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收视率!
我国一位著名主持人曾感慨道“收视率是万恶之源”,在以“宣传”为先导的传统新闻理念中,收视率并不是衡量一切的金科玉律,但在媒体商业化浪潮下,眼球经济决定了媒体在与权力的传统游戏规则之外还必须通过满足受众来获取利益。1976年,美国出现了两部以传媒新闻业为主题的经典电影:一部是反映“水门事件”中新闻业不畏强权,不辞辛劳,揭发真相的《总统班底》;另一部则是表现传媒因收视率而异化变质以至于丧心病狂的《电视台风云》。三十多年之后,前一部作为新闻专业的人来看,仍是部不错的教材式作品,但后一部却超越了新闻专业本身,成为了铭刻时代精神的伟大电影。
以拍摄讽刺类电影而闻名的鲁迈特在《电视台风云》中更是将自己的讽刺艺术发挥到了极致。影片中虚构的UBS(美国联合广播公司)无疑影射了美国的传统三大电视网,而电影中的主人公们也正是时代变革之下新闻人道德抉择迷茫的代表。剧情先以双线展开,一条是《无线新闻》的过气主播霍华德在家庭事业面临双重失败的关口,突然决定放手一搏,在节目中宣布自己要在一周后的节目里自杀;另一条是UBS的一位年轻的富有野心的年轻女制片人戴安娜开始策划一个利用恐怖分子自己拍摄行动录像的“真实电视”系列暴力节目。在70年代,伴随着无数运动、浪潮,人们的精神状态也无时无刻不处在一种亢奋的歇斯底里状态之中。而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传媒业标榜的“冷静、客观”没有了,迎合这种暴力与不安成为了唯一选择。鲁迈特敏锐地抓住了当时美国新闻业的“暴力化”倾向。在影片一开始,我们就看到传统风格的新闻主播因收视率不佳而面临下课危机,传统家庭也分崩离析,一切传统都在被打破,这样的“革命”在鲁迈特看来不过是孱弱的政府与民众的社会无意识杂交的产物,所以霍华德的“自杀计划”和在节目里的大放厥词吸引了无数眼球。极高的收视率让电视台管理层深感有利可图,一时间,霍华德成为了电视台的头面人物。霍华德这个人物形象充满了矛盾与自负,在对传统价值失去而感到愤怒的同时,有对新价值抱有某种认同感,最后在价值的迷宫中走失,成为了“疯子”。鲁迈特把这样一个形象送给了70年代的美国,一边是在寻找愤怒的入口,另一边却是找不到解脱的出口。如果说“水门事件”是一次时代道德危机的总爆发,那么霍华德这样的新闻人就应该是处于这场风暴中心的救火队员,但现在,他们已经开始怀疑自己的工作使命了。
在戴安娜那里,这个野心家想要往上爬,主要对手就是那些老派的新闻主管。于是她利用霍华德事件,并成功用美色诱惑了新闻界元老麦克尔,把几个极具煽动性的节目捆绑,对《无线新闻》进行改版。这样的策略果然有效,在霍华德变身“咆哮帝”的同时,愚众们也以一阵阵的嚎叫宣泄着内心的压抑和不满。在节目播出时,似乎整个美国都在疯狂地喊叫,极端吸引了大众的视线,对这档“异化”节目的社会学分析开始成为了鲁迈特的创作重心。在这部话剧味甚浓的电影里,新、旧新闻理念,使命与价值的命题始终困扰着剧中人物,同样,对于观众,我们也不得不反思媒体在我们生活中的位置。它是消磨时间的工具?还是承载价值的舞台?对疯狂的制造是否违背了新闻的伦理道德?时代选择也许是不错的借口,但在《电视台风云》中一切的疯狂均来自于乌合之众们生生不息的欲望,当媒体成为欲望的发泄机器时,人们是否还能寻回那个行政、立法、司法三权之外的第四重力量?在对新闻自由的边界的探寻中,鲁迈特仍然无法回避日后泛滥的媒体商业化问题,在自由的选择之外,在对收视率的追逐之外,在利益与责任之间的钢丝上行走的新闻人应该有更多的思考空间。
戴安娜成功了,她当选为副主席,麦克尔也无可救药地爱上了她。但正当她的事业走向顶峰之际,霍华德一次意外之举改变了一切。早已口无遮拦的霍华德竟让在节目中批评UBS高层与阿拉伯人的“非法交易”,导致UBS受到了极大的舆论压力。UBS的主管们为了收视率让霍华德在电视上疯狂表演,没想到最后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这时幕后老大出现了,亚瑟•杰森对霍华德进行了一次资本主义新、旧价值的教育,让霍华德茅塞顿开,开始鼓吹空洞的存在哲学。霍华德是思想转变无疑是70年代社会风潮由传统到革命,再由反叛到保守的真实写照,正因为这样,霍华德这个人物身上被烙下了鲜明的时代印记。但霍华德的“超前”思维却导致收视率的大幅下跌。影片结尾是鲁迈特一次黑色幽默的神来之笔,UBS策划了一集特别节目,利用戴安娜节目中的那帮恐怖分子突然袭击正在直播的霍华德。这样既除掉了霍华德这个麻烦的“疯子”,又大大刺激了收视率,真可谓是“一箭双雕”。中国那位主持人因为收视率而“抑郁了”,但霍华德却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成为了收视率祭坛上的第一个牺牲品。这时的画外音却异常平静“这就是霍华德•厄尔的故事,第一个因为收视率低而惨遭杀害的案例。”
以拍摄讽刺类电影而闻名的鲁迈特在《电视台风云》中更是将自己的讽刺艺术发挥到了极致。影片中虚构的UBS(美国联合广播公司)无疑影射了美国的传统三大电视网,而电影中的主人公们也正是时代变革之下新闻人道德抉择迷茫的代表。剧情先以双线展开,一条是《无线新闻》的过气主播霍华德在家庭事业面临双重失败的关口,突然决定放手一搏,在节目中宣布自己要在一周后的节目里自杀;另一条是UBS的一位年轻的富有野心的年轻女制片人戴安娜开始策划一个利用恐怖分子自己拍摄行动录像的“真实电视”系列暴力节目。在70年代,伴随着无数运动、浪潮,人们的精神状态也无时无刻不处在一种亢奋的歇斯底里状态之中。而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传媒业标榜的“冷静、客观”没有了,迎合这种暴力与不安成为了唯一选择。鲁迈特敏锐地抓住了当时美国新闻业的“暴力化”倾向。在影片一开始,我们就看到传统风格的新闻主播因收视率不佳而面临下课危机,传统家庭也分崩离析,一切传统都在被打破,这样的“革命”在鲁迈特看来不过是孱弱的政府与民众的社会无意识杂交的产物,所以霍华德的“自杀计划”和在节目里的大放厥词吸引了无数眼球。极高的收视率让电视台管理层深感有利可图,一时间,霍华德成为了电视台的头面人物。霍华德这个人物形象充满了矛盾与自负,在对传统价值失去而感到愤怒的同时,有对新价值抱有某种认同感,最后在价值的迷宫中走失,成为了“疯子”。鲁迈特把这样一个形象送给了70年代的美国,一边是在寻找愤怒的入口,另一边却是找不到解脱的出口。如果说“水门事件”是一次时代道德危机的总爆发,那么霍华德这样的新闻人就应该是处于这场风暴中心的救火队员,但现在,他们已经开始怀疑自己的工作使命了。
在戴安娜那里,这个野心家想要往上爬,主要对手就是那些老派的新闻主管。于是她利用霍华德事件,并成功用美色诱惑了新闻界元老麦克尔,把几个极具煽动性的节目捆绑,对《无线新闻》进行改版。这样的策略果然有效,在霍华德变身“咆哮帝”的同时,愚众们也以一阵阵的嚎叫宣泄着内心的压抑和不满。在节目播出时,似乎整个美国都在疯狂地喊叫,极端吸引了大众的视线,对这档“异化”节目的社会学分析开始成为了鲁迈特的创作重心。在这部话剧味甚浓的电影里,新、旧新闻理念,使命与价值的命题始终困扰着剧中人物,同样,对于观众,我们也不得不反思媒体在我们生活中的位置。它是消磨时间的工具?还是承载价值的舞台?对疯狂的制造是否违背了新闻的伦理道德?时代选择也许是不错的借口,但在《电视台风云》中一切的疯狂均来自于乌合之众们生生不息的欲望,当媒体成为欲望的发泄机器时,人们是否还能寻回那个行政、立法、司法三权之外的第四重力量?在对新闻自由的边界的探寻中,鲁迈特仍然无法回避日后泛滥的媒体商业化问题,在自由的选择之外,在对收视率的追逐之外,在利益与责任之间的钢丝上行走的新闻人应该有更多的思考空间。
戴安娜成功了,她当选为副主席,麦克尔也无可救药地爱上了她。但正当她的事业走向顶峰之际,霍华德一次意外之举改变了一切。早已口无遮拦的霍华德竟让在节目中批评UBS高层与阿拉伯人的“非法交易”,导致UBS受到了极大的舆论压力。UBS的主管们为了收视率让霍华德在电视上疯狂表演,没想到最后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这时幕后老大出现了,亚瑟•杰森对霍华德进行了一次资本主义新、旧价值的教育,让霍华德茅塞顿开,开始鼓吹空洞的存在哲学。霍华德是思想转变无疑是70年代社会风潮由传统到革命,再由反叛到保守的真实写照,正因为这样,霍华德这个人物身上被烙下了鲜明的时代印记。但霍华德的“超前”思维却导致收视率的大幅下跌。影片结尾是鲁迈特一次黑色幽默的神来之笔,UBS策划了一集特别节目,利用戴安娜节目中的那帮恐怖分子突然袭击正在直播的霍华德。这样既除掉了霍华德这个麻烦的“疯子”,又大大刺激了收视率,真可谓是“一箭双雕”。中国那位主持人因为收视率而“抑郁了”,但霍华德却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成为了收视率祭坛上的第一个牺牲品。这时的画外音却异常平静“这就是霍华德•厄尔的故事,第一个因为收视率低而惨遭杀害的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