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个穷儿子
小妹妹:丹丹
小时候插种的黄连木,现在都已经半人高了
文:水罂粟
(请不要转载)
奶奶走了。祖辈的四个老人,依次离我们而去。
我五岁的时候尚不记事,唯一记得的,是一直在病中的爷爷,只要有点别人送来看望他的好吃东西,都偷偷留给我一点。而那时候奶奶很厉害,我觉得奶奶小气,因为只要发现了爷爷偷给我东西吃,必要狠狠地骂爷爷一通。我记得那时候难得吃到的红糖片,还有在爷爷身边飞来飞去的小蜜蜂,爷爷看见我去了,总是开心着。后来的一天,爷爷不见了,妈妈背着我在门口偷偷哭,门边写着一排白色纸条,上面挨家挨户的名字,我好奇,可没有一点悲伤。
我们潘家有七个儿子,在当时的村里算是穷得揭不开锅的。都知道生女儿没什么负担,生儿子一两个也还好,一连生七个儿子,那是想富也富不起来啊,何况本来的家底也薄,爷爷还离世那么早。爷爷给儿子取名字,还按祖谱连成了一句诗:水构(构,在我们土话里有结冰霜冻的意思)高山林青木。这其中,我爸爸是老三,也就是高山中的“高”。其实潘家儿子个子都不高,但我爸爸算矮子里面拔个,是最高的,小学没毕业就参了军,远去珠海骑摩托当通讯兵。我小小年纪爱做梦,以为爸爸是去的海南西沙群岛,因此一直为他的当兵履历涂抹了很多浪漫色彩。直到前几年才知道,爸爸只是去珠海当的兵,而且没当几年就回来了。爸爸是个沉默冷厉的人,他不拘言笑,为人正直不知拐弯,更不提阿谀奉承。所以去了部队附强凌弱的环境,必定受人欺负陷害,他能当上通讯兵的原因,据我推测是因为他写得一手好字,这手字不是老师教的,穷得只读了四年书,想必老师也没费心思单独辅导他,那就是爸爸误性好,又或者继承了爷爷的衣钵。在爸爸身上,处处可找到穷酸文人的习气,衣服虽然破烂,他也一定要把裤脚的泥巴拍打干净;家里穷,妈妈想小买小卖赚点钱养家,他怕出门受人笑话;因为掉了一小匀饭,他平生第一次大电泡砸我脑壳... 我时常想不懂妈妈这朵村花为什么偏偏就插在我爸这团穷牛屎堆上了,以我妈的才智和美貌,在当时的追求者都已经门庭若市。与生性优柔的爸爸相反,我妈刚烈且雷厉风行,她年轻时候唱花鼓戏是一绝,搞体育挣工分也是女中豪杰,能说会唱又有组织能力,当时与我小舅吹拉弹唱配合在一起,也堪称远近知名的文艺世家。哎,这就是命吧。近几年,提起这个事,妈妈转口说是因为外婆的原因,不想女儿嫁太远怕老了没人照应。外婆是因为避战乱才嫁来这穷山沟的,以当时的见识,总觉得躲在穷山恶水的地方可以保个小命,也不求大贵大富了。妈妈说,外婆这辈子做得最正确的事情就是把女儿留在身边,说的没错,外婆瘫病床上的那年,屎尿都是妈妈伺候的,媳妇一个都没在身边,而最后帮外婆送终的,居然是我爸这个穷女婿。
家穷万事哀。因为家穷,我爸七兄弟里,老大水伯、老二构伯、老五林叔都依次过继给别人家续了香火。这种事情,在乡下很常见,有的家里儿子多穷得不行,送走两口就少两张嘴吃饭多少能填饱肚子。而有的家里连生一堆都是女儿,又或者膝下没有子嗣的,从别家领个儿子来也算老有所终。可惜的是,奶奶送走的儿子,去的也没几个富贵人家,都是穷得一般响的。水伯年岁最大,一直到40多岁也还是老光棍,大概到我15岁的时候,他才找了如今的大伯母,倒插门在邻村安定地过起小日子。大伯母膝下已有两儿两女,这倒也好,白捡一个老婆和一堆儿女未尝不是福份。我记得放暑假还经常带着弟弟跑去他们家玩,因为伯母是个慈爱的人,吃吃喝喝都不会亏待我们,而且那边还有个比我们大不了多少的小哥哥,我们跟在他屁股后面捉鱼抓鸟,玩得也十分尽兴。后来几年,听妈妈唠叨伯母被人传教,信了基督,妈妈一直信佛的,伯母屡屡拉她拜信基督,她坚决不从。按妈妈的理论,这个基督教,老是说要人多吃苦吃亏,日子越过越穷,穷得连饭都吃不饱,我信他干什么。农村里的人,不明白基督教在国外都是有钱人信的宗教,也不明白信教其实有很多窍门,都是傻傻按教义秉行真理,当然也就越信越穷。只是这些事情和他们说不得,信仰确实是自由的,伯母愿意信基督,也没有什么不好,就像我妈愿意信佛一样,我每次回乡也总要随她去拜拜锺魁老爷,多年都已经形成习惯,拜了以后心理踏实。奶奶去年发病的时候,我急急跑回去一趟,当时大伯听说,临走前从邻村跑来看我,瘦成只剩一包骨头的样子,穿个水蓝色的背心,看得我一阵心酸。后来妈妈透露了一个多年埋藏的秘密,潘家七兄弟里,独独水伯不是爷爷生的,而是奶奶前夫的遗子。我这才知道,奶奶从大老远比现在穷山沟富裕很多的平原地区二嫁过来的原因,同样是为了躲避战乱。然后仿佛记得爷爷在世时候,房子后山有一个被杂草埋没的山洞,宽宽敞敞足以容纳百十号人,那就是当时用来躲直升机轰炸的防空洞吧,后来用做储藏过冬红薯,再后来就渐渐被泥土和乱石填满了。
说到我的二伯伯,其实总会有一种条件反射。二伯伯过继以后,也是因为家里穷没有钱娶媳妇,所以膝下没有儿女,在我上小学的时候,回家零星听到讨论要不要答应构伯的请求,将我送出动之类的话。也许并没有真正听到过,只是自己一直默默的担心,那时候弟弟也有了,总不会把家里唯一的儿子让给他吧,肯定是把女儿送出去比较好。有一次,在井边挑水,构伯就大老远来了,抓住我手说:跟我去当女儿算了!那个样子,现在想来还可怕,但我生性倔强,我不喜欢成为现实的事情,总会以一种巨大的潜力去扭转命运的方向。所以,我上学都很用功成绩一直优秀,表面上看来也都知书达理十分听话,爸妈自然是不忍心把这么优秀的女儿发配给别的人家,即使是爸爸的亲兄弟。后来也证明,爸妈做了个正确的决定,因为他们的女儿确实比别人家两个儿子加起来都强,也比他们争气。构伯收养了儿子是我20岁以后的事情了,但那个小子不听话,性情里少了潘家人的本份和忠良。为了挣钱养家,构伯远赴西藏去挖金,当然只是帮别人当苦力有的还不小心要赔上性命,几年下来,虽然说少有收成,但总没见大富大贵。等儿子初中毕业了,又不学好,跟当地赖小子偷扒抢打的,在社会上混日子,家更是败的不行。去年他又回村里挨家亲戚小住了一段,估计是没法维持生计,身体又多多不适,腰伤疼痛厉害,也不知道那不听话的儿子何时回归正道。
到我的几个叔叔成人了,日子又好过了点。林叔过继给的那户人家,相对来说生活条件好一些。我们的村子刚好在浏阳与株洲搭界处,虽然只隔着几座山的距离,林叔却与我们分属于不同的县市。小时候经常会嘲笑隔山操澧陵腔的那些大人小孩,而且对他们偷偷摸摸爬过山来偷摘我们的油茶行径十分恶恨。只是一山之隔,语言与文化却也大不相同。我们山这边说话,口音偏近长沙方言,而澧陵语系却自承一格,经常有“咝咝”的炒茶音律,我们不屑于学习澧陵话,这种偏见大概和人格秉性有关。澧陵人当然大部分应该都是规矩本份的,只是有些偷鸡摸狗的事情,往往被我们抓到把柄,以至于只要看到隔山跑过来赶集的人从家门口经过,都会要小心防范一番。但悲哀的是,市场经济的作用在澧陵反而得到优先激化,90年代后,他们的日子就越过越好,家家都是楼房耸立,比我们这村忠良的老实人要强得多。林叔是继我爸爸之后正经娶了当地媳妇的,因为他也算在株洲某厂有正经工作,生活条件也还不错。在农村,只要娶得起当地媳妇的人家,肯定男人还是有一定本事,不然就只能远赴江西、湖北那些比我们更穷的山旮旯买亲了。
提到这个事,又不得不说我小舅,小舅当时是村里唯一不多念完高中的人才,吹拉弹唱样样精通,笛子、二胡是我小时候经常见他摆弄的几样玩意,年轻时样貌酷似现在当红主持人汪涵,按理这样的条件蛮可以找个合适的女人跟他,却硬是三十出头没娶到老婆,也许当时正好赶上经济改革,女人嫁娶的标准已经越来越务实。战乱的时候,女人们都削尖了脑袋想嫁到穷山沟,山越陡越险越安全;和平年代女人们又都削尖了脑袋想嫁回平原地带,地越平越富越生活好。外婆家是村里当时第一幢起两层楼的,那个年代还不兴窑砖,建的就是土楼。当时出外买婚刚时兴,小舅从湖北的群山峻岭之间把舅妈捧了回来,湖北娘家的亲戚老小都接到这边来大大操办了一场,风光得很。不久他们有了宝贝儿子,我依然记得小舅手舞足蹈的说:我家儿子将来肯定有出息,有个好兆头啊!生他那天晚上,一只公鸡跑到房里把蜈蚣啄掉了;这孩子将来要当大官的。我的小堂弟确实大脑袋大眼睛,五官极其端正。时光荏苒,原来在小舅口中不断重复的天兆也并没有兑现,这期间,小舅妈常年不着家,说是出外找工却心知肚明做着不正当的职业,小舅原来还鼓捣过一阵当电影放映员,后来看搞文艺维持不了生计,就下海做生意,做一行亏一行,亏了也不长见识依然被人骗被人耍弄,他贩卖过竹子、搞过养鸡场、发过豆芽和木耳、包过路接过工程... 什么行当都想过做过了,就没有一次能立本兴业的,不是亏了就是好不容易赚了点又被人骗走。我的堂弟就是在基本无人照料和家持的情境下长大的,所幸外婆身体健朗的时候还能操持一日三餐,外婆身体不好了,孩子就饿一顿饱一顿,一直到15岁他的身材发育也维持在8岁时的水平。别的方面就更不用说,家教基本于无,看见吃的东西就两眼发光不管有没外人都先管自己吃个痛快,10多岁还口齿不清不能正经说几句话,写字时手脚发软写出来的都是天文古训。村里人取笑,这个孩子太有出息了,别人都去上学了,他还在路上数电线杆,一直要数到中午到学校吃中饭。前年回家,表弟似乎从懵懂状态开了些窍,个子也长高了声线变粗变得男人,问他什么也知道体面回答几句,只是常常当众说一些稀奇古怪的事情,而且别人还莫名其妙的时候自已先“咯咯”大笑。比如说个鬼故事,说说东家长西家短,又或者说说邻村那个傻子怎么一锤子当苍蝇一样把自己母亲拍死,还有他怎么做化学试验把硫酸撒在家狗身上让它脱了半身皮...
(待续,今天请到这里吧。。。没什么情绪写完了)
豆角开花了
刚刚冒尖的嫩黄瓜
![]() |
小时候插种的黄连木,现在都已经半人高了
![]() |
文:水罂粟
(请不要转载)
奶奶走了。祖辈的四个老人,依次离我们而去。
我五岁的时候尚不记事,唯一记得的,是一直在病中的爷爷,只要有点别人送来看望他的好吃东西,都偷偷留给我一点。而那时候奶奶很厉害,我觉得奶奶小气,因为只要发现了爷爷偷给我东西吃,必要狠狠地骂爷爷一通。我记得那时候难得吃到的红糖片,还有在爷爷身边飞来飞去的小蜜蜂,爷爷看见我去了,总是开心着。后来的一天,爷爷不见了,妈妈背着我在门口偷偷哭,门边写着一排白色纸条,上面挨家挨户的名字,我好奇,可没有一点悲伤。
我们潘家有七个儿子,在当时的村里算是穷得揭不开锅的。都知道生女儿没什么负担,生儿子一两个也还好,一连生七个儿子,那是想富也富不起来啊,何况本来的家底也薄,爷爷还离世那么早。爷爷给儿子取名字,还按祖谱连成了一句诗:水构(构,在我们土话里有结冰霜冻的意思)高山林青木。这其中,我爸爸是老三,也就是高山中的“高”。其实潘家儿子个子都不高,但我爸爸算矮子里面拔个,是最高的,小学没毕业就参了军,远去珠海骑摩托当通讯兵。我小小年纪爱做梦,以为爸爸是去的海南西沙群岛,因此一直为他的当兵履历涂抹了很多浪漫色彩。直到前几年才知道,爸爸只是去珠海当的兵,而且没当几年就回来了。爸爸是个沉默冷厉的人,他不拘言笑,为人正直不知拐弯,更不提阿谀奉承。所以去了部队附强凌弱的环境,必定受人欺负陷害,他能当上通讯兵的原因,据我推测是因为他写得一手好字,这手字不是老师教的,穷得只读了四年书,想必老师也没费心思单独辅导他,那就是爸爸误性好,又或者继承了爷爷的衣钵。在爸爸身上,处处可找到穷酸文人的习气,衣服虽然破烂,他也一定要把裤脚的泥巴拍打干净;家里穷,妈妈想小买小卖赚点钱养家,他怕出门受人笑话;因为掉了一小匀饭,他平生第一次大电泡砸我脑壳... 我时常想不懂妈妈这朵村花为什么偏偏就插在我爸这团穷牛屎堆上了,以我妈的才智和美貌,在当时的追求者都已经门庭若市。与生性优柔的爸爸相反,我妈刚烈且雷厉风行,她年轻时候唱花鼓戏是一绝,搞体育挣工分也是女中豪杰,能说会唱又有组织能力,当时与我小舅吹拉弹唱配合在一起,也堪称远近知名的文艺世家。哎,这就是命吧。近几年,提起这个事,妈妈转口说是因为外婆的原因,不想女儿嫁太远怕老了没人照应。外婆是因为避战乱才嫁来这穷山沟的,以当时的见识,总觉得躲在穷山恶水的地方可以保个小命,也不求大贵大富了。妈妈说,外婆这辈子做得最正确的事情就是把女儿留在身边,说的没错,外婆瘫病床上的那年,屎尿都是妈妈伺候的,媳妇一个都没在身边,而最后帮外婆送终的,居然是我爸这个穷女婿。
家穷万事哀。因为家穷,我爸七兄弟里,老大水伯、老二构伯、老五林叔都依次过继给别人家续了香火。这种事情,在乡下很常见,有的家里儿子多穷得不行,送走两口就少两张嘴吃饭多少能填饱肚子。而有的家里连生一堆都是女儿,又或者膝下没有子嗣的,从别家领个儿子来也算老有所终。可惜的是,奶奶送走的儿子,去的也没几个富贵人家,都是穷得一般响的。水伯年岁最大,一直到40多岁也还是老光棍,大概到我15岁的时候,他才找了如今的大伯母,倒插门在邻村安定地过起小日子。大伯母膝下已有两儿两女,这倒也好,白捡一个老婆和一堆儿女未尝不是福份。我记得放暑假还经常带着弟弟跑去他们家玩,因为伯母是个慈爱的人,吃吃喝喝都不会亏待我们,而且那边还有个比我们大不了多少的小哥哥,我们跟在他屁股后面捉鱼抓鸟,玩得也十分尽兴。后来几年,听妈妈唠叨伯母被人传教,信了基督,妈妈一直信佛的,伯母屡屡拉她拜信基督,她坚决不从。按妈妈的理论,这个基督教,老是说要人多吃苦吃亏,日子越过越穷,穷得连饭都吃不饱,我信他干什么。农村里的人,不明白基督教在国外都是有钱人信的宗教,也不明白信教其实有很多窍门,都是傻傻按教义秉行真理,当然也就越信越穷。只是这些事情和他们说不得,信仰确实是自由的,伯母愿意信基督,也没有什么不好,就像我妈愿意信佛一样,我每次回乡也总要随她去拜拜锺魁老爷,多年都已经形成习惯,拜了以后心理踏实。奶奶去年发病的时候,我急急跑回去一趟,当时大伯听说,临走前从邻村跑来看我,瘦成只剩一包骨头的样子,穿个水蓝色的背心,看得我一阵心酸。后来妈妈透露了一个多年埋藏的秘密,潘家七兄弟里,独独水伯不是爷爷生的,而是奶奶前夫的遗子。我这才知道,奶奶从大老远比现在穷山沟富裕很多的平原地区二嫁过来的原因,同样是为了躲避战乱。然后仿佛记得爷爷在世时候,房子后山有一个被杂草埋没的山洞,宽宽敞敞足以容纳百十号人,那就是当时用来躲直升机轰炸的防空洞吧,后来用做储藏过冬红薯,再后来就渐渐被泥土和乱石填满了。
说到我的二伯伯,其实总会有一种条件反射。二伯伯过继以后,也是因为家里穷没有钱娶媳妇,所以膝下没有儿女,在我上小学的时候,回家零星听到讨论要不要答应构伯的请求,将我送出动之类的话。也许并没有真正听到过,只是自己一直默默的担心,那时候弟弟也有了,总不会把家里唯一的儿子让给他吧,肯定是把女儿送出去比较好。有一次,在井边挑水,构伯就大老远来了,抓住我手说:跟我去当女儿算了!那个样子,现在想来还可怕,但我生性倔强,我不喜欢成为现实的事情,总会以一种巨大的潜力去扭转命运的方向。所以,我上学都很用功成绩一直优秀,表面上看来也都知书达理十分听话,爸妈自然是不忍心把这么优秀的女儿发配给别的人家,即使是爸爸的亲兄弟。后来也证明,爸妈做了个正确的决定,因为他们的女儿确实比别人家两个儿子加起来都强,也比他们争气。构伯收养了儿子是我20岁以后的事情了,但那个小子不听话,性情里少了潘家人的本份和忠良。为了挣钱养家,构伯远赴西藏去挖金,当然只是帮别人当苦力有的还不小心要赔上性命,几年下来,虽然说少有收成,但总没见大富大贵。等儿子初中毕业了,又不学好,跟当地赖小子偷扒抢打的,在社会上混日子,家更是败的不行。去年他又回村里挨家亲戚小住了一段,估计是没法维持生计,身体又多多不适,腰伤疼痛厉害,也不知道那不听话的儿子何时回归正道。
到我的几个叔叔成人了,日子又好过了点。林叔过继给的那户人家,相对来说生活条件好一些。我们的村子刚好在浏阳与株洲搭界处,虽然只隔着几座山的距离,林叔却与我们分属于不同的县市。小时候经常会嘲笑隔山操澧陵腔的那些大人小孩,而且对他们偷偷摸摸爬过山来偷摘我们的油茶行径十分恶恨。只是一山之隔,语言与文化却也大不相同。我们山这边说话,口音偏近长沙方言,而澧陵语系却自承一格,经常有“咝咝”的炒茶音律,我们不屑于学习澧陵话,这种偏见大概和人格秉性有关。澧陵人当然大部分应该都是规矩本份的,只是有些偷鸡摸狗的事情,往往被我们抓到把柄,以至于只要看到隔山跑过来赶集的人从家门口经过,都会要小心防范一番。但悲哀的是,市场经济的作用在澧陵反而得到优先激化,90年代后,他们的日子就越过越好,家家都是楼房耸立,比我们这村忠良的老实人要强得多。林叔是继我爸爸之后正经娶了当地媳妇的,因为他也算在株洲某厂有正经工作,生活条件也还不错。在农村,只要娶得起当地媳妇的人家,肯定男人还是有一定本事,不然就只能远赴江西、湖北那些比我们更穷的山旮旯买亲了。
提到这个事,又不得不说我小舅,小舅当时是村里唯一不多念完高中的人才,吹拉弹唱样样精通,笛子、二胡是我小时候经常见他摆弄的几样玩意,年轻时样貌酷似现在当红主持人汪涵,按理这样的条件蛮可以找个合适的女人跟他,却硬是三十出头没娶到老婆,也许当时正好赶上经济改革,女人嫁娶的标准已经越来越务实。战乱的时候,女人们都削尖了脑袋想嫁到穷山沟,山越陡越险越安全;和平年代女人们又都削尖了脑袋想嫁回平原地带,地越平越富越生活好。外婆家是村里当时第一幢起两层楼的,那个年代还不兴窑砖,建的就是土楼。当时出外买婚刚时兴,小舅从湖北的群山峻岭之间把舅妈捧了回来,湖北娘家的亲戚老小都接到这边来大大操办了一场,风光得很。不久他们有了宝贝儿子,我依然记得小舅手舞足蹈的说:我家儿子将来肯定有出息,有个好兆头啊!生他那天晚上,一只公鸡跑到房里把蜈蚣啄掉了;这孩子将来要当大官的。我的小堂弟确实大脑袋大眼睛,五官极其端正。时光荏苒,原来在小舅口中不断重复的天兆也并没有兑现,这期间,小舅妈常年不着家,说是出外找工却心知肚明做着不正当的职业,小舅原来还鼓捣过一阵当电影放映员,后来看搞文艺维持不了生计,就下海做生意,做一行亏一行,亏了也不长见识依然被人骗被人耍弄,他贩卖过竹子、搞过养鸡场、发过豆芽和木耳、包过路接过工程... 什么行当都想过做过了,就没有一次能立本兴业的,不是亏了就是好不容易赚了点又被人骗走。我的堂弟就是在基本无人照料和家持的情境下长大的,所幸外婆身体健朗的时候还能操持一日三餐,外婆身体不好了,孩子就饿一顿饱一顿,一直到15岁他的身材发育也维持在8岁时的水平。别的方面就更不用说,家教基本于无,看见吃的东西就两眼发光不管有没外人都先管自己吃个痛快,10多岁还口齿不清不能正经说几句话,写字时手脚发软写出来的都是天文古训。村里人取笑,这个孩子太有出息了,别人都去上学了,他还在路上数电线杆,一直要数到中午到学校吃中饭。前年回家,表弟似乎从懵懂状态开了些窍,个子也长高了声线变粗变得男人,问他什么也知道体面回答几句,只是常常当众说一些稀奇古怪的事情,而且别人还莫名其妙的时候自已先“咯咯”大笑。比如说个鬼故事,说说东家长西家短,又或者说说邻村那个傻子怎么一锤子当苍蝇一样把自己母亲拍死,还有他怎么做化学试验把硫酸撒在家狗身上让它脱了半身皮...
(待续,今天请到这里吧。。。没什么情绪写完了)
豆角开花了
![]() |
刚刚冒尖的嫩黄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