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榫卯出发…… 傅中望雕塑艺术畅想 江乐/文
![]() |
傅中望个照 |
说起雕塑家傅中望,还得从他创作的“榫卯结构”系列的享誉全国说起,那时也就是80年代末,我还在湖北美术学院听课,隔壁湖北省美术院那边常有展览,就在美术院展厅外面的青草地上,傅中望的榫卯结构雕塑静静地在阳光下面,木质作品上哑哑的辉光仿佛一个朴实的人,未曾与其谋面的情形下,我暗自揣摩,也许就像艺术家本人。
对于木质的那份亲和力源于个人喜好,但我记住了这样一份感觉。经由春钢老友罗良华的引荐,近日终于见到忙碌在湖北美术馆,并亲自在展厅现场指挥员工布展的傅中望。感觉就是一种奇妙的东西,是他——现已是蜚声中国美术界大佬级人物,一袭香雪纱的中式短衫,洒脱干练,说话声调平和略带沙哑的傅中望,30多年,还是这样一份感觉没变。
谈话间,没有一点拘谨,就好像相知很久的故友重逢。首先由他的“榫卯结构”系列步入正题,我认为傅中望对中国传统文化深层次的理解是从骨子里的,选择“榫卯结构”创作,得到公众认可,作为他人生中一个艺术高峰完全不是偶然。有着知青履历的他,抬头就是西风东渐大潮拍岸,冷静地选择榫卯母题,他笑谈是因为自己对木结构的迷恋,看着就喜欢,还专门研究过“槽口榫”、“企口榫”、“燕尾榫”、“穿带榫”、“扎榫”、“格肩榫”、“双榫”、“双夹榫”、“勾挂榫”、“锲钉榫”、“半榫”、“通榫”等等各类榫卯工艺,戏称自己是准木工。“榫卯结构”之后,傅中望并没有因此停下探索的脚步,榫卯在他看来是一种有形理念,源自阴阳的学说,是古代先民的自然观的感性显现。古人在观察自然界中,各种对立又相联的大自然现象,发现了阴阳的对立和消长是宇宙的基本规律。如天地、日月、昼夜、寒暑、男女、上下等,渗透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包括宗教、哲学、历法、中医、书法、建筑堪舆、占卜等,这是一种哲学的思维方式,“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古代工匠则是将此大智慧巧妙运用于生活之中,抬眼看看我们的现实社会,处处皆有榫卯玄机。
左格尔就曾明确地指出:“理念是由艺术家的悟性持向特殊之中,理念由此而成为现在的东西。此时的理念,即成为‘无’;当理念推移向‘无’的瞬间,正是艺术的真正根据之所在。”与庄生谓道颇为相合。
不由得让我们回想,傅中望的雕塑作品创作轨迹:《金属焊接》、《天地间》、《榫卯结构》、《异质同构》、《打桩》、《地门》、《椅子》、《帽子》、《四条屏》、《轴线》等,与其说是作品创作的风景线,还不如说是艺术历程的生命线,是他内在生性品质的智慧畅达。随着岁月的流淌,傅中望睃寻着与时空对话的材质载体。一旦进入雕塑艺术的傅氏语境,我们发现一个站立天地之间大写的人,中国印记是他不变的主题,就是人们身边常见而容易被忽略的物象,信手拈来,点材成象,那是惊鸿一瞥,世纪之象,记录感动,留下追问。特别是他的作品《天地间》,用他那独有的傅氏语境拉开帷幕,饱含“恢弘张扬的叙事激情”,以“自我的大宇宙观”视阈,“和中国古代思想意象的丰富想像”,将“天乐”的观念具象成体,那是天地乐音的谐唱,高山流水的依恋。
一路走到今天,最新的“轴线——傅中望艺术展”即将于 2011年7月8日20:00在华侨城西安当代艺术中心隆重开幕。傅中望仍然把“轴线”与其榫卯关系构想对应,因为它是隐藏在思想、文化、历史、社会、生命与个人发展进程中的“逻辑线”,可感而不自知,留给公众将会是一个什么样人生思考呢?只能说西安公众有幸能先睹为快,武汉公众什么时候能迎来我们自己的大雕塑家展讯,好期待的。
2011/6/22写于安和九龙阁
从榫卯出发…… 傅中望雕塑艺术畅想 江乐/文
![]() |
傅中望作品1 |
![]() |
傅中望作品2 |
![]() |
傅中望作品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