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华建筑艺术公园随感
白岩松一期“新闻1+1”,一下子把金华建筑艺术公园推到了业界的风口浪尖。其实这种事情早已不是新闻,在这个行业时间并不长,可是那种轰轰烈烈的大兴土木,最终沉寂下去渺无声息的工程,没有经历过至少也听说过。唯一不同的只是,这个由AYY牵头修建的公园包含了诸位被认为能力卓越的建筑师的作品,所以触碰到了建筑界人士们的敏感线。
因为金华离义乌并不远,几年前就和饺子、夜月去过。公园极其偏僻,没有公共交通抵达,打的都走了很久。当时周边全是农村,也没什么人气。公园也就在江边荒废,一任诸位建筑师的作品风吹雨打去。记得是豆浆爷爷设计的作品叫“公厕”,结果是几乎每一个作品都是路人的公厕。
也许,把这样一种实验性、前瞻性的设计作品,与眼下大体量,多数量,出自各大设计公司与设计院的城市建筑相比,没有太多共同点。但透过这个公园的废弃,仍然让我想自不量力地思考一些早已有的困惑。
在公司里面,不少机会去接触到城市综合体项目,看着一个个大型项目在手下经过,动辄上十万方;出去调研,看着一个又一个被断定为或成功或失败的项目,人气显然是评价的一个重要指标。有时候一些商业的冷清,被归咎于设计太差,而人丁兴旺,则是设计师妙手生花。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金华建筑公园显然是一个极其失败的项目。可是看着设计师,看着作品,你能感受到那种设计师力图去营造的建筑空间。可是这样的建筑空间并没有被市民们蜂拥而来的崇拜,在这里,心中充斥的是不被认同的无力感。这种无力感,同样为各位建筑师所熟悉,在自己的设计被毫无道理地否决时,一样。
于是愤怒,于是有人清高,于是有人犬儒。
有时候想,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还是一个正在发展的国家,每个政府都在拼力打造自己的政绩,每个开发商都在奋力构筑自己的商业王国,如果绘制整个国家的资本流向图,该是怎样的汹涌澎湃。相对而言,小小建筑师只是大潮面前的沙粒而已吧,每一轮潮水都是沧海桑田,有什么原因认为自己可以改变这个世界。
可是随波逐流虽然被很多人无奈地接受为现实,却仍有人固执地不认同。那么,建筑学毕竟不是物理学,可以任由sheldon不通世故地驰骋,我们用什么来抵抗资本的肆意?建筑师的专业素养?这个世界接受的是有钱人的审美观,他们只有在遇到麻烦的时候才会想起让“万能”的建筑师解决一切不可能的问题;出色的忽悠能力?让大多数建筑师去忽悠在商场搏命的企业家们无异于以卵击石;传统文化?开什么玩笑,连古城墙古建筑都肆意毁坏的今天,哪里还有传统文化的立足之地,更何况有几个建筑师身上还能沾染“传统”的寸缕?高新技术?用刀剑斧头没能制止的战争,用大炮导弹就能制止?工业化造成的问题,数字化就可以解决?
阿尔伯蒂认为美的建筑可以让敌人放弃攻占的打算,柯布他们则英雄主义地认为建筑可以改造社会,事实证明在今天这一切都只是一种幻想。利用自古以来的建筑学本体理论来征服圈外人全无可能,以至于在实用主义功利主义影响下,圈内都慢慢地越来越少有人相信这些,所剩下的只是那毫无用处的职业自豪感。其实,建筑学的本体理论是什么?建筑学是否具有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自主性都仍然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
也许,资本运作已经成为这个社会唯一的运行方式,我们必须依赖它才能得到生存,Everything is business。那么怎么办,广泛地引入策划公司?或者每个建筑师都要学习建筑策划?甚或,把经济学、金融学纳入建筑学必学课程范畴?在中国,很多项目并不追逐商业利润,而追求一种政治利润,或者在某种商业行为的掩护下成为贪污的手段,那还要建筑师去学习官场厚黑?
回到建筑艺术公园,在这个前期规划和后期实施完全不靠谱的项目里,就像是在一个注定没有观众的剧场演出,登场演员的实力其实无关紧要。如果有机会唱这样一台戏,会怎么做?自娱自乐地对着空白场地自我陶醉?高声咏唱以期引来门外过路的人群?还是敷衍塞责地比划两下聊尽人事?
回到现实工作中,中国庞大的人口,以及数千年承受下来的超强适应力,足以塞满大量并不出色甚至很差的空间,那么面对这样一个注定场场爆满的剧场,作为演员,仍然可以再问一遍这些问题:自娱自乐地对着空白场地自我陶醉?高声咏唱以期引来漠然人群的喝彩?还是敷衍塞责地比划两下聊尽人事?
没有答案,这远远超出了我的思考能力之外,即使现有这些文字,也足以耗费我并不发达的大脑,难以为继了。临表涕零,不知所云。
因为金华离义乌并不远,几年前就和饺子、夜月去过。公园极其偏僻,没有公共交通抵达,打的都走了很久。当时周边全是农村,也没什么人气。公园也就在江边荒废,一任诸位建筑师的作品风吹雨打去。记得是豆浆爷爷设计的作品叫“公厕”,结果是几乎每一个作品都是路人的公厕。
也许,把这样一种实验性、前瞻性的设计作品,与眼下大体量,多数量,出自各大设计公司与设计院的城市建筑相比,没有太多共同点。但透过这个公园的废弃,仍然让我想自不量力地思考一些早已有的困惑。
在公司里面,不少机会去接触到城市综合体项目,看着一个个大型项目在手下经过,动辄上十万方;出去调研,看着一个又一个被断定为或成功或失败的项目,人气显然是评价的一个重要指标。有时候一些商业的冷清,被归咎于设计太差,而人丁兴旺,则是设计师妙手生花。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金华建筑公园显然是一个极其失败的项目。可是看着设计师,看着作品,你能感受到那种设计师力图去营造的建筑空间。可是这样的建筑空间并没有被市民们蜂拥而来的崇拜,在这里,心中充斥的是不被认同的无力感。这种无力感,同样为各位建筑师所熟悉,在自己的设计被毫无道理地否决时,一样。
于是愤怒,于是有人清高,于是有人犬儒。
有时候想,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还是一个正在发展的国家,每个政府都在拼力打造自己的政绩,每个开发商都在奋力构筑自己的商业王国,如果绘制整个国家的资本流向图,该是怎样的汹涌澎湃。相对而言,小小建筑师只是大潮面前的沙粒而已吧,每一轮潮水都是沧海桑田,有什么原因认为自己可以改变这个世界。
可是随波逐流虽然被很多人无奈地接受为现实,却仍有人固执地不认同。那么,建筑学毕竟不是物理学,可以任由sheldon不通世故地驰骋,我们用什么来抵抗资本的肆意?建筑师的专业素养?这个世界接受的是有钱人的审美观,他们只有在遇到麻烦的时候才会想起让“万能”的建筑师解决一切不可能的问题;出色的忽悠能力?让大多数建筑师去忽悠在商场搏命的企业家们无异于以卵击石;传统文化?开什么玩笑,连古城墙古建筑都肆意毁坏的今天,哪里还有传统文化的立足之地,更何况有几个建筑师身上还能沾染“传统”的寸缕?高新技术?用刀剑斧头没能制止的战争,用大炮导弹就能制止?工业化造成的问题,数字化就可以解决?
阿尔伯蒂认为美的建筑可以让敌人放弃攻占的打算,柯布他们则英雄主义地认为建筑可以改造社会,事实证明在今天这一切都只是一种幻想。利用自古以来的建筑学本体理论来征服圈外人全无可能,以至于在实用主义功利主义影响下,圈内都慢慢地越来越少有人相信这些,所剩下的只是那毫无用处的职业自豪感。其实,建筑学的本体理论是什么?建筑学是否具有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自主性都仍然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
也许,资本运作已经成为这个社会唯一的运行方式,我们必须依赖它才能得到生存,Everything is business。那么怎么办,广泛地引入策划公司?或者每个建筑师都要学习建筑策划?甚或,把经济学、金融学纳入建筑学必学课程范畴?在中国,很多项目并不追逐商业利润,而追求一种政治利润,或者在某种商业行为的掩护下成为贪污的手段,那还要建筑师去学习官场厚黑?
回到建筑艺术公园,在这个前期规划和后期实施完全不靠谱的项目里,就像是在一个注定没有观众的剧场演出,登场演员的实力其实无关紧要。如果有机会唱这样一台戏,会怎么做?自娱自乐地对着空白场地自我陶醉?高声咏唱以期引来门外过路的人群?还是敷衍塞责地比划两下聊尽人事?
回到现实工作中,中国庞大的人口,以及数千年承受下来的超强适应力,足以塞满大量并不出色甚至很差的空间,那么面对这样一个注定场场爆满的剧场,作为演员,仍然可以再问一遍这些问题:自娱自乐地对着空白场地自我陶醉?高声咏唱以期引来漠然人群的喝彩?还是敷衍塞责地比划两下聊尽人事?
没有答案,这远远超出了我的思考能力之外,即使现有这些文字,也足以耗费我并不发达的大脑,难以为继了。临表涕零,不知所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