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粹”不等于活化石【京师学人.杂志创刊号】
本刊记者:吴桐
京剧社的默默无闻折射出的是当今时代传统文化的没落,是年轻人的不解甚至抵触。然而,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样的尴尬局面?是京剧自身的特点,年轻一代的审美变化,抑或是社会环境的影响?单纯把原因归咎于其中任何一点,都未免偏颇。
京剧起源于清朝乾隆年间,到同治、光绪时期走向兴盛,并最终在民国达到顶峰,而此后却以惊人的速度急转直下,直到近些年来变得不温不火,偏安于边缘化的位置。这整个过程,是京剧由大众文化变成小众文化的过程,同时也是传统文化由主流走向“异类”的过程。
根究其原因,还是要回到文化层面。
就京剧这一剧种自身而言,其文本基础和文化内涵都与现代年轻人的习惯和思维存在隔阂。百年前通行的文言剧本,相对于 现在的标准文学语言来说,不论是其唱词还是念白,都较为晦涩难懂。而崇尚忠孝节义的道德标准,以帝王将相、才子佳人为主要剧目内容,反映出京剧的创作建立在传统儒家伦理之上。然而,民国以来对这种伦理观念的批判和新中国成立后新的意识形态的建立,都使文化创作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文化的断层投射到个人心理上,结果就是产生强烈的抵触感。在新文化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年轻人往往难以接受这些古董似的思想,认为这些故事不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潮流,不加思考地将其拒之门外。
除了剧种自身特征,京剧在发展过程中的变化,也与大众渐行渐远。原本多样化的表演形式逐渐退出了历史,只剩下剧场演出,给年轻人造成了"殿堂艺术"的错觉。更加现实的是,当下的专业京剧表演团体不再采取盈亏自负的经营方式,而是由国家扶持,演出单位无需考虑利益问题,也不在乎演出效果和观众的经济承担能力,京剧演出票价之高,已经远远超出普通学生所能承受的范围,直接阻断了年轻人近距离接触京剧艺术的通道。
当代文化的多元化更对京剧造成了极大冲击。京剧产生之初,人们的娱乐方式种类有限,京剧因其自身的独特魅力,成为了这些表演形式中最受欢迎的一种。随着传媒的发展,更加丰富多样的娱乐形式进入人们的生活,人们有了更加广阔的选择空间,有了更加刺激的感官体验,没有必要继续死守这种艺术。
种种内外因素使京剧由当年的大众文化变成了小众文化,事实并不算"曲高"的京剧开始"和寡",也逐渐淡出了年轻人的视线。不可否认的是,此乃社会发展的趋势,也并非人力所能扭转。但是,这也并不意味着京剧会就此消亡,而是在提醒我们应该做出更多努力来保护、传承这样一种创造过无数辉煌的艺术。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文化重视程度的提高,境况不佳的京剧又一次进入了人们的视线。文化部门似乎突然想起这是一种传统艺术,是一种需要保护和传承的艺术,是一种需要在创新中增强生命力的艺术。于是新编戏层出不穷,布景变了、道具变了、服装变了、伴奏变了,活马也上了舞台了,甚至连唱腔都变了。编导们会说,这种创新是为了顺应时代的潮流,是为了吸引年轻一代的观众,但年轻一代的观众们就算再外行都看得出来,这些新编戏,已经不能算是京剧了。这样的创新,是能挽救京剧于困境之中,还是反而把它进一步推向不复深渊?问题的答案已然不言自明。
那么到底应该如何让年轻人走近京剧?把这一问题放在大学校园中来说,就是学生京剧社团应该怎样定位自己?又应该为传播京剧文化做出怎样的努力?
一直致力于推进京剧在年轻人中传播,同时担任北京青春国粹联盟负责人之一的谢岩认为,现在的学生京剧社团,更应该注重发挥自身的能力,扩大京剧文化在校园中的影响力,而不是一味训练,脱离大众。可以通过公开课、讲座、体验或相关文化展示的方式,吸引更多不懂京剧的同学来接触京剧、了解知识。
在之前的调查中,几乎所有人都表示,非常希望在校内看到京剧社的演出或活动。这恰恰说明,年轻人并非不喜欢京剧,而是缺少一个能够近距离地、亲自体验京剧文化的窗口。这或许也为京剧社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方向:不再拘泥于专业类表演团体,而是向兴趣类社团逐渐转型,抱有自身专业性的基础上,通过对京剧文化的推广来扩大自身的影响力,也为京剧在大学生中的传播献出应有的力量。
![]() |
京剧社的默默无闻折射出的是当今时代传统文化的没落,是年轻人的不解甚至抵触。然而,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样的尴尬局面?是京剧自身的特点,年轻一代的审美变化,抑或是社会环境的影响?单纯把原因归咎于其中任何一点,都未免偏颇。
京剧起源于清朝乾隆年间,到同治、光绪时期走向兴盛,并最终在民国达到顶峰,而此后却以惊人的速度急转直下,直到近些年来变得不温不火,偏安于边缘化的位置。这整个过程,是京剧由大众文化变成小众文化的过程,同时也是传统文化由主流走向“异类”的过程。
根究其原因,还是要回到文化层面。
就京剧这一剧种自身而言,其文本基础和文化内涵都与现代年轻人的习惯和思维存在隔阂。百年前通行的文言剧本,相对于 现在的标准文学语言来说,不论是其唱词还是念白,都较为晦涩难懂。而崇尚忠孝节义的道德标准,以帝王将相、才子佳人为主要剧目内容,反映出京剧的创作建立在传统儒家伦理之上。然而,民国以来对这种伦理观念的批判和新中国成立后新的意识形态的建立,都使文化创作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文化的断层投射到个人心理上,结果就是产生强烈的抵触感。在新文化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年轻人往往难以接受这些古董似的思想,认为这些故事不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潮流,不加思考地将其拒之门外。
除了剧种自身特征,京剧在发展过程中的变化,也与大众渐行渐远。原本多样化的表演形式逐渐退出了历史,只剩下剧场演出,给年轻人造成了"殿堂艺术"的错觉。更加现实的是,当下的专业京剧表演团体不再采取盈亏自负的经营方式,而是由国家扶持,演出单位无需考虑利益问题,也不在乎演出效果和观众的经济承担能力,京剧演出票价之高,已经远远超出普通学生所能承受的范围,直接阻断了年轻人近距离接触京剧艺术的通道。
当代文化的多元化更对京剧造成了极大冲击。京剧产生之初,人们的娱乐方式种类有限,京剧因其自身的独特魅力,成为了这些表演形式中最受欢迎的一种。随着传媒的发展,更加丰富多样的娱乐形式进入人们的生活,人们有了更加广阔的选择空间,有了更加刺激的感官体验,没有必要继续死守这种艺术。
种种内外因素使京剧由当年的大众文化变成了小众文化,事实并不算"曲高"的京剧开始"和寡",也逐渐淡出了年轻人的视线。不可否认的是,此乃社会发展的趋势,也并非人力所能扭转。但是,这也并不意味着京剧会就此消亡,而是在提醒我们应该做出更多努力来保护、传承这样一种创造过无数辉煌的艺术。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文化重视程度的提高,境况不佳的京剧又一次进入了人们的视线。文化部门似乎突然想起这是一种传统艺术,是一种需要保护和传承的艺术,是一种需要在创新中增强生命力的艺术。于是新编戏层出不穷,布景变了、道具变了、服装变了、伴奏变了,活马也上了舞台了,甚至连唱腔都变了。编导们会说,这种创新是为了顺应时代的潮流,是为了吸引年轻一代的观众,但年轻一代的观众们就算再外行都看得出来,这些新编戏,已经不能算是京剧了。这样的创新,是能挽救京剧于困境之中,还是反而把它进一步推向不复深渊?问题的答案已然不言自明。
那么到底应该如何让年轻人走近京剧?把这一问题放在大学校园中来说,就是学生京剧社团应该怎样定位自己?又应该为传播京剧文化做出怎样的努力?
一直致力于推进京剧在年轻人中传播,同时担任北京青春国粹联盟负责人之一的谢岩认为,现在的学生京剧社团,更应该注重发挥自身的能力,扩大京剧文化在校园中的影响力,而不是一味训练,脱离大众。可以通过公开课、讲座、体验或相关文化展示的方式,吸引更多不懂京剧的同学来接触京剧、了解知识。
在之前的调查中,几乎所有人都表示,非常希望在校内看到京剧社的演出或活动。这恰恰说明,年轻人并非不喜欢京剧,而是缺少一个能够近距离地、亲自体验京剧文化的窗口。这或许也为京剧社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方向:不再拘泥于专业类表演团体,而是向兴趣类社团逐渐转型,抱有自身专业性的基础上,通过对京剧文化的推广来扩大自身的影响力,也为京剧在大学生中的传播献出应有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