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诗无达诂”
《诗经》研究史上,很多人遇到古奥难训的字句,就拿出“诗无达诂”一语作为挡箭牌,说《诗》中字语早已不可准确训释。如此使用“诗无达诂”,似乎成了一种习惯。甚至在后代的文学鉴赏领域,也有人居然以此为圭臬,谓文词作到最高处,使人吟诵咏歌,手舞足蹈,然而卒亦不能喻之于怀,达之于言。
按,“《诗》无达诂”一语昉自董仲舒《春秋繁露》。其文云:“难晋事者曰:‘春秋之法,未踰年之君称子,盖人心之正也,至里克杀奚齐,避此正辞,而称君之子,何也?’曰:‘所闻《诗》无达诂,《易》无达占,《春秋》无达辞。从变从义,而一以奉天……’”(《春秋繁露·精华》)可见,董仲舒这里的意思,并不是说《诗经》中字词古奥,难以准确训释;而是说,《诗》中字词可以从变从义,没有一律不变的解释。《春秋繁露》这段话说到底其实是西汉春秋公羊学“权变”学说的一个重要总结呢。虽然我也承认《诗经》中字句早已不能作出全部准确的训释,但我们也不应该把“诗无达诂”来断章取义啊。
至于在文学鉴赏方面,说“诗无达诂”就更不对了。虽然中国古典文学最重含蓄、沉郁,甚至文词作到佳处常有一语双关之效。但正如傅庚生先生所言:“文词之通者必有达诂。晦而难通,失在作之者;诂而不达,失在述之者。未闻不通之诗文转可以传于后世者也……”(《中国文学欣赏举隅·精研与达诂》)含蓄不等于空中楼阁飘渺虚无,文学必以有形之文字寄托无形之情愫。而古典文学又最凝炼,若想以意逆志,体会出作者的感情,只能求于精研达诂,不放空一字。
按,“《诗》无达诂”一语昉自董仲舒《春秋繁露》。其文云:“难晋事者曰:‘春秋之法,未踰年之君称子,盖人心之正也,至里克杀奚齐,避此正辞,而称君之子,何也?’曰:‘所闻《诗》无达诂,《易》无达占,《春秋》无达辞。从变从义,而一以奉天……’”(《春秋繁露·精华》)可见,董仲舒这里的意思,并不是说《诗经》中字词古奥,难以准确训释;而是说,《诗》中字词可以从变从义,没有一律不变的解释。《春秋繁露》这段话说到底其实是西汉春秋公羊学“权变”学说的一个重要总结呢。虽然我也承认《诗经》中字句早已不能作出全部准确的训释,但我们也不应该把“诗无达诂”来断章取义啊。
至于在文学鉴赏方面,说“诗无达诂”就更不对了。虽然中国古典文学最重含蓄、沉郁,甚至文词作到佳处常有一语双关之效。但正如傅庚生先生所言:“文词之通者必有达诂。晦而难通,失在作之者;诂而不达,失在述之者。未闻不通之诗文转可以传于后世者也……”(《中国文学欣赏举隅·精研与达诂》)含蓄不等于空中楼阁飘渺虚无,文学必以有形之文字寄托无形之情愫。而古典文学又最凝炼,若想以意逆志,体会出作者的感情,只能求于精研达诂,不放空一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