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国平: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摘录
我把尼采的人生哲学归纳为两点,一是健全的生命本能,二是超越的精神追求。这样的一个归纳,既是对尼采的理解,也凝聚了我自己的思考。生物性和精神性是人性的两端,一个人惟有两端皆发育良好,拥有健康的本能和高贵的灵魂,才是优秀的人。
前言
本书把尼采当作一位人生哲学家看待。他最关心的是人生意义问题。由他所开创的从生命哲学到存在主义这个哲学流派并不试图为所有人制定一种普遍有效的人生立场,在它们看来,哲学的使命乃是投一光束于人的内心,促使每个人去发现他的真实“自我”,去独立地探寻他的生活意义。
第一章我的时代还没有到来
1.大自然的星空,群星灿烂。那最早闪现的,未必是最亮的星宿。有的星宿孤独地燃烧着,熄灭了,很久很久以后,它的光才到达我们的眼睛。
文化和历史的星空何尝不是如此?
一颗敏感的心,太早太强烈地感受到了时代潜伏的病痛,发出了痛苦的呼喊。可是,在同时代人听来,却好似疯子的谵语。直到世纪转换,时代更替,潜伏的病痛露到面上,新一代人才从这疯子的谵语中听出了先知的启示。
2.人的命运真是不同。许多人终其一生,安居乐业,心安理得地接受环境和时运替他们安排的一切,悠然享其天年。可是,像尼采这样的人,有着一颗不安的灵魂,总是在苦苦地寻求着什么,精神上不断地爆发危机,在动荡中度过了短促的一生。
赫拉克利特说:“一个人的性格就是他的命运。”真的,尼采的个性,注定了他的悲剧性的命运。
3.还在学生时代,尼采在一家旧书店里偶然地购得叔本华的《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一书,欣喜若狂,一口气读完了。后来他回忆说,当时他漫游在一个愿望的世界里,梦想找到一位真正的哲学家,能够把他从时代的缺陷中拯救出来,教他在思想和生活中重新变得单纯和诚实,也就是“不合时宜”。正当他怀着如此渴望的时候,他发现了叔本华。他觉得,叔本华就像是特地为他写了这部著作一样。
4.决裂,失恋,辞职,这些遭遇似乎偶然地凑到了一起,却显示了某种必然的命运。一个精神贫乏、缺乏独特个性的人,当然不会遭受精神上危机的折磨。可是,对于一个精神需求很高的人来说,危机,即供求关系的某种脱节,却是不可避免的。他太挑剔了,世上不乏友谊、爱和事业,但不是他要的那一种,他的精神仍然感到饥饿。这样的人,必须自己来为自己创造精神的食物。
5.这个害怕孤独、悲叹孤独的人,同时又向往孤独,需要孤独。因为“人与人之间的巨大差距迫使我孤独”
6.哪一个心灵正常的人,不需要来自同类的爱和理解呢?然而,哪一个真正独立的思想家,不曾体会过孤独的滋味呢?当尼采认清,孤独乃是真正的思想家的命运,他就甘于孤独,并且爱自己的命运了。
第二章在人生之画面前
1.现代西方哲学对于人的研究沿着两个方向发展。一是马克思所开辟的宏观社会学方向,着重揭示社会的人的实践本性;一是尼采所开辟的微观心理学方向,着重揭示个体的人的非理性本性。
2.在尼采看来,一个人要配称哲学家,“他不仅必须是一个思想家,而且必须是一个真实的人”。
3.他真切感到,对于一个哲学家来说,最重要的是独立思考,自己来创造,说出非他不能说出的话来。一个有创造力的人把太多的时间耗在阅读上,是一种浪费。“在清晨,在曙晓,在生气洋溢、精力正旺的时候读书,这是严重的罪过呵!”
4.亚里士多德说:人要独居,必须是野兽或天神。尼采补充说:“忽略了第三种情形:必须同时二者--哲学家。”野兽独居,因为它桀骜不驯。天神独居,因为它充实自足。哲学家既桀骜不驯,又充实自足,他是人类这群居动物中的不合群者、孤独者。
5.一颗平庸的灵魂,并无值得别人理解的内涵,因而也不会感受到真正的孤独。相反,一个人对于人生和世界有真正独特的感受,真正独创的思想,必定渴望理解,可是也必定不容易被理解,于是感到深深的孤独。最孤独的心灵,往往蕴藏着最热烈的爱。热爱人生,忘我地探索人生真谛,在真理的险峰上越攀越高,同伴越来越少。孤独是一颗值得理解的心灵寻求理解而不可得,它是悲剧性的。无聊是一颗空虚的心灵寻求消遣而不可得,它是喜剧性的。寂寞是寻求普通的人间温暖而不可得,它是中性的。
6.尼采平生最厌恶小市民阶层,不耐烦也不相信可以改造了他们的猥琐卑劣。因此,他要求爱真理的人离开小市民聚集的“市场”,逃到孤独中去。孤独,也是真正的思想家避免无谓牺牲、保存自己的避难所。“别再伸起孤臂反抗他们!他们是无数的,并且你的命运也不是要做一个苍蝇拍。
第三章从酒神精神到强力意志
1.在历史上,人生探索的活跃总是发生在价值观念转换的时代。其中又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旧的社会结构和信仰体系业已自行瓦解,新的社会力量尚且微弱,社会动乱,个人命运乖促,此时往往会有悲观主义哲学滋生,例如古罗马帝国时期斯多葛主义的流行。另一种情况是,新的社会力量已经足够强大,信心十足,向旧的信仰体系主动发起攻击,对人类前途满怀乐观主义的信念,例如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潮的兴起。
2.尼采说: 人人期待着未来,“然而,死和死之寂静便是这未来唯一确凿和一切人共同的事情!多么奇怪,这唯一确凿和共同的事情对人们几乎毫无影响,他们距离感觉自己与死相邻最为遥远!我看到人们根本不愿思考死之思想,为此甚感快乐!我很想做点事情,使生之思想于他们百倍值得深思。”
3.尼采第一要承认人生的悲剧性,从而与肤浅的或虚假的乐观主义相反对;第二要战胜人生的悲剧性,从而与叔本华式的悲观主义相反对。为此他提出了酒神精神。他自己认为,他的酒神精神是超越于悲观主义和乐观主义的空洞论争之上的,是同时反对两者的。
4.要解决个人生存的意义问题,就必须寻求个人与某种超越个人的整体之间的统一,寻求小我与大我、有限与无限的统一,无论何种人生哲学都不能例外。区别只在于,在不同的哲学中,那个用来赋予个人生存以意义的整体是不同的。例如,它可以是自然(庄子,斯宾诺莎),社会(马克思,孔子),神(新柏拉图主义,基督教),等等。如果不承认有这样的整体,就会走向悲观主义(佛教、印度教、叔本华)。尼采以宇宙生命赋予个人生存以意义,要求个人站在宇宙生命的立场上来感受永恒生成的快乐,其中包括毁灭掉有限个体的快乐。
5.尼采要我们看到,痛苦是生命不可缺少的部分。生命是一条毯子,苦难之线和幸福之线在上面紧密交织,抽出其中一根就会破坏了整条毯子,整个生命。没有痛苦,人只能有卑微的幸福。伟大的幸福正是战胜巨大痛苦所产生的生命的崇高感。痛苦磨练了意志,激发了生机,解放了心灵。人生的痛苦除了痛苦自身,别无解救途径。这就是正视痛苦,接受痛苦,靠痛苦增强生命力,又靠增强了的生命力战胜痛苦。对于痛苦者的最好的安慰方法是让他知道,他的痛苦无法安慰,这样一种尊重可以促使他昂起头来。生命力取决于所承受的痛苦的分量,生命力强盛的人正是在大痛苦袭来之时格外振作和欢快。英雄气概就是敢于直接面对最高的痛苦和最高的希望。热爱人生的人纵然比别人感受到更多更强烈的痛苦,同时却也感受到更多更强烈的生命之欢乐。与痛苦相对抗,是人生最有趣味的事情。
6.在尼采哲学中,永恒轮回的思想引起了许多争论。有人认为,这一思想是尼采纯粹个人的、宗教式的执信,与强力意志说不可并存,不必加以重视。有人认为,这一思想是尼采的一种幻觉,尼采是在这幻觉的折磨下疯狂的。海德格尔却认为,永恒轮回说与强力意志说有着最内在的统一,忽视永恒轮回说,就不能正确把握强力意志说的形而上学内容。
7.“这人生,如你现在经历和曾经经历的,你必将再一次并无数次地经历它;其中没有任何新东西,却是每种痛苦和每种快乐,每种思想和每种叹息,以及你生涯中一切不可言说的渺小和伟大,都必对你重现,而且一切皆在这同一的排列和次序中--一如这蜘蛛和林间月光,一如这顷刻和你自己。生存的永恒沙漏将不断重新流转,而你这微尘的微尘与它相随!”
8.诚然,尼采为了克服这创伤,曾经花费极大的努力,他的酒神精神和强力意志哲学正是这种努力的产物。然而,在他内心深处,对于人生是否真有意义仍然是怀疑的。
9.但是,永恒轮回说毕竟罩着悲观主义的浓密阴影。叔本华的生命意志灭寂说与尼采的强力意志永恒轮回说貌似相反,实则是悲观主义的两端。尼采提倡强力意志说原本要给生命一种意义,一种目的,使生命在力的追求中超越了自身,有新的创造。然而,永恒轮回却断绝了超越和创造的可能性。当尼采强调唯有肯定了永恒轮回之命运才算达到了最高的肯定时,他实际上是说,生命本无意义,人生的肯定者应当按照生命的本来面貌接受生命,把这无意义的生命原原本本地接受下来。在你清醒地看到生命无意义的真相之后,你仍然不厌倦它,不否弃它,依然热爱它,祝福它,到了这一步,你方显出你的悲剧英雄的本色,达到了肯定人生的极限。这里面有一种悲壮的气概,但是不可否认,悲壮之后也隐藏着一种绝望的沮丧。
10.尼采终究是矛盾的。当我们循着他的思想线索继续前进时,我们将常常发现这一点。他提倡思想家应当不断与自己作战,他自己就是这样做的。人们在他的兴奋中可以看出一种病态,在他的悲观中又可以听出一种激昂。他从深谷攀登上高峰,可是深谷仍然包围着他。每个思想家的道路上都布满着陷阱,我们要提防自己不落入他的陷阱,但是谁有权利嘲笑他曾经落入陷阱呢?任何人都可以否认尼采哲学的任何一个论点,可是没有人能够否认,他真诚地思索过人生,他是人生道路上的一位真诚的探索者。
第四章人--自由--创造
1.从宇宙的角度来看人,尼采断然拒绝人类中心论的观念。“在世界上,一小滴生命对于生灭不已的汪洋大海的全部性质来说,是没有意义的。”
“地球上的生命是稍纵即逝的,偶然的,是无结果的例外”,人是“渺小的昙花一现的物种”。
2.他讽刺道:“我担心动物把人看作与它们相同的生灵,不过极其危险地丧失了健康的动物理智,--看作癫狂的动物,笑的动物,哭的动物,不幸的动物。”
3.在尼采看来,人类在自己所面临的种种可能性之中,应当选择这样一种可能性,它为新的可能性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天地。
4.“同他的过去决裂(反对祖国、信仰、父母、同事),同被驱逐者交往(历史上的和社会上的);推翻被尊敬的,赞同被禁绝的……”
5.“评价就是创造……评价本身就是被评价之物的财富和珍宝。评价然后才有价值;没有评价,生存之果是空的。”
6.从生命的角度看,评价又有客观的标准,这标准就是生命本身。既然人类是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而同外界发生认识关系即价值关系的,那么,促使生命力强健的便是善,导致生命力衰退的便是恶。
第五章“自我”的发现
1.人们不是去发现“自我”,实现“自我”,而是逃避“自我”唯恐不及。逃避的方式是所谓“劳作”,那自早到晚刻板而绝无创造性的“劳作”。“劳作需要耗费绝大的精神,从而排除了沉思、苦想、梦幻、忧愁、爱恋、憎恨;而时时在眼前树立一个小目的,保持着轻微的规则的安慰。在一个如此不断劳作着的社会里,会有较佳的安全,而安全在现代是被视为神圣的。”
2.“我们必须在自己面前对我们的生存负责;因此我们要做这生存的真正的舵手,不容许我们的存在类似一个盲目的偶然。对待生命不妨大胆冒险一些,特别是因为好歹总得失去它。何必死守这一片泥土,这一种行业,何必留意邻人的流言?”
3.如果通过学习不是发现了自我,反而是失落了自我,就失去了学习的意义。学习不只是为了获得知识,更是为了获得智慧。
4.一个时代,一个民族,愈是尊重个人,真诚独特的行为也就愈能得到理解。
第六章向理性挑战
1.尼采认为,学者类型的人因为长期从事科学工作,成了生命本能衰退、人性扭曲的畸形儿。
2.他一再指出,我们精神生活的绝大部分是无意识地进行的,我们不知道心灵中的种种冲动及其相互斗争的过程,而只知道其斗争的结果,即各种冲动之间所达成的一定关系。
3.他特别重视性冲动在艺术中的升华,认为艺术家都是一些性欲旺盛的人,而一个人在艺术创造中消耗的力和他在性行为中消耗的力是同一种力,所以艺术家应当从经济学角度考虑而保持相对的贞洁。
4.“语词中只有描写各种极端程度的内心生活的词。因此,我们就惯于在没有语词的状态中不再作精密地观察了,因为在这状态中较严密地思考是很痛苦的;甚至以为语词终止之处,我们存在的领域也随之终止。愤怒,仇恨,爱,同情,贪婪,认识,快乐,痛苦,这些都是极端状态;较和缓中度却常常呈现在前的内心状态,是没有语词表示的,而恰恰是这些状态织出了我们的性格和命运之网。”
第七章价值的翻转
尼采并非反对向痛苦者伸出帮助之手。问题是,第一,最大的帮助是唤起痛苦者的自尊自强之心;第二,帮助必须真诚,而真诚的标准仍是不伤害痛苦者的自尊自强之心。你不要让人感到你是一个施恩者,而你也确实不以施恩者自居。“我乐意像朋友对朋友那样赠送。不过陌生人和穷人可以自己摘取我树上的果实,这样他们会较少羞愧。至于对乞丐,应当完全拒绝!”
第八章人的现状和前景
1.尼采把人群聚集的地方称作“市场”,那是一个舆论所支配的领域。那里充满大人物的叫嚣和小市民的呐喊。大人物,那些大戏子,不断变换着自己的道具和信仰,而小市民们就围着他们旋转。尼采离开“市场”,逃到自己的孤寂里,宁与树木和岩石为伍,因为树木和岩石知道诚敬地保持沉默,“离开市场和声誉才开始了一切的伟大”……
2.“我的心和我的渴望向着珍贵、悠久、遥远的事物,你们的琐屑、繁多、短促的苦恼与我何干!据我看你们受苦还不够!因为你们只因自己受苦,你们还没有因人类受苦……你们谁也没有受过我所受过的苦。”
第九章诗人哲学家
人生审美化的必要性,正出自人生的悲剧性。凡是深刻理解了人生悲剧性的人,若要不走向出世的颓废或玩世不恭的轻浮,就必须向艺术求归宿。
前言
本书把尼采当作一位人生哲学家看待。他最关心的是人生意义问题。由他所开创的从生命哲学到存在主义这个哲学流派并不试图为所有人制定一种普遍有效的人生立场,在它们看来,哲学的使命乃是投一光束于人的内心,促使每个人去发现他的真实“自我”,去独立地探寻他的生活意义。
第一章我的时代还没有到来
1.大自然的星空,群星灿烂。那最早闪现的,未必是最亮的星宿。有的星宿孤独地燃烧着,熄灭了,很久很久以后,它的光才到达我们的眼睛。
文化和历史的星空何尝不是如此?
一颗敏感的心,太早太强烈地感受到了时代潜伏的病痛,发出了痛苦的呼喊。可是,在同时代人听来,却好似疯子的谵语。直到世纪转换,时代更替,潜伏的病痛露到面上,新一代人才从这疯子的谵语中听出了先知的启示。
2.人的命运真是不同。许多人终其一生,安居乐业,心安理得地接受环境和时运替他们安排的一切,悠然享其天年。可是,像尼采这样的人,有着一颗不安的灵魂,总是在苦苦地寻求着什么,精神上不断地爆发危机,在动荡中度过了短促的一生。
赫拉克利特说:“一个人的性格就是他的命运。”真的,尼采的个性,注定了他的悲剧性的命运。
3.还在学生时代,尼采在一家旧书店里偶然地购得叔本华的《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一书,欣喜若狂,一口气读完了。后来他回忆说,当时他漫游在一个愿望的世界里,梦想找到一位真正的哲学家,能够把他从时代的缺陷中拯救出来,教他在思想和生活中重新变得单纯和诚实,也就是“不合时宜”。正当他怀着如此渴望的时候,他发现了叔本华。他觉得,叔本华就像是特地为他写了这部著作一样。
4.决裂,失恋,辞职,这些遭遇似乎偶然地凑到了一起,却显示了某种必然的命运。一个精神贫乏、缺乏独特个性的人,当然不会遭受精神上危机的折磨。可是,对于一个精神需求很高的人来说,危机,即供求关系的某种脱节,却是不可避免的。他太挑剔了,世上不乏友谊、爱和事业,但不是他要的那一种,他的精神仍然感到饥饿。这样的人,必须自己来为自己创造精神的食物。
5.这个害怕孤独、悲叹孤独的人,同时又向往孤独,需要孤独。因为“人与人之间的巨大差距迫使我孤独”
6.哪一个心灵正常的人,不需要来自同类的爱和理解呢?然而,哪一个真正独立的思想家,不曾体会过孤独的滋味呢?当尼采认清,孤独乃是真正的思想家的命运,他就甘于孤独,并且爱自己的命运了。
第二章在人生之画面前
1.现代西方哲学对于人的研究沿着两个方向发展。一是马克思所开辟的宏观社会学方向,着重揭示社会的人的实践本性;一是尼采所开辟的微观心理学方向,着重揭示个体的人的非理性本性。
2.在尼采看来,一个人要配称哲学家,“他不仅必须是一个思想家,而且必须是一个真实的人”。
3.他真切感到,对于一个哲学家来说,最重要的是独立思考,自己来创造,说出非他不能说出的话来。一个有创造力的人把太多的时间耗在阅读上,是一种浪费。“在清晨,在曙晓,在生气洋溢、精力正旺的时候读书,这是严重的罪过呵!”
4.亚里士多德说:人要独居,必须是野兽或天神。尼采补充说:“忽略了第三种情形:必须同时二者--哲学家。”野兽独居,因为它桀骜不驯。天神独居,因为它充实自足。哲学家既桀骜不驯,又充实自足,他是人类这群居动物中的不合群者、孤独者。
5.一颗平庸的灵魂,并无值得别人理解的内涵,因而也不会感受到真正的孤独。相反,一个人对于人生和世界有真正独特的感受,真正独创的思想,必定渴望理解,可是也必定不容易被理解,于是感到深深的孤独。最孤独的心灵,往往蕴藏着最热烈的爱。热爱人生,忘我地探索人生真谛,在真理的险峰上越攀越高,同伴越来越少。孤独是一颗值得理解的心灵寻求理解而不可得,它是悲剧性的。无聊是一颗空虚的心灵寻求消遣而不可得,它是喜剧性的。寂寞是寻求普通的人间温暖而不可得,它是中性的。
6.尼采平生最厌恶小市民阶层,不耐烦也不相信可以改造了他们的猥琐卑劣。因此,他要求爱真理的人离开小市民聚集的“市场”,逃到孤独中去。孤独,也是真正的思想家避免无谓牺牲、保存自己的避难所。“别再伸起孤臂反抗他们!他们是无数的,并且你的命运也不是要做一个苍蝇拍。
第三章从酒神精神到强力意志
1.在历史上,人生探索的活跃总是发生在价值观念转换的时代。其中又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旧的社会结构和信仰体系业已自行瓦解,新的社会力量尚且微弱,社会动乱,个人命运乖促,此时往往会有悲观主义哲学滋生,例如古罗马帝国时期斯多葛主义的流行。另一种情况是,新的社会力量已经足够强大,信心十足,向旧的信仰体系主动发起攻击,对人类前途满怀乐观主义的信念,例如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潮的兴起。
2.尼采说: 人人期待着未来,“然而,死和死之寂静便是这未来唯一确凿和一切人共同的事情!多么奇怪,这唯一确凿和共同的事情对人们几乎毫无影响,他们距离感觉自己与死相邻最为遥远!我看到人们根本不愿思考死之思想,为此甚感快乐!我很想做点事情,使生之思想于他们百倍值得深思。”
3.尼采第一要承认人生的悲剧性,从而与肤浅的或虚假的乐观主义相反对;第二要战胜人生的悲剧性,从而与叔本华式的悲观主义相反对。为此他提出了酒神精神。他自己认为,他的酒神精神是超越于悲观主义和乐观主义的空洞论争之上的,是同时反对两者的。
4.要解决个人生存的意义问题,就必须寻求个人与某种超越个人的整体之间的统一,寻求小我与大我、有限与无限的统一,无论何种人生哲学都不能例外。区别只在于,在不同的哲学中,那个用来赋予个人生存以意义的整体是不同的。例如,它可以是自然(庄子,斯宾诺莎),社会(马克思,孔子),神(新柏拉图主义,基督教),等等。如果不承认有这样的整体,就会走向悲观主义(佛教、印度教、叔本华)。尼采以宇宙生命赋予个人生存以意义,要求个人站在宇宙生命的立场上来感受永恒生成的快乐,其中包括毁灭掉有限个体的快乐。
5.尼采要我们看到,痛苦是生命不可缺少的部分。生命是一条毯子,苦难之线和幸福之线在上面紧密交织,抽出其中一根就会破坏了整条毯子,整个生命。没有痛苦,人只能有卑微的幸福。伟大的幸福正是战胜巨大痛苦所产生的生命的崇高感。痛苦磨练了意志,激发了生机,解放了心灵。人生的痛苦除了痛苦自身,别无解救途径。这就是正视痛苦,接受痛苦,靠痛苦增强生命力,又靠增强了的生命力战胜痛苦。对于痛苦者的最好的安慰方法是让他知道,他的痛苦无法安慰,这样一种尊重可以促使他昂起头来。生命力取决于所承受的痛苦的分量,生命力强盛的人正是在大痛苦袭来之时格外振作和欢快。英雄气概就是敢于直接面对最高的痛苦和最高的希望。热爱人生的人纵然比别人感受到更多更强烈的痛苦,同时却也感受到更多更强烈的生命之欢乐。与痛苦相对抗,是人生最有趣味的事情。
6.在尼采哲学中,永恒轮回的思想引起了许多争论。有人认为,这一思想是尼采纯粹个人的、宗教式的执信,与强力意志说不可并存,不必加以重视。有人认为,这一思想是尼采的一种幻觉,尼采是在这幻觉的折磨下疯狂的。海德格尔却认为,永恒轮回说与强力意志说有着最内在的统一,忽视永恒轮回说,就不能正确把握强力意志说的形而上学内容。
7.“这人生,如你现在经历和曾经经历的,你必将再一次并无数次地经历它;其中没有任何新东西,却是每种痛苦和每种快乐,每种思想和每种叹息,以及你生涯中一切不可言说的渺小和伟大,都必对你重现,而且一切皆在这同一的排列和次序中--一如这蜘蛛和林间月光,一如这顷刻和你自己。生存的永恒沙漏将不断重新流转,而你这微尘的微尘与它相随!”
8.诚然,尼采为了克服这创伤,曾经花费极大的努力,他的酒神精神和强力意志哲学正是这种努力的产物。然而,在他内心深处,对于人生是否真有意义仍然是怀疑的。
9.但是,永恒轮回说毕竟罩着悲观主义的浓密阴影。叔本华的生命意志灭寂说与尼采的强力意志永恒轮回说貌似相反,实则是悲观主义的两端。尼采提倡强力意志说原本要给生命一种意义,一种目的,使生命在力的追求中超越了自身,有新的创造。然而,永恒轮回却断绝了超越和创造的可能性。当尼采强调唯有肯定了永恒轮回之命运才算达到了最高的肯定时,他实际上是说,生命本无意义,人生的肯定者应当按照生命的本来面貌接受生命,把这无意义的生命原原本本地接受下来。在你清醒地看到生命无意义的真相之后,你仍然不厌倦它,不否弃它,依然热爱它,祝福它,到了这一步,你方显出你的悲剧英雄的本色,达到了肯定人生的极限。这里面有一种悲壮的气概,但是不可否认,悲壮之后也隐藏着一种绝望的沮丧。
10.尼采终究是矛盾的。当我们循着他的思想线索继续前进时,我们将常常发现这一点。他提倡思想家应当不断与自己作战,他自己就是这样做的。人们在他的兴奋中可以看出一种病态,在他的悲观中又可以听出一种激昂。他从深谷攀登上高峰,可是深谷仍然包围着他。每个思想家的道路上都布满着陷阱,我们要提防自己不落入他的陷阱,但是谁有权利嘲笑他曾经落入陷阱呢?任何人都可以否认尼采哲学的任何一个论点,可是没有人能够否认,他真诚地思索过人生,他是人生道路上的一位真诚的探索者。
第四章人--自由--创造
1.从宇宙的角度来看人,尼采断然拒绝人类中心论的观念。“在世界上,一小滴生命对于生灭不已的汪洋大海的全部性质来说,是没有意义的。”
“地球上的生命是稍纵即逝的,偶然的,是无结果的例外”,人是“渺小的昙花一现的物种”。
2.他讽刺道:“我担心动物把人看作与它们相同的生灵,不过极其危险地丧失了健康的动物理智,--看作癫狂的动物,笑的动物,哭的动物,不幸的动物。”
3.在尼采看来,人类在自己所面临的种种可能性之中,应当选择这样一种可能性,它为新的可能性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天地。
4.“同他的过去决裂(反对祖国、信仰、父母、同事),同被驱逐者交往(历史上的和社会上的);推翻被尊敬的,赞同被禁绝的……”
5.“评价就是创造……评价本身就是被评价之物的财富和珍宝。评价然后才有价值;没有评价,生存之果是空的。”
6.从生命的角度看,评价又有客观的标准,这标准就是生命本身。既然人类是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而同外界发生认识关系即价值关系的,那么,促使生命力强健的便是善,导致生命力衰退的便是恶。
第五章“自我”的发现
1.人们不是去发现“自我”,实现“自我”,而是逃避“自我”唯恐不及。逃避的方式是所谓“劳作”,那自早到晚刻板而绝无创造性的“劳作”。“劳作需要耗费绝大的精神,从而排除了沉思、苦想、梦幻、忧愁、爱恋、憎恨;而时时在眼前树立一个小目的,保持着轻微的规则的安慰。在一个如此不断劳作着的社会里,会有较佳的安全,而安全在现代是被视为神圣的。”
2.“我们必须在自己面前对我们的生存负责;因此我们要做这生存的真正的舵手,不容许我们的存在类似一个盲目的偶然。对待生命不妨大胆冒险一些,特别是因为好歹总得失去它。何必死守这一片泥土,这一种行业,何必留意邻人的流言?”
3.如果通过学习不是发现了自我,反而是失落了自我,就失去了学习的意义。学习不只是为了获得知识,更是为了获得智慧。
4.一个时代,一个民族,愈是尊重个人,真诚独特的行为也就愈能得到理解。
第六章向理性挑战
1.尼采认为,学者类型的人因为长期从事科学工作,成了生命本能衰退、人性扭曲的畸形儿。
2.他一再指出,我们精神生活的绝大部分是无意识地进行的,我们不知道心灵中的种种冲动及其相互斗争的过程,而只知道其斗争的结果,即各种冲动之间所达成的一定关系。
3.他特别重视性冲动在艺术中的升华,认为艺术家都是一些性欲旺盛的人,而一个人在艺术创造中消耗的力和他在性行为中消耗的力是同一种力,所以艺术家应当从经济学角度考虑而保持相对的贞洁。
4.“语词中只有描写各种极端程度的内心生活的词。因此,我们就惯于在没有语词的状态中不再作精密地观察了,因为在这状态中较严密地思考是很痛苦的;甚至以为语词终止之处,我们存在的领域也随之终止。愤怒,仇恨,爱,同情,贪婪,认识,快乐,痛苦,这些都是极端状态;较和缓中度却常常呈现在前的内心状态,是没有语词表示的,而恰恰是这些状态织出了我们的性格和命运之网。”
第七章价值的翻转
尼采并非反对向痛苦者伸出帮助之手。问题是,第一,最大的帮助是唤起痛苦者的自尊自强之心;第二,帮助必须真诚,而真诚的标准仍是不伤害痛苦者的自尊自强之心。你不要让人感到你是一个施恩者,而你也确实不以施恩者自居。“我乐意像朋友对朋友那样赠送。不过陌生人和穷人可以自己摘取我树上的果实,这样他们会较少羞愧。至于对乞丐,应当完全拒绝!”
第八章人的现状和前景
1.尼采把人群聚集的地方称作“市场”,那是一个舆论所支配的领域。那里充满大人物的叫嚣和小市民的呐喊。大人物,那些大戏子,不断变换着自己的道具和信仰,而小市民们就围着他们旋转。尼采离开“市场”,逃到自己的孤寂里,宁与树木和岩石为伍,因为树木和岩石知道诚敬地保持沉默,“离开市场和声誉才开始了一切的伟大”……
2.“我的心和我的渴望向着珍贵、悠久、遥远的事物,你们的琐屑、繁多、短促的苦恼与我何干!据我看你们受苦还不够!因为你们只因自己受苦,你们还没有因人类受苦……你们谁也没有受过我所受过的苦。”
第九章诗人哲学家
人生审美化的必要性,正出自人生的悲剧性。凡是深刻理解了人生悲剧性的人,若要不走向出世的颓废或玩世不恭的轻浮,就必须向艺术求归宿。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