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惑时就记一个梦
我做的梦总是特别的怪,且睡眠愈是不适,做的梦就愈发的怪。
夏日午睡经常让我的大脑缺氧,催生无数脸孔的梦魇。而梦魇俗称鬼压床,是不讨喜的东西。但执意午睡的我,已然和梦魇成了老相识,它来找我,我知道它不会久留,便不慌不忙,既不让它拖着坠,也不瞎挣扎(反正无法动弹),并选择用仅存的意识,而不是没尚未接上主机的身体,去抗争。好不容易赶跑它了,我也就醒了,大汗淋漓。
今天中午照例做了一个怪梦,一如往常。我醒来揉揉眼睛,睫毛黏黏湿湿的。缓过思绪来,我回想起那个梦,掰着手指头,不禁倒吸一口气------那竟是坑爹的三重梦境。
多重梦境竟不是悖论!
这多么有科研价值啊,我决定把这个依稀的梦给记下来,仅仅是记录,不追求释梦。
第三层梦境:
意识深潜入海后,开始蒙太奇,凝结萦绕成一个模糊的梦。我感觉到某处有一个孩子,3、4岁的摸样,蜷在一个温暖静谧的角落。一个角落,却是个空旷无垠,孤寂无声的空间;恍若生命的河床上、母亲的子宫内,万物归一,不分彼此。孩子被暖黄色,使人安宁的氤氲环绕,却很贪婪,也很彷徨,仿佛依然等候着一个切实的拥抱。
而这时在梦中的我,倒也隐约自知是在梦中,朦胧暧昧,不真切的梦中。
第二层梦境:
然后我初次梦醒,是再自然不过的梦醒。我判定自己就在房间内,不在别处,不在学校的硬板床上,不禁片刻窃喜。但马上开始感觉不对劲了,我莫明地感到右手边空落落的,疑惑那儿本该有个谁,倚靠柔软床头,呈安详姿态端坐。但是没有,或者说,找不到。我因此觉得失落,愠怒,迷茫,并开始慌乱,人在梦中因为特别无助,往往更容易陷入慌乱。梦还不是梦魇,我跟梦比梦魇更为熟络,但梦反而更难应对,因为梦难自知,何况这已经是二层梦境了,我不由得深信自己身处现实。奇怪的是,我哪怕慌乱却不试图逃脱,我依旧安躺,直到一只手轻轻覆上了我的额头。
第一层梦境:
一只手轻轻覆上了我的额头,我分明感到了掌心、手指、指纹细腻温柔的触感,这安抚了我的慌乱,于是我缓缓地睁开双眼,第二次从梦中醒来。我望向右手边,果真看见一个再熟悉不过的女人,一如二层梦境中的安详姿态-------她就是我的妈妈(我们亦师亦友,无鸿沟无界限,她从来都是“妈妈”而非“母亲”)。我们相视而笑,一如往常地攀谈,探讨,诉说与反驳。梦里出现过“时间”维度,但是片刻就消失。哪怕窗外斗转星移,日月交替,乃至四季变更,我们都视以为常,仿佛日月星辰世间万物皆为饰物。虽然交流内容很模糊(或许根本就没有太多内容),但总免不了相逢与离别。失去了时间的概念后又过了一些“时间”,静默就替代了言语,我们平静坦然,任由日月星辰在我们之间嗖嗖打转,而我们默默老去。漠然的两人看着梦中的场景一点一点发黄破旧却无意补救挽留,终于妈妈开口说她口渴了,想到房间外面去泡一壶茶。霎时间,我居然孩子气起来,一种惘然若失的感觉占据了心头,我又一次陷入了慌乱。自然紧紧地挽着她的手,不愿意让她出去。妈妈却微笑着说:"那让我抱抱你吧。",然后便俯下身来,展开双臂温柔地将我环绕。明明是充满爱意的拥抱,可是我心中的慌乱和安宁却纠缠在一起,仿佛它们自古以来就已共存。结果就在这本不悲伤的情景下,我竟然感到了莫大的悲伤,还不可自遏地流下泪来。这让我哪怕在梦中也不禁觉得好笑,但眼泪依然一层一层地泛过眼睑,顺着眼角,沿着脸颊滑进我的耳朵里,散开在枕头上。
不知是泪水入耳的不适,还是内心深处的意愿驱使,我还没梦到妈妈推开房门,便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梦醒了。
我突破了三重梦境,双眼是湿润的,还布满血丝,它们滴溜溜地转,却寻找不到妈妈的身影。我这才想起今天是周末,妈妈正在外边不亦乐乎地搓着麻将呢,于是傻乎乎地笑了。除此之外,房内一切与梦中无异,大量的木质装潢使人舒适宁静,院子里的鸟鸣声枝叶声带来几分惬意。风吹的时候,古典的窗帘被拂起,房间内渗入了初夏正午的阳光,变得剔透起来,泛着醉人的玛瑙色。都怪梦魇没来找我,恍惚间我居然有些分不清这究竟是现实,还是又一层梦境了。
弗洛伊德在《梦的解析》里说过, 梦是人“愿望的满足”。 梦是一个人与自己内心的真实对话,是自己向自己学习的过程,是另外一次与自己息息相关的人生。在隐秘的梦境所看见、所 感觉 到的一切,呼吸、眼泪、 痛苦 以及欢乐,都并不是没有意义的。
好吧,不知扯到哪里去了。
出于天性凉薄又漠然,这是我多年来第一次写日志,非但没有倾诉到自己的丝毫情感,而且是这么无厘头且奇幻的文章,真是尴尬。但我想既然《穆赫兰道》之流都有着存在的意义,那么我的梦亦然。
夏日午睡经常让我的大脑缺氧,催生无数脸孔的梦魇。而梦魇俗称鬼压床,是不讨喜的东西。但执意午睡的我,已然和梦魇成了老相识,它来找我,我知道它不会久留,便不慌不忙,既不让它拖着坠,也不瞎挣扎(反正无法动弹),并选择用仅存的意识,而不是没尚未接上主机的身体,去抗争。好不容易赶跑它了,我也就醒了,大汗淋漓。
今天中午照例做了一个怪梦,一如往常。我醒来揉揉眼睛,睫毛黏黏湿湿的。缓过思绪来,我回想起那个梦,掰着手指头,不禁倒吸一口气------那竟是坑爹的三重梦境。
多重梦境竟不是悖论!
这多么有科研价值啊,我决定把这个依稀的梦给记下来,仅仅是记录,不追求释梦。
第三层梦境:
意识深潜入海后,开始蒙太奇,凝结萦绕成一个模糊的梦。我感觉到某处有一个孩子,3、4岁的摸样,蜷在一个温暖静谧的角落。一个角落,却是个空旷无垠,孤寂无声的空间;恍若生命的河床上、母亲的子宫内,万物归一,不分彼此。孩子被暖黄色,使人安宁的氤氲环绕,却很贪婪,也很彷徨,仿佛依然等候着一个切实的拥抱。
而这时在梦中的我,倒也隐约自知是在梦中,朦胧暧昧,不真切的梦中。
第二层梦境:
然后我初次梦醒,是再自然不过的梦醒。我判定自己就在房间内,不在别处,不在学校的硬板床上,不禁片刻窃喜。但马上开始感觉不对劲了,我莫明地感到右手边空落落的,疑惑那儿本该有个谁,倚靠柔软床头,呈安详姿态端坐。但是没有,或者说,找不到。我因此觉得失落,愠怒,迷茫,并开始慌乱,人在梦中因为特别无助,往往更容易陷入慌乱。梦还不是梦魇,我跟梦比梦魇更为熟络,但梦反而更难应对,因为梦难自知,何况这已经是二层梦境了,我不由得深信自己身处现实。奇怪的是,我哪怕慌乱却不试图逃脱,我依旧安躺,直到一只手轻轻覆上了我的额头。
第一层梦境:
一只手轻轻覆上了我的额头,我分明感到了掌心、手指、指纹细腻温柔的触感,这安抚了我的慌乱,于是我缓缓地睁开双眼,第二次从梦中醒来。我望向右手边,果真看见一个再熟悉不过的女人,一如二层梦境中的安详姿态-------她就是我的妈妈(我们亦师亦友,无鸿沟无界限,她从来都是“妈妈”而非“母亲”)。我们相视而笑,一如往常地攀谈,探讨,诉说与反驳。梦里出现过“时间”维度,但是片刻就消失。哪怕窗外斗转星移,日月交替,乃至四季变更,我们都视以为常,仿佛日月星辰世间万物皆为饰物。虽然交流内容很模糊(或许根本就没有太多内容),但总免不了相逢与离别。失去了时间的概念后又过了一些“时间”,静默就替代了言语,我们平静坦然,任由日月星辰在我们之间嗖嗖打转,而我们默默老去。漠然的两人看着梦中的场景一点一点发黄破旧却无意补救挽留,终于妈妈开口说她口渴了,想到房间外面去泡一壶茶。霎时间,我居然孩子气起来,一种惘然若失的感觉占据了心头,我又一次陷入了慌乱。自然紧紧地挽着她的手,不愿意让她出去。妈妈却微笑着说:"那让我抱抱你吧。",然后便俯下身来,展开双臂温柔地将我环绕。明明是充满爱意的拥抱,可是我心中的慌乱和安宁却纠缠在一起,仿佛它们自古以来就已共存。结果就在这本不悲伤的情景下,我竟然感到了莫大的悲伤,还不可自遏地流下泪来。这让我哪怕在梦中也不禁觉得好笑,但眼泪依然一层一层地泛过眼睑,顺着眼角,沿着脸颊滑进我的耳朵里,散开在枕头上。
不知是泪水入耳的不适,还是内心深处的意愿驱使,我还没梦到妈妈推开房门,便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梦醒了。
我突破了三重梦境,双眼是湿润的,还布满血丝,它们滴溜溜地转,却寻找不到妈妈的身影。我这才想起今天是周末,妈妈正在外边不亦乐乎地搓着麻将呢,于是傻乎乎地笑了。除此之外,房内一切与梦中无异,大量的木质装潢使人舒适宁静,院子里的鸟鸣声枝叶声带来几分惬意。风吹的时候,古典的窗帘被拂起,房间内渗入了初夏正午的阳光,变得剔透起来,泛着醉人的玛瑙色。都怪梦魇没来找我,恍惚间我居然有些分不清这究竟是现实,还是又一层梦境了。
弗洛伊德在《梦的解析》里说过, 梦是人“愿望的满足”。 梦是一个人与自己内心的真实对话,是自己向自己学习的过程,是另外一次与自己息息相关的人生。在隐秘的梦境所看见、所 感觉 到的一切,呼吸、眼泪、 痛苦 以及欢乐,都并不是没有意义的。
好吧,不知扯到哪里去了。
出于天性凉薄又漠然,这是我多年来第一次写日志,非但没有倾诉到自己的丝毫情感,而且是这么无厘头且奇幻的文章,真是尴尬。但我想既然《穆赫兰道》之流都有着存在的意义,那么我的梦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