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停车,难!【京师学人.杂志创刊号】
本刊记者:张羲 郭文瑞
7:40,一辆接着一辆的机动车穿梭于京师路,这可忙坏了小南门负责开车单的师傅。此时,一批批学生为了赶时间去上课,只得从前后两车间的隔中穿行。
12:00,下课铃声响起。大批学生拥上立身路,赶去食堂吃饭。高峰时段人行道不够用,只得走在行车道上。无奈行车道两旁停满机动车,学生只好在路中间与自行车抢道。
这样的一幕幕,每天都会在师大的主干道上演,除了拥挤,少不得剐蹭摩擦,汽车被划、行人被撞的事故也屡见不鲜。
师大人多地少已成既定的事实,然而校园停车,为什么这么难?记者对此进行了一番调查。
学校应对停车难,难!
据了解,这些车中最多的是学校及附属单位教职工的私家车,也有学校公车及供给货品用车、住在校内的教职工及家属的私家车、接送附属小学幼儿园学生及进入学校办事的私家车,还有少量学生私家车和单纯把校园当作停车场的外来车辆。
车辆进入校园有两种途径,一种是凭借机动车校门通行证,另一种是领取停车单,在出校门时缴纳停车费。
由于场地紧张,学校采取了一系列限制车流的措施。保卫处办公室门口张贴有官方文件,列出了可在学校办理通行证的车辆资格及收费标准。符合资格者二级单位公车、学校教职工或离退休人员及其配偶等共八类。不同类别收费标准也不同,多在年初集中办理更换,有效期一年。其中,北京师范大学正式教职工、离退休人员及其配偶的机动车办理通行证,仅需交工本费30元,其他类目则分别需要几百至千元。
除办理通行证的车辆外,其余车辆进入校园停车需在入口处领取停车凭条,分段计价收费,15分钟之内2元,依次类推,每小时8元,出租车不收费。由于师大校园内有附属幼儿园与附属小学,接送孩子上下学的车辆也不少,一次收取2元,而并未准许办理出入证。另外,为了缓解交通压力,防止车辆混乱,学校也实行了一些其他政策,如仅开放东门、小南门及家属区的北门供车辆进出,还设立常见的分离带防止车辆进入。
学校在交通高峰期安排临时疏导,利用收费的经济杠杆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早前曾经存在的,校内通行车流“蹭”停车位的问题。东门及小南门的工作人员表示,进出车辆大部分都是有通行证的。记者从保卫处了解到,每年办理出入证的车辆有三千多辆,并有不断上升的趋势。当问到有何限制措施时,相关主管丁老师无奈地笑道:“这不是北京都限号了吗?学校能有什么办法,也不能不让老师买车、开车上班,也不能不让送货的或者公用车进出吧。”上下学的时间也是无证车辆进出的高峰期,在通行量最大的东门,工作人员每小时大概要开七十张停车凭条。由此可见,尽管采取了一定的限制措施,校内车辆的数目依然非常大。
车辆与停车位的较量
与大量的校内车辆相比,校内现有车位却非常有限的。新主楼下新修建的地下双层停车场与16楼前的地下停车场共有近400个车位,限教职工使用,而在校园其他地方并没有专用停车场。除明确规定京师广场以及京师路从小南门到科技楼这一段道路两侧不能停车外,各处均规划了一定车位。尽管如此,这些零零散散的车位加在一起与三千的需求量远不成比例。因此,面对违规停车的现象,虽然有相关人员负责,但车主不在,也无从下手,只能在车上张贴“此处禁止停车”的贴纸。“尤其是高峰时段,违规停车是不能避免的,只能让他们不要逗留太长时间。”管理人员如是说。
除场地不足的限制外,停在路边的车辆也很容易因无任何保护设施而受损。上学期末,中北楼后的一张大型喷绘随风飞舞,擦伤了停在附近的一辆车,愤怒的车主扯下喷绘,与悬挂喷绘的学生产生纠纷。从保卫处得知,不论是凭证停车还是凭票停车,学校对车辆的划伤损坏均不负责。偌大校园,若车位不集中,资金、人力的限制也不可能让管理方进行有效管理。何况,立身路上大量停靠的车本身就与学生通行、活动有所冲突,两边由不同部门负责,很难彻底沟通解决。
头脑风暴:
如何应对校园交通和停车问题?
社会上面对交通混乱、停车难,常见的解决办法有车辆限号出行,鼓励乘坐公共交通出行等。而校园交通及停车管理的难处在于,车主多为学校教职工,有车一族多,对时间要求高,城市交通现状又不理想。要求一位早上有课的老师从很远的住处乘坐一个多小时甚至更久的公共交通赶来为学生上课是不合理的,寸土寸金的师大地段也很难在校内或者学校附近修建更大的停车场。对此,记者进行了一番头脑风暴式的联想。
实行班车制度,对居住在校外的老师进行住址统计,规划合理的班车路线、班车停靠点与班车时间。但考虑到高校老师上班时间自由度较大,福利分房减少后居住得也较为分散,班车利用率较低成本高,北京化工大学早在09年就取消了往来于小区和学校之间的教师班车。是否可以考虑与学院路其他学校如北京邮电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电影学院等学校联合运营班车?这样既可以提高使用效率,又能减少校园私家车数量,也为不开车的教师提供便利。
除此之外,应对交通混乱,校内停车管理部门可以对校园停靠车辆进行分类管理。这些车辆大致分为三类,一类是车主为住在校外的学校老师,这种车多白天在学校停,放学后会离开校园;一类是车主是在校外工作的老师家属,这种车正好与前者相反;第三类是车主为学校后勤及相关机构出入车辆,经常出入校园,但在校内停放时间不长。在对车辆进行分类的基础上,分发不同类型的出入证,规划不同的停车区域,进行分类管理。其实这一点校方已经做了尝试,大西门只出不进,保证交通畅通。同时,人流量大、活动较多的道路,如立身路等,可选择道路单侧停车或如教学区一样限制停车,将车位转移到较为空旷的路段,以减少车辆划伤、安全事故,也减轻了交通拥堵的状况。
除了从实际出发,天马行空的设想也未尝不可。车辆越来越多是大势所趋,地价只增不减,因而停车场设计越来越为重要。较为传统的方式是“向地下去”,并有越来越深的趋势,三层的地下停车场已屡见不鲜;还有半地下停车场,有点像西南少数民族民居,底层为开阔的停车场,通风透气防潮,再加上绿化装饰,其本质与思路与地下停车场无异。较为新颖的停车场是“往天上去”,兴建立体停车库。立体车库对技术、资金、质量的要求很高,在“空中”密集的车辆也许会引发心理障碍,但也许的确是科技改变世界的一个好例子。立体车库具体讲来有多种技术方式,比如升降横移式、垂直循环式、简易升降式、卷道堆垛式等,国内也有不少公司已经开始生产,最抢眼的立体车库据说在美国有十几层。对于“脚踏实地”的人来说,看看这样的立体车库引发一下美好的幻想也不错,也许就激发了一些灵感彻底解决了停车难的问题。
![]() |
7:40,一辆接着一辆的机动车穿梭于京师路,这可忙坏了小南门负责开车单的师傅。此时,一批批学生为了赶时间去上课,只得从前后两车间的隔中穿行。
12:00,下课铃声响起。大批学生拥上立身路,赶去食堂吃饭。高峰时段人行道不够用,只得走在行车道上。无奈行车道两旁停满机动车,学生只好在路中间与自行车抢道。
这样的一幕幕,每天都会在师大的主干道上演,除了拥挤,少不得剐蹭摩擦,汽车被划、行人被撞的事故也屡见不鲜。
师大人多地少已成既定的事实,然而校园停车,为什么这么难?记者对此进行了一番调查。
学校应对停车难,难!
据了解,这些车中最多的是学校及附属单位教职工的私家车,也有学校公车及供给货品用车、住在校内的教职工及家属的私家车、接送附属小学幼儿园学生及进入学校办事的私家车,还有少量学生私家车和单纯把校园当作停车场的外来车辆。
车辆进入校园有两种途径,一种是凭借机动车校门通行证,另一种是领取停车单,在出校门时缴纳停车费。
由于场地紧张,学校采取了一系列限制车流的措施。保卫处办公室门口张贴有官方文件,列出了可在学校办理通行证的车辆资格及收费标准。符合资格者二级单位公车、学校教职工或离退休人员及其配偶等共八类。不同类别收费标准也不同,多在年初集中办理更换,有效期一年。其中,北京师范大学正式教职工、离退休人员及其配偶的机动车办理通行证,仅需交工本费30元,其他类目则分别需要几百至千元。
除办理通行证的车辆外,其余车辆进入校园停车需在入口处领取停车凭条,分段计价收费,15分钟之内2元,依次类推,每小时8元,出租车不收费。由于师大校园内有附属幼儿园与附属小学,接送孩子上下学的车辆也不少,一次收取2元,而并未准许办理出入证。另外,为了缓解交通压力,防止车辆混乱,学校也实行了一些其他政策,如仅开放东门、小南门及家属区的北门供车辆进出,还设立常见的分离带防止车辆进入。
学校在交通高峰期安排临时疏导,利用收费的经济杠杆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早前曾经存在的,校内通行车流“蹭”停车位的问题。东门及小南门的工作人员表示,进出车辆大部分都是有通行证的。记者从保卫处了解到,每年办理出入证的车辆有三千多辆,并有不断上升的趋势。当问到有何限制措施时,相关主管丁老师无奈地笑道:“这不是北京都限号了吗?学校能有什么办法,也不能不让老师买车、开车上班,也不能不让送货的或者公用车进出吧。”上下学的时间也是无证车辆进出的高峰期,在通行量最大的东门,工作人员每小时大概要开七十张停车凭条。由此可见,尽管采取了一定的限制措施,校内车辆的数目依然非常大。
车辆与停车位的较量
与大量的校内车辆相比,校内现有车位却非常有限的。新主楼下新修建的地下双层停车场与16楼前的地下停车场共有近400个车位,限教职工使用,而在校园其他地方并没有专用停车场。除明确规定京师广场以及京师路从小南门到科技楼这一段道路两侧不能停车外,各处均规划了一定车位。尽管如此,这些零零散散的车位加在一起与三千的需求量远不成比例。因此,面对违规停车的现象,虽然有相关人员负责,但车主不在,也无从下手,只能在车上张贴“此处禁止停车”的贴纸。“尤其是高峰时段,违规停车是不能避免的,只能让他们不要逗留太长时间。”管理人员如是说。
除场地不足的限制外,停在路边的车辆也很容易因无任何保护设施而受损。上学期末,中北楼后的一张大型喷绘随风飞舞,擦伤了停在附近的一辆车,愤怒的车主扯下喷绘,与悬挂喷绘的学生产生纠纷。从保卫处得知,不论是凭证停车还是凭票停车,学校对车辆的划伤损坏均不负责。偌大校园,若车位不集中,资金、人力的限制也不可能让管理方进行有效管理。何况,立身路上大量停靠的车本身就与学生通行、活动有所冲突,两边由不同部门负责,很难彻底沟通解决。
![]() |
头脑风暴:
如何应对校园交通和停车问题?
社会上面对交通混乱、停车难,常见的解决办法有车辆限号出行,鼓励乘坐公共交通出行等。而校园交通及停车管理的难处在于,车主多为学校教职工,有车一族多,对时间要求高,城市交通现状又不理想。要求一位早上有课的老师从很远的住处乘坐一个多小时甚至更久的公共交通赶来为学生上课是不合理的,寸土寸金的师大地段也很难在校内或者学校附近修建更大的停车场。对此,记者进行了一番头脑风暴式的联想。
实行班车制度,对居住在校外的老师进行住址统计,规划合理的班车路线、班车停靠点与班车时间。但考虑到高校老师上班时间自由度较大,福利分房减少后居住得也较为分散,班车利用率较低成本高,北京化工大学早在09年就取消了往来于小区和学校之间的教师班车。是否可以考虑与学院路其他学校如北京邮电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电影学院等学校联合运营班车?这样既可以提高使用效率,又能减少校园私家车数量,也为不开车的教师提供便利。
除此之外,应对交通混乱,校内停车管理部门可以对校园停靠车辆进行分类管理。这些车辆大致分为三类,一类是车主为住在校外的学校老师,这种车多白天在学校停,放学后会离开校园;一类是车主是在校外工作的老师家属,这种车正好与前者相反;第三类是车主为学校后勤及相关机构出入车辆,经常出入校园,但在校内停放时间不长。在对车辆进行分类的基础上,分发不同类型的出入证,规划不同的停车区域,进行分类管理。其实这一点校方已经做了尝试,大西门只出不进,保证交通畅通。同时,人流量大、活动较多的道路,如立身路等,可选择道路单侧停车或如教学区一样限制停车,将车位转移到较为空旷的路段,以减少车辆划伤、安全事故,也减轻了交通拥堵的状况。
除了从实际出发,天马行空的设想也未尝不可。车辆越来越多是大势所趋,地价只增不减,因而停车场设计越来越为重要。较为传统的方式是“向地下去”,并有越来越深的趋势,三层的地下停车场已屡见不鲜;还有半地下停车场,有点像西南少数民族民居,底层为开阔的停车场,通风透气防潮,再加上绿化装饰,其本质与思路与地下停车场无异。较为新颖的停车场是“往天上去”,兴建立体停车库。立体车库对技术、资金、质量的要求很高,在“空中”密集的车辆也许会引发心理障碍,但也许的确是科技改变世界的一个好例子。立体车库具体讲来有多种技术方式,比如升降横移式、垂直循环式、简易升降式、卷道堆垛式等,国内也有不少公司已经开始生产,最抢眼的立体车库据说在美国有十几层。对于“脚踏实地”的人来说,看看这样的立体车库引发一下美好的幻想也不错,也许就激发了一些灵感彻底解决了停车难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