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影响艺术史的女人
那些影响了艺术史的女人,一边与男人比拼耐力与智力,一边让心灵说话,而且只让心灵说话。
大都会博物馆正在展出的斯泰因珍藏显示了一个女人如何像磁石一般将艺术紧紧吸附在自己身边,而加德纳的著述则是女性学者为艺术史大厦打下的深深地基。
在谈论艺术时,女性的自我是一分为二的,一方面与男人比拼耐力与智力,写出最卷帙浩繁的大部头;另一方面,她们还保全着细腻的自我,让心灵说话,而且只让心灵说话。
编织艺术史的淑女们
海伦•加德纳如狮身人面像般静坐沉思,一针一线编织她的世界艺术史。
生于1878年的加德纳气质是丰盈从容的,保持着克制和平静,1918年在芝加哥大学拿到艺术史硕士学位之后,终其一生,她都在芝加哥艺术学院任教,其中只有短短的时光在加州大学和芝加哥大学度过。
她对艺术的领悟既得天独厚又稳重。她的技巧也许是四平八稳的,但是在心灵状态上,却是一个奇才,她从不以偏见论断艺术,在大多数情况下,对事物的判断和评价都是恰如其分的。她经受得起最繁重的写作,一本书写尽了几千年来人类文明创造的具有审美价值和历史价值的艺术品。她的巨著鼓动了日后美国艺术史学作者的热情,86年来,《加德纳世界艺术史》不断修订,加入新的史学研究成果,目前英文版已经出到第13版,仍是美国大学的标准艺术教材,也是英语世界最好的艺术通史。
《飘》的作者玛格丽特•米切尔曾遇过一个自诩高产的作家,向她吹嘘自己写了多少部小说,那人自夸完问道:“请问您写过什么?”米切尔道:“我只写过一本小说,名字叫《飘》。”一生只有两部著作的加德纳,也可这样自豪。
艺术家们的“女主人”
因为伍迪•艾伦的电影《午夜巴黎》,20世纪初巴黎举足轻重的现代艺术赞助者格特鲁德•斯泰因和她的花园街27号沙龙重又被提起。
“现代文化就是格特鲁德•斯泰因。”她的口头禅在当时的巴黎艺术圈人人皆知。
那时,毕加索、马蒂斯、塞尚等艺术家在她的沙龙里进进出出,她每天和很多有影响力的人谈话,谈话是她最大的快乐。斯泰因常当面批评他们的作品,有时把他们骂得一文不值,但奇怪的是,这些围绕着她的艺术家好像反而从她的沙龙里获得了超剂量的营养似的,后来都成了大腕,而斯泰因本人却没有什么流传下来的艺术作品或经典文字。
斯泰因不是一个直接的导师,她更像是艺术家们的催化剂。
另一位生活在法国的女主人则更直接地催生了洛可可艺术,用她手中的权威,用她的热爱。
路易十五的情人,洛可可艺术的保护女神蓬巴杜夫人左右了18世纪中期法国的艺术趣味,是当时艺术界的女神。由于在国王面前的话语权,她保护了不少画家和雕塑家,修建了爱丽舍宫等建筑,还创办了瓷器厂。在蓬巴杜夫人风华绝代的年月,洛可可风格蔓延至室内装饰、家具、瓷器、服装、首饰,甚至鞋子。她资助过的艺术家包括华托、布歇、法尔康涅等人。
1726年,布歇已经是当时巴黎极有名气的艺术家,但大家对他的评论不一,有些人甚至认为他只是个画装饰画的工匠,直到蓬巴杜夫人慧眼发现了他,并一手将他推上路易十五首席画师的位子。
和那些为艺术著书立说的女学者不同,沙龙女主人是靠行为而非著作来推广她们对艺术的主张的。蓬巴杜夫人对当时政治的诸多干预,包括七年战争,在她死后都被后人所诟病,但是她的艺术品味,她装饰的宫阁,发现的艺术家却一直作为艺术史上美好的东西流传至今。
默克尔:从好学生到政治家
默克尔出生在原东德地区,中学时光是在勃兰登堡州小城滕普林度过的。德国作家朗古特在其著作《安格拉•默克尔传》中说,默克尔是“班上最好的学生,别人跟她差一大截”。
不过,要求实际操作的功课如绘画和手工等,默克尔都不太在行,想达到平均水平都费劲。体育也是她的弱项,再努力也拔不了尖。在各门学科中,物理是默克尔惟一得过不及格的课程。默克尔的强项是数学。15岁时,默克尔从学校、县、专区一路过关斩将到全国比赛,最终赢得了到莫斯科参加世界俄语奥林匹克竞赛的资格。
默克尔成绩好,也愿意把自己会的告诉别人,甚至让同学抄她的作业,这让她在班里很有威信。不过,默克尔从不出风头,她的领导能力是通过成绩、坦诚和乐于助人来体现的。
当年的数学老师贝斯科曾如此评价默克尔:她勤奋、文静、自信,是个最理想的好学生,但内心还是紧张的,没有放松或放开的时候,她没有气过老师,也从不挑衅,从不调皮捣蛋,是“时刻自制的典型”。
两德统一后,从事科研工作的默克尔投身政坛,并于2005年当选为联邦政府总理。
![]() |
![]() |
大都会博物馆正在展出的斯泰因珍藏显示了一个女人如何像磁石一般将艺术紧紧吸附在自己身边,而加德纳的著述则是女性学者为艺术史大厦打下的深深地基。
在谈论艺术时,女性的自我是一分为二的,一方面与男人比拼耐力与智力,写出最卷帙浩繁的大部头;另一方面,她们还保全着细腻的自我,让心灵说话,而且只让心灵说话。
编织艺术史的淑女们
海伦•加德纳如狮身人面像般静坐沉思,一针一线编织她的世界艺术史。
生于1878年的加德纳气质是丰盈从容的,保持着克制和平静,1918年在芝加哥大学拿到艺术史硕士学位之后,终其一生,她都在芝加哥艺术学院任教,其中只有短短的时光在加州大学和芝加哥大学度过。
她对艺术的领悟既得天独厚又稳重。她的技巧也许是四平八稳的,但是在心灵状态上,却是一个奇才,她从不以偏见论断艺术,在大多数情况下,对事物的判断和评价都是恰如其分的。她经受得起最繁重的写作,一本书写尽了几千年来人类文明创造的具有审美价值和历史价值的艺术品。她的巨著鼓动了日后美国艺术史学作者的热情,86年来,《加德纳世界艺术史》不断修订,加入新的史学研究成果,目前英文版已经出到第13版,仍是美国大学的标准艺术教材,也是英语世界最好的艺术通史。
《飘》的作者玛格丽特•米切尔曾遇过一个自诩高产的作家,向她吹嘘自己写了多少部小说,那人自夸完问道:“请问您写过什么?”米切尔道:“我只写过一本小说,名字叫《飘》。”一生只有两部著作的加德纳,也可这样自豪。
艺术家们的“女主人”
![]() |
因为伍迪•艾伦的电影《午夜巴黎》,20世纪初巴黎举足轻重的现代艺术赞助者格特鲁德•斯泰因和她的花园街27号沙龙重又被提起。
“现代文化就是格特鲁德•斯泰因。”她的口头禅在当时的巴黎艺术圈人人皆知。
那时,毕加索、马蒂斯、塞尚等艺术家在她的沙龙里进进出出,她每天和很多有影响力的人谈话,谈话是她最大的快乐。斯泰因常当面批评他们的作品,有时把他们骂得一文不值,但奇怪的是,这些围绕着她的艺术家好像反而从她的沙龙里获得了超剂量的营养似的,后来都成了大腕,而斯泰因本人却没有什么流传下来的艺术作品或经典文字。
斯泰因不是一个直接的导师,她更像是艺术家们的催化剂。
另一位生活在法国的女主人则更直接地催生了洛可可艺术,用她手中的权威,用她的热爱。
路易十五的情人,洛可可艺术的保护女神蓬巴杜夫人左右了18世纪中期法国的艺术趣味,是当时艺术界的女神。由于在国王面前的话语权,她保护了不少画家和雕塑家,修建了爱丽舍宫等建筑,还创办了瓷器厂。在蓬巴杜夫人风华绝代的年月,洛可可风格蔓延至室内装饰、家具、瓷器、服装、首饰,甚至鞋子。她资助过的艺术家包括华托、布歇、法尔康涅等人。
1726年,布歇已经是当时巴黎极有名气的艺术家,但大家对他的评论不一,有些人甚至认为他只是个画装饰画的工匠,直到蓬巴杜夫人慧眼发现了他,并一手将他推上路易十五首席画师的位子。
和那些为艺术著书立说的女学者不同,沙龙女主人是靠行为而非著作来推广她们对艺术的主张的。蓬巴杜夫人对当时政治的诸多干预,包括七年战争,在她死后都被后人所诟病,但是她的艺术品味,她装饰的宫阁,发现的艺术家却一直作为艺术史上美好的东西流传至今。
![]() |
默克尔:从好学生到政治家
默克尔出生在原东德地区,中学时光是在勃兰登堡州小城滕普林度过的。德国作家朗古特在其著作《安格拉•默克尔传》中说,默克尔是“班上最好的学生,别人跟她差一大截”。
不过,要求实际操作的功课如绘画和手工等,默克尔都不太在行,想达到平均水平都费劲。体育也是她的弱项,再努力也拔不了尖。在各门学科中,物理是默克尔惟一得过不及格的课程。默克尔的强项是数学。15岁时,默克尔从学校、县、专区一路过关斩将到全国比赛,最终赢得了到莫斯科参加世界俄语奥林匹克竞赛的资格。
默克尔成绩好,也愿意把自己会的告诉别人,甚至让同学抄她的作业,这让她在班里很有威信。不过,默克尔从不出风头,她的领导能力是通过成绩、坦诚和乐于助人来体现的。
当年的数学老师贝斯科曾如此评价默克尔:她勤奋、文静、自信,是个最理想的好学生,但内心还是紧张的,没有放松或放开的时候,她没有气过老师,也从不挑衅,从不调皮捣蛋,是“时刻自制的典型”。
两德统一后,从事科研工作的默克尔投身政坛,并于2005年当选为联邦政府总理。
-
_Self_ 赞了这篇日记 2013-06-12 11:0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