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以一绳
明代的陆楫,在《蒹葭堂杂抄》中 说过一个故事:“成化、弘治间,刘文靖公健,丘文庄公浚,同朝,雅相敬爱。刘北人, 在内阁独秉大纲,不事博洽。丘南人,博极群书,为一时学士所宗。一日,刘对客论丘 曰:渠所学如一仓钱币,纵横充满,而不得贯以一绳。丘公闻之,语人曰:我固然矣; 刘公则有绳一条,而无钱可贯,独奈何哉?士林传以为雅谑。”
http://tzblog.com/user1/30739/archives/2009/200919211528.html
唐代高择的《群居解颐》中记载:“岭南地暖,草菜经冬不衰。故园辅之中,栽种茄子,宿根多二、三年者。渐长,枝干乃成大树。每夏秋熟时,梯树摘之。三年后,树老子稀,即伐去,别栽嫩者。”
宋代晁补之《鸡肋集》:“学书在法,而其妙在人。法可以人人而传,而妙必其胸中之所独得。书工、笔吏竭精神于日夜,尽得古人点画之法而模之。浓纤横斜,毫发必似,而古人之妙处已亡。妙不在于法也。”
古人对颜体的批判:宋代魏泰《东轩笔录》中载:“江南李后主善书,尝与近臣语书。有言颜鲁公端劲有法者,后主鄙之曰:真卿书有楷法,而无佳外,正如扠手并脚田舍汉耳。”明代杨升庵的《墨池琐录》中,也有一段批评颜鲁公书法的文字。他写道:“书法之坏,自颜真卿始。自颜而下,终晚唐无晋韵矣。至五代,李后主始知病之,谓颜书有楷法,而无佳处,正如扠手并脚田舍翁耳。李之论一出,至宋米元章评之曰:颜书笔头如蒸饼大,丑恶可厌。又曰:颜行书可观,真便入俗品。米之言虽近风,不为无理。”
明代陈继儒在《岩栖幽事》一书中记载:“李北海书,当时便多法之。北海笑云:学我者拙,似我者死。”
清康熙年间的著名文士王士禛,喜欢逛旧书摊,有人要找他,去他的家里往往找不见,到慈仁寺书摊里反而很容易碰见。在其《古夫于亭杂录》中,他写道: “昔有士欲谒余不见,以告昆山徐司寇。司寇教以每月三、五,于慈仁书摊候之。已而果然。”《桃花扇传奇》作者孔尚任,有一首七言绝句,即是记载此一情形的:“弹铗归来抱膝吟,候门今似海门深。御车扫径皆多事,只向慈仁寺里寻。” 原诗末尾有作者的一则注解,他说:“渔洋龙门高峻,不易见。每于慈仁寺购书,乃得一颜色。”
明笔记小说《泽山杂记》中记载有明洪武年间御史大夫景清的事迹。景清在青年时代,勤奋读书,过目不忘,为同辈之冠。据载:“景清倜傥尚大节,领乡荐,游国学。时同舍生有秘书,清求而不与。固请,约明旦即还书。生旦往索。曰:吾不知何书,亦未假书于汝。生忿讼于祭酒。清即持所假书,往见,曰:此清灯窗所业书。即诵辄卷。祭酒问生,生不能诵一词。祭酒叱生退。清出,即以书还生,曰:吾以子珍秘太甚,特此相戏耳。”
五代孙光宪的《北梦琐言》记载有唐代节度使韩简读《论语》的故事:“节度使韩简,性粗质。每对文士,不晓其说,心常耻之。乃召一孝廉,令讲论语。及讲至为政篇,明日谓诸从事曰:仆近知古人淳朴,年至三十方能行立。外有闻者,无不绝倒。”
明代陆楫《蒹葭堂杂抄》中有则故事:“成化、弘治间,刘文靖公健,丘文庄公浚,同朝,雅相敬爱。刘北人,在内阁独秉大纲,不事博洽。丘南人,博极群书,为一时学士所宗。一日,刘对客论丘曰:渠所学如一仓钱币,纵横充满,而不得贯以一绳。丘公闻之,语人曰:我固然矣;刘公则有绳一条,而无钱可贯,独奈何哉?士林传以为雅谑。”
《晋书》卷四十三《乐广传》载:“(广)累迁侍中、河南尹。广善清言,而不长于笔。将让尹,请潘岳为表。岳曰:当得君意。广乃作二百句语,述己之志。岳因取次比,便成名笔。时人咸云:若文不假岳之笔,岳不取广之旨,无以成斯美也。”
明代陈继儒在《珍珠船》中写过一个故事:“刘赞文思甚迟,乃恳祝乾象,乞文才。一夕梦吞小金龟,如钱许,自后大有文思。孟氏朝为学士,有玉堂集。一日又梦吐金龟,投水中,不久而卒。”
宋代罗点《闻见后录》记载:“王荆公好言利,有小人谄曰:决梁山泊八百里水以为田,其利大矣。荆公喜甚,徐曰:策固善,决水何地可容?刘贡父在坐中,曰:自其旁别凿八百里泊,则可容矣。荆公笑而止。王荆公会客食,遽问:孔子不撤姜食何也?刘贡父曰:本草书,姜多食损智;道非明民,将以愚之;孔子以道教人者,故云。荆公喜,以为异闻。久之乃悟其戏也。荆公之学,尚穿凿类此。”
文人种菜也出名。《宋史·苏云卿传》(卷四五九)载:“苏云卿,广汉人。绍兴间来豫章东湖,结庐独居。……披荆畚砾为圃,艺植、耘芟、灌溉、培壅皆有法度。虽隆暑极寒,土焦草冻,圃不绝蔬,滋郁畅茂,四时之品无阙者,味视他圃尤胜。又不二价,市鬻者利倍而售速,先期输值。”
有种说法,猫之所以得名,就因能捕捉田鼠,保护禾苗。宋代陆佃的《埤雅》中,解释猫字的意义,说:“鼠善害苗,而猫能捕鼠,去苗之害,故猫之字从苗。诗曰:有猫有虎。猫食田鼠,虎食田彘,故诗以誉韩奕。记曰:迎猫为其食田鼠也,迎虎为其食田豕也。”明代李时珍总结各家的解释,写道:“猫,苗、茅二音,其名自呼。陆佃云:鼠害苗而猫捕之,故字从苗。礼记所谓迎猫为其食田鼠也,亦通。格古论云:一名乌圆;或谓蒙贵即猫,非矣。”
宋代郑文宝在《江表志》中说:“申渐高尝因曲宴,天久无雨,烈祖曰:四郊之外,皆言雨足,惟都城百里之地亢旱何也?渐高云:雨怕抽税,不敢入城。异日市征之令咸有减除。”
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记载:“张九龄少年时,家养群鸽。每与亲知书信往来,只以书系鸽足上,依所教之处飞往投之。九龄目之为飞奴。时人无不爱讶。”
胡适对刘文典的《淮南鸿烈集解》很推崇。1923年,该书出版,有胡适作序:“叔雅治此书,最精严有法。”7年后,胡适在其《中古思想史长编》第五章再次提及:“近年刘文典的《淮南鸿烈集解》搜罗清代学者的校注最完备,为最方便适用的本子。”
钱钟书评周作人著《中国新文学的源流》中说到:所以要“革”人家的“命”,就因为人家不肯“遵”自己的“命”。“革命尚未成功”,乃须继续革命;等到革命成功了,便要人家遵命。这不仅文学上为然,一切社会上政治上的革命,亦何独不然。所以,我常说:革命在事实上的成功便是革命在理论上的失败。
朱自清早年的散文不但作小儿女态,取譬还常用小女儿,比如:“春天象小姑娘”——《春》;“叶子出水很高,象亭亭的舞女的裙……又如刚出浴的美人”——《荷塘月色》;《温州的踪迹·绿》里就更铺张了,一会说“象少妇拖着的裙幅”,一会说“象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这还罢了,临了“我用手拍着你,抚摩着你,如同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我又掬你入口,便是吻着她了”。
丰子恺晚年,用《送别》曲调为儿童填写《游春》新词:“星期天,天气晴,大家去游春。过了一村又一村,到处好风景。桃花红,杨柳青,菜花似黄金。唱歌声里拍手声,一阵又一阵。”
一斗二批三改:“文化大革命”的任务和目的的简称。即斗垮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批判赞产阶级的反动学术权威,批判资产阶级和一切剥削阶级的意识形态,改革教育,改革文艺,改革一切不适应社会主义经济革础的上层建筑。又称“斗批改”。
四大:大鸣、大放、大辩论、大字报的简称。文革期间曾写入宪法。1980年9月10日,第五届全国人大决定,从宪法中取消这一规定。
五七干校:“文化大革命”期间,以贯彻毛泽东《五七指示》和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指示,将党政机关干部、科技人员和大专院校教师等人员下放到农村,进行劳动的场所。牛棚:“文化大革命”初期由造反派、群众专政组织用来关押“牛鬼蛇神”的地方。
“早请示,晚汇报”:“文化大革命”初期、活学活用毛泽东著作运动中出现的一种形式主义的做法。每天早已开始工作前,集体站在毛泽东像前,先三鞠躬, 手握《语录》贴着心窝,再呼喊祝毛主席万寿无疆、林副主席身体健康。边喊边把语录有节奏地挥向头顶前。然后,由领队人领念几段语录,再讲当天准备做什么事。这套动作被称为“早请示”。“晚汇报”与之基本一样,只是在晚上。
林彪语:读毛主席的书,听毛主席的话,照毛主席的指示办事,做毛主席的好战士。
柯庆施语:服从毛主席要服从到盲从的地步,相信毛主席要相信到迷信的地步。
老三篇:文革专用语之一,指毛泽东选集中的三篇文章:愚公移山、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当时要求人人、天天学老三篇。那时的情况是青年朋友们很难理解的。戏录“毛主席的亲密战友,永远健康的林副统帅”流行极广的一段:“老三篇,不但战士要学,干部也要学。老三篇,最容易读,真正做到就不容易了。要把老三篇当做座右铭来学,促进思想革命化。”
http://tzblog.com/user1/30739/archives/2009/200919211528.html
唐代高择的《群居解颐》中记载:“岭南地暖,草菜经冬不衰。故园辅之中,栽种茄子,宿根多二、三年者。渐长,枝干乃成大树。每夏秋熟时,梯树摘之。三年后,树老子稀,即伐去,别栽嫩者。”
宋代晁补之《鸡肋集》:“学书在法,而其妙在人。法可以人人而传,而妙必其胸中之所独得。书工、笔吏竭精神于日夜,尽得古人点画之法而模之。浓纤横斜,毫发必似,而古人之妙处已亡。妙不在于法也。”
古人对颜体的批判:宋代魏泰《东轩笔录》中载:“江南李后主善书,尝与近臣语书。有言颜鲁公端劲有法者,后主鄙之曰:真卿书有楷法,而无佳外,正如扠手并脚田舍汉耳。”明代杨升庵的《墨池琐录》中,也有一段批评颜鲁公书法的文字。他写道:“书法之坏,自颜真卿始。自颜而下,终晚唐无晋韵矣。至五代,李后主始知病之,谓颜书有楷法,而无佳处,正如扠手并脚田舍翁耳。李之论一出,至宋米元章评之曰:颜书笔头如蒸饼大,丑恶可厌。又曰:颜行书可观,真便入俗品。米之言虽近风,不为无理。”
明代陈继儒在《岩栖幽事》一书中记载:“李北海书,当时便多法之。北海笑云:学我者拙,似我者死。”
清康熙年间的著名文士王士禛,喜欢逛旧书摊,有人要找他,去他的家里往往找不见,到慈仁寺书摊里反而很容易碰见。在其《古夫于亭杂录》中,他写道: “昔有士欲谒余不见,以告昆山徐司寇。司寇教以每月三、五,于慈仁书摊候之。已而果然。”《桃花扇传奇》作者孔尚任,有一首七言绝句,即是记载此一情形的:“弹铗归来抱膝吟,候门今似海门深。御车扫径皆多事,只向慈仁寺里寻。” 原诗末尾有作者的一则注解,他说:“渔洋龙门高峻,不易见。每于慈仁寺购书,乃得一颜色。”
明笔记小说《泽山杂记》中记载有明洪武年间御史大夫景清的事迹。景清在青年时代,勤奋读书,过目不忘,为同辈之冠。据载:“景清倜傥尚大节,领乡荐,游国学。时同舍生有秘书,清求而不与。固请,约明旦即还书。生旦往索。曰:吾不知何书,亦未假书于汝。生忿讼于祭酒。清即持所假书,往见,曰:此清灯窗所业书。即诵辄卷。祭酒问生,生不能诵一词。祭酒叱生退。清出,即以书还生,曰:吾以子珍秘太甚,特此相戏耳。”
五代孙光宪的《北梦琐言》记载有唐代节度使韩简读《论语》的故事:“节度使韩简,性粗质。每对文士,不晓其说,心常耻之。乃召一孝廉,令讲论语。及讲至为政篇,明日谓诸从事曰:仆近知古人淳朴,年至三十方能行立。外有闻者,无不绝倒。”
明代陆楫《蒹葭堂杂抄》中有则故事:“成化、弘治间,刘文靖公健,丘文庄公浚,同朝,雅相敬爱。刘北人,在内阁独秉大纲,不事博洽。丘南人,博极群书,为一时学士所宗。一日,刘对客论丘曰:渠所学如一仓钱币,纵横充满,而不得贯以一绳。丘公闻之,语人曰:我固然矣;刘公则有绳一条,而无钱可贯,独奈何哉?士林传以为雅谑。”
《晋书》卷四十三《乐广传》载:“(广)累迁侍中、河南尹。广善清言,而不长于笔。将让尹,请潘岳为表。岳曰:当得君意。广乃作二百句语,述己之志。岳因取次比,便成名笔。时人咸云:若文不假岳之笔,岳不取广之旨,无以成斯美也。”
明代陈继儒在《珍珠船》中写过一个故事:“刘赞文思甚迟,乃恳祝乾象,乞文才。一夕梦吞小金龟,如钱许,自后大有文思。孟氏朝为学士,有玉堂集。一日又梦吐金龟,投水中,不久而卒。”
宋代罗点《闻见后录》记载:“王荆公好言利,有小人谄曰:决梁山泊八百里水以为田,其利大矣。荆公喜甚,徐曰:策固善,决水何地可容?刘贡父在坐中,曰:自其旁别凿八百里泊,则可容矣。荆公笑而止。王荆公会客食,遽问:孔子不撤姜食何也?刘贡父曰:本草书,姜多食损智;道非明民,将以愚之;孔子以道教人者,故云。荆公喜,以为异闻。久之乃悟其戏也。荆公之学,尚穿凿类此。”
文人种菜也出名。《宋史·苏云卿传》(卷四五九)载:“苏云卿,广汉人。绍兴间来豫章东湖,结庐独居。……披荆畚砾为圃,艺植、耘芟、灌溉、培壅皆有法度。虽隆暑极寒,土焦草冻,圃不绝蔬,滋郁畅茂,四时之品无阙者,味视他圃尤胜。又不二价,市鬻者利倍而售速,先期输值。”
有种说法,猫之所以得名,就因能捕捉田鼠,保护禾苗。宋代陆佃的《埤雅》中,解释猫字的意义,说:“鼠善害苗,而猫能捕鼠,去苗之害,故猫之字从苗。诗曰:有猫有虎。猫食田鼠,虎食田彘,故诗以誉韩奕。记曰:迎猫为其食田鼠也,迎虎为其食田豕也。”明代李时珍总结各家的解释,写道:“猫,苗、茅二音,其名自呼。陆佃云:鼠害苗而猫捕之,故字从苗。礼记所谓迎猫为其食田鼠也,亦通。格古论云:一名乌圆;或谓蒙贵即猫,非矣。”
宋代郑文宝在《江表志》中说:“申渐高尝因曲宴,天久无雨,烈祖曰:四郊之外,皆言雨足,惟都城百里之地亢旱何也?渐高云:雨怕抽税,不敢入城。异日市征之令咸有减除。”
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记载:“张九龄少年时,家养群鸽。每与亲知书信往来,只以书系鸽足上,依所教之处飞往投之。九龄目之为飞奴。时人无不爱讶。”
胡适对刘文典的《淮南鸿烈集解》很推崇。1923年,该书出版,有胡适作序:“叔雅治此书,最精严有法。”7年后,胡适在其《中古思想史长编》第五章再次提及:“近年刘文典的《淮南鸿烈集解》搜罗清代学者的校注最完备,为最方便适用的本子。”
钱钟书评周作人著《中国新文学的源流》中说到:所以要“革”人家的“命”,就因为人家不肯“遵”自己的“命”。“革命尚未成功”,乃须继续革命;等到革命成功了,便要人家遵命。这不仅文学上为然,一切社会上政治上的革命,亦何独不然。所以,我常说:革命在事实上的成功便是革命在理论上的失败。
朱自清早年的散文不但作小儿女态,取譬还常用小女儿,比如:“春天象小姑娘”——《春》;“叶子出水很高,象亭亭的舞女的裙……又如刚出浴的美人”——《荷塘月色》;《温州的踪迹·绿》里就更铺张了,一会说“象少妇拖着的裙幅”,一会说“象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这还罢了,临了“我用手拍着你,抚摩着你,如同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我又掬你入口,便是吻着她了”。
丰子恺晚年,用《送别》曲调为儿童填写《游春》新词:“星期天,天气晴,大家去游春。过了一村又一村,到处好风景。桃花红,杨柳青,菜花似黄金。唱歌声里拍手声,一阵又一阵。”
一斗二批三改:“文化大革命”的任务和目的的简称。即斗垮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批判赞产阶级的反动学术权威,批判资产阶级和一切剥削阶级的意识形态,改革教育,改革文艺,改革一切不适应社会主义经济革础的上层建筑。又称“斗批改”。
四大:大鸣、大放、大辩论、大字报的简称。文革期间曾写入宪法。1980年9月10日,第五届全国人大决定,从宪法中取消这一规定。
五七干校:“文化大革命”期间,以贯彻毛泽东《五七指示》和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指示,将党政机关干部、科技人员和大专院校教师等人员下放到农村,进行劳动的场所。牛棚:“文化大革命”初期由造反派、群众专政组织用来关押“牛鬼蛇神”的地方。
“早请示,晚汇报”:“文化大革命”初期、活学活用毛泽东著作运动中出现的一种形式主义的做法。每天早已开始工作前,集体站在毛泽东像前,先三鞠躬, 手握《语录》贴着心窝,再呼喊祝毛主席万寿无疆、林副主席身体健康。边喊边把语录有节奏地挥向头顶前。然后,由领队人领念几段语录,再讲当天准备做什么事。这套动作被称为“早请示”。“晚汇报”与之基本一样,只是在晚上。
林彪语:读毛主席的书,听毛主席的话,照毛主席的指示办事,做毛主席的好战士。
柯庆施语:服从毛主席要服从到盲从的地步,相信毛主席要相信到迷信的地步。
老三篇:文革专用语之一,指毛泽东选集中的三篇文章:愚公移山、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当时要求人人、天天学老三篇。那时的情况是青年朋友们很难理解的。戏录“毛主席的亲密战友,永远健康的林副统帅”流行极广的一段:“老三篇,不但战士要学,干部也要学。老三篇,最容易读,真正做到就不容易了。要把老三篇当做座右铭来学,促进思想革命化。”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