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奥斯卡”
2006年1月31日晚,美国洛杉矶柯达剧院,一位华人导演凭借一部电影夺得第78届奥斯卡最佳导演、最佳改编剧本与最佳电影配乐三项大奖,令世人瞩目。这部电影是自上映以来颇受争议的《断背山》。
他是李安。当媒体问他“为什么会想拍摄一部牛仔同性恋的电影?”他回答道,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断背山。这让人想起他在拍摄《卧虎藏龙》时,曾说过“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把青冥剑”;拍摄《绿巨人》时,他也曾说过“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绿巨人”。
李安的成功,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势迅速将国人的“奥斯卡”情结燃烧得更旺。因为他是一个华人导演,有着传统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将西方人擅长的影像艺术,变成自己表达思想的工具,传递着智慧的光芒和脉脉的温情。
我们可以借用李安的话,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奥斯卡。这句话像是为国人量身订做一般。我们深切感受到“电影的力量改变了我们一贯的思维方式”的魔力,也迫切地想拥有一座中国人的奥斯卡。不是盲从,不是跟随,更不是献媚,而是想将“中国”与世人分享,不让“礼仪之邦”成为浮名。
新世纪以降,“奥斯卡”像是有魔力一般吸引着国人,从媒体到受众,从导演到演员,史无前例地投注了大量的关注度。现在,请大家跟着我一起看看《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奥斯卡’》,捡起令你印象深刻的段落,重新串起来,回望我们曾为中国电影操碎了心的如烟往事。
江湖的传说
天下风云出我辈,一入江湖岁月催。皇图霸业谈笑间,不胜人生一场醉。
提剑跨骑挥鬼雨,白骨如山鸟惊飞。尘事如潮人如水,只叹江湖几人回。
江湖是什么?“新一代武侠宗师”黄易以一首七言律诗《人生·江湖》,道尽了自己对“江湖”的理解,一切到头来都是一场虚空的英雄慨叹。徐克、程小东1992年的《笑傲江湖之东方不败》将华语武侠电影引向巅峰,却借用此诗发了一声叹息——尘事如潮人如水,只叹江湖几人回。
众人看透了“江湖”的真相,却依然沉浸其中无法自拔。古龙大师借杀手“燕十三”之口,道出“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的无奈和沉重。至于金庸大师总能潇洒地令笔下主人公笑傲江湖,不胜人生一场醉,却无法阻挡大部分人在江湖中沉沦迷失,为情、为名、为利,最后也都不过是一晌贪欢。
老庄洒脱的很,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然而,真正悟出这份道理的人又有几人欤?2001年,李安携《卧虎藏龙》捧得第71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一奖,开创了武侠电影新时代。上一次中国武侠电影夺得国际电影大奖,还要回溯到1975年第28届戛纳电影节,胡金铨凭借《侠女》夺得仅次于金棕榈奖和评审团大奖的最高综合技术奖。电影学者李道新说,胡金铨的作品在大量新派武侠片中独树一帜,不仅为中国武侠电影确立了经典的类型形态,而且以其作者电影式的追求,在对中国传统艺术的倾心追慕和对儒释道文化的悲怆感悟中,展现出中国武侠电影独创性的精神深度和文化蕴涵。
武侠电影夺得奥斯卡,这在奥斯卡历史上史无前例。这也是李安第一次赢得奥斯卡,尽管他曾在1993年和1994年连续两年分别以《喜宴》和《饮食男女》闯入“最佳外语片”的最终提名名单。1993年第66届奥斯卡时常被人提起,除了李安的《喜宴》获最佳外语片提名,还有陈凯歌的《霸王别姬》,这也是我个人非常喜欢的一部影片,但都惜败于西班牙导演费多南·楚巴的《四千金的情人》,于是这一届奥斯卡评委常被人诟病不够“专业”。
《卧虎藏龙》夺奖,除了让李安一跃成为国际大导演,也令观众开始怀念武侠电影活跃的光辉岁月,以胡金铨、张彻、楚原为代表的上世纪7、80年代,以及以徐克、程小东、袁和平为代表的90年代。每位导演对“江湖”都有各自的理解,观众亦然,“以暴制暴、快意恩仇”式的江湖正义,除了给人以血脉贲张的感官刺激以外,再就是所有人都将自身放置于道德制高点,用“杀人偿命”、“背叛者死”的江湖条令来作为法则对人予以制裁,一切都是简单直白的黑白论,不允许尔虞我诈、是非不明,于是武侠电影常被人称为“成人的童话”。
关于这则“成人的童话”,李安心中的“江湖”世界较以往的“江湖”多了分况味,并非再是简单直白的道义黑白,而是在这“江湖”中投注了对人性和情欲的思考,青冥剑、武功招数不过是被借用的工具,和溪水竹林、黛瓦白墙、大漠沙烟一样,都是一种心理世界的映像。在《卧虎藏龙》中,观众对武侠电影的印象重新洗牌,原来武侠电影并非只是打打杀杀,还可以如此文艺、深刻。其实,胡金铨早在《龙门客栈》、《侠女》、《空山灵雨》中有过尝试,并取得了成功。到了徐克为代表的新武侠时代,徐克众人给观众呈现的除了故事的凝练以外,还有的是视觉观感上的革新,让武术对抗以艺术化的形式呈现。
胡金铨、徐克、李安的尝试和努力,让中国武侠电影的表现形式愈加丰富,直到张艺谋以《英雄》杀进2002年第75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名单时,国外媒体评论“《英雄》真正拉开了中国大片时代的帷幕”。在外媒眼中,张艺谋的《英雄》带给他们的是一种全新体验,大片色块以一种写意的形式在银幕上铺开,这是摄影师出身带给他的“天赋”——色彩的理解,超越了叙事。然而,他在1990年和1991年闯入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时,还是《菊豆》和《大红灯笼高高挂》这样的农村题材,而他的电影也一直被外媒认为是中国的“素描”。当张艺谋将色彩的理解融入武侠电影,人们第一次发现武侠电影的表现形式还可以更加丰富,但恰是《英雄》的尝试杀死了张艺谋的叙事能力,即使他一直被人诟病不会讲故事。
《英雄》的上映,令张艺谋成为当年电影票房冠军,最终票房达到2.5亿人民币。金钱的刺激,和视觉观感联系在一起,相继催生了《天地英雄》、《十面埋伏》、《无极》、《夜宴》和《满城尽带黄金甲》这样的“怪胎”,形式大于内容。这几部均是自2004年以来,内地电影市场上风靡的“武侠大片”,内地大导演们都沉醉于自己对大片时代的贡献,银幕上一片繁花似锦,一如一座大染坊的染缸被砸碎了。那些年,大导演们不约而同地扮演起“司马光”的角色。即使是最被人期待的陈凯歌,也拍了一部自己都说不清道不明的《无极》,被网友讥讽为“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
导演们相继失手,让人心中生疑“武侠已死”、“江湖不再”。影片《笑傲江湖之东方不败》中,令狐冲意欲退隐江湖,日月神教大佬任我行教育他,有人就有恩怨,有恩怨就有江湖。人就是江湖,你怎么退出?谁都逃不掉,也无法逃。既然注定逃不掉,那不如直接面对。当大陆导演还在琢磨如何像李安一样拍电影时,港台导演们思考的是如何让“武侠电影”活下去。2004年,周星驰《功夫》问世;2007年,陈可辛操刀《投名状》;2008年,叶伟信致敬《叶问》;2009年,陈德森聚义《十月围城》;2010年,叶伟信回归《叶问2》;2011年,陈可辛推出《武侠》;2012年,王家卫聚焦《一代宗师》……
当我们再次说起“江湖”的传说时,除了那些耳熟能详的故事,我们还希望可以触摸到导演拍摄的意图,以及同导演一起进入那个“快意恩仇、以暴制暴”的世界,彰显最原始的侠义道精神,却非只是几匹彩绸在风雨中做无意义的摆弄,那不是我们要的“江湖”,奥斯卡同样不需要。
被遗忘的时光
是谁在敲打我窗
是谁在撩动琴弦
那一段被遗忘的时光
渐渐地回升出我心坎
2002年,当刘健明和陈永仁一起坐在沙发上,听着蔡琴的歌声从留声机中流淌出来时,沉静轻轻敲打岁月的门,像是时光重新倒流到1992年,彼此都想做一个普通的好人。2002年,刘伟强、麦兆辉的《无间道》让人看到港式警匪片的荣光再现,这是一个港片里程碑。然而,当年香港地区送交第75届奥斯卡颁奖礼的影片,却是鲍德熹执导、杨紫琼主演的《天脉传奇》,这两位早已在西方世界打下了一片天,尤其是鲍德熹在2001年依凭《卧虎藏龙》夺得第73届奥斯卡最佳摄影奖,成为一个卖点。结果是,空手而归。
当时光老人遛弯来到2007年,张艺谋、冯小刚和郑文堂在这一年分别携《满城尽带黄金甲》、《夜宴》和《深海》报名第79届奥斯卡,结果是全军覆没。这一届的最大赢家是马丁·斯科塞斯,夺得最佳影片和最佳导演奖。其作品正是改编自《无间道》,这让港人意识到港式警匪片的强大影响力,竟然可以让拍摄出《教父》、《美国往事》这样伟大作品的美国电影界垂青。上一个有此影响力的人还是吴宇森,这位目前唯一一位在好莱坞星光大道留下签名手迹的华人导演,他曾拍出一直令国人称道的《英雄本色》系列,以及《纵横四海》这部我个人最心水的动作片,而令西方人记得他的这张东方面孔则是由特拉沃尔塔和尼古拉斯·凯奇合演的《变脸》,再就是那部初步奠定自己在好莱坞地位的《碟中谍2》,尽管不大被国内影迷认可。
人的年龄一大,总不由得会回想起旧时光里的尘烟往事,一幕幕画面可亲可爱,想到动情处时或暗自窃笑,或黯然落泪。2007年,当奥斯卡以老朽之身步入耄耋之年,近年来的诸位评委们的怀旧情结愈发浓郁。2012年,第84届奥斯卡开奖,《艺术家》和《雨果》成为最大的赢家。两部影片,裹着一身旧时光的醇香,将众人拉到了电影人最初的梦境中,一切都那么神奇、高贵,那是一个未知而精彩的世界。
当我们即将忘掉旧时光的往事时,总有人会跳出来和我们说,一切都还在,在心底。2011年,香港选送罗启锐、张婉婷夫妻档的《岁月神偷》参选第83届奥斯卡颁奖礼,无奈提名也没拿到。第一次,影迷们对奥斯卡嗤之以鼻,我们告诉自己,这是我们心底深处的故事,美国人不懂,也不会明白。上个世纪60年代的香港,风云变幻,一边深受英政府的管制,一边是内地的红色运动。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岁月神偷》像是一次历史的穿越,将影迷重新带回去,感受到港人的艰辛和坚强。岁月的流逝,带走的不仅仅是一个鲜活的生命,也偷走了许多美好的回忆。“在变幻的生命里,岁月,原是最大的小偷。”故事里,当岁月从1987年的秋天走到2010年的夏季,生命中很多脚步迈出了一个个坎,一步难,一步佳,但愿生命带给我们的不只是悲伤和失去,也能让我们感受一次快乐和得到。做人,总要信,我相信岁月过后,会有一棵开花的树立在路旁。
或是因为对现实的不满意、不满足,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电影中出现昏黄的岁月在摇晃。就是想要给你讲个故事,勾起心底的感动。2010年,蒋雯丽首次执导,讲了自己同姥爷间的故事——《我们天上见》。或哭或笑,都是作者自己的故事,却在某个不经意的角落打动你我,因为我们在故事里好像看见了自己。平易近人的味道,一如2005年上映的《我们俩》,那是另外一个温暖的故事,导演马俪文用朴实无华的故事,让爱在陌生人之间生根发芽。岁月留给我们许多感动,也留下了一些遗憾。2000年,王家卫拍了《花样年华》,许多影迷在这一年多了个倾诉的“墙洞”。而影迷关注的周慕云和苏丽珍间的故事,王家卫在2004年用《2046》做了解释,但影迷们并不买账,不过“2046”列车成为影迷们的新好,据说这趟列车可以帮人们找回失去的回忆。“2046”在现实世界里并不存在,影迷们只好在文学作品和银幕映像中寻找,2006年《云水谣》、2009年《海角七号》、2010年《山楂树之恋》,然而,前者和后者只是让人记住了依然童颜的徐若瑄和新生代“小清新”周冬雨的漂亮脸蛋,其他的早已忘得差不多。《海角七号》的横空出世,让台湾影迷欢呼台湾电影的崛起,魏德圣一时间成了英雄,票房和口碑取得“双响炮”,这令他做《赛德克·巴莱》有了更多的底气。这是个岁月流动的故事,时光在走,藏在时光里的情意却依然浓郁。泛黄的少女照片和七封以爱封缄的情书,令恒春这座小城充满爱。“马拉桑”说,原本以为我能将美好回忆妥善打包,到头来却发现我能带走的只有虚无。或许因为遗憾,每想起旧时记忆,心里是满满的爱意和温暖。
岁月的流逝,除了带走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也将我们内心深处最珍重的东西带走了。1993年,陈凯歌拍摄《霸王别姬》,这部片似乎耗尽了他一生的精力。自此,他再也没有回到过去,即使他在2008年拍摄了《梅兰芳》,或许实如他自己在影片中用了“纸枷锁”一词,《霸王别姬》无形中成了桎梏他的“纸枷锁”。《梅兰芳》的半部好戏,给人一种“他回来了”的假象,2010年的《赵氏孤儿》让他成了自己电影生涯中的肇事者,自己真的成了孤儿。其实,这些年里,他并非没有好作品。2004年,陈凯歌为英国“十分钟,年华老去”公司拍摄短片《百花深处》,短片有陈凯歌一贯以文化人自居的尊严在里面,拍出了老北京渐行渐远渐无书的萧索味,让人感慨陈凯歌并没跑开,短片外溢的怀旧情怀,给人以深思。至于2004年后的他是怎么了,这倒成了一个谜。
近年来,当导演们因为受到市场经济大潮的影响,往往是先有投资,然后才有故事剧本,影视大餐硬生生地让观众吃坏了“胃”。吃一堑长一智,电影宣传中的大制作和明星阵容再也不是票房的制胜法宝,观众在不断成长,小儿科式的电影再也没法满足他们。2012年3月8日,许鞍华执导影片《桃姐》在大陆上映,一连打破了多项票房纪录,这也让之前“叫好不叫座”的言论不攻自破。《桃姐》以温暖的基调,讲述了一位生长于大家庭的少爷与仆人之间发生的一段触动人心的主仆情。这部带着浓浓文艺味的影片,用朴实无华的故事打动了影迷,也让诸多影迷开始思考社会和人生,包涵了爱、尊重和尊严,这恰是我们在时光流逝里慢慢失掉的。许鞍华一直以来,都用一种客观、充满人性关怀的视角,关注着周边发生的一切,看着时光一点点流逝,情怀却一直都在。她要做完全的自己,只拍自己想拍的电影。
“那缓缓飘落的小雨,不停地打在我窗。只有那沉默不语的我,不时地回想过去。”音乐响起的瞬间,我像是回到了2002年的某一天,正趴在那间音像店的门前,偷偷地看着两个背影在谈些什么。那一刻,一定是他们人生中最平静的时候,做个普通人竟那么有意思。
青春纪念册
“你知道吗?风往那个方向吹,草就要往那个方向倒。年轻的时候,我也曾经以为自己是风,可是最后遍体鳞伤,我才知道,我们原来都是草。”
2010年,钮承泽带着一群男孩拍摄了《艋舺》,没能在奥斯卡中走得更远,但是他们成为2010年台湾电影的明星,并一举打破了台湾本土电影史首周票房纪录。在这群男孩的眼中,青春是一场没有排练的拳击赛,是一阵时代飓风里结下的兄弟情义。当时代的幕布落下,男孩成长为男人,飓风过后遍体鳞伤的草,必将会有一个精彩的明天。
你是否记得那一年的夏天,一阵风吹起的时候,一件花衬衫在眼前瞬间飘过,故事从这一刻开始。十七岁的孟克柔、十七岁的张士豪,让青春的相遇像是一场恶作剧,情感在懵懂中生发,却不知道该如何应对。这是纯真的青春刻印,是性的初觉醒,也是一次青春的试炼。2002年,导演易智言用《蓝色大门》敲开青春之门,宣告台湾电影的青春时代羞涩地踏步而来。他是开山鼻祖。
易智言的“小清新”格调影响了一批台湾导演,也推出了一系列青春电影。2006年,《练习曲》、《盛夏光年》;2007年,《夏天的尾巴》;2008年,《九降风》、《渺渺》;2009年,《听说》……其中,《练习曲》还有另外一个身份,2008年第80届奥斯卡颁奖礼台湾地区选送片,颁奖礼中难得一见的青春电影。其实,早在1968年第40届奥斯卡颁奖礼上,导演迈克·尼克尔斯凭借《毕业生》一片夺得最佳导演奖。不过相比《毕业生》,《练习曲》显得更为私人,记录了一个青年的成长故事,并不像《毕业生》表现的青春主题是一代人遭遇性觉醒的尴尬。《练习曲》感慨青春易逝,岁月难留,唯有用一种特别的方式祭奠青春的逝去。大学即将毕业的明相以环岛旅行的方式成长,和青春作别。2011年,青年导演杜家毅改编同名畅销书《转山》,讲述一个年轻人骑行2000多公里进藏的故事。原作者谢旺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有些事现在不做,也许一辈子也不会去做。这段话之于明相来说,或许也是他“出走”的理由,用一股梦想和坚持的力量,纪念青春的最后一站,也为今后自己要走的路加油。
当我们以为,青春的故事已被银幕无情地剥夺殆尽时,我们在2011年迎来了一股青春风暴。《将爱情进行到底》的上映,将我们重新拉回到1998年,那时候爱情是不可以买卖的,青春还是一首唱不完的歌。“在你我相遇的地方,依然人来人往,依然有歌声在游荡,在你我相爱的地方,依然有人在唱,依然年少无知的感伤。”而当杨峥和文慧在2011年再次相遇时,彼此摸着对方的脸庞,貌似时光没有流逝,但脑门的皱纹和粗糙的皮肤在轻轻诉说,青春是一个大大的谎言。曾经说的“永远爱我”,如今到了嘴边也只剩了一个“唉”。我们在翻看以前的旧相簿,彼时的青春年少和梦想,如今都已被时光掩埋,曾经的那份爱意也只是偶然会哼唱一曲未完的歌,“给你一张过去的CD,听听那时我们的爱情。有时会突然忘了,我还在爱着你。”
那些年,那些事儿,九把刀在2011年携《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刮起的怀旧风,让影迷们纷纷在心里再次记起某个她。依稀记得当年,班上的男同学不约而同地喜欢上隔壁班的女孩,送花的送花,写信的写信,大家的文笔功夫在那一年得到了锻炼和提高,普遍流行一股“朦胧”风。至于故事的结果,那并不重要,诸位男同学早已为人父,彼时的姑娘只是大家的青春见证,原来我也曾在青春的岁月里狠狠地爱过。有人说,九把刀是个浪漫的人,他写书、拍电影,以此纪念青春,向心中的女神致敬。九把刀的笔下,青春是一场大雨。即使感冒了,还盼望回头再淋它一次。在银幕上,柯震东和陈妍希一帮人奉献了一场青春重新上演的穿越戏码,有的人看哭了,有的人捧腹大笑,似乎都在影片和文字中看见了自己。你是否记得,某年某月的某一天,我歪着嘴角、吊儿郎当地和你瞎哈拉说恐怖故事时,你吓得大气不敢喘一口;你是否记得,某年某月的某一天,我剃了光头兑现我的承诺时,你在心里笑得乐不可支;你是否记得,某年某月的某一天,你扎起的马尾辫从我眼前跳过时,我在心里默念道——沈佳宜,我真的喜欢你。青春是一场不停的战斗,九把刀带着我们重温这场美好的战斗,笑着流出温暖的泪水。
那些年错过的大雨,那些年错过的爱情,如今都化成了一个个难忘的回忆。曾有人打趣道,关于青春,那是心里有座坟,住着未亡人。也许将来的某一天,我们还能再次相遇,我将会张开双臂,紧紧地拥抱你,再一次使用青春的勇气。然后,轻轻地和你说一声,谢谢你,谢谢曾经喜欢过你的我,真正地为青春画上一个圈。
他是李安。当媒体问他“为什么会想拍摄一部牛仔同性恋的电影?”他回答道,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断背山。这让人想起他在拍摄《卧虎藏龙》时,曾说过“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把青冥剑”;拍摄《绿巨人》时,他也曾说过“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绿巨人”。
李安的成功,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势迅速将国人的“奥斯卡”情结燃烧得更旺。因为他是一个华人导演,有着传统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将西方人擅长的影像艺术,变成自己表达思想的工具,传递着智慧的光芒和脉脉的温情。
我们可以借用李安的话,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奥斯卡。这句话像是为国人量身订做一般。我们深切感受到“电影的力量改变了我们一贯的思维方式”的魔力,也迫切地想拥有一座中国人的奥斯卡。不是盲从,不是跟随,更不是献媚,而是想将“中国”与世人分享,不让“礼仪之邦”成为浮名。
新世纪以降,“奥斯卡”像是有魔力一般吸引着国人,从媒体到受众,从导演到演员,史无前例地投注了大量的关注度。现在,请大家跟着我一起看看《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奥斯卡’》,捡起令你印象深刻的段落,重新串起来,回望我们曾为中国电影操碎了心的如烟往事。
江湖的传说
天下风云出我辈,一入江湖岁月催。皇图霸业谈笑间,不胜人生一场醉。
提剑跨骑挥鬼雨,白骨如山鸟惊飞。尘事如潮人如水,只叹江湖几人回。
江湖是什么?“新一代武侠宗师”黄易以一首七言律诗《人生·江湖》,道尽了自己对“江湖”的理解,一切到头来都是一场虚空的英雄慨叹。徐克、程小东1992年的《笑傲江湖之东方不败》将华语武侠电影引向巅峰,却借用此诗发了一声叹息——尘事如潮人如水,只叹江湖几人回。
众人看透了“江湖”的真相,却依然沉浸其中无法自拔。古龙大师借杀手“燕十三”之口,道出“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的无奈和沉重。至于金庸大师总能潇洒地令笔下主人公笑傲江湖,不胜人生一场醉,却无法阻挡大部分人在江湖中沉沦迷失,为情、为名、为利,最后也都不过是一晌贪欢。
老庄洒脱的很,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然而,真正悟出这份道理的人又有几人欤?2001年,李安携《卧虎藏龙》捧得第71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一奖,开创了武侠电影新时代。上一次中国武侠电影夺得国际电影大奖,还要回溯到1975年第28届戛纳电影节,胡金铨凭借《侠女》夺得仅次于金棕榈奖和评审团大奖的最高综合技术奖。电影学者李道新说,胡金铨的作品在大量新派武侠片中独树一帜,不仅为中国武侠电影确立了经典的类型形态,而且以其作者电影式的追求,在对中国传统艺术的倾心追慕和对儒释道文化的悲怆感悟中,展现出中国武侠电影独创性的精神深度和文化蕴涵。
武侠电影夺得奥斯卡,这在奥斯卡历史上史无前例。这也是李安第一次赢得奥斯卡,尽管他曾在1993年和1994年连续两年分别以《喜宴》和《饮食男女》闯入“最佳外语片”的最终提名名单。1993年第66届奥斯卡时常被人提起,除了李安的《喜宴》获最佳外语片提名,还有陈凯歌的《霸王别姬》,这也是我个人非常喜欢的一部影片,但都惜败于西班牙导演费多南·楚巴的《四千金的情人》,于是这一届奥斯卡评委常被人诟病不够“专业”。
《卧虎藏龙》夺奖,除了让李安一跃成为国际大导演,也令观众开始怀念武侠电影活跃的光辉岁月,以胡金铨、张彻、楚原为代表的上世纪7、80年代,以及以徐克、程小东、袁和平为代表的90年代。每位导演对“江湖”都有各自的理解,观众亦然,“以暴制暴、快意恩仇”式的江湖正义,除了给人以血脉贲张的感官刺激以外,再就是所有人都将自身放置于道德制高点,用“杀人偿命”、“背叛者死”的江湖条令来作为法则对人予以制裁,一切都是简单直白的黑白论,不允许尔虞我诈、是非不明,于是武侠电影常被人称为“成人的童话”。
关于这则“成人的童话”,李安心中的“江湖”世界较以往的“江湖”多了分况味,并非再是简单直白的道义黑白,而是在这“江湖”中投注了对人性和情欲的思考,青冥剑、武功招数不过是被借用的工具,和溪水竹林、黛瓦白墙、大漠沙烟一样,都是一种心理世界的映像。在《卧虎藏龙》中,观众对武侠电影的印象重新洗牌,原来武侠电影并非只是打打杀杀,还可以如此文艺、深刻。其实,胡金铨早在《龙门客栈》、《侠女》、《空山灵雨》中有过尝试,并取得了成功。到了徐克为代表的新武侠时代,徐克众人给观众呈现的除了故事的凝练以外,还有的是视觉观感上的革新,让武术对抗以艺术化的形式呈现。
胡金铨、徐克、李安的尝试和努力,让中国武侠电影的表现形式愈加丰富,直到张艺谋以《英雄》杀进2002年第75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名单时,国外媒体评论“《英雄》真正拉开了中国大片时代的帷幕”。在外媒眼中,张艺谋的《英雄》带给他们的是一种全新体验,大片色块以一种写意的形式在银幕上铺开,这是摄影师出身带给他的“天赋”——色彩的理解,超越了叙事。然而,他在1990年和1991年闯入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时,还是《菊豆》和《大红灯笼高高挂》这样的农村题材,而他的电影也一直被外媒认为是中国的“素描”。当张艺谋将色彩的理解融入武侠电影,人们第一次发现武侠电影的表现形式还可以更加丰富,但恰是《英雄》的尝试杀死了张艺谋的叙事能力,即使他一直被人诟病不会讲故事。
《英雄》的上映,令张艺谋成为当年电影票房冠军,最终票房达到2.5亿人民币。金钱的刺激,和视觉观感联系在一起,相继催生了《天地英雄》、《十面埋伏》、《无极》、《夜宴》和《满城尽带黄金甲》这样的“怪胎”,形式大于内容。这几部均是自2004年以来,内地电影市场上风靡的“武侠大片”,内地大导演们都沉醉于自己对大片时代的贡献,银幕上一片繁花似锦,一如一座大染坊的染缸被砸碎了。那些年,大导演们不约而同地扮演起“司马光”的角色。即使是最被人期待的陈凯歌,也拍了一部自己都说不清道不明的《无极》,被网友讥讽为“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
导演们相继失手,让人心中生疑“武侠已死”、“江湖不再”。影片《笑傲江湖之东方不败》中,令狐冲意欲退隐江湖,日月神教大佬任我行教育他,有人就有恩怨,有恩怨就有江湖。人就是江湖,你怎么退出?谁都逃不掉,也无法逃。既然注定逃不掉,那不如直接面对。当大陆导演还在琢磨如何像李安一样拍电影时,港台导演们思考的是如何让“武侠电影”活下去。2004年,周星驰《功夫》问世;2007年,陈可辛操刀《投名状》;2008年,叶伟信致敬《叶问》;2009年,陈德森聚义《十月围城》;2010年,叶伟信回归《叶问2》;2011年,陈可辛推出《武侠》;2012年,王家卫聚焦《一代宗师》……
当我们再次说起“江湖”的传说时,除了那些耳熟能详的故事,我们还希望可以触摸到导演拍摄的意图,以及同导演一起进入那个“快意恩仇、以暴制暴”的世界,彰显最原始的侠义道精神,却非只是几匹彩绸在风雨中做无意义的摆弄,那不是我们要的“江湖”,奥斯卡同样不需要。
被遗忘的时光
是谁在敲打我窗
是谁在撩动琴弦
那一段被遗忘的时光
渐渐地回升出我心坎
2002年,当刘健明和陈永仁一起坐在沙发上,听着蔡琴的歌声从留声机中流淌出来时,沉静轻轻敲打岁月的门,像是时光重新倒流到1992年,彼此都想做一个普通的好人。2002年,刘伟强、麦兆辉的《无间道》让人看到港式警匪片的荣光再现,这是一个港片里程碑。然而,当年香港地区送交第75届奥斯卡颁奖礼的影片,却是鲍德熹执导、杨紫琼主演的《天脉传奇》,这两位早已在西方世界打下了一片天,尤其是鲍德熹在2001年依凭《卧虎藏龙》夺得第73届奥斯卡最佳摄影奖,成为一个卖点。结果是,空手而归。
当时光老人遛弯来到2007年,张艺谋、冯小刚和郑文堂在这一年分别携《满城尽带黄金甲》、《夜宴》和《深海》报名第79届奥斯卡,结果是全军覆没。这一届的最大赢家是马丁·斯科塞斯,夺得最佳影片和最佳导演奖。其作品正是改编自《无间道》,这让港人意识到港式警匪片的强大影响力,竟然可以让拍摄出《教父》、《美国往事》这样伟大作品的美国电影界垂青。上一个有此影响力的人还是吴宇森,这位目前唯一一位在好莱坞星光大道留下签名手迹的华人导演,他曾拍出一直令国人称道的《英雄本色》系列,以及《纵横四海》这部我个人最心水的动作片,而令西方人记得他的这张东方面孔则是由特拉沃尔塔和尼古拉斯·凯奇合演的《变脸》,再就是那部初步奠定自己在好莱坞地位的《碟中谍2》,尽管不大被国内影迷认可。
人的年龄一大,总不由得会回想起旧时光里的尘烟往事,一幕幕画面可亲可爱,想到动情处时或暗自窃笑,或黯然落泪。2007年,当奥斯卡以老朽之身步入耄耋之年,近年来的诸位评委们的怀旧情结愈发浓郁。2012年,第84届奥斯卡开奖,《艺术家》和《雨果》成为最大的赢家。两部影片,裹着一身旧时光的醇香,将众人拉到了电影人最初的梦境中,一切都那么神奇、高贵,那是一个未知而精彩的世界。
当我们即将忘掉旧时光的往事时,总有人会跳出来和我们说,一切都还在,在心底。2011年,香港选送罗启锐、张婉婷夫妻档的《岁月神偷》参选第83届奥斯卡颁奖礼,无奈提名也没拿到。第一次,影迷们对奥斯卡嗤之以鼻,我们告诉自己,这是我们心底深处的故事,美国人不懂,也不会明白。上个世纪60年代的香港,风云变幻,一边深受英政府的管制,一边是内地的红色运动。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岁月神偷》像是一次历史的穿越,将影迷重新带回去,感受到港人的艰辛和坚强。岁月的流逝,带走的不仅仅是一个鲜活的生命,也偷走了许多美好的回忆。“在变幻的生命里,岁月,原是最大的小偷。”故事里,当岁月从1987年的秋天走到2010年的夏季,生命中很多脚步迈出了一个个坎,一步难,一步佳,但愿生命带给我们的不只是悲伤和失去,也能让我们感受一次快乐和得到。做人,总要信,我相信岁月过后,会有一棵开花的树立在路旁。
或是因为对现实的不满意、不满足,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电影中出现昏黄的岁月在摇晃。就是想要给你讲个故事,勾起心底的感动。2010年,蒋雯丽首次执导,讲了自己同姥爷间的故事——《我们天上见》。或哭或笑,都是作者自己的故事,却在某个不经意的角落打动你我,因为我们在故事里好像看见了自己。平易近人的味道,一如2005年上映的《我们俩》,那是另外一个温暖的故事,导演马俪文用朴实无华的故事,让爱在陌生人之间生根发芽。岁月留给我们许多感动,也留下了一些遗憾。2000年,王家卫拍了《花样年华》,许多影迷在这一年多了个倾诉的“墙洞”。而影迷关注的周慕云和苏丽珍间的故事,王家卫在2004年用《2046》做了解释,但影迷们并不买账,不过“2046”列车成为影迷们的新好,据说这趟列车可以帮人们找回失去的回忆。“2046”在现实世界里并不存在,影迷们只好在文学作品和银幕映像中寻找,2006年《云水谣》、2009年《海角七号》、2010年《山楂树之恋》,然而,前者和后者只是让人记住了依然童颜的徐若瑄和新生代“小清新”周冬雨的漂亮脸蛋,其他的早已忘得差不多。《海角七号》的横空出世,让台湾影迷欢呼台湾电影的崛起,魏德圣一时间成了英雄,票房和口碑取得“双响炮”,这令他做《赛德克·巴莱》有了更多的底气。这是个岁月流动的故事,时光在走,藏在时光里的情意却依然浓郁。泛黄的少女照片和七封以爱封缄的情书,令恒春这座小城充满爱。“马拉桑”说,原本以为我能将美好回忆妥善打包,到头来却发现我能带走的只有虚无。或许因为遗憾,每想起旧时记忆,心里是满满的爱意和温暖。
岁月的流逝,除了带走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也将我们内心深处最珍重的东西带走了。1993年,陈凯歌拍摄《霸王别姬》,这部片似乎耗尽了他一生的精力。自此,他再也没有回到过去,即使他在2008年拍摄了《梅兰芳》,或许实如他自己在影片中用了“纸枷锁”一词,《霸王别姬》无形中成了桎梏他的“纸枷锁”。《梅兰芳》的半部好戏,给人一种“他回来了”的假象,2010年的《赵氏孤儿》让他成了自己电影生涯中的肇事者,自己真的成了孤儿。其实,这些年里,他并非没有好作品。2004年,陈凯歌为英国“十分钟,年华老去”公司拍摄短片《百花深处》,短片有陈凯歌一贯以文化人自居的尊严在里面,拍出了老北京渐行渐远渐无书的萧索味,让人感慨陈凯歌并没跑开,短片外溢的怀旧情怀,给人以深思。至于2004年后的他是怎么了,这倒成了一个谜。
近年来,当导演们因为受到市场经济大潮的影响,往往是先有投资,然后才有故事剧本,影视大餐硬生生地让观众吃坏了“胃”。吃一堑长一智,电影宣传中的大制作和明星阵容再也不是票房的制胜法宝,观众在不断成长,小儿科式的电影再也没法满足他们。2012年3月8日,许鞍华执导影片《桃姐》在大陆上映,一连打破了多项票房纪录,这也让之前“叫好不叫座”的言论不攻自破。《桃姐》以温暖的基调,讲述了一位生长于大家庭的少爷与仆人之间发生的一段触动人心的主仆情。这部带着浓浓文艺味的影片,用朴实无华的故事打动了影迷,也让诸多影迷开始思考社会和人生,包涵了爱、尊重和尊严,这恰是我们在时光流逝里慢慢失掉的。许鞍华一直以来,都用一种客观、充满人性关怀的视角,关注着周边发生的一切,看着时光一点点流逝,情怀却一直都在。她要做完全的自己,只拍自己想拍的电影。
“那缓缓飘落的小雨,不停地打在我窗。只有那沉默不语的我,不时地回想过去。”音乐响起的瞬间,我像是回到了2002年的某一天,正趴在那间音像店的门前,偷偷地看着两个背影在谈些什么。那一刻,一定是他们人生中最平静的时候,做个普通人竟那么有意思。
青春纪念册
“你知道吗?风往那个方向吹,草就要往那个方向倒。年轻的时候,我也曾经以为自己是风,可是最后遍体鳞伤,我才知道,我们原来都是草。”
2010年,钮承泽带着一群男孩拍摄了《艋舺》,没能在奥斯卡中走得更远,但是他们成为2010年台湾电影的明星,并一举打破了台湾本土电影史首周票房纪录。在这群男孩的眼中,青春是一场没有排练的拳击赛,是一阵时代飓风里结下的兄弟情义。当时代的幕布落下,男孩成长为男人,飓风过后遍体鳞伤的草,必将会有一个精彩的明天。
你是否记得那一年的夏天,一阵风吹起的时候,一件花衬衫在眼前瞬间飘过,故事从这一刻开始。十七岁的孟克柔、十七岁的张士豪,让青春的相遇像是一场恶作剧,情感在懵懂中生发,却不知道该如何应对。这是纯真的青春刻印,是性的初觉醒,也是一次青春的试炼。2002年,导演易智言用《蓝色大门》敲开青春之门,宣告台湾电影的青春时代羞涩地踏步而来。他是开山鼻祖。
易智言的“小清新”格调影响了一批台湾导演,也推出了一系列青春电影。2006年,《练习曲》、《盛夏光年》;2007年,《夏天的尾巴》;2008年,《九降风》、《渺渺》;2009年,《听说》……其中,《练习曲》还有另外一个身份,2008年第80届奥斯卡颁奖礼台湾地区选送片,颁奖礼中难得一见的青春电影。其实,早在1968年第40届奥斯卡颁奖礼上,导演迈克·尼克尔斯凭借《毕业生》一片夺得最佳导演奖。不过相比《毕业生》,《练习曲》显得更为私人,记录了一个青年的成长故事,并不像《毕业生》表现的青春主题是一代人遭遇性觉醒的尴尬。《练习曲》感慨青春易逝,岁月难留,唯有用一种特别的方式祭奠青春的逝去。大学即将毕业的明相以环岛旅行的方式成长,和青春作别。2011年,青年导演杜家毅改编同名畅销书《转山》,讲述一个年轻人骑行2000多公里进藏的故事。原作者谢旺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有些事现在不做,也许一辈子也不会去做。这段话之于明相来说,或许也是他“出走”的理由,用一股梦想和坚持的力量,纪念青春的最后一站,也为今后自己要走的路加油。
当我们以为,青春的故事已被银幕无情地剥夺殆尽时,我们在2011年迎来了一股青春风暴。《将爱情进行到底》的上映,将我们重新拉回到1998年,那时候爱情是不可以买卖的,青春还是一首唱不完的歌。“在你我相遇的地方,依然人来人往,依然有歌声在游荡,在你我相爱的地方,依然有人在唱,依然年少无知的感伤。”而当杨峥和文慧在2011年再次相遇时,彼此摸着对方的脸庞,貌似时光没有流逝,但脑门的皱纹和粗糙的皮肤在轻轻诉说,青春是一个大大的谎言。曾经说的“永远爱我”,如今到了嘴边也只剩了一个“唉”。我们在翻看以前的旧相簿,彼时的青春年少和梦想,如今都已被时光掩埋,曾经的那份爱意也只是偶然会哼唱一曲未完的歌,“给你一张过去的CD,听听那时我们的爱情。有时会突然忘了,我还在爱着你。”
那些年,那些事儿,九把刀在2011年携《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刮起的怀旧风,让影迷们纷纷在心里再次记起某个她。依稀记得当年,班上的男同学不约而同地喜欢上隔壁班的女孩,送花的送花,写信的写信,大家的文笔功夫在那一年得到了锻炼和提高,普遍流行一股“朦胧”风。至于故事的结果,那并不重要,诸位男同学早已为人父,彼时的姑娘只是大家的青春见证,原来我也曾在青春的岁月里狠狠地爱过。有人说,九把刀是个浪漫的人,他写书、拍电影,以此纪念青春,向心中的女神致敬。九把刀的笔下,青春是一场大雨。即使感冒了,还盼望回头再淋它一次。在银幕上,柯震东和陈妍希一帮人奉献了一场青春重新上演的穿越戏码,有的人看哭了,有的人捧腹大笑,似乎都在影片和文字中看见了自己。你是否记得,某年某月的某一天,我歪着嘴角、吊儿郎当地和你瞎哈拉说恐怖故事时,你吓得大气不敢喘一口;你是否记得,某年某月的某一天,我剃了光头兑现我的承诺时,你在心里笑得乐不可支;你是否记得,某年某月的某一天,你扎起的马尾辫从我眼前跳过时,我在心里默念道——沈佳宜,我真的喜欢你。青春是一场不停的战斗,九把刀带着我们重温这场美好的战斗,笑着流出温暖的泪水。
那些年错过的大雨,那些年错过的爱情,如今都化成了一个个难忘的回忆。曾有人打趣道,关于青春,那是心里有座坟,住着未亡人。也许将来的某一天,我们还能再次相遇,我将会张开双臂,紧紧地拥抱你,再一次使用青春的勇气。然后,轻轻地和你说一声,谢谢你,谢谢曾经喜欢过你的我,真正地为青春画上一个圈。
-
引祠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2-05-15 11:5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