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送给甄子丹一些理解
我一直很喜欢甄子丹的电影,从那部《杀破狼》就开始了。
前一段时间,甄子丹和赵文卓的骂战闹的沸沸扬扬,两个本来很少有负面新闻的演员被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其中一个更是被人们“遭禁”的离魔鬼不远了。想来挺意外的,本来是很让人憧憬的一个组合,结果却搞成了“曹操下江南”,来得也凶,败得也惨。
其实在我看来,挺理解甄子丹的,这样的事虽谈不上有意为之,现在看看,却也是不可避免的。
首先要说的是,甄子丹落到今天这个局面,是源自他近些年来所触犯积怨的一个集中性爆发,也可以说是他火了以后所损害过的个体、集团利益的一个群体性的反击。将一个天王巨星一夜之间妖魔化为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从目前的社会看,唯一的理由就是“得罪人了”。从投资商到广告商,再到一线演员,这些如今电影行业的强势群体引领着电影市场的前进方向,大部分导演是没有话语权的,编剧的地位更是低的可怜,专业、严谨的态度在这个行业已经越来越少,除去像姜文、陆川这样的大牌导演还能HOLD住外,绝大部分的华语电影都是在快节奏的加工中制造出来的,有些电影的拍摄期甚至不到半个月。就像一些低品质的快餐一样,既没有什么营养更谈不上有回味的余地,这也就不难理解如今烂片满天飞的华语电影现状了。
耍大牌?是。片场爆粗口,跟导演大吵?也对。
恃才傲物是每一个有才之士的通病,甄子丹的这几年是他事业最好的几年,人气、实力、票房号召力都到了最高峰,在成龙和李连杰先后淡出武打戏后,他俨然有了点独孤求败的意思。但人到中年、身不由己,甄子丹的事业高峰期似乎来的晚了点,年近50的他已经步入职业生涯的暮年,几年之后,他的身体就允许不了他继续战斗了,华语功夫片也将走出甄子丹年代。把握好最后这几年,再出几部像《叶问》一样的优质影片,我想是甄子丹眼前最在意的,但面对当今华语电影粗制滥造以及整体制作水准低下的现状,对目前如此看重影片质量的甄子丹来讲,产生冲突不可避免。
文化冲击也是这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现在华语电影的中心市场在大陆,但我们自产的商业电影无论是制作、发行,还是营销,却都还在起步阶段,没有形成一套规范、严谨的产业体系。而在当今利益至上的大环境下,最见效的弥补自身缺陷方式就是寻租行为,电影投资者往往喜欢投入稳、见效快的“拿来主义”,说培养几个自己的电影人才的话全是扯淡,这就导致越来越多不伦不类的两岸合拍片甚至是三地合拍片的顺流而至,一部影片要是没有个香港或是台湾演员加盟,似乎都吸引不了观影者的眼球。近年来,关于两岸三地电影从业者间出现矛盾的新闻不绝于耳,我想这其中最根本的原因还在于文化理念上的不同。
我们现在还是个人情社会,散漫、不讲配合、一切向钱看的小农思想还普遍存在着,而香港、台湾却早已迈进了契约性社会,讲规章、看法度才是主流。契约社会与人情社会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它给潜规则留的空间比较小,也产生不了那么多糊弄事的东西。甄子丹是一个典型的香港人,而且有过移民美国的经历,他的思想应该是被劳动创造价值这样的西方主流价值观所占据的,而在这种价值观支配下的人,却往往不太在意人情世故的重要性,这与我们提倡中庸之道的理念是背道而驰的。
在我们这里,同样起点的一群人,是不允许其中的某个个体因为自身的才能而霸气外露的,矮子里拔大个儿才是主流思想,这也是我们这个民族创造性比较差的一个重要原因。一旦一个有才能且个性十足的强势个体出现了,它会迅速的在非议中倒掉,就算它长期存在着,也往往以悲剧收场,当年的容国团或许就能说明这一点。
甄子丹,是一个有才能且个性十足的人,而且是一个对艺术精益求精、对他所从事的行业要求精挑细琢的人。他肯定不想让自己的坏脾气砸了自己的饭碗,也没料到他的行事方式与社会大环境会有这么大的差异,名利的膨胀让他渐渐忽略了他以为影响力较低的人情世故,把小辫子直接送到了那些本来就与他理念不同的人手中,最终,酿成了如今的这个局面。
最后,借一句温总理的话:甄子丹必须反思,并认真从这件事中吸取教训。甄子丹还会有几部好电影,所以,请送给他些理解。
来,同样的理解也送给你。
前一段时间,甄子丹和赵文卓的骂战闹的沸沸扬扬,两个本来很少有负面新闻的演员被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其中一个更是被人们“遭禁”的离魔鬼不远了。想来挺意外的,本来是很让人憧憬的一个组合,结果却搞成了“曹操下江南”,来得也凶,败得也惨。
其实在我看来,挺理解甄子丹的,这样的事虽谈不上有意为之,现在看看,却也是不可避免的。
首先要说的是,甄子丹落到今天这个局面,是源自他近些年来所触犯积怨的一个集中性爆发,也可以说是他火了以后所损害过的个体、集团利益的一个群体性的反击。将一个天王巨星一夜之间妖魔化为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从目前的社会看,唯一的理由就是“得罪人了”。从投资商到广告商,再到一线演员,这些如今电影行业的强势群体引领着电影市场的前进方向,大部分导演是没有话语权的,编剧的地位更是低的可怜,专业、严谨的态度在这个行业已经越来越少,除去像姜文、陆川这样的大牌导演还能HOLD住外,绝大部分的华语电影都是在快节奏的加工中制造出来的,有些电影的拍摄期甚至不到半个月。就像一些低品质的快餐一样,既没有什么营养更谈不上有回味的余地,这也就不难理解如今烂片满天飞的华语电影现状了。
耍大牌?是。片场爆粗口,跟导演大吵?也对。
恃才傲物是每一个有才之士的通病,甄子丹的这几年是他事业最好的几年,人气、实力、票房号召力都到了最高峰,在成龙和李连杰先后淡出武打戏后,他俨然有了点独孤求败的意思。但人到中年、身不由己,甄子丹的事业高峰期似乎来的晚了点,年近50的他已经步入职业生涯的暮年,几年之后,他的身体就允许不了他继续战斗了,华语功夫片也将走出甄子丹年代。把握好最后这几年,再出几部像《叶问》一样的优质影片,我想是甄子丹眼前最在意的,但面对当今华语电影粗制滥造以及整体制作水准低下的现状,对目前如此看重影片质量的甄子丹来讲,产生冲突不可避免。
文化冲击也是这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现在华语电影的中心市场在大陆,但我们自产的商业电影无论是制作、发行,还是营销,却都还在起步阶段,没有形成一套规范、严谨的产业体系。而在当今利益至上的大环境下,最见效的弥补自身缺陷方式就是寻租行为,电影投资者往往喜欢投入稳、见效快的“拿来主义”,说培养几个自己的电影人才的话全是扯淡,这就导致越来越多不伦不类的两岸合拍片甚至是三地合拍片的顺流而至,一部影片要是没有个香港或是台湾演员加盟,似乎都吸引不了观影者的眼球。近年来,关于两岸三地电影从业者间出现矛盾的新闻不绝于耳,我想这其中最根本的原因还在于文化理念上的不同。
我们现在还是个人情社会,散漫、不讲配合、一切向钱看的小农思想还普遍存在着,而香港、台湾却早已迈进了契约性社会,讲规章、看法度才是主流。契约社会与人情社会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它给潜规则留的空间比较小,也产生不了那么多糊弄事的东西。甄子丹是一个典型的香港人,而且有过移民美国的经历,他的思想应该是被劳动创造价值这样的西方主流价值观所占据的,而在这种价值观支配下的人,却往往不太在意人情世故的重要性,这与我们提倡中庸之道的理念是背道而驰的。
在我们这里,同样起点的一群人,是不允许其中的某个个体因为自身的才能而霸气外露的,矮子里拔大个儿才是主流思想,这也是我们这个民族创造性比较差的一个重要原因。一旦一个有才能且个性十足的强势个体出现了,它会迅速的在非议中倒掉,就算它长期存在着,也往往以悲剧收场,当年的容国团或许就能说明这一点。
甄子丹,是一个有才能且个性十足的人,而且是一个对艺术精益求精、对他所从事的行业要求精挑细琢的人。他肯定不想让自己的坏脾气砸了自己的饭碗,也没料到他的行事方式与社会大环境会有这么大的差异,名利的膨胀让他渐渐忽略了他以为影响力较低的人情世故,把小辫子直接送到了那些本来就与他理念不同的人手中,最终,酿成了如今的这个局面。
最后,借一句温总理的话:甄子丹必须反思,并认真从这件事中吸取教训。甄子丹还会有几部好电影,所以,请送给他些理解。
来,同样的理解也送给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