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苏杂永
苏州。是个可以言传也可以意会的美丽的名词。当你轻轻念出它来的时候,便会油然想起诸多优雅之事:江南水乡、小桥流水人家、烟波画船、吴侬软语、才子佳人、园林、亭台楼阁……若你未到过苏州,那萦绕在你心里的莫不过是:“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吴中好风景,风景无朝晚”……这样的佳句。就连郁达夫要到苏州去的时候也是很高兴地描述道:“我要去寻找伍子胥吹萧吃食之乡,展拜秦始皇求剑凿穿之墓,并想看看那有名的姑苏台苑哩!”故而,气清景明之时,有何理由错过苏州呢!
到达苏州,是午后。投宿大石头巷的浮生四季青年旅舍。大石头巷子口有一棵紫荆正开得十分灿烂,这样我无论如何都不会迷路了,因为这棵紫荆就是我的方向标。浮生四季是一个老宅子改造的青年旅舍,有一般青年旅舍的调调,却也不乏古朴清幽。最喜所宿的那间屋子外头就是一个小院儿,院子里有一棵枇杷树,已经挂了些青色的小果,倘若再往南方一些,枇杷已经黄了,便可以上市了。墙角堆放着一堆装修剩下的瓦片、瓦当,放了几盆瓜叶菊。我发现从我的屋子,抬头便可看见邻人家的小阁楼,以及窗外的天空,再听听大石头巷里偶而驶过汽车的杂噪声,也是闹中取静的好处!旅舍里有一只金毛,名字叫做虎子,性格温顺,乖巧,不怕陌生人,只是整天价睡眼惺忪,你若逗弄它,它也不恼,只舒舒服服地躺在地上享受它的慵懒时光,想来,苏州的小动物的生活都是这般悠闲自在呢,真令人心生羡慕。
当天晚上,是在苏州颇为难忘的一个晚上。
刚刚收拾妥当躺在床上,忽然听到一阵噼里啪啦的声音!咦,苏州下雨了,甚好!白天不下晚上下,不是缠缠绵绵淅淅沥沥的小雨,乃是一阵疾风骤雨,雨点打在屋顶的瓦片上,发出叮叮当当的声响,显得很急促,我拉开窗帘,黑乎乎的夜里也不见得檐下雨幕。我想,这样的雨夜是没有希望逢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仇怨的姑娘了吧。就这样琢磨着,又伴着江南的春雨声睡着了。次日清晨,推窗探看小院儿:哟,小小的枇杷果儿掉了一地,瓜叶菊的花瓣也有些凌乱,但我见了此情此景,并不觉得凄清,没有“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的感慨。
梳洗完毕出门,雨停了,风住了,天也放晴了。但是没有料到的是,苏州的气温急剧下降了不少。一阵风吹来,都不禁打起寒颤。空气十分干燥,让我往后的几天,嘴唇及四周都有皲裂的迹象,涂上润唇膏,润肤露这些东西都不管用。江南的春风貌似也没有拂面的义务呀,还是那么凛冽,让我难以招架!
出了巷子口穿过一条街道,去吃早餐,东吴面馆是踩好点的面馆,早起的苏州人民早已美滋滋地坐在馆子里聊着家长里短,吃上苏式早餐了。
我觉得“面”在苏州的吃食里的地位大约可以从遍及大街小巷的面馆来判断几分,是司空见惯地不咸不淡的,所以苏州人对这日日相见的面条纵然知道是好的,也并不大张旗鼓地宣扬吧。都说苏州人吃东西讲究,面,果然也不含糊。一碗热气腾腾的面条,深褐色的清澈的面汤,粗细均匀弯弯地排成一条长龙状,浇头可供选择的很多,焖肉面、暴鱼面自然都是顶好的选择。据说单就一碗面汤,就有七荤八素在里头,苏州人吃的门槛当真非同一般。面条不仅细腻且有韧性,汤味醇香,有滋有味。东吴面馆的面汤很合我的口味,因为它并不十分甜,很爽口。苏州百姓似乎喜欢就着姜丝儿吃面条,大概别有一番风味儿吧,我并不勇于开拓尝试此类吃法,只是中规中矩地吃碗面条,面条地道、价格实在!泡泡馄饨也是东吴面馆有供应的,它的特征是皮薄馅少,汤头与面条一样,也可以吃吃。
说到吃食,除了面条,自然不能少了各式各样的苏式糕团了。枣泥麻饼、梅花糕、海棠糕、青团、苏式绿豆糕……红的绿的白的,花样繁多,形态各异,琳琅满目。据《苏州府志》所载:“月朔,黎明起,爆竹开门,长幼整衣冠,拜五祀及先祖,以此拜贺,丸粉食之,古所谓元宵也,啖春糕春饼,是日不烹饪。”“五为元夕,取粉杂豆作饼,入油煎之,以相饷。”可见吴门人家也与糕团结下了不解之缘吧。我对这类糕团并非十分钟爱,在观前街与平江路、山塘街、木渎镇闲着晃悠的时候略品尝过几样,因为多为甜食,容易腻味。另外还有些老字号的东西,蜜汁豆腐干、汤包、生煎、陆稿荐、桃叶小铺的双皮奶等等这些不那么甜腻的小吃倒更合口味。还有诸如蟹壳黄、蟹粉烧卖、鸡头米羹、桂花赤豆粥、酒酿圆子等等尚未来得及品尝的美食,就只能留由下次再说吧。
再则便是苏帮菜,到了苏州需品尝几道苏帮菜,方为不虚此行吧。得月楼是在太监弄徘徊时候的选择。事实上对于苏帮菜松鹤楼、得月楼、王四酒家、吴门人家、藏书羊肉这样名声在外的老店也已有所耳闻,尤其是得月楼更因一部电影《小小得月楼》蜚声吴语地区。不过得月楼的价格其实并不亲民,随随便便一道菜动辄百来块,且不说正宗与否、传承如何,份量较少是事实,也许也只能靠这金字招牌招揽生意了。吃完饭出门的时候,碰巧听到一对也刚从得月楼出来的顾客囔囔地抱怨:黑,实在是黑。当然这不代表我的观点,只是比较遗憾的是没来得及去多去几家接地气儿的馆子胡吃海喝啊啊啊!
作为一个吃货,一说起吃来就没停没歇的。不如且让我坐着黄包车去慢悠悠地去欣赏苏州的晨光中景色,感受古城厚重的历史吧,实在是好不惬意呀!乘坐黄包车过了乐桥,拐到白塔西路上,一路上观察路旁的二球悬铃木还挂着铃儿沉睡,似乎还没睡够,也许等它们睡醒,春天就已经过完大半了。不过万事万物终有时,发芽有时,开花有时,落叶亦有时。自是不必操这份闲心的。穿过白塔西路便到达临顿路,步行至东北街,便可看到闻名遐迩的建筑——苏州博物馆,毗邻苏博的是忠王府,再往前便是苏州园林的集大成者——拙政园了。这些都是游人们游览的重点对象。
苏州博物馆是建筑大师贝聿铭先生亲自担纲设计的,在整体布局上,苏州博物院与紧邻的拙政园、忠王府融会贯通,丝毫没有违和感。建筑风格上更是结合了苏州传统建筑风格,博物馆就藏在院落之中,并且还秉承了馆建与园艺结合的特色,最为独到的是中轴线上的北部庭院,透过落地玻璃便可见一方大水池,晨风拂过,波光粼粼。博物馆的西边尽头处设计匠心独运,蜿蜒曲针的流水设计,可闻水声潺潺,不知为何要在展厅当中设计流水?会不会影响展馆内的空气湿度呢?不得而知。至于馆藏文物自是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了。约莫逛了一圈,发现每个展区的名称都颇具地方特色,如“吴地遗珍”、“吴塔国宝”、“吴中风雅”、“吴门书画”,其中所陈列的藏品都与主题相符。博物馆入口处侧门有一棵文徵明手植的紫藤,遗憾的是苏州的气候还不能看到紫藤开满花架。从苏博可以直通忠王府,顺便可以参观完忠王府,再由忠王府大门出去。
出了门左拐便是拙政园,逢节假日,排队买票的、兜售黄牛票的、逛园子的人山人海。但真正要到进去之后才发现所谓移步换景是假的,移步换人才是真的。游客络绎不绝,所能看的景致大部分被流动的人群所遮蔽,想想这样阔气的私家园林旧日里是私人欣赏,而今却被人潮所裹挟。所幸春色尚好,应了那“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到了园林,方知春意盎然。尽管随汹涌的人潮在园子里瞎穿梭并不是件美事,但倘若尽把这春光都贡献给抱怨倒是得不偿失的,不如就放好心态随大流吧。
拙政园是苏州园林之冠,园景以水为中心,山水萦绕,亭台楼阁榭具、游廊画舫十分精美,花木扶疏,园内移步换景、框景、借景等手法的巧妙运用,处处充满诗情画意。不过即便如此,我想大抵多数人看这拙政园并不能看出几分门道,又有谁能明白造园之初衷与造园之精髓呢?不过都是园子之匆匆过客。东坡先生有言“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倘若你有闲暇,可坐与园中细细感受明月、清风、体会转身侧目,移步凝神皆遍是:诗、石、景、情的苏州四月天吧。
由拙政园可以步行至平江路老街,小桥流水粉墙黛瓦是依稀可见。河路不宽,查阅资料后知道,原来在宋元时候苏州又名平江,这条小河它叫平江河,故而以此命名平江路。平江路并不宽敞,属于步行街,偶有居民骑着电动车或自行车上街,都需避让,更多时候老街被中外游客所包围。平江河的河道也不宽广,所以只有少量的游客在河中坐船徜徉。不得不说平江河里船工真是太可爱了,他们不仅摇橹,还喜欢即兴来上一曲吴歌,韵律什么的作为外游客,我并不清楚,但古风古韵的,又充满原生态,听了令人心驰神往。
沿街左侧洋溢着浓浓的商业气息,从街头到结尾各种各样的商店,数不清,不过氛围是相似的——小清新。多半爱好点文艺的男女青年是不能抵挡住平江路的魅力的吧,但是自打我越来越有中年婶儿,老年大娘的范儿之后,平江路的这些小资调调大抵对我并无甚诱惑。所谓保护性的改造,无非就是不能修旧如新,需得修旧如旧,咖啡店、酸奶店、奶酪店、茶铺、老字号小吃、小工艺品店、手作店、客栈、书店等等一字排开,应接不暇。不过细看下来其实并没有一家正紧的书店,号称最为个性的猫の天空之城概念书店,也是在卖明信片+卖咖啡、奶茶,提供个写片子的场所,街中就有两家了,后来才知道,它已经统治江浙沪半壁江山了,看来它家的营销做的相当成功。路子摸索对了,就不怕没有好这种口味的!其实我也买了几张,不过没在店里写罢了。
其实平江路最值得欣赏之处是隐藏在驳岸上石栏下的音箱,一直咿呀咿呀的唱着苏州评弹,似乎把千年的繁华与沧桑都付与这一腔吴侬软语,低低缓缓。走累了歇脚的时候,最宜坐在石栏上盯着音响发呆,痴痴地听听这听也听不明白的,却觉得很悦耳动听的、无比柔媚的苏州评弹,却不必刻意到咖啡馆里或茶馆里享受时光啊,就已经是件很惬意的事儿了。假如时间刚好的话,倘若能再幸运些,我倒希望去中张家巷的评弹/昆曲博物馆听上一曲,可惜并不赶巧儿,并非开放日,所以也与其便失之交臂了。
与平江路相交汇的那些老巷子名字古朴,东麒麟巷、传芳巷、胡厢使巷、中张家巷、丁香巷等等,也许这每条路的背后都隐藏着耐人寻味的故事。不知丁香巷是不是戴望舒“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的巷子呢?
“要知道到,到苏州来,没点历史文化背景是不行的,那就等于走一遭,徒然发点感慨,哦,大抵苏州风物与吾乡有异罢了!”这是在山塘街邂逅一位长者跟他聊天的时候,他对我说的。其实这话说的甚是有道理。在山塘街闲荡了一圈下来,发现前半条街是苏州人民生活场所,并无什么特别之处,后面那条街所谓七里山塘就完全商业化的一条街道了,虽然与街毗邻的一条河道宽敞的河,河里不少游客在河中坐着游船,等待欣赏山塘夜色,不过我那时总觉得山塘名不符其实,颇有些失望。随着岁月流逝,山塘街的历史也逐渐被湮没在历史长河里,政府的改造,无非就是将山塘街改造成旅游景区。然而促使我改变这想法的就是那位长者,长者发白但激情飞扬,在山塘街的通贵桥下遇到他也是一种缘分,是他帮我开启了了解苏州历史古城的大门,不过这道门十分厚重,我并不妄图一窥究竟,多开眼界也是值得的。
起初我看见三三两两几个人围在通贵桥下,路过便凑了个热闹,一听原来是位长者在向大家讲述山塘街的历史。我耐心听了一下,觉得很有趣儿。不一会儿围观的人群都走散了,就我留在桥下继续与老者攀谈,看来我果真是有中年婶儿,老年大娘的范儿。老者告诉我,通常人们理解的山塘街是白居易开凿了一条西起虎丘东至阊门的山塘河,山塘河河北修建道路,称为“山塘街”,山塘河和山塘街长约七里,故而叫叫“七里山塘”。不过七里山塘有着更为传奇的民间传说,在山塘街横跨河上的古桥有7座:山塘桥、通贵桥、星桥、彩云桥、普济桥、望山桥和西山庙桥,每一条桥的下都有一只“狸”作为守护神。分别为,美仁狸(山塘桥)、通贵狸(通贵桥)、文星狸(星桥)、彩云狸(彩云桥)、白公狸(普济桥)、海涌狸(望山桥)、分水狸(西山庙桥)。何为“狸”呢?并不是人们所想象的狸猫或狐狸、而是一种神兽,这种神兽是虎的克星,它能将虎丘山上下来的虎抚摸一下,便挖开虎的脑子,把虎吃掉,保山塘人民一方平安,避免虎危害民间。所以每条桥下方都有一只狸,共七只,顾名思义曰“七狸山塘”,后来随之演绎成“七里山塘”。也有说法是刘伯温为破风水而在山塘街沿街安放的七只石狸。就算是传说听起来也是很有意思的。而且每一条桥也都有它自己的故事,譬如通贵桥,并非“通向富贵”的意思,却是因为,古时两岸住着两个富贵人家,为建立友好关系而建立的互通之桥,故名通贵桥。通贵桥宛如弯月,桥洞和水中倒影天然形成一个圆,据说都让贝聿铭先生拍案称奇呢。之后又与那位老者杂七杂八地聊起了苏州古城中的路,人民路为什么叫卧龙路,干将路莫邪路又为何叫干将莫邪路,如此种种,聊的不亦乐乎。天色渐黑时,谢过长者,让自己想到如果只看表面,那么是不会品出任何文化积淀的。拜托自己别太浮躁,凝神静心去领略自然风光,感受古城的浪漫。
山塘街的夜景是沿河的红灯笼映衬的,桨声灯影都属于山塘街。由于太累了,所以并无心思登舟流连,也无心等待所有灯笼亮起,伴着斜阳在山塘桥下看山塘河与山塘街,此时的它也不那么喧嚣了,恰是“斟酌桥头花草香,画船载酒醉斜阳。桥边水作鹅黄色,也逐笙歌过半塘”。
叹苏州之千年悠悠古韵,远非走马观花便可得出什么结论的,还有很多很多地方也未能一一欣赏…… 多半寻思有机会再来细品吧!
![]() |
木渎 |
到达苏州,是午后。投宿大石头巷的浮生四季青年旅舍。大石头巷子口有一棵紫荆正开得十分灿烂,这样我无论如何都不会迷路了,因为这棵紫荆就是我的方向标。浮生四季是一个老宅子改造的青年旅舍,有一般青年旅舍的调调,却也不乏古朴清幽。最喜所宿的那间屋子外头就是一个小院儿,院子里有一棵枇杷树,已经挂了些青色的小果,倘若再往南方一些,枇杷已经黄了,便可以上市了。墙角堆放着一堆装修剩下的瓦片、瓦当,放了几盆瓜叶菊。我发现从我的屋子,抬头便可看见邻人家的小阁楼,以及窗外的天空,再听听大石头巷里偶而驶过汽车的杂噪声,也是闹中取静的好处!旅舍里有一只金毛,名字叫做虎子,性格温顺,乖巧,不怕陌生人,只是整天价睡眼惺忪,你若逗弄它,它也不恼,只舒舒服服地躺在地上享受它的慵懒时光,想来,苏州的小动物的生活都是这般悠闲自在呢,真令人心生羡慕。
![]() |
浮生四季 |
当天晚上,是在苏州颇为难忘的一个晚上。
刚刚收拾妥当躺在床上,忽然听到一阵噼里啪啦的声音!咦,苏州下雨了,甚好!白天不下晚上下,不是缠缠绵绵淅淅沥沥的小雨,乃是一阵疾风骤雨,雨点打在屋顶的瓦片上,发出叮叮当当的声响,显得很急促,我拉开窗帘,黑乎乎的夜里也不见得檐下雨幕。我想,这样的雨夜是没有希望逢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仇怨的姑娘了吧。就这样琢磨着,又伴着江南的春雨声睡着了。次日清晨,推窗探看小院儿:哟,小小的枇杷果儿掉了一地,瓜叶菊的花瓣也有些凌乱,但我见了此情此景,并不觉得凄清,没有“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的感慨。
![]() |
小院儿枇杷 |
梳洗完毕出门,雨停了,风住了,天也放晴了。但是没有料到的是,苏州的气温急剧下降了不少。一阵风吹来,都不禁打起寒颤。空气十分干燥,让我往后的几天,嘴唇及四周都有皲裂的迹象,涂上润唇膏,润肤露这些东西都不管用。江南的春风貌似也没有拂面的义务呀,还是那么凛冽,让我难以招架!
出了巷子口穿过一条街道,去吃早餐,东吴面馆是踩好点的面馆,早起的苏州人民早已美滋滋地坐在馆子里聊着家长里短,吃上苏式早餐了。
我觉得“面”在苏州的吃食里的地位大约可以从遍及大街小巷的面馆来判断几分,是司空见惯地不咸不淡的,所以苏州人对这日日相见的面条纵然知道是好的,也并不大张旗鼓地宣扬吧。都说苏州人吃东西讲究,面,果然也不含糊。一碗热气腾腾的面条,深褐色的清澈的面汤,粗细均匀弯弯地排成一条长龙状,浇头可供选择的很多,焖肉面、暴鱼面自然都是顶好的选择。据说单就一碗面汤,就有七荤八素在里头,苏州人吃的门槛当真非同一般。面条不仅细腻且有韧性,汤味醇香,有滋有味。东吴面馆的面汤很合我的口味,因为它并不十分甜,很爽口。苏州百姓似乎喜欢就着姜丝儿吃面条,大概别有一番风味儿吧,我并不勇于开拓尝试此类吃法,只是中规中矩地吃碗面条,面条地道、价格实在!泡泡馄饨也是东吴面馆有供应的,它的特征是皮薄馅少,汤头与面条一样,也可以吃吃。
![]() |
面面面 |
说到吃食,除了面条,自然不能少了各式各样的苏式糕团了。枣泥麻饼、梅花糕、海棠糕、青团、苏式绿豆糕……红的绿的白的,花样繁多,形态各异,琳琅满目。据《苏州府志》所载:“月朔,黎明起,爆竹开门,长幼整衣冠,拜五祀及先祖,以此拜贺,丸粉食之,古所谓元宵也,啖春糕春饼,是日不烹饪。”“五为元夕,取粉杂豆作饼,入油煎之,以相饷。”可见吴门人家也与糕团结下了不解之缘吧。我对这类糕团并非十分钟爱,在观前街与平江路、山塘街、木渎镇闲着晃悠的时候略品尝过几样,因为多为甜食,容易腻味。另外还有些老字号的东西,蜜汁豆腐干、汤包、生煎、陆稿荐、桃叶小铺的双皮奶等等这些不那么甜腻的小吃倒更合口味。还有诸如蟹壳黄、蟹粉烧卖、鸡头米羹、桂花赤豆粥、酒酿圆子等等尚未来得及品尝的美食,就只能留由下次再说吧。
![]() |
大梅花糕 |
再则便是苏帮菜,到了苏州需品尝几道苏帮菜,方为不虚此行吧。得月楼是在太监弄徘徊时候的选择。事实上对于苏帮菜松鹤楼、得月楼、王四酒家、吴门人家、藏书羊肉这样名声在外的老店也已有所耳闻,尤其是得月楼更因一部电影《小小得月楼》蜚声吴语地区。不过得月楼的价格其实并不亲民,随随便便一道菜动辄百来块,且不说正宗与否、传承如何,份量较少是事实,也许也只能靠这金字招牌招揽生意了。吃完饭出门的时候,碰巧听到一对也刚从得月楼出来的顾客囔囔地抱怨:黑,实在是黑。当然这不代表我的观点,只是比较遗憾的是没来得及去多去几家接地气儿的馆子胡吃海喝啊啊啊!
![]() |
得月楼响油鳝糊 |
作为一个吃货,一说起吃来就没停没歇的。不如且让我坐着黄包车去慢悠悠地去欣赏苏州的晨光中景色,感受古城厚重的历史吧,实在是好不惬意呀!乘坐黄包车过了乐桥,拐到白塔西路上,一路上观察路旁的二球悬铃木还挂着铃儿沉睡,似乎还没睡够,也许等它们睡醒,春天就已经过完大半了。不过万事万物终有时,发芽有时,开花有时,落叶亦有时。自是不必操这份闲心的。穿过白塔西路便到达临顿路,步行至东北街,便可看到闻名遐迩的建筑——苏州博物馆,毗邻苏博的是忠王府,再往前便是苏州园林的集大成者——拙政园了。这些都是游人们游览的重点对象。
苏州博物馆是建筑大师贝聿铭先生亲自担纲设计的,在整体布局上,苏州博物院与紧邻的拙政园、忠王府融会贯通,丝毫没有违和感。建筑风格上更是结合了苏州传统建筑风格,博物馆就藏在院落之中,并且还秉承了馆建与园艺结合的特色,最为独到的是中轴线上的北部庭院,透过落地玻璃便可见一方大水池,晨风拂过,波光粼粼。博物馆的西边尽头处设计匠心独运,蜿蜒曲针的流水设计,可闻水声潺潺,不知为何要在展厅当中设计流水?会不会影响展馆内的空气湿度呢?不得而知。至于馆藏文物自是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了。约莫逛了一圈,发现每个展区的名称都颇具地方特色,如“吴地遗珍”、“吴塔国宝”、“吴中风雅”、“吴门书画”,其中所陈列的藏品都与主题相符。博物馆入口处侧门有一棵文徵明手植的紫藤,遗憾的是苏州的气候还不能看到紫藤开满花架。从苏博可以直通忠王府,顺便可以参观完忠王府,再由忠王府大门出去。
![]() |
苏博 |
![]() |
竖着看 |
出了门左拐便是拙政园,逢节假日,排队买票的、兜售黄牛票的、逛园子的人山人海。但真正要到进去之后才发现所谓移步换景是假的,移步换人才是真的。游客络绎不绝,所能看的景致大部分被流动的人群所遮蔽,想想这样阔气的私家园林旧日里是私人欣赏,而今却被人潮所裹挟。所幸春色尚好,应了那“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到了园林,方知春意盎然。尽管随汹涌的人潮在园子里瞎穿梭并不是件美事,但倘若尽把这春光都贡献给抱怨倒是得不偿失的,不如就放好心态随大流吧。
拙政园是苏州园林之冠,园景以水为中心,山水萦绕,亭台楼阁榭具、游廊画舫十分精美,花木扶疏,园内移步换景、框景、借景等手法的巧妙运用,处处充满诗情画意。不过即便如此,我想大抵多数人看这拙政园并不能看出几分门道,又有谁能明白造园之初衷与造园之精髓呢?不过都是园子之匆匆过客。东坡先生有言“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倘若你有闲暇,可坐与园中细细感受明月、清风、体会转身侧目,移步凝神皆遍是:诗、石、景、情的苏州四月天吧。
![]() |
拙政园 |
由拙政园可以步行至平江路老街,小桥流水粉墙黛瓦是依稀可见。河路不宽,查阅资料后知道,原来在宋元时候苏州又名平江,这条小河它叫平江河,故而以此命名平江路。平江路并不宽敞,属于步行街,偶有居民骑着电动车或自行车上街,都需避让,更多时候老街被中外游客所包围。平江河的河道也不宽广,所以只有少量的游客在河中坐船徜徉。不得不说平江河里船工真是太可爱了,他们不仅摇橹,还喜欢即兴来上一曲吴歌,韵律什么的作为外游客,我并不清楚,但古风古韵的,又充满原生态,听了令人心驰神往。
![]() |
摇橹船工 |
沿街左侧洋溢着浓浓的商业气息,从街头到结尾各种各样的商店,数不清,不过氛围是相似的——小清新。多半爱好点文艺的男女青年是不能抵挡住平江路的魅力的吧,但是自打我越来越有中年婶儿,老年大娘的范儿之后,平江路的这些小资调调大抵对我并无甚诱惑。所谓保护性的改造,无非就是不能修旧如新,需得修旧如旧,咖啡店、酸奶店、奶酪店、茶铺、老字号小吃、小工艺品店、手作店、客栈、书店等等一字排开,应接不暇。不过细看下来其实并没有一家正紧的书店,号称最为个性的猫の天空之城概念书店,也是在卖明信片+卖咖啡、奶茶,提供个写片子的场所,街中就有两家了,后来才知道,它已经统治江浙沪半壁江山了,看来它家的营销做的相当成功。路子摸索对了,就不怕没有好这种口味的!其实我也买了几张,不过没在店里写罢了。
![]() |
平江路 |
其实平江路最值得欣赏之处是隐藏在驳岸上石栏下的音箱,一直咿呀咿呀的唱着苏州评弹,似乎把千年的繁华与沧桑都付与这一腔吴侬软语,低低缓缓。走累了歇脚的时候,最宜坐在石栏上盯着音响发呆,痴痴地听听这听也听不明白的,却觉得很悦耳动听的、无比柔媚的苏州评弹,却不必刻意到咖啡馆里或茶馆里享受时光啊,就已经是件很惬意的事儿了。假如时间刚好的话,倘若能再幸运些,我倒希望去中张家巷的评弹/昆曲博物馆听上一曲,可惜并不赶巧儿,并非开放日,所以也与其便失之交臂了。
![]() |
评弹 |
与平江路相交汇的那些老巷子名字古朴,东麒麟巷、传芳巷、胡厢使巷、中张家巷、丁香巷等等,也许这每条路的背后都隐藏着耐人寻味的故事。不知丁香巷是不是戴望舒“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的巷子呢?
![]() |
丁香巷 |
“要知道到,到苏州来,没点历史文化背景是不行的,那就等于走一遭,徒然发点感慨,哦,大抵苏州风物与吾乡有异罢了!”这是在山塘街邂逅一位长者跟他聊天的时候,他对我说的。其实这话说的甚是有道理。在山塘街闲荡了一圈下来,发现前半条街是苏州人民生活场所,并无什么特别之处,后面那条街所谓七里山塘就完全商业化的一条街道了,虽然与街毗邻的一条河道宽敞的河,河里不少游客在河中坐着游船,等待欣赏山塘夜色,不过我那时总觉得山塘名不符其实,颇有些失望。随着岁月流逝,山塘街的历史也逐渐被湮没在历史长河里,政府的改造,无非就是将山塘街改造成旅游景区。然而促使我改变这想法的就是那位长者,长者发白但激情飞扬,在山塘街的通贵桥下遇到他也是一种缘分,是他帮我开启了了解苏州历史古城的大门,不过这道门十分厚重,我并不妄图一窥究竟,多开眼界也是值得的。
起初我看见三三两两几个人围在通贵桥下,路过便凑了个热闹,一听原来是位长者在向大家讲述山塘街的历史。我耐心听了一下,觉得很有趣儿。不一会儿围观的人群都走散了,就我留在桥下继续与老者攀谈,看来我果真是有中年婶儿,老年大娘的范儿。老者告诉我,通常人们理解的山塘街是白居易开凿了一条西起虎丘东至阊门的山塘河,山塘河河北修建道路,称为“山塘街”,山塘河和山塘街长约七里,故而叫叫“七里山塘”。不过七里山塘有着更为传奇的民间传说,在山塘街横跨河上的古桥有7座:山塘桥、通贵桥、星桥、彩云桥、普济桥、望山桥和西山庙桥,每一条桥的下都有一只“狸”作为守护神。分别为,美仁狸(山塘桥)、通贵狸(通贵桥)、文星狸(星桥)、彩云狸(彩云桥)、白公狸(普济桥)、海涌狸(望山桥)、分水狸(西山庙桥)。何为“狸”呢?并不是人们所想象的狸猫或狐狸、而是一种神兽,这种神兽是虎的克星,它能将虎丘山上下来的虎抚摸一下,便挖开虎的脑子,把虎吃掉,保山塘人民一方平安,避免虎危害民间。所以每条桥下方都有一只狸,共七只,顾名思义曰“七狸山塘”,后来随之演绎成“七里山塘”。也有说法是刘伯温为破风水而在山塘街沿街安放的七只石狸。就算是传说听起来也是很有意思的。而且每一条桥也都有它自己的故事,譬如通贵桥,并非“通向富贵”的意思,却是因为,古时两岸住着两个富贵人家,为建立友好关系而建立的互通之桥,故名通贵桥。通贵桥宛如弯月,桥洞和水中倒影天然形成一个圆,据说都让贝聿铭先生拍案称奇呢。之后又与那位老者杂七杂八地聊起了苏州古城中的路,人民路为什么叫卧龙路,干将路莫邪路又为何叫干将莫邪路,如此种种,聊的不亦乐乎。天色渐黑时,谢过长者,让自己想到如果只看表面,那么是不会品出任何文化积淀的。拜托自己别太浮躁,凝神静心去领略自然风光,感受古城的浪漫。
![]() |
老者与狸 |
山塘街的夜景是沿河的红灯笼映衬的,桨声灯影都属于山塘街。由于太累了,所以并无心思登舟流连,也无心等待所有灯笼亮起,伴着斜阳在山塘桥下看山塘河与山塘街,此时的它也不那么喧嚣了,恰是“斟酌桥头花草香,画船载酒醉斜阳。桥边水作鹅黄色,也逐笙歌过半塘”。
![]() |
七里山塘到虎丘 |
叹苏州之千年悠悠古韵,远非走马观花便可得出什么结论的,还有很多很多地方也未能一一欣赏…… 多半寻思有机会再来细品吧!
![]() |
神兽们 |
![]() |
搞笑的乾隆六下江南 |
-
采茝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2-04-20 19:2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