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难忘的经历”
今天改考卷,我们六年级的作文题是《一次难忘的经历》,总分32分,30分作文分加上2分写字分。要求切合主题,突出“难忘”及“经历”这两个词的含义,有一定的描写和感悟,字数,400字。
一时兴起,夹着无聊,竟也有欲望拿来试试手。许久不写命题作文,但凡写东西都成了自己给自己出题,或者干脆写完了提炼个题目按上,命题作文像个老旧古董一样让人兴致阑珊。都说写不好命题作文就等于不会写作,这个观点一直让我颇不服气。但一经尝试,确实如此。
首先,我的记忆里几乎搜不出什么难忘的事件了,所有的难忘都成了一种感觉,具象的事件被无限地抽象化,情节的外套被剥离,仅剩下为数不多的细节,如碎片一样拼贴不起一个完整的东西。我一直觉得自己的记忆有被“强迫”倾向,该记的,如人的外表、常常一溜烟就忘掉,反而一些细节的习惯,小动作,细小的声音,走路或整理头发的姿势,却时时记忆犹新。
接着,“经历”一词,太杂太乱,总是有许多头绪要梳理,但若要层层筛选,又不知道如何抉择。经过的事情多了,反而最后都变成了虚无的回忆,而回忆里又找不到完整的故事,如此循环,我的小半截人生突然像是被掏空了一样,白茫茫一片,竟似什么都不剩下。
也许还有感情吧,最珍视的也是感情,所有的故事最终都逃不出情感的圈套,小学生语文考试做阅读题都要求他们提炼情感,他们感受不出还要挨我这个老师狠狠的批评。其实又怎可责怪他们?人长大了,自然会明白很多东西,包括情感,包括可以不再写命题作文,包括不用再考试,可是到了那时他们也许又会负担不了,觉得包袱太沉太重,想提炼,想解答,想考试,可正确答案已经消失了。答案是一种仰赖,一种依靠,给人安全感。可惜我是这样没有安全感的人。
爱,不敢要,却向往。温暖,得到了,瞬间又要失去。所谓难忘,说白了就是那些不敢触碰的感情,知道一旦沾上会沉溺,会发疯,会毁灭,所以要克制。如果一定要加上一次经历的话,也许会演绎出罗丹或毕加索的女人们的故事?也许可以虚构,编造,胡言乱语,孩子们写作文从来就只知道胡说,作文差的就说自己作文拿过第一名,以博得改卷老师的好感,呵呵。可卡米尔疯了,她绝望的扒在疯人院铁丝网上的苍白手指是真实的。还有那些为毕加索上吊服毒开枪自杀的女人们也是真实的……
在不会写文字的年代里,常常感到自己思维及情感的贫乏;而一旦学会了写文字,便又觉得要写的东西太可怕,太颓靡,以至于下不了笔,下不了手去揭掉那层疤,看自己溃烂的伤口。
可是没有事件,没有情感,没有细节描写的记叙文,改卷老师会评几分?这是个可笑的问题,教育终于和人性一样不得不变成暗箱操作,至于感情,则因为太耀眼的光芒而被驱逐出生活的正确轨道。不及格的作文和绝望的爱情一样能把人扔进希望的冰窖,所以才会有例文,有文选,有人充当老师的角色手把手地教,如我。
但我一直不是个好学生,不肯好好学,好好写作文,所以也不会是个好老师。我无力挽回学生,使他们免予遭受人生的各种折磨,这是他们,我,或我们,共同的苦难,谁也无法改变。
一时兴起,夹着无聊,竟也有欲望拿来试试手。许久不写命题作文,但凡写东西都成了自己给自己出题,或者干脆写完了提炼个题目按上,命题作文像个老旧古董一样让人兴致阑珊。都说写不好命题作文就等于不会写作,这个观点一直让我颇不服气。但一经尝试,确实如此。
首先,我的记忆里几乎搜不出什么难忘的事件了,所有的难忘都成了一种感觉,具象的事件被无限地抽象化,情节的外套被剥离,仅剩下为数不多的细节,如碎片一样拼贴不起一个完整的东西。我一直觉得自己的记忆有被“强迫”倾向,该记的,如人的外表、常常一溜烟就忘掉,反而一些细节的习惯,小动作,细小的声音,走路或整理头发的姿势,却时时记忆犹新。
接着,“经历”一词,太杂太乱,总是有许多头绪要梳理,但若要层层筛选,又不知道如何抉择。经过的事情多了,反而最后都变成了虚无的回忆,而回忆里又找不到完整的故事,如此循环,我的小半截人生突然像是被掏空了一样,白茫茫一片,竟似什么都不剩下。
也许还有感情吧,最珍视的也是感情,所有的故事最终都逃不出情感的圈套,小学生语文考试做阅读题都要求他们提炼情感,他们感受不出还要挨我这个老师狠狠的批评。其实又怎可责怪他们?人长大了,自然会明白很多东西,包括情感,包括可以不再写命题作文,包括不用再考试,可是到了那时他们也许又会负担不了,觉得包袱太沉太重,想提炼,想解答,想考试,可正确答案已经消失了。答案是一种仰赖,一种依靠,给人安全感。可惜我是这样没有安全感的人。
爱,不敢要,却向往。温暖,得到了,瞬间又要失去。所谓难忘,说白了就是那些不敢触碰的感情,知道一旦沾上会沉溺,会发疯,会毁灭,所以要克制。如果一定要加上一次经历的话,也许会演绎出罗丹或毕加索的女人们的故事?也许可以虚构,编造,胡言乱语,孩子们写作文从来就只知道胡说,作文差的就说自己作文拿过第一名,以博得改卷老师的好感,呵呵。可卡米尔疯了,她绝望的扒在疯人院铁丝网上的苍白手指是真实的。还有那些为毕加索上吊服毒开枪自杀的女人们也是真实的……
在不会写文字的年代里,常常感到自己思维及情感的贫乏;而一旦学会了写文字,便又觉得要写的东西太可怕,太颓靡,以至于下不了笔,下不了手去揭掉那层疤,看自己溃烂的伤口。
可是没有事件,没有情感,没有细节描写的记叙文,改卷老师会评几分?这是个可笑的问题,教育终于和人性一样不得不变成暗箱操作,至于感情,则因为太耀眼的光芒而被驱逐出生活的正确轨道。不及格的作文和绝望的爱情一样能把人扔进希望的冰窖,所以才会有例文,有文选,有人充当老师的角色手把手地教,如我。
但我一直不是个好学生,不肯好好学,好好写作文,所以也不会是个好老师。我无力挽回学生,使他们免予遭受人生的各种折磨,这是他们,我,或我们,共同的苦难,谁也无法改变。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