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人烟未散
前日雨不休,去浦东的东方艺术中心看了粤剧《山乡风云》,这戏是1965年版的再次重排。当年的主角红线女以83岁高龄在开幕前演出了一个唱段,粤剧的嗓音非常洪亮,有一种穿越云霄的劲头。
曾经轰动南北的革命戏今日依旧迷恋的只余下一些粤剧的老观众。越剧的几位上海名角袁雪芬、王文娟、徐玉兰都来捧场。但很多青年观众看得很不起劲,在散场前陆续离去。
就是在看这出戏的时候突然明白了一个真理:最不好看的戏剧/戏曲也比最好看的电影更为鲜活。因为戏剧是无法复制的,就这一次,就这一场,下一场即使演员都一样,即使就是明天,也完全不一样了。舞台上红线女站的那个位置可以会不一样,红衫红裤的红线女进场时,那些鼓掌的戏迷会不一样,谢幕时,那个冲上台献花的人可能会不一样。显然,也无法看到当年越剧经典的林妹妹宝哥哥并排看戏的情景了。还有这雨,明天也未必会如今日这般下了。戏剧的“现场感”所富有的“灵韵”是电影不曾具备的。
剧场的美妙,在于它所有的一切,只在记忆中“完整”。
一出戏的命运就像颠沛流离的人生,既有颠峰幸福,又充满苦楚曲折,乃至前世今生,就像这出我坚持看到最后的《山乡风云》,诞生的年代是1965,红线女等人的演出受到了周恩来等人的赞许,号称“北有红灯记,南有《山乡风云》”,本来这样的革命戏应该在接下来的文革时期应大红大紫一番,命运却和之开了个玩笑,因为剧中有“黑牛”、“番鬼王”、“斩尾蛇”、“神枪手”四个人物,正应和“牛鬼蛇神”,故沉寂多年不得上演。轰动一时的《山乡风云》还有电影版本、动画书。现在这一版本是当下粤剧的当红演员在演,一招一式,依然是当年“革命”的招式,那些踩着鼓点的“pose”,对于现代的演员,并非易事。能够重看当年经典,也属幸事。
曾经轰动南北的革命戏今日依旧迷恋的只余下一些粤剧的老观众。越剧的几位上海名角袁雪芬、王文娟、徐玉兰都来捧场。但很多青年观众看得很不起劲,在散场前陆续离去。
就是在看这出戏的时候突然明白了一个真理:最不好看的戏剧/戏曲也比最好看的电影更为鲜活。因为戏剧是无法复制的,就这一次,就这一场,下一场即使演员都一样,即使就是明天,也完全不一样了。舞台上红线女站的那个位置可以会不一样,红衫红裤的红线女进场时,那些鼓掌的戏迷会不一样,谢幕时,那个冲上台献花的人可能会不一样。显然,也无法看到当年越剧经典的林妹妹宝哥哥并排看戏的情景了。还有这雨,明天也未必会如今日这般下了。戏剧的“现场感”所富有的“灵韵”是电影不曾具备的。
剧场的美妙,在于它所有的一切,只在记忆中“完整”。
一出戏的命运就像颠沛流离的人生,既有颠峰幸福,又充满苦楚曲折,乃至前世今生,就像这出我坚持看到最后的《山乡风云》,诞生的年代是1965,红线女等人的演出受到了周恩来等人的赞许,号称“北有红灯记,南有《山乡风云》”,本来这样的革命戏应该在接下来的文革时期应大红大紫一番,命运却和之开了个玩笑,因为剧中有“黑牛”、“番鬼王”、“斩尾蛇”、“神枪手”四个人物,正应和“牛鬼蛇神”,故沉寂多年不得上演。轰动一时的《山乡风云》还有电影版本、动画书。现在这一版本是当下粤剧的当红演员在演,一招一式,依然是当年“革命”的招式,那些踩着鼓点的“pose”,对于现代的演员,并非易事。能够重看当年经典,也属幸事。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