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真心与镜子
【精】真心与镜子
——作者:王健(光明心)
古人常把真心比喻作明镜。明镜有什么值得让我们去领悟的呢?
首先,镜子是明的。所谓明,就是指镜子“能够”照映万物的功能。一块石头或一棵树就没有能够像镜子一样的“照性”。
其次,镜子是空的。这里所谓的空,有二个方面的的含义。其一,是指镜子能“含摄”万物的功能。假如镜子被涂上了墨水,它的空性就受到阻碍,它就不能映照万物。
其二,是指镜子的空或明的特质是无形的,它只有在映照万物的时候才能显现。你只有通过镜子清晰地照出境象的时候,才能知道这一点。就好像电,你只有通过电灯的明亮才能知道电是存在的。
真心本性的特质也是如此。真心的明分,是指心能觉照境界。真心的空分,是指心能显现境界。
认识真心本性其实不难。古来禅师开示初学的很多方法我们都可因之而悟到真心本性。
比如,元知讷禅师修心诀所载:
汝还闻鸦鸣、鹊噪之声么?
曰:闻。
曰:汝返闻汝闻性,还有许多声么?
曰:到这里,一切声、一切分别俱不可得。
曰:奇哉!奇哉!此是观音入理之门。我更问你,你道到这里,一切声、一切分别总不可得。既不可得,当伊么时,莫是虚空么?
曰:元来不空,明明不昧。
曰:作么生是不空之体?
曰:亦无相貌,言之不可及。
曰:此是诸佛诸祖寿命,更莫疑也。
既无相貌,还有大小么?既无大小,还有边际么?
无边际,故无内外。无内外,故无远近。无远近,故无彼此。无彼此,则无往来。无往来,则无生死。无生死,则无古今。无古今,则无迷悟。无迷悟,则无凡圣。无凡圣,则无染净。无染净,则无是非。无是非,则一切名言俱不可得。
既总无如是一切根境、一切妄念,乃至种种相貌、种种名言俱不可得。此岂非本来空寂,本来无物也。
然诸法皆空之处,灵知不昧,不同无情,性自神解,此是汝空寂灵知清净心体。而此清净空寂之心,是三世诸佛胜净明心,亦是众生本源觉性。
仰山慧寂《祖堂集》所载:僧问:“禅宗顿悟。毕竟入门的意如何。”师曰:“此意极难。若是祖宗门下上根上智。一闻千悟,得大总持。此根人难得。其有根微智劣。所以古德道。若不安禅静虑。到这里总须茫然。”僧曰:“除此格外,还别有方便令学人得入也无。”师曰:“别有别无令汝心不安。汝是什么处人。”曰:“幽州人。”师曰:“汝还思彼处否。”曰:“常思。”师曰:“彼处楼台林苑人马骈阗。汝返思底还有许多般也无。”僧曰:“某甲到这里一切不见有。”师曰:“汝解犹在境。信位即是,人位即不是。据汝所解,只得一玄。得坐披衣,向后自看。”其僧礼谢而去。
前例,从耳根入手,悟入真心本性。“能”听见声音的功能里,还有诸多声音吗?当下返照自心,一无所有,同时了了分明。这正是学人要体认的真心本性。
后例,从意根入手,开示学人,知道自己在想此、想彼的那一“知”(“汝返思底还有许多般也无”),还有许多思想、念头、意境吗?到此,也是一尘不染,同时又灵灵明明。此正是我人的本来面目。
其实,人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既是流转于生死之海的根源,也是入道的工具。
在悟明了真心本性之后,也正是修行的开始。五祖宏忍说:“不识本心,修法无益”。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很多人悟此真心后,以为一了百了,这是很错误的。那只是体的一面,还要有用的一面。
因为,真心本性必须起用,才能成就完整鲜活的生命现象,体用要圆融。所谓“理事无碍,方能事事无碍”。
就像一面镜子,它的功能是映照万物。即便它空、明二性了然,如果没有光,它也不能明照万物。就像把一朵花放在镜子面前,如果是一片黑暗之中,镜子再明亮,也显不出花的境像来。那样,镜子的作用不是“无用”了吗?
修学佛法,是为了生死烦恼根本。在日间浩浩浩时,我们能不为外境或妄念所惑,能时时安住于明空的真心。但在睡眠时,在生死交关的时候。就像明镜在黑暗中一样,真心本性虽不失,但无用,仍被境所蔽、所转。
所以,在悟入真心后,仍要下功夫修“戒定慧”。这时所谓“戒”,是一切无关此真心(空明不二之体)的“修持”,都是犯戒,诸如:诵经、念咒、拜佛、读书、放生……念念都在此真心本性上,如此才算持戒。此时“定”在何处呢?定在这个空明不二的真心上,念念都安住于此真心本性。如此之后的成就才是“慧”。慧者,真心的真正的活泼自在的起用。
这时的慧,就相当于镜子的明照作用必须要有光一样。慧就是光与镜子的明空合德而起的大用。
这就是密宗大圆满所谓的“脱噶”——修光。前面的“彻却”,只是明体——明了真心本性。
——作者:王健(光明心)
古人常把真心比喻作明镜。明镜有什么值得让我们去领悟的呢?
首先,镜子是明的。所谓明,就是指镜子“能够”照映万物的功能。一块石头或一棵树就没有能够像镜子一样的“照性”。
其次,镜子是空的。这里所谓的空,有二个方面的的含义。其一,是指镜子能“含摄”万物的功能。假如镜子被涂上了墨水,它的空性就受到阻碍,它就不能映照万物。
其二,是指镜子的空或明的特质是无形的,它只有在映照万物的时候才能显现。你只有通过镜子清晰地照出境象的时候,才能知道这一点。就好像电,你只有通过电灯的明亮才能知道电是存在的。
真心本性的特质也是如此。真心的明分,是指心能觉照境界。真心的空分,是指心能显现境界。
认识真心本性其实不难。古来禅师开示初学的很多方法我们都可因之而悟到真心本性。
比如,元知讷禅师修心诀所载:
汝还闻鸦鸣、鹊噪之声么?
曰:闻。
曰:汝返闻汝闻性,还有许多声么?
曰:到这里,一切声、一切分别俱不可得。
曰:奇哉!奇哉!此是观音入理之门。我更问你,你道到这里,一切声、一切分别总不可得。既不可得,当伊么时,莫是虚空么?
曰:元来不空,明明不昧。
曰:作么生是不空之体?
曰:亦无相貌,言之不可及。
曰:此是诸佛诸祖寿命,更莫疑也。
既无相貌,还有大小么?既无大小,还有边际么?
无边际,故无内外。无内外,故无远近。无远近,故无彼此。无彼此,则无往来。无往来,则无生死。无生死,则无古今。无古今,则无迷悟。无迷悟,则无凡圣。无凡圣,则无染净。无染净,则无是非。无是非,则一切名言俱不可得。
既总无如是一切根境、一切妄念,乃至种种相貌、种种名言俱不可得。此岂非本来空寂,本来无物也。
然诸法皆空之处,灵知不昧,不同无情,性自神解,此是汝空寂灵知清净心体。而此清净空寂之心,是三世诸佛胜净明心,亦是众生本源觉性。
仰山慧寂《祖堂集》所载:僧问:“禅宗顿悟。毕竟入门的意如何。”师曰:“此意极难。若是祖宗门下上根上智。一闻千悟,得大总持。此根人难得。其有根微智劣。所以古德道。若不安禅静虑。到这里总须茫然。”僧曰:“除此格外,还别有方便令学人得入也无。”师曰:“别有别无令汝心不安。汝是什么处人。”曰:“幽州人。”师曰:“汝还思彼处否。”曰:“常思。”师曰:“彼处楼台林苑人马骈阗。汝返思底还有许多般也无。”僧曰:“某甲到这里一切不见有。”师曰:“汝解犹在境。信位即是,人位即不是。据汝所解,只得一玄。得坐披衣,向后自看。”其僧礼谢而去。
前例,从耳根入手,悟入真心本性。“能”听见声音的功能里,还有诸多声音吗?当下返照自心,一无所有,同时了了分明。这正是学人要体认的真心本性。
后例,从意根入手,开示学人,知道自己在想此、想彼的那一“知”(“汝返思底还有许多般也无”),还有许多思想、念头、意境吗?到此,也是一尘不染,同时又灵灵明明。此正是我人的本来面目。
其实,人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既是流转于生死之海的根源,也是入道的工具。
在悟明了真心本性之后,也正是修行的开始。五祖宏忍说:“不识本心,修法无益”。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很多人悟此真心后,以为一了百了,这是很错误的。那只是体的一面,还要有用的一面。
因为,真心本性必须起用,才能成就完整鲜活的生命现象,体用要圆融。所谓“理事无碍,方能事事无碍”。
就像一面镜子,它的功能是映照万物。即便它空、明二性了然,如果没有光,它也不能明照万物。就像把一朵花放在镜子面前,如果是一片黑暗之中,镜子再明亮,也显不出花的境像来。那样,镜子的作用不是“无用”了吗?
修学佛法,是为了生死烦恼根本。在日间浩浩浩时,我们能不为外境或妄念所惑,能时时安住于明空的真心。但在睡眠时,在生死交关的时候。就像明镜在黑暗中一样,真心本性虽不失,但无用,仍被境所蔽、所转。
所以,在悟入真心后,仍要下功夫修“戒定慧”。这时所谓“戒”,是一切无关此真心(空明不二之体)的“修持”,都是犯戒,诸如:诵经、念咒、拜佛、读书、放生……念念都在此真心本性上,如此才算持戒。此时“定”在何处呢?定在这个空明不二的真心上,念念都安住于此真心本性。如此之后的成就才是“慧”。慧者,真心的真正的活泼自在的起用。
这时的慧,就相当于镜子的明照作用必须要有光一样。慧就是光与镜子的明空合德而起的大用。
这就是密宗大圆满所谓的“脱噶”——修光。前面的“彻却”,只是明体——明了真心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