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些有关台湾电影的话
昨天看了一部杨德昌《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今天来了部李安的《饮食男女》,关掉播放器,心里还是留下了些东西,而我也非常清楚的知道,如果不趁热乎赶紧写下来,过个几天就淡了,也不再会有这份冲动。
很多事情都是如此,人是健忘的动物,很多东西你以为会记得一辈子,但是不知不觉中那些东西就消失得了无痕迹,也许只有形成了文字,才能帮助我们记忆。因此我养成了写日记的习惯,而这事曾经被人说成恐怖,觉得在这个年代里难以置信,也由此认为我是个心思很深的人,问及原因,他给的理由是大多数人会让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咸自然淡去,可是只有我用一种古老的方式记录下来,就像刻在石头上的刀痕,永远的保留下来并用来回味。长久下来心眼自然就小了,人也会变得难以相处。当时听完我的态度便是对他的难以置信表示难以置信,在很多问题上人的观点都是积累在自己生活经验上的想当然。或许他害怕我会在日记里用恶毒的语言记录下心里最角落里的想法,或许他觉得刻意记录这个行为本身就带有一定的贬义,我也无意去争辩了,我记与不记,都不是为了取悦他而产生的行为。难道举着日记本,告诉他我只是想跟自己来场对话,这么二的行为实在是没有必要。
好吧,言归正传。说回台湾电影。
一、《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 杨德昌
这部电影我打开看过五次,每次十几分钟之后作罢,四个小时的电影要看完本来就需要勇气,另一方面一开始的叙事真的是有些拖沓。但是看完之后,我想开头的铺垫是非常有必要的。在眷村生活过的人看到能勾起回忆,而类似我们这些有文化隔阂的观众则能通过这些更好的了解那个年代,这个故事。
最开始认识张震是《卧虎藏龙》里的罗小虎,而这部电影中,他的青涩让我有一种发现了宝贝的感觉。初步估计应该会迷他一阵子了。故事里小四的成长一开始是单纯的,只是因为小公园、217,因为跟小明的那次出走,因为跟honey的那场谈心,让他的性格里的另一面表现了出来。电影像是试图还原失足少年的经历以此证明些什么,或是年代的辐射,或是教育的弊端,但是我觉得小四的经历是很多少年在成长中会遇到的,比如教育上的不公、比如突然地家庭变故、比如有酸有甜的初恋,但发生在小四身上的事太集中,他的世界观随着爸爸的免职而崩溃,他的人生观又因为honey的死而受到震动,最终当自己的价值观不被小明承认时,他拔出了那把刀,表示与那个社会的彻底决裂。
看得出来,电影中每一个场景都是导演精心挑选的,带着深深的时代烙印,而出场的每一个人物都值得我们这些看客们研究一番,但是最让我有感想的一个人物却是爸爸,最让我触动的场景是爸爸从房间里出来试着安慰受了委屈的妈妈,继而两个人抱着哭泣。那里的台词十分简单,“我们已经够辛苦了,我只剩下你和几个孩子,不要再吓我了”,妈妈的眼泪在这个时候不受控制的流了下来。长久的婚姻之后,爱情的价值就变成了绝对信任和不离不弃,这辈子能找个一个可以相依为命的人,本身就是一件概率不大也及其幸运的事。
恩,必须得承认文化差异的存在,台湾人的解读有些在我看来是费解的,不过这不重要,只要能触动我们的内心感受,我想这就是一部好的电影。故事讲好了,意义自然就凸显了。
二、《饮食男女》李安
一直以来,我对李安的感觉挺好。看完这部片子,可以说是欣赏了。
电影的基调一开始是带着悲凉意味的。虽然一开头各种对美食的特写镜头,馋的我口水直流,也惊叹于中国这种近乎变态的精致的烹饪手法,当时特想对外国人吼一声:看到么,这特么才叫做菜,那种神马汉堡、可乐、三明治之类的东西给我有多远滚多远!!!不过很快,电影就开始让人心里有些酸,精致的美食与爸爸的形单影只进行对比,而儿女们有意无意流露出的对吃饭的不情愿,这些都使我仿佛体会到了爸爸的落寞,之后的电影更是将这样的气氛延续下来,家人之间是深深的有隔阂的。通过家长里短的情节,这个故事显得十分的接地气,偶尔冒出来的台词会让你不停的回味里面蕴含着的生活感悟,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电影又变得搞笑起来,个性十足的人物在电影里时常做些出格的举动,从小女儿冷不丁的宣布怀孕开始,电影开始充满温情,最后圆满结束。看到爸爸宣布跟锦荣在一起的时候有种惊到的感觉,不过再细细回味前面的铺垫,真的不禁为李安的用心而拍手叫好。
这次吸取了一个教训,看李安的作品,一定要盯着屏幕,最好不要有如厕时间。虽然这是对生理的挑战,但是说不定他就埋了一个小伏笔等待着你的发现。
很多事情都是如此,人是健忘的动物,很多东西你以为会记得一辈子,但是不知不觉中那些东西就消失得了无痕迹,也许只有形成了文字,才能帮助我们记忆。因此我养成了写日记的习惯,而这事曾经被人说成恐怖,觉得在这个年代里难以置信,也由此认为我是个心思很深的人,问及原因,他给的理由是大多数人会让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咸自然淡去,可是只有我用一种古老的方式记录下来,就像刻在石头上的刀痕,永远的保留下来并用来回味。长久下来心眼自然就小了,人也会变得难以相处。当时听完我的态度便是对他的难以置信表示难以置信,在很多问题上人的观点都是积累在自己生活经验上的想当然。或许他害怕我会在日记里用恶毒的语言记录下心里最角落里的想法,或许他觉得刻意记录这个行为本身就带有一定的贬义,我也无意去争辩了,我记与不记,都不是为了取悦他而产生的行为。难道举着日记本,告诉他我只是想跟自己来场对话,这么二的行为实在是没有必要。
好吧,言归正传。说回台湾电影。
一、《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 杨德昌
这部电影我打开看过五次,每次十几分钟之后作罢,四个小时的电影要看完本来就需要勇气,另一方面一开始的叙事真的是有些拖沓。但是看完之后,我想开头的铺垫是非常有必要的。在眷村生活过的人看到能勾起回忆,而类似我们这些有文化隔阂的观众则能通过这些更好的了解那个年代,这个故事。
最开始认识张震是《卧虎藏龙》里的罗小虎,而这部电影中,他的青涩让我有一种发现了宝贝的感觉。初步估计应该会迷他一阵子了。故事里小四的成长一开始是单纯的,只是因为小公园、217,因为跟小明的那次出走,因为跟honey的那场谈心,让他的性格里的另一面表现了出来。电影像是试图还原失足少年的经历以此证明些什么,或是年代的辐射,或是教育的弊端,但是我觉得小四的经历是很多少年在成长中会遇到的,比如教育上的不公、比如突然地家庭变故、比如有酸有甜的初恋,但发生在小四身上的事太集中,他的世界观随着爸爸的免职而崩溃,他的人生观又因为honey的死而受到震动,最终当自己的价值观不被小明承认时,他拔出了那把刀,表示与那个社会的彻底决裂。
看得出来,电影中每一个场景都是导演精心挑选的,带着深深的时代烙印,而出场的每一个人物都值得我们这些看客们研究一番,但是最让我有感想的一个人物却是爸爸,最让我触动的场景是爸爸从房间里出来试着安慰受了委屈的妈妈,继而两个人抱着哭泣。那里的台词十分简单,“我们已经够辛苦了,我只剩下你和几个孩子,不要再吓我了”,妈妈的眼泪在这个时候不受控制的流了下来。长久的婚姻之后,爱情的价值就变成了绝对信任和不离不弃,这辈子能找个一个可以相依为命的人,本身就是一件概率不大也及其幸运的事。
恩,必须得承认文化差异的存在,台湾人的解读有些在我看来是费解的,不过这不重要,只要能触动我们的内心感受,我想这就是一部好的电影。故事讲好了,意义自然就凸显了。
二、《饮食男女》李安
一直以来,我对李安的感觉挺好。看完这部片子,可以说是欣赏了。
电影的基调一开始是带着悲凉意味的。虽然一开头各种对美食的特写镜头,馋的我口水直流,也惊叹于中国这种近乎变态的精致的烹饪手法,当时特想对外国人吼一声:看到么,这特么才叫做菜,那种神马汉堡、可乐、三明治之类的东西给我有多远滚多远!!!不过很快,电影就开始让人心里有些酸,精致的美食与爸爸的形单影只进行对比,而儿女们有意无意流露出的对吃饭的不情愿,这些都使我仿佛体会到了爸爸的落寞,之后的电影更是将这样的气氛延续下来,家人之间是深深的有隔阂的。通过家长里短的情节,这个故事显得十分的接地气,偶尔冒出来的台词会让你不停的回味里面蕴含着的生活感悟,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电影又变得搞笑起来,个性十足的人物在电影里时常做些出格的举动,从小女儿冷不丁的宣布怀孕开始,电影开始充满温情,最后圆满结束。看到爸爸宣布跟锦荣在一起的时候有种惊到的感觉,不过再细细回味前面的铺垫,真的不禁为李安的用心而拍手叫好。
这次吸取了一个教训,看李安的作品,一定要盯着屏幕,最好不要有如厕时间。虽然这是对生理的挑战,但是说不定他就埋了一个小伏笔等待着你的发现。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