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爱墨比斯
(已在平媒发表,谨以此文纪念逝去的Moebius大师,R.I.P.)

“天呐这个故事太好了!” 直到三十余年后,漫画大师斯坦·李(Stan lee)仍然记得自己第一次看《蓝莓上尉》时的惊艳之情。更让这个美国人感到惊讶的是,这样一部充满了野性气息和荷尔蒙气味的西部漫画作品,竟然出自一个名叫让·吉拉德(Jean Giraud)的法国人之手。 相似的故事也发生在日本动画大师大友克洋身上。上世纪70年代中后期,大友克洋遭遇了自己的创作瓶颈。正是在这个时候,他通过《Starlog》杂志,看到了署名“墨比斯”(Moebius)的漫画。这次相遇仿佛一颗小行星,在大友克洋脑中爆炸:墨比斯作品里充斥着令人瞠目的飞行器,以及仿佛天外神国的奇异城镇——这与当时日漫界盛行的棒球、校园题材截然不同。 这个墨比斯不是别人,正是让·吉拉德。彼时《蓝莓上尉》仍在连载,野性的西部世界仍在继续,而让·吉拉德用笔名“墨比斯”,开创了另一个属于自己的奇幻异想世界。正如“墨比斯”(Moebius)这个名字暗示的一样,让·吉拉德同时在不同世界、不同风格间自由驰骋。 让“墨比斯”吉拉德,漫画迷这样称呼这位艺术大师。 2012年3月10日,让“墨比斯”吉拉德终于没能抗争过病魔,挥手告别了他挚爱的两个世界:一个世界里是他创造的太空堡垒、魔幻城池,另一个世界里则有热爱他的大友克洋、宫崎骏、乔治·卢卡斯和其他数以万计的粉丝。 从墨西哥来的蓝莓上尉 1953年,让·吉拉德就已经在《Far West》杂志上发表了自己的第一个故事——《法兰克和杰瑞米》(Frank et Jeremie)。当时他仅仅15岁,刚刚进入法国应用艺术学校学习。 在当时,即便是在法国,进入学习漫画也并不是一个寻常孩子会走的平常之路。但漫画对于让·吉拉德的意义显然非比寻常。幼时父母离异,是漫画陪伴他学会应对孤独。在像疯子一样埋头画纸间一年半后,家人允许他进入艺术学校。 这得来不易的学习机会并没有被让·吉拉德珍惜。1955年,让·吉拉德的母亲与一个墨西哥人结婚,他因此有机会来到墨西哥度假。原本他仅仅计划在当地呆一个月,最后却延长到整整九个月——艺术学校的第三学年就在墨西哥的沙漠里灰飞烟灭。 “但是我一点也不在意,什么也不做的感觉棒极了,”2007年,在一次电视采访中,让·吉拉德满面笑容地回忆起最无所事事的一年,“炙热的天空和猛烈的阳光似乎把我的灵魂都撞开了。” 1959年,漫画杂志《领航员》(Pilote)在巴黎创刊。让-米歇尔·查理(Jean-Michel Charlier) 邀请让·吉拉德画一个西部故事。于是,两人一起创作了《蓝莓上尉》。 那一年墨西哥的天空与阳光,在这部漫画里全都一一复活。让·吉拉德尤其热衷于描绘广阔无垠的沙漠,将人物放置在沙漠的正中央。 1963年《蓝莓上尉》开始在《领航员》杂志上登载。这一故事连载长达二十五年,成为了法国家喻户晓的国民漫画,法国邮政部门甚至还为这部作品发行过纪念邮票。这部法国漫画也让很多美国漫画家肃然起敬。《蜘蛛侠》的作者斯坦·李(Stan Lee)就是其中之一。与美国人习惯看到的超级英雄故事不同,《蓝莓上尉》是一部反英雄作品。主人公偷窃、撒谎、背叛,也有着人性弱点。这个血肉丰满的人物让·吉拉德自己也非常喜欢:“我觉得他不仅存在于我的线条世界中,而是充满了实实在在的荷尔蒙魅力。”

两个世界 但是野性的西部世界并没有使让·吉拉德满足。1965年开始,他开始在Hara-Kiri杂志上刊登一些黑色小故事,其中多半是科幻故事。 “我对未知世界和平行宇宙有着近似于爆炸性的、强烈的好奇。”对彼此连通而又相互区别的世界间的探索,是让·吉拉德一切科幻作品创作的源泉,他索性以“Moebius”作为自己的笔名。 1974年,让·吉拉德发表了第一部署名“墨比斯”的长篇作品《The Horny Goof 》。同一年,让·吉拉德和朋友合办的漫画杂志《狂啸金属》(Metal Hurlant)问世。这注定是一本小众杂志:刊登的全都是科幻作品,从封面到内容都充满了黑暗、暴力的氛围。但在这本杂志上发表的很多作品日后都成为了经典,其中就包括《Arzach》。 战士Arzach骑着一只类似大鸟的飞行生物,在1975年首次与读者们见面。他在一片神秘而孤独的陆地上独自冒险。这一故事获得了人们的喜爱,Arzach飞行在险峻岩石间的画面更是迷倒了不少人。让·吉拉德于是接连画了四个故事,全都围绕这个战士展开。 同年发表的还有《漫长的明日》。在这部作品中,让·吉拉德为未来都市打造了令人眼花缭乱的垂直景观,配合各式机器人、精密飞行器,在上世纪70年代中期,这实属异常前卫之作。 在这些作品中,让·吉拉德的笔调与《蓝莓上尉》等一系列西部作品截然不同:干净、利落的线条仍然没有改变,但画面中加入大量线体。虽然是幻想作品,但几乎所有细节都值得推敲。“这些新鲜的面孔背后,历史常识同样一丝不苟。”《X战警》作者之一杰克·科比(Jack Kirby),这样评价道。 凭借着过硬的作品,《狂啸金属》很快就建立了自己的声名。甚至有漫画作者拿着作品找到让·吉拉德表示,只要能在杂志上发表,即便贴钱也愿意。


电影产业的雇佣兵 1975年,实验电影导演亚历桑德罗•佐杜洛夫斯基(Alejandro Jodorowsky)获得了弗兰克•赫伯特的作品《沙丘》的电影改编权。在一次宴会的走廊里,佐杜洛夫斯基遇到了让·吉拉德。“我一直在找你。”佐杜洛夫斯基对让·吉拉德说。后者为这部电影设计了一整套的服装、造型。 甚至连一个镜头都没有拍,这部电影即告吹。然而这却是二人漫长友谊的开始,也是让·吉拉德进入电影行业的开端。 1977年,《星球大战》大获成功。几乎是从那时候开始,科幻电影才开始受到人们的普遍瞩目。很多墨比斯粉丝都认为,《星球大战》的设计借鉴了许多墨比斯作品。其中包括千年隼号的内部、塔图因星球上荒凉的景观和高超的科技。据说还有粉丝发现,在《漫长的明日》画面的一个不起眼角落,有一个和帝国探查机器人外观一模一样的机器人。粉丝们相信,这是卢卡斯在向自己的偶像致敬。 1979年,让·吉拉德为电影《异形》进行设计。电影中破烂又工业感强烈的宇航服成为电影视觉的重要元素。他也将这部电影看做自己的一个里程碑。 “对于电影工业来说,我只是被雇佣。被邀请去好莱坞工作就好像你被邀请去参加奥林匹克一样,虽然听起来很傻,但事实就是这样。” 让墨比斯迷欢呼雀跃的是1997年的《第五元素》。虽然也是一部好莱坞制作,但导演和编剧都是法国同乡吕克·贝松。电影在埃及的沙漠中开始,驾驶飞行器出场的蒙多沙瓦星人各个身着古铜色的蒸汽朋克式盔甲。而当女主角丽露站在大楼边缘,望着空中飞车来来往往的垂直城市时,许多墨比斯迷和她一样眼中泛起了泪光。这几乎就是《漫长的明日》的原景重现——虽然晚了二十年。让·吉拉德不仅是这部电影的服装设计,更是灵感的重要来源。


一辈子的粉丝 对很多今日的漫画巨匠而言,“墨比斯”的名字就已经具有足够的魔力。在上世纪70年代中期,《Arzach》、《漫长的明日》已经将人们闻所未闻、甚至未敢想象的未来工业城市铺陈在人们眼前。 “墨必斯看待世界的角度令我惊讶。他的画,以最单纯的线条来描绘人物,包含了各种要素,呈现出既孤独、又高傲的空间感。我觉得这是墨必斯最大的魅力。”吉卜力工作室创始人宫崎骏自认是墨必斯“一辈子的粉丝”。2004年,二人一起在法国举行了联名画展。在宫崎骏的《红猪》、《天空之城》等作品中,不难看到墨比斯的影响。 “在我们小心翼翼地描绘现实世界的时候,墨比斯先生却创造了一个属于他自己的世界。”2009年,在京都精华大学让·吉拉德的讲座上,大友克洋回忆起初入“墨比斯”科幻世界时,自己内心的翻江倒海。“他用非常纤细的笔触和高超的技术,将一个被我们遗忘的世界观展现在我们眼前。看到他的作品后,我突然想起以前我也是在用想象力画漫画的,他让我意识到必须再次尝试创作更富想象力的作品。” 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大友克洋曾经试图将墨必斯的《The Airtight Garage》搬上荧幕。遗憾的是计划并未实现。一直到2007年,墨比斯的名字才第一次出现在中文领域。这一年,他的一本短篇漫画集在台湾出版。也直到那个时候,这位声贯世界、影响了一代漫画人和电影人的艺术大师,才慢慢被中国动漫迷熟悉和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