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投研究
国内小剧场演出呈现稳定发展态势,去年北京全年剧场演出达到2.1万场,市场演出2.5万场,剧场演出票房收入首次超过14亿元,让业内为之振奋。在此背景下,国内知名戏剧品牌戏逍堂打出了3年建造100家剧院,拓展小剧场院线的口号,引发业内一片争论,几乎所有人都在质疑:3年建100个剧场靠谱吗?
事件:戏逍堂力推小剧场院线
去年,戏逍堂获得超过2亿元风投、打造名为戏逍堂巨像戏剧艺术院线的消息,让业内为之侧目。戏逍堂堂主关皓月公开表示,戏剧院线将一改通过版权联盟方式输出话剧的模式,所有在建和拟建剧院都将直营运行,力争3年建成100家剧院的规模。
关皓月表示,小剧场院线的概念和商业地产非常相似,戏逍堂院线会选择市中心地段,即便是租金每平方米10元的办公楼盘也会考虑进去。目前,戏逍堂在全国的院线就有8家,北京6家、杭州1家、上海1家。
在戏逍堂的规划中,小剧场院线不止运营单纯的话剧业务,建成的院线剧场还将通过租赁的形式,获取租金收入;此外,戏逍堂也会考虑和电影版权方合作,在剧院内播放电影;最后,剧院也可以进行话剧演出、艺术培训、会议活动等多重功能。
业内:同行多持“保留”态度
京城其他剧场却对“院线”敬而远之,持有保留态度。繁星戏剧村市场部经理段光奇向记者表示,繁星戏剧村也有建设小剧场院线的打算,但不同于戏逍堂的理念,繁星戏剧村致力于先发展精品内容,在有足够内容支撑的基础上,再涉足院线。
段光奇表示,从现阶段看,小剧场的优秀剧本和经典剧目远远不够,能够在市场上形成的关注度和影响力更是有限,在这种情况下盲目上马院线并非明智选择。
“此外,繁星自身拥有5个剧场,但仅仅这5个剧场的运营就让我们感到很不容易,这里面包括剧场维护、人力成本等等。”段光奇称。
开心麻花总经理张晨则对戏逍堂的小剧场院系持有鼓励态度。但他同时亦有担忧。“开心麻花不会涉足于院线和剧场建设,但我们和不少大剧场合作过,在我看来,剧场这种庞大的投资并非弱小的民营企业可以承受。”张晨表示,“尽管现在涌入文化领域的热钱很多,但我们必须看到,现在运营比较成功的剧场几乎都是有大企业、国企的背景”。他们有足够的资金维持运转,也有很强的抗风险能力。
“民营企业太脆弱了,现在就算是有人给我2个亿去建设剧场,我也不会尝试,风险太大。”张晨坦言。
亦有业内人士向记者透露,曾经励志打造小剧场院线的大隐院线如今也风光不再,其管理层正在考虑转型。
专家:小剧场院线是个“大忽悠”
北京市戏剧家协会秘书长杨乾武完全否定小剧场院线的模式,在他看来所谓小剧场院线是个“大忽悠”。
“当作为软件的内容产业已经繁荣到了一定程度,作为硬件的剧场顺势发展壮大就是大势所趋。但现在的市场状况是,话剧演出还是作为一个小众演出门类而存在,全国还没有足够大的市场去养活从业者,更不用说去支撑小剧场院线的生存了。”杨乾武称。
他表示,话剧演出不能盲目借鉴电影院线,话剧产业要想形成良性循环,必须踏踏实实做好驻场演出,百老汇、伦敦西区之所以发达就是因为其形成了特色鲜明的驻场演出,即便是有巡演,也是为了宣传其本地的驻场演出。就国内而言,人艺、长安大戏院均因为特色鲜明且长时间的坚持,已经形成稳定的驻场演出和品牌。
“所以,小剧场院线并不符合当下市场现状,各地依据已有条件发展富有本地特色的驻场演出,才是关键。”杨乾武称。
专访:戏逍堂COO赵义:要让剧场具备造血功能
商报:戏逍堂提出3年建设100个小剧场,这个目标是否有些急功近利?
赵义:3年建设100个剧场,不是一个噱头,市场有这样的需求。但是我们会根据实际情况,逐渐完成推广计划。至少在2013年前,在全国主要城市完成50个剧场布局。
戏逍堂一直希望由剧场养剧场,让剧场具备造血功能。一家剧场从无到有,需要至少500万-600万元的投资,其中物理建设花费200万-300万元,市场培育花费80万-100万元,其余的花费用于品牌建设。所以,3年50家剧场花费2.5亿元算是正常。
3年建设100家剧场是不是急功近利?每一个企业在发展之初,都会有一个大家觉得不可能实现的目标。我们希望政府对于文化市场扶持更多,也希望戏逍堂能在这个市场上,做更多应该做的事情。
商报:戏逍堂如何布局在全国的小剧场建设?
赵义:戏逍堂会在不同城市,根据剧目特点划分专业化剧场,比如在北京建相声剧场,在上海建设海派清口、脱口秀节目剧场。今年,戏逍堂在北京、上海、天津、杭州、西安、深圳等地的剧场陆续开张,将根据城市特色安排演出,杭州的剧场基本进入常态演出状态。
我们将剧场建设分为三个周期,物理建设、市场培育和品牌建设。在某个城市开工建设剧场的同时,我们也在当地进行演出,培育市场。随着剧场完工,本地演出市场也培育起来。然后,根据剧场的需要,专门配置演出节目,打造品牌。并不是找一间房子,搞好灯光音响,开始演戏就叫剧场建设。
商报:有消息称,戏逍堂获得2亿元风投注资,这一金额是否属实?戏逍堂如何分配这笔资金?
赵义:风投金额不方便透露,这笔资金是分期分批支付。风投机构要根据企业发展规模,逐步完成资金调配。戏逍堂前期从风投机构获得的资金在千万元以上,一部分资金用于实验剧场建设;戏逍堂在积极转型,企业要经历从艺术状态到经营状态的转变,这期间,人才的引进等项目会消耗大量的资金。
去年戏逍堂的收入在千万元以上,我们的销售渠道和价格方式区别于同行,这是我们优势所在。从我们拿到投资至今,基本兑现了和投资商达成的承诺。
商报:在戏逍堂的计划中,未来小剧场院线的盈利模式会是怎样的?
赵义:现在戏逍堂的盈利模式和建成院线以后的差异会很大。过去一部新戏前期投入为20万-35万元,一般演20场左右,一年顶多演两次,演出成本一场也要1万多元。但是我们有了院线后,戏剧前期研发成本就会被摊薄很多。
原来剧场和广告商关系并不密切。戏逍堂的院线建立后,为不同的广告商提供相应的媒介平台。话剧的商业赞助将为每一个戏剧团体提供补贴,院线制的出现,让整个市场的收入呈现多层次。改变过去话剧只靠票房活着的现状。从这一点来说戏逍堂是在建设整个演出市场,不是开几个剧院那么简单。
商报:院线的建立,能够为话剧圈内的从业者带来什么实际的好处?
赵义:现在编剧写一个话剧剧本是没有任何附加值的一次性收入。戏逍堂原本应该就某部戏给编剧5万元,但实际给了3万元,看起来少了2万元,但该部戏销售的每一张票都会给编剧分成,只要这部戏还在上演,编剧就有分成可以拿。国内一直强调版权,但是版权的收益并未真正解决,我们正在尝试建立一种新型版权收益方式。建成院线以后,一部戏会有500-800场演出,每年或者每一阶段巡演一次的话,包括演员、演出商、编剧在内,产业链整体的收益快速增长。
商报:之前大隐院线也在力推小剧场院线理念,戏逍堂和大隐院线等其他小剧场院线的模式是否一致?
赵义:戏逍堂其他戏剧团体,在院线发展的思路上差别很大,不少戏剧团体发展院线,只是对剧场简单承包、转租。戏逍堂的院线是基于市场开发,而不是垄断资源进行转卖;我们希望能引导整个市场走向,而不是进行简单产品售卖,所以我们与他们的区别从最开始创业之初就完全不一样。不能简单理解为拥有很多家剧场,就都可以称之为院线。
戏逍堂小剧场票房收入
4家剧场,平均票价是110-130元左右,每个剧场平均200-250个座位,一个标准化的剧场全年演出200-250场。
戏逍堂演出成本
一部新戏前期投入为20万-35万元,一般演20场左右,一年顶多演两次,演出成本一场也要1万多元。
戏逍堂剧院建设成本
一家剧场建设需要500万-600万元投资,其中物理建设花费200万-300万元,市场培育花费80万-100万元,其余用于品牌建设
——————————————————————————————
一季度市场分析
自2011年11月起,大麦网戏剧频道根据自销票量整合全国舞台剧票房情况,推出大麦戏剧排行榜,为业内及观众提供今后投资、观演的数据参考,填补了优秀戏剧市场化传播的空白。根据大麦戏剧2012年第一季度销量排行榜数据显示,林奕华携手何韵诗推出的音乐舞台剧《贾宝玉》成为最大赢家,单枪匹马勇夺北京、上海票房冠军。孟京辉戏剧工作室和开心麻花出品的作品以35%和12.5%的占比当之无愧成为团体冠军。
“明星话剧”持续升温 影视剧改编成新风尚
2012年第一季度的话剧舞台星光熠熠,何韵诗主演的音乐舞台剧《贾宝玉》,谢娜、宋少卿主演的《十三角关系》,丁志诚、卢芳主演的《推销员之死》,秦海璐、黄磊等主演的《四世同堂》等,在各地均获得良好的票房和口碑,这些明星的个人魅力在拉动票房和扩大影响力方面都起到了决定性作用。越来越多的明星“回炉”重返舞台,也成为近些年话剧普及的最大动力。
值得一提的是,由上海开启的影视剧改编风潮正在席卷全国戏剧市场,《步步惊心》舞台剧版当之无愧成为领头羊,《新龙门客栈》《钢的琴》等剧紧随其后,成为国内戏剧界的新风尚。青年导演李伯男因受邀执导舞台剧版《步步惊心》亦成为炙手可热的新星,目前他的《隐婚男女》等作品正在全国各个城市巡演。
孟京辉统领全国小剧场 各地小剧场本土化亟待开发
根据大麦戏剧一季度销量排行榜数据,北上广三地小剧场TOP10中有12部(40%)是孟京辉戏剧工作室出品的戏剧,孟京辉作为中国小剧场先驱人物,在开拓二三线城市观众方面同样功不可没。于此同时,各地小剧场也都在寻找本土最适宜的演出内容,北京的“京味儿戏剧”、上海的“悬疑惊悚系列”、广州的“都市情感音乐剧”等均在当地拥有固定数量的观众,也成为各地戏剧界最有活力的组成部分。以北京地区为例,黄盈导演的《未完待续》用年轻人特有的温暖、励志和想象力突出重围,与张亚东、杨亚洲等大腕跨界执导的《北京我爱你》一起成为北京小剧场第一季度不得不提的黑马。
事件:戏逍堂力推小剧场院线
去年,戏逍堂获得超过2亿元风投、打造名为戏逍堂巨像戏剧艺术院线的消息,让业内为之侧目。戏逍堂堂主关皓月公开表示,戏剧院线将一改通过版权联盟方式输出话剧的模式,所有在建和拟建剧院都将直营运行,力争3年建成100家剧院的规模。
关皓月表示,小剧场院线的概念和商业地产非常相似,戏逍堂院线会选择市中心地段,即便是租金每平方米10元的办公楼盘也会考虑进去。目前,戏逍堂在全国的院线就有8家,北京6家、杭州1家、上海1家。
在戏逍堂的规划中,小剧场院线不止运营单纯的话剧业务,建成的院线剧场还将通过租赁的形式,获取租金收入;此外,戏逍堂也会考虑和电影版权方合作,在剧院内播放电影;最后,剧院也可以进行话剧演出、艺术培训、会议活动等多重功能。
业内:同行多持“保留”态度
京城其他剧场却对“院线”敬而远之,持有保留态度。繁星戏剧村市场部经理段光奇向记者表示,繁星戏剧村也有建设小剧场院线的打算,但不同于戏逍堂的理念,繁星戏剧村致力于先发展精品内容,在有足够内容支撑的基础上,再涉足院线。
段光奇表示,从现阶段看,小剧场的优秀剧本和经典剧目远远不够,能够在市场上形成的关注度和影响力更是有限,在这种情况下盲目上马院线并非明智选择。
“此外,繁星自身拥有5个剧场,但仅仅这5个剧场的运营就让我们感到很不容易,这里面包括剧场维护、人力成本等等。”段光奇称。
开心麻花总经理张晨则对戏逍堂的小剧场院系持有鼓励态度。但他同时亦有担忧。“开心麻花不会涉足于院线和剧场建设,但我们和不少大剧场合作过,在我看来,剧场这种庞大的投资并非弱小的民营企业可以承受。”张晨表示,“尽管现在涌入文化领域的热钱很多,但我们必须看到,现在运营比较成功的剧场几乎都是有大企业、国企的背景”。他们有足够的资金维持运转,也有很强的抗风险能力。
“民营企业太脆弱了,现在就算是有人给我2个亿去建设剧场,我也不会尝试,风险太大。”张晨坦言。
亦有业内人士向记者透露,曾经励志打造小剧场院线的大隐院线如今也风光不再,其管理层正在考虑转型。
专家:小剧场院线是个“大忽悠”
北京市戏剧家协会秘书长杨乾武完全否定小剧场院线的模式,在他看来所谓小剧场院线是个“大忽悠”。
“当作为软件的内容产业已经繁荣到了一定程度,作为硬件的剧场顺势发展壮大就是大势所趋。但现在的市场状况是,话剧演出还是作为一个小众演出门类而存在,全国还没有足够大的市场去养活从业者,更不用说去支撑小剧场院线的生存了。”杨乾武称。
他表示,话剧演出不能盲目借鉴电影院线,话剧产业要想形成良性循环,必须踏踏实实做好驻场演出,百老汇、伦敦西区之所以发达就是因为其形成了特色鲜明的驻场演出,即便是有巡演,也是为了宣传其本地的驻场演出。就国内而言,人艺、长安大戏院均因为特色鲜明且长时间的坚持,已经形成稳定的驻场演出和品牌。
“所以,小剧场院线并不符合当下市场现状,各地依据已有条件发展富有本地特色的驻场演出,才是关键。”杨乾武称。
专访:戏逍堂COO赵义:要让剧场具备造血功能
商报:戏逍堂提出3年建设100个小剧场,这个目标是否有些急功近利?
赵义:3年建设100个剧场,不是一个噱头,市场有这样的需求。但是我们会根据实际情况,逐渐完成推广计划。至少在2013年前,在全国主要城市完成50个剧场布局。
戏逍堂一直希望由剧场养剧场,让剧场具备造血功能。一家剧场从无到有,需要至少500万-600万元的投资,其中物理建设花费200万-300万元,市场培育花费80万-100万元,其余的花费用于品牌建设。所以,3年50家剧场花费2.5亿元算是正常。
3年建设100家剧场是不是急功近利?每一个企业在发展之初,都会有一个大家觉得不可能实现的目标。我们希望政府对于文化市场扶持更多,也希望戏逍堂能在这个市场上,做更多应该做的事情。
商报:戏逍堂如何布局在全国的小剧场建设?
赵义:戏逍堂会在不同城市,根据剧目特点划分专业化剧场,比如在北京建相声剧场,在上海建设海派清口、脱口秀节目剧场。今年,戏逍堂在北京、上海、天津、杭州、西安、深圳等地的剧场陆续开张,将根据城市特色安排演出,杭州的剧场基本进入常态演出状态。
我们将剧场建设分为三个周期,物理建设、市场培育和品牌建设。在某个城市开工建设剧场的同时,我们也在当地进行演出,培育市场。随着剧场完工,本地演出市场也培育起来。然后,根据剧场的需要,专门配置演出节目,打造品牌。并不是找一间房子,搞好灯光音响,开始演戏就叫剧场建设。
商报:有消息称,戏逍堂获得2亿元风投注资,这一金额是否属实?戏逍堂如何分配这笔资金?
赵义:风投金额不方便透露,这笔资金是分期分批支付。风投机构要根据企业发展规模,逐步完成资金调配。戏逍堂前期从风投机构获得的资金在千万元以上,一部分资金用于实验剧场建设;戏逍堂在积极转型,企业要经历从艺术状态到经营状态的转变,这期间,人才的引进等项目会消耗大量的资金。
去年戏逍堂的收入在千万元以上,我们的销售渠道和价格方式区别于同行,这是我们优势所在。从我们拿到投资至今,基本兑现了和投资商达成的承诺。
商报:在戏逍堂的计划中,未来小剧场院线的盈利模式会是怎样的?
赵义:现在戏逍堂的盈利模式和建成院线以后的差异会很大。过去一部新戏前期投入为20万-35万元,一般演20场左右,一年顶多演两次,演出成本一场也要1万多元。但是我们有了院线后,戏剧前期研发成本就会被摊薄很多。
原来剧场和广告商关系并不密切。戏逍堂的院线建立后,为不同的广告商提供相应的媒介平台。话剧的商业赞助将为每一个戏剧团体提供补贴,院线制的出现,让整个市场的收入呈现多层次。改变过去话剧只靠票房活着的现状。从这一点来说戏逍堂是在建设整个演出市场,不是开几个剧院那么简单。
商报:院线的建立,能够为话剧圈内的从业者带来什么实际的好处?
赵义:现在编剧写一个话剧剧本是没有任何附加值的一次性收入。戏逍堂原本应该就某部戏给编剧5万元,但实际给了3万元,看起来少了2万元,但该部戏销售的每一张票都会给编剧分成,只要这部戏还在上演,编剧就有分成可以拿。国内一直强调版权,但是版权的收益并未真正解决,我们正在尝试建立一种新型版权收益方式。建成院线以后,一部戏会有500-800场演出,每年或者每一阶段巡演一次的话,包括演员、演出商、编剧在内,产业链整体的收益快速增长。
商报:之前大隐院线也在力推小剧场院线理念,戏逍堂和大隐院线等其他小剧场院线的模式是否一致?
赵义:戏逍堂其他戏剧团体,在院线发展的思路上差别很大,不少戏剧团体发展院线,只是对剧场简单承包、转租。戏逍堂的院线是基于市场开发,而不是垄断资源进行转卖;我们希望能引导整个市场走向,而不是进行简单产品售卖,所以我们与他们的区别从最开始创业之初就完全不一样。不能简单理解为拥有很多家剧场,就都可以称之为院线。
戏逍堂小剧场票房收入
4家剧场,平均票价是110-130元左右,每个剧场平均200-250个座位,一个标准化的剧场全年演出200-250场。
戏逍堂演出成本
一部新戏前期投入为20万-35万元,一般演20场左右,一年顶多演两次,演出成本一场也要1万多元。
戏逍堂剧院建设成本
一家剧场建设需要500万-600万元投资,其中物理建设花费200万-300万元,市场培育花费80万-100万元,其余用于品牌建设
——————————————————————————————
一季度市场分析
自2011年11月起,大麦网戏剧频道根据自销票量整合全国舞台剧票房情况,推出大麦戏剧排行榜,为业内及观众提供今后投资、观演的数据参考,填补了优秀戏剧市场化传播的空白。根据大麦戏剧2012年第一季度销量排行榜数据显示,林奕华携手何韵诗推出的音乐舞台剧《贾宝玉》成为最大赢家,单枪匹马勇夺北京、上海票房冠军。孟京辉戏剧工作室和开心麻花出品的作品以35%和12.5%的占比当之无愧成为团体冠军。
“明星话剧”持续升温 影视剧改编成新风尚
2012年第一季度的话剧舞台星光熠熠,何韵诗主演的音乐舞台剧《贾宝玉》,谢娜、宋少卿主演的《十三角关系》,丁志诚、卢芳主演的《推销员之死》,秦海璐、黄磊等主演的《四世同堂》等,在各地均获得良好的票房和口碑,这些明星的个人魅力在拉动票房和扩大影响力方面都起到了决定性作用。越来越多的明星“回炉”重返舞台,也成为近些年话剧普及的最大动力。
值得一提的是,由上海开启的影视剧改编风潮正在席卷全国戏剧市场,《步步惊心》舞台剧版当之无愧成为领头羊,《新龙门客栈》《钢的琴》等剧紧随其后,成为国内戏剧界的新风尚。青年导演李伯男因受邀执导舞台剧版《步步惊心》亦成为炙手可热的新星,目前他的《隐婚男女》等作品正在全国各个城市巡演。
孟京辉统领全国小剧场 各地小剧场本土化亟待开发
根据大麦戏剧一季度销量排行榜数据,北上广三地小剧场TOP10中有12部(40%)是孟京辉戏剧工作室出品的戏剧,孟京辉作为中国小剧场先驱人物,在开拓二三线城市观众方面同样功不可没。于此同时,各地小剧场也都在寻找本土最适宜的演出内容,北京的“京味儿戏剧”、上海的“悬疑惊悚系列”、广州的“都市情感音乐剧”等均在当地拥有固定数量的观众,也成为各地戏剧界最有活力的组成部分。以北京地区为例,黄盈导演的《未完待续》用年轻人特有的温暖、励志和想象力突出重围,与张亚东、杨亚洲等大腕跨界执导的《北京我爱你》一起成为北京小剧场第一季度不得不提的黑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