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剪辑工作的自我检讨(续1)
一,短片集
1,《你还是失眠吧》http://www.56.com/u19/v_MTUwMjY5NzY.html
属于生活小智慧类的短片,在剪这部片前,因为被朋友叫去帮忙,就第一次用剪刀工具粗剪了一个三十分钟的栏目故事片。而这个第一次剪刀经历并没为第一次剪短片带来多少有益的帮助,因为栏目剧和短片的处理手法完全不同!短片的剪辑可以说是自由得尽你所能想,感你所能感,更何况公司的做片风格又是如此的令当时的我陌生。
在只能先按剧本内容粗剪后,开始去做所谓的“精剪”,而到现在还能记住的一个细节是片末有段关于点穴的处理,第一次自发的使用了效果的功能去处理摄像师(是在进公司前的一个非专业全才)说的静帧画面的精剪处理,而自己在自学AE前收集的一些音效素材也让我尝到了声音与画面结合带来的一种快感,而这种快感也一直持续到了现在在万达影院看任何一部电影的感受,即:如果一部电影的音乐配置没有,那么这部电影的导演可以下课了。
一部电影的原声音乐可以算得上是一个独立于电影外的作品,只属于电影配乐人的独立作品,因为音乐本身就是一部小说,是听者与创造者的对话。关于音乐要另外说了吧。
2,《非正常军火交易》http://www.56.com/u50/v_MTQ4MDQ1NDM.html
一部完全瞎掰的军火交易故事,这个短片后期完成后被后羿冠以首部公司“新无厘头短片”的称谓。被冠名的原因之一就是,此片是公司首部在粗剪阶段就使用大量不均速镜头画面处理的短片,虽然在精剪里有一部分被取消而代以被那位摄像师称为的不按牌理出牌的剪辑,而当时自己在一个细节上的按牌理出牌的剪辑虽然得到后羿的肯定,但是现在想来“不按牌理出牌”已经成为今后会特别重视的一个理念。因为如果把这个思想发展到整个影片,那么将会影响整个影片的叙事结构!
而这种不按牌理出牌的概念也许有些类似于后来在《电影剪辑的魔力》中的《邦妮和克莱德》的一个细节处理,只不过这种手法增强的是一种性吸引和暴力的内在张力,而这部公司短片的不按牌理只是加重了某种外在形式的无厘头而已,和情节基本没有任何关系,而这一点我觉得是做为影片理念最失败的地方。
一部电影的剪辑如果在外在形式上形成一种噱头,也许短期内会像《电影剪辑的魔力》里剪辑师Donn Cambern说的给他们“……Make fuck lots of moneys”的《逍遥骑士》(《Easy Rider 1969》),但是最后也会像他自己所说的,不能再那样!短片也一样!特殊的剪辑技法,特别是转场技术,只有在必须的地方使用才能有真正的杀伤力。这是一个永远值得研究的剪辑技术要点。
这个短片暴露的最大问题是现场录音,第一次因为声音过暴而重录并且是重新配音。因此让我们这些非专业影视人产生了继对“灯光师”后对“录音师”的又一憧憬。
3,《就差五块钱》http://www.56.com/u95/v_MTcyNjAyMjg.html
一部在内容上可以称得上是无厘头风格的爱情短片,说的是一对恋人要去开房。。。。。。
这部短片让自己第一次开始体验到搞笑类感情戏该配什么样的音乐或是声音处理之难,到现在还清楚记得那时寻找配乐的过程,并不享受。
在片尾花絮的剪辑过程里,也第一次感受到了来自现场拍摄的乐趣和大家做为非专业影视人对影视的一份热爱之情,因为这部片拍结于凌辰五点。
4,《屁火燎原》http://www.56.com/u83/v_MTgxOTYwMDg.html
如果“简直乱来!简直发癫!一群疯子!”属于 “新无厘头”这几个字的侧面含义的话,那么这个短片在剪辑上也可以自嘲为 “新无厘头”。这个短片第一次充分发癫地体验到后期剪辑的所能之广和音乐声效处理对影片整体的影响。
也许这也为这部片为什么在拍了两个月后才剪有了一种解释。记得短片拍完时大家实在是不知道该怎么去做后期,于是拖着,于是就有了这部短片现在的模样。而这次的剪辑经历让我记住的是如何在后期中发现所谓的(搞笑)剪辑点,并且完善表现它。
当然了,能这样做的前提是,如果导演让你那样去做,并且鼓励你那样去做。另外也深刻明白一个残酷的现实,如果你想做一个剪辑,你还必须懂得如何用哪怕一个特效软件。对此,至今悲哀中。
(待续)
1,《你还是失眠吧》http://www.56.com/u19/v_MTUwMjY5NzY.html
属于生活小智慧类的短片,在剪这部片前,因为被朋友叫去帮忙,就第一次用剪刀工具粗剪了一个三十分钟的栏目故事片。而这个第一次剪刀经历并没为第一次剪短片带来多少有益的帮助,因为栏目剧和短片的处理手法完全不同!短片的剪辑可以说是自由得尽你所能想,感你所能感,更何况公司的做片风格又是如此的令当时的我陌生。
在只能先按剧本内容粗剪后,开始去做所谓的“精剪”,而到现在还能记住的一个细节是片末有段关于点穴的处理,第一次自发的使用了效果的功能去处理摄像师(是在进公司前的一个非专业全才)说的静帧画面的精剪处理,而自己在自学AE前收集的一些音效素材也让我尝到了声音与画面结合带来的一种快感,而这种快感也一直持续到了现在在万达影院看任何一部电影的感受,即:如果一部电影的音乐配置没有,那么这部电影的导演可以下课了。
一部电影的原声音乐可以算得上是一个独立于电影外的作品,只属于电影配乐人的独立作品,因为音乐本身就是一部小说,是听者与创造者的对话。关于音乐要另外说了吧。
2,《非正常军火交易》http://www.56.com/u50/v_MTQ4MDQ1NDM.html
一部完全瞎掰的军火交易故事,这个短片后期完成后被后羿冠以首部公司“新无厘头短片”的称谓。被冠名的原因之一就是,此片是公司首部在粗剪阶段就使用大量不均速镜头画面处理的短片,虽然在精剪里有一部分被取消而代以被那位摄像师称为的不按牌理出牌的剪辑,而当时自己在一个细节上的按牌理出牌的剪辑虽然得到后羿的肯定,但是现在想来“不按牌理出牌”已经成为今后会特别重视的一个理念。因为如果把这个思想发展到整个影片,那么将会影响整个影片的叙事结构!
而这种不按牌理出牌的概念也许有些类似于后来在《电影剪辑的魔力》中的《邦妮和克莱德》的一个细节处理,只不过这种手法增强的是一种性吸引和暴力的内在张力,而这部公司短片的不按牌理只是加重了某种外在形式的无厘头而已,和情节基本没有任何关系,而这一点我觉得是做为影片理念最失败的地方。
一部电影的剪辑如果在外在形式上形成一种噱头,也许短期内会像《电影剪辑的魔力》里剪辑师Donn Cambern说的给他们“……Make fuck lots of moneys”的《逍遥骑士》(《Easy Rider 1969》),但是最后也会像他自己所说的,不能再那样!短片也一样!特殊的剪辑技法,特别是转场技术,只有在必须的地方使用才能有真正的杀伤力。这是一个永远值得研究的剪辑技术要点。
这个短片暴露的最大问题是现场录音,第一次因为声音过暴而重录并且是重新配音。因此让我们这些非专业影视人产生了继对“灯光师”后对“录音师”的又一憧憬。
3,《就差五块钱》http://www.56.com/u95/v_MTcyNjAyMjg.html
一部在内容上可以称得上是无厘头风格的爱情短片,说的是一对恋人要去开房。。。。。。
这部短片让自己第一次开始体验到搞笑类感情戏该配什么样的音乐或是声音处理之难,到现在还清楚记得那时寻找配乐的过程,并不享受。
在片尾花絮的剪辑过程里,也第一次感受到了来自现场拍摄的乐趣和大家做为非专业影视人对影视的一份热爱之情,因为这部片拍结于凌辰五点。
4,《屁火燎原》http://www.56.com/u83/v_MTgxOTYwMDg.html
如果“简直乱来!简直发癫!一群疯子!”属于 “新无厘头”这几个字的侧面含义的话,那么这个短片在剪辑上也可以自嘲为 “新无厘头”。这个短片第一次充分发癫地体验到后期剪辑的所能之广和音乐声效处理对影片整体的影响。
也许这也为这部片为什么在拍了两个月后才剪有了一种解释。记得短片拍完时大家实在是不知道该怎么去做后期,于是拖着,于是就有了这部短片现在的模样。而这次的剪辑经历让我记住的是如何在后期中发现所谓的(搞笑)剪辑点,并且完善表现它。
当然了,能这样做的前提是,如果导演让你那样去做,并且鼓励你那样去做。另外也深刻明白一个残酷的现实,如果你想做一个剪辑,你还必须懂得如何用哪怕一个特效软件。对此,至今悲哀中。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