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得
无情何必生斯世,
有好终须累此生.
长染戒香消俗念,
怎又空负自多情
“無情何必生斯世,有好都能累此身。”見《隨園詩話•卷十•三三章》
“偶開天眼覷紅塵。可憐身是眼中人。”
人間詞話;瀟湘詩話;隨園詩話
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辱。我死后,当草草棺殓,即行槁葬于清华茔地,汝等不能南归,亦可暂于城内居住。汝兄亦不必奔丧,因道路不通,渠又曾出门故也。书籍可托陈(陈寅恪)、吴(吴宓)二先生处理。家人自有人料理,必不至不能南归。我虽无财产分文遗汝等,然苟谨慎勤俭,亦必不至饿死也。五月初二日父字。
自沈頤和園昆明湖。
《浣溪沙》:山寺微茫背夕曛,鳥飛不到半山昏。上方孤磬定行雲。試上高峰窺皓月,偶開天眼覷紅塵。可憐身是眼中人。
初“識”靜安先生是在高中的語文課上,聽我們那位復旦才子調侃靜安先生的“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的三種境界。(直到後來互聯網普及,我才較為完整的瞭解靜安老先生是一位何等牛叉的人物。這樣一位國學大師級的人物,我居然是在眼鏡度數已經高達五百度後才有所耳聞,慚愧慚愧!順便問候下中國特色的教育理念,兼收並蓄是件很困難的事情嗎?)後遂拜讀其詞學著作《人間詞話》,《人間詞》。如果說《人間詞話》是較為純粹的學術研究作品,那麼《人間詞》應該可以算是完全浸染在他的悲劇人生觀,或者說,悲劇人生中的嘔心之作。
最初讀到《人間詞》是王國維那首著名的采桑子:高城鼓動蘭釭灺。睡也還醒,醉葉還醒。忽聞孤鴻三兩聲。人生只似風前絮。歡也飄零,悲也飄零。都作連江點點萍。從早年在上海做校對,到受人資質(羅振玉)赴日留學;不足半年便因病歸國,於南通講學;後隨羅振玉入京,任清政府學部諸職;辛亥革命後又逃居東京,十年內輾轉於日本,上海,北京,並被召認為末帝溥儀的南書房行走……王國維的一生真可謂滾滾長河中的一片浮萍。顛沛流離,一生如寄。人生只似風前絮,是王國維一生的縮影;都作連江點點萍,是王國維對人生種種,或者說是人間種種的感嘆。
受叔本華唯意志論和悲觀主義哲學的影響,王國維的大多數詞作都明白的透露著其悲劇人生觀的思想。他在遊覽蘇州的時候寫过一首《青玉案》:姑蘇臺上烏啼曙,剩霸業,今如許?醉後不堪仍吊古。月中楊柳,水邊樓閣,猶自教歌舞。野花開遍真娘墓,絕代佳人委朝露。算是人生贏得處:千秋詩料,一抔黃土,十里寒螿語。作者感嘆姑蘇霸業今如許,感嘆佳人荒冢委朝露,我想不是每個去過姑蘇臺,真娘墓的人都能理解如此蒼涼凄婉的筆調。而其煞筆更是擲地有聲——看看夫差,真娘,他們的一生又贏得了什麽呢?終究是只一抔黃土,最多不過後世文人的詩料罷了。痛苦是生命的本質,王國維從骨子里繼承了叔本華的人生哲學。人生除了痛苦,就是虛無。就像他在其著作《紅樓夢評論》一文的第一章說的:“人生之所欲既無以逾於生活,而生活之性質又不外乎苦痛,故欲與生活與痛苦三者一而已矣。”一抔黃土,孤冢寒蟬,是王國維心中的痛苦,或許也是他所感慨的虛無。
說道叔本華生命意志論,王國維的悲劇人生觀,也許就應該說說王國維的另外兩首詞。一首就是大家熟知的《浣溪沙》(山寺微茫),這個後面再說;另一首是《蝶戀花》:窗外綠陰添幾許?剩有朱櫻,尚系殘紅住。老盡鶯雛無一語,飛來銜得櫻桃去。坐看畫梁雙燕乳。燕語呢喃,似惜人遲暮。自是思量渠不與,人間總被思量誤!(先忍不住評論下靜安先生寫景的功夫,他在《人間詞話》中開篇就講“有造境,有寫境,……大詩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寫之境,亦必鄰于理想故也。”“故能寫真景物,真感情者,謂之有境界。”“問‘隔’與‘不隔’之別……語語都在目前,便是不隔。”此詞上闕應是造境,卻是句句含情,更是讓人讀來情景歷歷在目,實乃大家之筆。其實王國維的詞雖說不能完全符合他在《人間詞話》中提出的種種標準,但還是有很多讀來絲毫不覺作偽的作品,譬如那首“記取那回花下一低頭”等等。)王國維的詞總是同時包含著理性和感性:“昏鴉點點”,“失行孤雁”,“紛紛涼月,一院丁香雪”是他感性的一面;“人間總被思量誤”則是他的理性,他的大悲憫,大痛苦的人生哲學。始終用一雙憂鬱,悲憫的雙手去撫摸人世紅塵,讓王國維的詞中充滿了對“人間”“人生”的審視——“最是人間留不住,朱顏辭鏡花辭樹”,“人間孤墳最難平,消得幾回潮落又潮聲”,“人生只似風前絮”等等。人生苦楚,人世無憑,也正印證了他的那句“三者一而已矣”。
叔本華的哲學思想中,生命意志是痛苦的根源,要解脫痛苦就必須否定生命意志,即所謂欲。他認為方法不外呼兩種:一,通過對藝術的直觀實現暫時的忘我;二,禁欲。或者可以理解為六祖慧能的那句“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即佛家所說的超脫。第一種方法,靜安先生一生都在試驗,哲學,詞學,考古學(甲骨文,金文,漢簡等)。也許真的只有文學藝術的麻痹才能讓他暫時忘卻已經深入骨髓的苦痛。至於第二種,我想也是他一直在追求的境界,我們似乎可以從那首《浣溪沙》中略窺一二:山寺微茫背夕曛,鳥飛不到半山昏。上方孤磬定行雲。試上高峰窺皓月,偶開天眼覷紅塵。可憐身是眼中人。一心想擺脫塵世的紛擾,一心想掃凈心靈深處的塵埃。而當他某天俯首再看這萬丈紅塵的風風雨雨,悲歡離合,卻發現看到的只是自己,一個終究逃不過人生紛擾與循環的可憐之人。也許,人生,人世,人間的一切不過一場虛無的夢境,而我要一生在這虛妄中掙扎,最後卻也逃不過走向寂滅的箭頭。一聲孤磬,泯滅這所有的一切吧……
“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經此世變,義無再辱。”靜安先生最終選擇了最徹底的解脫方式,丟下了這個充滿苦痛的塵世。誠然,靜安先生的自沉與他盡忠的清王室的衰亡不無關係。但,不可否認,他所堅持的悲觀人生哲學決定了他最後的歸宿。也許,另一個世界沒有紛擾和苦痛,一路走好。
有好终须累此生.
长染戒香消俗念,
怎又空负自多情
“無情何必生斯世,有好都能累此身。”見《隨園詩話•卷十•三三章》
“偶開天眼覷紅塵。可憐身是眼中人。”
人間詞話;瀟湘詩話;隨園詩話
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辱。我死后,当草草棺殓,即行槁葬于清华茔地,汝等不能南归,亦可暂于城内居住。汝兄亦不必奔丧,因道路不通,渠又曾出门故也。书籍可托陈(陈寅恪)、吴(吴宓)二先生处理。家人自有人料理,必不至不能南归。我虽无财产分文遗汝等,然苟谨慎勤俭,亦必不至饿死也。五月初二日父字。
自沈頤和園昆明湖。
《浣溪沙》:山寺微茫背夕曛,鳥飛不到半山昏。上方孤磬定行雲。試上高峰窺皓月,偶開天眼覷紅塵。可憐身是眼中人。
初“識”靜安先生是在高中的語文課上,聽我們那位復旦才子調侃靜安先生的“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的三種境界。(直到後來互聯網普及,我才較為完整的瞭解靜安老先生是一位何等牛叉的人物。這樣一位國學大師級的人物,我居然是在眼鏡度數已經高達五百度後才有所耳聞,慚愧慚愧!順便問候下中國特色的教育理念,兼收並蓄是件很困難的事情嗎?)後遂拜讀其詞學著作《人間詞話》,《人間詞》。如果說《人間詞話》是較為純粹的學術研究作品,那麼《人間詞》應該可以算是完全浸染在他的悲劇人生觀,或者說,悲劇人生中的嘔心之作。
最初讀到《人間詞》是王國維那首著名的采桑子:高城鼓動蘭釭灺。睡也還醒,醉葉還醒。忽聞孤鴻三兩聲。人生只似風前絮。歡也飄零,悲也飄零。都作連江點點萍。從早年在上海做校對,到受人資質(羅振玉)赴日留學;不足半年便因病歸國,於南通講學;後隨羅振玉入京,任清政府學部諸職;辛亥革命後又逃居東京,十年內輾轉於日本,上海,北京,並被召認為末帝溥儀的南書房行走……王國維的一生真可謂滾滾長河中的一片浮萍。顛沛流離,一生如寄。人生只似風前絮,是王國維一生的縮影;都作連江點點萍,是王國維對人生種種,或者說是人間種種的感嘆。
受叔本華唯意志論和悲觀主義哲學的影響,王國維的大多數詞作都明白的透露著其悲劇人生觀的思想。他在遊覽蘇州的時候寫过一首《青玉案》:姑蘇臺上烏啼曙,剩霸業,今如許?醉後不堪仍吊古。月中楊柳,水邊樓閣,猶自教歌舞。野花開遍真娘墓,絕代佳人委朝露。算是人生贏得處:千秋詩料,一抔黃土,十里寒螿語。作者感嘆姑蘇霸業今如許,感嘆佳人荒冢委朝露,我想不是每個去過姑蘇臺,真娘墓的人都能理解如此蒼涼凄婉的筆調。而其煞筆更是擲地有聲——看看夫差,真娘,他們的一生又贏得了什麽呢?終究是只一抔黃土,最多不過後世文人的詩料罷了。痛苦是生命的本質,王國維從骨子里繼承了叔本華的人生哲學。人生除了痛苦,就是虛無。就像他在其著作《紅樓夢評論》一文的第一章說的:“人生之所欲既無以逾於生活,而生活之性質又不外乎苦痛,故欲與生活與痛苦三者一而已矣。”一抔黃土,孤冢寒蟬,是王國維心中的痛苦,或許也是他所感慨的虛無。
說道叔本華生命意志論,王國維的悲劇人生觀,也許就應該說說王國維的另外兩首詞。一首就是大家熟知的《浣溪沙》(山寺微茫),這個後面再說;另一首是《蝶戀花》:窗外綠陰添幾許?剩有朱櫻,尚系殘紅住。老盡鶯雛無一語,飛來銜得櫻桃去。坐看畫梁雙燕乳。燕語呢喃,似惜人遲暮。自是思量渠不與,人間總被思量誤!(先忍不住評論下靜安先生寫景的功夫,他在《人間詞話》中開篇就講“有造境,有寫境,……大詩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寫之境,亦必鄰于理想故也。”“故能寫真景物,真感情者,謂之有境界。”“問‘隔’與‘不隔’之別……語語都在目前,便是不隔。”此詞上闕應是造境,卻是句句含情,更是讓人讀來情景歷歷在目,實乃大家之筆。其實王國維的詞雖說不能完全符合他在《人間詞話》中提出的種種標準,但還是有很多讀來絲毫不覺作偽的作品,譬如那首“記取那回花下一低頭”等等。)王國維的詞總是同時包含著理性和感性:“昏鴉點點”,“失行孤雁”,“紛紛涼月,一院丁香雪”是他感性的一面;“人間總被思量誤”則是他的理性,他的大悲憫,大痛苦的人生哲學。始終用一雙憂鬱,悲憫的雙手去撫摸人世紅塵,讓王國維的詞中充滿了對“人間”“人生”的審視——“最是人間留不住,朱顏辭鏡花辭樹”,“人間孤墳最難平,消得幾回潮落又潮聲”,“人生只似風前絮”等等。人生苦楚,人世無憑,也正印證了他的那句“三者一而已矣”。
叔本華的哲學思想中,生命意志是痛苦的根源,要解脫痛苦就必須否定生命意志,即所謂欲。他認為方法不外呼兩種:一,通過對藝術的直觀實現暫時的忘我;二,禁欲。或者可以理解為六祖慧能的那句“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即佛家所說的超脫。第一種方法,靜安先生一生都在試驗,哲學,詞學,考古學(甲骨文,金文,漢簡等)。也許真的只有文學藝術的麻痹才能讓他暫時忘卻已經深入骨髓的苦痛。至於第二種,我想也是他一直在追求的境界,我們似乎可以從那首《浣溪沙》中略窺一二:山寺微茫背夕曛,鳥飛不到半山昏。上方孤磬定行雲。試上高峰窺皓月,偶開天眼覷紅塵。可憐身是眼中人。一心想擺脫塵世的紛擾,一心想掃凈心靈深處的塵埃。而當他某天俯首再看這萬丈紅塵的風風雨雨,悲歡離合,卻發現看到的只是自己,一個終究逃不過人生紛擾與循環的可憐之人。也許,人生,人世,人間的一切不過一場虛無的夢境,而我要一生在這虛妄中掙扎,最後卻也逃不過走向寂滅的箭頭。一聲孤磬,泯滅這所有的一切吧……
“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經此世變,義無再辱。”靜安先生最終選擇了最徹底的解脫方式,丟下了這個充滿苦痛的塵世。誠然,靜安先生的自沉與他盡忠的清王室的衰亡不無關係。但,不可否認,他所堅持的悲觀人生哲學決定了他最後的歸宿。也許,另一個世界沒有紛擾和苦痛,一路走好。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