮港台明星能说出“方于将军会猎于吴”,已是不易,何苦较真?
不管怎么说,这是一部给有英雄主义情结的男人看的电影;这是一部给性格里有豪迈因素的女人看的电影;这是一部给像我这样少年时有着极深三国情结的人看的电影。
英雄豪迈的东西仿佛花椒,长久以来琐碎无奈、失意平庸的现实就是成都盆地连绵难耐的阴雨潮湿。身居后者久了,忽然来一贴花椒下饭,又麻又辣,汗出如浆,由不得让人不说痛快。
想起初一暑假,学骑车而摔得稀烂的两个膝盖,不吹电扇,没有空调,坐阳台上读《三国演义》浑然不知酷热;想起读到关云长被杀,忍不住哭了好几天;想起书读了一遍下来,章回题目倒背如流,精彩段落过目不忘; “花椒”再次短暂唤醒了泡在当下现实中我的潮湿、委靡、困顿,于是知道自己,三国情结还在,血仍未冷。
然而只是叹惜: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可怜白发生。
《赤壁》(上)其实与赤壁之战本身无关,2小时40分钟的片长只是对赤壁之战到来前因的铺垫与交代,讲述的是战争之前的三国故事:火烧新野、当阳长坂之战、赵云救孤、江东下战书、舌战群儒,直到孙刘联盟成立、初战小胜则戛然而止。
没有人可以比吴宇森更擅长刻画“双雄”或“群雄”。“肝胆洞,毛发耸,立谈中,死生同,一诺千金重”----我们早已从《英雄本色》系列片中得到深味:一群男人之间热血沸腾、慨然流涕的情谊也可以被拍得这么好看。
《赤壁》的武戏和赵云、关羽、张飞的塑造,一脉相承地倾注了吴宇森的男人观、英雄观。气势如虹、金戈铁马、尘土飞扬的马战、步兵、列阵场面,把几位古装版英雄的膂力过人、壮烈神勇和万夫不挡之势展现地淋漓尽致---这是本部电影最大的看点,也是看吴宇森电影首先应当关注的。 虽然古今有别,子弹横飞换成了枪戟如林,但其意欲呈现的男人和英雄气概,仿佛小马哥穿越,内核精神恒定如一。尤其胡军演的常山赵子龙,一匹白龙马,一杆银枪,蹬里藏身、海底捞月、马上马下、长枪短接,相当精彩,掩盖了之前对其扮相不似原著“白袍小将赵云”的异议。
吴宇森擅长“暴力美学”“子弹美学”,此评价自在其理。战场镜头多用低位仰角,从马蹄马腿的位置向上拍摄,英雄之气势如虹、兵阵之催枯拉朽压顶而来,加之影院音响效果极好的马蹄杂沓、战马嘶鸣、冷兵器相接铿锵之声,闪电般的攻击速度,都令人气冲霄汉、身临其境。不见血不是真实的战争,电影不算血腥,但恰到好处、飞溅在空中的血珠慢镜头,充满了水滴的质感,好像从电影大屏幕外面坠落----“暴力美学”当真名不虚传。另如孙权拔剑,慢慢出鞘的剑刃被光线反射逐一照亮他的双眼,下定决心射虎、抗曹这些细节,也颇耐人寻味。
在吴宇森的电影里,男人永远是主角,女人永远是烘托男人气概的点缀,这部也是一样,尽管林志玲的小乔激情戏先前被炒作得沸反盈天。觉得吴宇森大概可以和伊藤博文惺惺相惜,因为吴通过人物塑造也想传达这样的观点---真正的英雄或男人,是可以“醉卧美人膝,醒握天下权”的男人---情场上花丛寻欢嬉笑游走,战场上颈血溅敌面无惧色。
一方面用惨烈的战斗来刻画男人气概,吴宇森也始终不忘用其一贯的、英雄也需面对的柴米油盐、细腻的温情、琐碎的小节这些软性去烘托前者的至刚。只不过,原著中简洁抽象、中规中矩的三国群英形象被这种具象化的手法一烘托,则不幸产生了事实上的恶搞效果---这是这部片子的不少台词、镜头引发笑场达十余次的原因。这次搞笑并不像是由于导演制片的无知,而更像是故意松弛神经。港台明星的商业娱乐形象定势与冷兵器时代古典英雄气质,硬合二为一,引人发噱是不可避免的结果。对此我主张宽容一些,毕竟其他台词还是较忠于原著风格,这帮港台明星能说出“方于将军会猎于吴”,已是不易,何苦较真?
不管怎么说,这是一部给有英雄主义情结的男人看的电影;这是一部给性格里有豪迈因素的女人看的电影;这是一部给像我这样少年时有着极深三国情结的人看的电影。
英雄豪迈的东西仿佛花椒,长久以来琐碎无奈、失意平庸的现实就是成都盆地连绵难耐的阴雨潮湿。身居后者久了,忽然来一贴花椒下饭,又麻又辣,汗出如浆,由不得让人不说痛快。
想起初一暑假,学骑车而摔得稀烂的两个膝盖,不吹电扇,没有空调,坐阳台上读《三国演义》浑然不知酷热;想起读到关云长被杀,忍不住哭了好几天;想起书读了一遍下来,章回题目倒背如流,精彩段落过目不忘; “花椒”再次短暂唤醒了泡在当下现实中我的潮湿、委靡、困顿,于是知道自己,三国情结还在,血仍未冷。
然而只是叹惜: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可怜白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