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某位影迷的一封信
(按:一如卫西谛老师写的影评,他写的也恰是我想说的。他的这篇《给某位影迷的一封信》,仿佛就是专门为我而写。对于文中谈到的一段话,最近深有体会:“你在信里说‘通过电影,能够让人们更深刻地认识自己、认识世界,只是,有那么多的人不了解电影,不知道什么样的影片适合他们……’,是的,在迷恋电影的初期,我们常常会觉得‘通过电影,我们能生活得更深刻’。但当我们真正对生命和生活有所体悟的时候,我们会‘通过生活,选择更深刻的电影’,一个情感不丰富的人(不是滥情),是不可能感受到一部好电影带给他真正的心灵上的冲击,甚至也不大可能会喜欢真正的深刻的电影。”我们迷恋电影。我们更要热爱生活。而不是把电影作为逃避现实生活的工具,宅在家里机械式地一部接着一部地看,看再多也是枉然。不热爱生活的影迷成不了一个好影迷,更写不出质感丰满的影评。
贴此文的目的在于,警戒自己如何对待电影,如何学习电影,如何感受电影,以及,如何诉说电影。)
给某位影迷的一封信
Ada,你好
非常感谢你给我这么大的赞誉,我并不敢当,能知道我的文章能起到一些作用已经非常高兴了。首先要回答你一个你认为费解的问题,那就是为什么“免费”更新博客,其实这是你的误会,这些文章(大多数规整一些的)都是发表在平面媒体的——不然作为我很难长时间维持这样的博客写作。而我的职业就是写一些关于电影方面的文字,且是全职,只写电影,这可能在国内非常少,因为大多数“影评人”,是有自己的别的工作的,包括媒体。
另外你谈到把电影当作逃避现实的工具,这当然就是我们迷恋电影的共同的开始,也是它的娱乐性所在。我自己是一个半路出家的影迷,幼年并没有太多机会接触电影,等录像带租赁的时代(大概90年代)才开始对电影感起兴趣,那个时候已经大约已经高中毕业了,看的多是香港电影与好莱坞最商业的电影。等到VCD普及的时候,大量接触经典电影时,我大概已经工作了。所以现在像你从中学时代就能接触到各类电影的影迷,在很大程度上是很幸福的。当然也有可能因为资源泛滥,反而无所适从。我的建议是在持续关注新片时,得有系统地看一些经典电影(时期、导演、类型、风格)。
关于我自己的“影评”(且称作“影评”吧),非常高兴你能喜欢,并从中得到启发。其实我的文章也有很多都是在我喜欢的评论者、学者,那些更专业、更敏锐、更有洞见的人的文章中得到启发的。我只想成为最普通影迷去往更高层次途中的最底层的台阶,这不是出于矫情,而只是我的自知,也是我的愿望。我觉得自己写文章的时候,一方面是推荐给别人看,介绍一种看的方法,以及一种客观的见解;另一个对于我更重要的方面是自我的学习,包括查阅背景资料、拜读他人文章、整理自己的思路。渐渐你自己会有一种“直觉”,就是对电影的第一印象和判断,然后在写的过程中产生更深入的思考。比如你发来的《回归》的观后感,第一印象和判断就是这是一个“关于女人的故事”,男人是缺席的、被批判的,而女人有强大的生命力和伟大的宽容。这已经很好了,因为这已经不单单看到了一个故事。但是你一个明显的缺点,叙述(包括抒发情感)的时候不够流畅、简洁、明晰,这完全可以通过多写来训练自己(阿莫多瓦的剧情的确很难写)。
如果要谈如何成为一个“影评人”(这个问题已经有无数好奇的、大概是你这样年纪的朋友问过我),我自认没有太大资格,因为我从前是学土木工程的工科学生,后来做过几年电力工程的结构设计,和电影完全无关。尽管我开始写电影后,“被迫”读过一些专业方面的书,但由于缺乏理论训练,在很多方面是无法深入。所以有学院里很好的朋友说,我在谈到一些观点的时候,眼见触及核心时,就跑远了。这是缺乏专业素养和理论基础使然。你要掌握一部电影的全部内涵,包括视听语言、文本分析、叙事学、精神分析、意识形态,等等,可能必须得多阅读各种书籍,电影内的和电影外的(可以推荐你看一本戴锦华老师的《电影批评》)。当然,在国内的影评人很少具有全面的素养——我目前看到的、在大众媒体上发表影评大概不超过五个;当然只在某一方面对电影做出有趣独到的读解也是不容易的;另外一些非电影专业的作家、艺术家、学者作的“跨界”的读解也很有价值。这得看你自己想成为哪一方面的“专家”——即使是成为最主流、最大众的影评人也值得尊重,因为他必须具有一定的才华和准确的观点,要有文采和幽默感,这在当下也很少。
关于阅读,其实得看个人的时间、精力和兴趣,我经常摇摆不定,又不求甚解,不足以为榜样(也因此,我更愿意称自己的文章作随笔,逃避一些作影评的责任)。但是培养视觉方面的直觉,我知道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多看电影“经典电影”,可能没有别的替代的方法。只要累积到一定程度,对构图、对调度、对剪辑,自然会有一个自己的判断——这是不是一个棒的导演、这是不是一个厉害的电影;同时也会逐渐提高对影片情感与深度的认知。
还有,我谈一点不知道该不该对你说的话,因为我阐述的并不一定准确。你在信里说“通过电影,能够让人们更深刻地认识自己、认识世界,只是,有那么多的人不了解电影,不知道什么样的影片适合他们……”,是的,在迷恋电影的初期,我们常常会觉得“通过电影,我们能生活得更深刻”。但当我们真正对生命和生活有所体悟的时候,我们会“通过生活,选择更深刻的电影”,一个情感不丰富的人(不是滥情),是不可能感受到一部好电影带给他真正的心灵上的冲击,甚至也不大可能会喜欢真正的深刻的电影。所以我觉得仅是看电影是不够的——他可能成为一个很精通技术的影迷,或者熟悉电影史的影迷,我们可能还需要对日常生活进行细致体验,电影学院有一门课叫做“人间观察”。我不知道什么时候才意识到:电影都是虚假的,生活比电影更重要。如果我们迷恋电影,就迷恋它的虚假,而不是因为它比生活更真实(所谓“更真实”只是一种修辞)。当然我说“不知道该不该对你说的话”,这可能是对创作者的要求,也可能只有岁月和经历才能达到这一点。但这的确是我自己的一些体会。
最后,必须对上面所说的一切做一个解释:千万不要被“要去解读”的想法缠绕住眼睛。别因为诸多自己已知或未知的理论而误解电影,看电影的时候最好是“所见即所得”,不然就会很累,失去趣味——很难,我正在这样努力,为了摆脱这一切,我甚至想过不要再写影评了。要相信自己的直觉,而不是别人说的,甚至也别相信导演说的——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启发或验证。但,一切以银幕为证。
祝,一切都好
卫西谛
贴此文的目的在于,警戒自己如何对待电影,如何学习电影,如何感受电影,以及,如何诉说电影。)
给某位影迷的一封信
Ada,你好
非常感谢你给我这么大的赞誉,我并不敢当,能知道我的文章能起到一些作用已经非常高兴了。首先要回答你一个你认为费解的问题,那就是为什么“免费”更新博客,其实这是你的误会,这些文章(大多数规整一些的)都是发表在平面媒体的——不然作为我很难长时间维持这样的博客写作。而我的职业就是写一些关于电影方面的文字,且是全职,只写电影,这可能在国内非常少,因为大多数“影评人”,是有自己的别的工作的,包括媒体。
另外你谈到把电影当作逃避现实的工具,这当然就是我们迷恋电影的共同的开始,也是它的娱乐性所在。我自己是一个半路出家的影迷,幼年并没有太多机会接触电影,等录像带租赁的时代(大概90年代)才开始对电影感起兴趣,那个时候已经大约已经高中毕业了,看的多是香港电影与好莱坞最商业的电影。等到VCD普及的时候,大量接触经典电影时,我大概已经工作了。所以现在像你从中学时代就能接触到各类电影的影迷,在很大程度上是很幸福的。当然也有可能因为资源泛滥,反而无所适从。我的建议是在持续关注新片时,得有系统地看一些经典电影(时期、导演、类型、风格)。
关于我自己的“影评”(且称作“影评”吧),非常高兴你能喜欢,并从中得到启发。其实我的文章也有很多都是在我喜欢的评论者、学者,那些更专业、更敏锐、更有洞见的人的文章中得到启发的。我只想成为最普通影迷去往更高层次途中的最底层的台阶,这不是出于矫情,而只是我的自知,也是我的愿望。我觉得自己写文章的时候,一方面是推荐给别人看,介绍一种看的方法,以及一种客观的见解;另一个对于我更重要的方面是自我的学习,包括查阅背景资料、拜读他人文章、整理自己的思路。渐渐你自己会有一种“直觉”,就是对电影的第一印象和判断,然后在写的过程中产生更深入的思考。比如你发来的《回归》的观后感,第一印象和判断就是这是一个“关于女人的故事”,男人是缺席的、被批判的,而女人有强大的生命力和伟大的宽容。这已经很好了,因为这已经不单单看到了一个故事。但是你一个明显的缺点,叙述(包括抒发情感)的时候不够流畅、简洁、明晰,这完全可以通过多写来训练自己(阿莫多瓦的剧情的确很难写)。
如果要谈如何成为一个“影评人”(这个问题已经有无数好奇的、大概是你这样年纪的朋友问过我),我自认没有太大资格,因为我从前是学土木工程的工科学生,后来做过几年电力工程的结构设计,和电影完全无关。尽管我开始写电影后,“被迫”读过一些专业方面的书,但由于缺乏理论训练,在很多方面是无法深入。所以有学院里很好的朋友说,我在谈到一些观点的时候,眼见触及核心时,就跑远了。这是缺乏专业素养和理论基础使然。你要掌握一部电影的全部内涵,包括视听语言、文本分析、叙事学、精神分析、意识形态,等等,可能必须得多阅读各种书籍,电影内的和电影外的(可以推荐你看一本戴锦华老师的《电影批评》)。当然,在国内的影评人很少具有全面的素养——我目前看到的、在大众媒体上发表影评大概不超过五个;当然只在某一方面对电影做出有趣独到的读解也是不容易的;另外一些非电影专业的作家、艺术家、学者作的“跨界”的读解也很有价值。这得看你自己想成为哪一方面的“专家”——即使是成为最主流、最大众的影评人也值得尊重,因为他必须具有一定的才华和准确的观点,要有文采和幽默感,这在当下也很少。
关于阅读,其实得看个人的时间、精力和兴趣,我经常摇摆不定,又不求甚解,不足以为榜样(也因此,我更愿意称自己的文章作随笔,逃避一些作影评的责任)。但是培养视觉方面的直觉,我知道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多看电影“经典电影”,可能没有别的替代的方法。只要累积到一定程度,对构图、对调度、对剪辑,自然会有一个自己的判断——这是不是一个棒的导演、这是不是一个厉害的电影;同时也会逐渐提高对影片情感与深度的认知。
还有,我谈一点不知道该不该对你说的话,因为我阐述的并不一定准确。你在信里说“通过电影,能够让人们更深刻地认识自己、认识世界,只是,有那么多的人不了解电影,不知道什么样的影片适合他们……”,是的,在迷恋电影的初期,我们常常会觉得“通过电影,我们能生活得更深刻”。但当我们真正对生命和生活有所体悟的时候,我们会“通过生活,选择更深刻的电影”,一个情感不丰富的人(不是滥情),是不可能感受到一部好电影带给他真正的心灵上的冲击,甚至也不大可能会喜欢真正的深刻的电影。所以我觉得仅是看电影是不够的——他可能成为一个很精通技术的影迷,或者熟悉电影史的影迷,我们可能还需要对日常生活进行细致体验,电影学院有一门课叫做“人间观察”。我不知道什么时候才意识到:电影都是虚假的,生活比电影更重要。如果我们迷恋电影,就迷恋它的虚假,而不是因为它比生活更真实(所谓“更真实”只是一种修辞)。当然我说“不知道该不该对你说的话”,这可能是对创作者的要求,也可能只有岁月和经历才能达到这一点。但这的确是我自己的一些体会。
最后,必须对上面所说的一切做一个解释:千万不要被“要去解读”的想法缠绕住眼睛。别因为诸多自己已知或未知的理论而误解电影,看电影的时候最好是“所见即所得”,不然就会很累,失去趣味——很难,我正在这样努力,为了摆脱这一切,我甚至想过不要再写影评了。要相信自己的直觉,而不是别人说的,甚至也别相信导演说的——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启发或验证。但,一切以银幕为证。
祝,一切都好
卫西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