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的七种兵器》语句摘录
《心灵的七种兵器》语句摘录
作者:武志红 传播文摘
序
拥抱心灵的黑夜:
当你真正喜欢一件事时,自律就会成为你的本能---心理讲师何长明。
每一个就习惯对应着的神经回路是无法消失的,只能靠新习惯打造更强大的新神经回路,用心的神经回路去战胜旧的神经回路。
恋爱中死去活来的痛苦太多与童年分离焦虑有关。
自己的惧怕与愤怒是建立在有限的人生体验上,是不合理的。
爱是深深的理解与接受---人本主义心理学大师罗斯杰。
逃避问题极其内在情感痛苦的倾向是所有心理疾病的主要原因---美国著名心理学作家派克。
意识只是心理能量的冰山一角。
有些男孩会把个子矮当替罪羊,于是拒绝成长;有些女孩会把相貌当做替罪羊,于是拒绝成长。他们把一起问题都归罪于自己的某个缺陷上去,经常会幻想“如果......一切都OK。”
影响关系的要素有两点:爱与自由。
强迫症和恐怖症,多是分离攻击被严重压抑的。
最纯的悲伤帮你告别悲伤往事:
任何真切而纯粹的情绪、感受和体验都是大自然的馈赠。倘若你学会敏锐捕捉并坦然接受它们,那么你就会发生不可思议的成长。所以说,真纯的情绪、感受和体验都是“心灵的兵器”。
一个人在原生家庭中的关系决定了整个人的心理健康程度。
我们需切记:我们的力量不在于我们看上去有多快乐,而在于我们的心离我们的人生真相有多近。
我们也需警惕另一种倾向:命运是强迫性重复。
最纯的悲伤宛如天籁之音。
内疚,和谐关系的调节者:
一个和谐关系,必然有丰富的付出与接收,你给予我物质和精神的爱,我接受,我给予你更多的物质和精神的爱,你也欣然接受,然后回予我鞥多......如果这个付出和接受的循环被破坏,关系也随即会向坏的方向发展。
而付出不接受的人,会有一种清白感,会觉得自己在这个关系中绝对问心无愧。这是一种很舒服的感觉,有这种感觉的人,会在关系中永远正确。那么相应的,关系的另一方就会觉得很不舒服,会频频感到内疚,会经常觉得问心有愧,即便他不明白付出者为什么那么喜欢付出,他最终一定会产生逃离的冲动。
一旦他真做出了逃离的举动,那个一直认为自己清白无辜的付出者就会觉得收到了莫大伤害,并且会激烈地指责逃离者的背叛举动,但殊不知,他才是破坏关系的始作俑者。
只有清白感,那其实就是吧你负罪感强加给其他人了,而那个被强加者一般就是你最亲密的人。
从情感上看,单纯的“付出者”其实并不伟大,他们不计得失的付出,从根本上是一种自恋。
简单而言,即“付出者”其实在享受这种逻辑:既然我是付出的一方,那么我们关系中无论出现什么问题,那都是你的错了。
海灵格称,最好的关系时彼此慷慨地付出和坦然地接受,通过这种交换,双方的接受和付出达成一种平衡,且彼此都感到,自己在这个关系中富有价值。
我们左右不了的潜意识才是主宰,而潜意识主要是父母的抚养方式导致。
实际上,我们的人格是整个家族系统动力的反映,我们的心理问题,经常是对祖父辈乃至看似根本不相干的亲人的继承。
仪式,引导心灵的蜕变:
仪式只是一道门,把我们人生路划成两段,前一段属于过去,后一段属于未来,但门仍是通的,属于门那边的过去并未消失。也就是说,它只是一个象征,在提示我们,转变已经发生。
恐惧,揭示生命的真谛:
恐慌的背后,常藏着我们生命中重要的答案:恐慌程度越高,答案就越重要。
嫉妒恐慌是在提示她,与男性的亲密关系,对她是嫉妒重要的。(一大龄女青年,在约会前夜突然莫名地深感恐惧)
关系的匮乏所带来的恐惧,比死亡恐惧恐惧有更丰富的含义。因为,关系的匮乏意味着死,而关系的丰富则意味着生。
关系:我们心灵的镜子:
父母与孩子的关系,才是最重要的。因为父母与孩子的关系,最终会在6岁前辈孩子内化为一个“内在的父母”与“内在的小孩”的关系模式。(大部分家长借以爱的名义强制性地塑造孩子)
自卑并非来源于贫穷,而是源自爱的匮乏。
成年的关系中,和童年的关系模式越像,我们的情感就会被激发得越厉害,而我们也就越有机会弄清楚自己。
重要的亲密关系,是我们生命中的拯救者,遇到一个真心爱自己的人,那是生命中最有价值的事情。
从人性上而言,小说里的离奇永远超不过真实故事中人性的黎奇。(评《女心理师》/毕淑敏著)
任何一个人的认识,如果往下看,都会看到一个深渊。
接受,带你走向自由之路:
实际上,追求人格的自由,结束已经发生的事实对我们心灵的羁绊,只有一条途径:接受已经发生的事实,承认它已不可改变。
所谓接受,即直面我们人生中所有真相,深深地懂得,任何事实一旦发生就无可更改,而且不管多么亲密的人,我们都不能指望他们为自己而改变。
父母是不可改变的!
我们越想改变父母,他们就会越糟糕!
这种吸引力是什么呢?其实就是深埋在女孩心底的改造梦想。以前,她渴望改变暴虐的老爸,但失败了。现在,她渴望选择一个同样暴虐的男子,继续去实现潜意识深处的改造梦想。
但是,她的意识不明白自己在做什么,因为那个改造梦想是源自潜意识深处的。于是,这种有暴力倾向的男子对她的吸引力,她就只能用迷恋、激情式的爱情、上天注定等等词汇来描述了。(女孩为何总是找混蛋做男友?)
父母是我们最大的命运。
渴望改造别人,其实是一种自恋状态。
拒绝某一种情感的人,势必会拒绝所有情感。
真而纯的情绪,是源自当下的情绪,它在提示我们,你现在欠缺什么,你现在应当弥补什么。
每一次磨难都是生命中的财富:
“生命中最不幸的一个事实是,我们所遭遇的第一个重大磨难多来自于家庭。”弗兰克说,“并且,这种磨难是可以遗传的。”(儿童时所受的伤害造成的心理暗箱(潜意识)是我们难以面对的真相,而改变命运的第一步就是接受真相。)
宽恕会使一切被禁锢的力量得到释放。
警惕爱情的七个教条:
如果没有学会尊重并信任自己的感觉,我们就容易信任一些貌似正确的信条。
一个人越爱我,会对我越好。这是关于爱情的最普遍的教条之一,也是危害性最大的教条。
倘若一个人“内在的父母”与“内在的小孩的关系”基本是和谐的,是相爱的。那么,找个人越爱你,就会对你约好。
但倘若一个人“内在的父母”与“内在的小孩”的关系时病态的,是互相对立仇恨的。那么,找个人越爱你,就会对你越糟糕。
我们所有重要的外部关系,都是我们内在关系模式偷生的结果。
越忘我的爱越珍贵
倘若你有这个自觉或不自觉的答案,那么等待着的你,便是地狱。
因为一个人在追求你的期间越忘我,在关系确立后就越容易“忘你”。
因为,“忘我”和“忘你”,是一个硬币的两面,是一体的。
然而,一个人越迷恋爱人,他就越看不见爱人的真实存在,他看见的,其实是他投射到爱人身上的“理想自我”。
也即,他爱的并非是你,而是他自己。
一个懂得爱的人,会一直懂得爱;但一个不懂得爱的人,会一直不懂得爱。爱的能力,和年龄关系不大。
恋爱,其实是将我们在童年与父母等家人形成的内在关系模式淋漓尽致地投射到成年后与爱人的外部关系上来。
一个内心比较和谐的人,会愿意自省。于是,对这样的人而言,他的确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懂得爱。
然而,一个内心冲突太激烈的人,会拒绝自省。对他而言,他的年龄越增长,遭遇的爱的错杂越多,内心越自卑,越抵触自省,爱的能力反而可能越差。
(爱人)对朋友越好,对我会更好。
但是,在深度的情侣关系中,没有谁愿意控制自己。
对外人,他可以控制自己的情绪,在这种情感深度不强的关系中展示自己好的一面,但对于亲人,他不愿意也没法控制自己的情绪,于是就展示了真实的一面。
如果找个人对外人很好,但和亲人的关系充满冲突甚至仇恨,可以说,找个人的内心是比较有问题的,并且这一点改起来相当不容易。《心灵的七种兵器》武志红/著
作者:武志红 传播文摘
序
拥抱心灵的黑夜:
当你真正喜欢一件事时,自律就会成为你的本能---心理讲师何长明。
每一个就习惯对应着的神经回路是无法消失的,只能靠新习惯打造更强大的新神经回路,用心的神经回路去战胜旧的神经回路。
恋爱中死去活来的痛苦太多与童年分离焦虑有关。
自己的惧怕与愤怒是建立在有限的人生体验上,是不合理的。
爱是深深的理解与接受---人本主义心理学大师罗斯杰。
逃避问题极其内在情感痛苦的倾向是所有心理疾病的主要原因---美国著名心理学作家派克。
意识只是心理能量的冰山一角。
有些男孩会把个子矮当替罪羊,于是拒绝成长;有些女孩会把相貌当做替罪羊,于是拒绝成长。他们把一起问题都归罪于自己的某个缺陷上去,经常会幻想“如果......一切都OK。”
影响关系的要素有两点:爱与自由。
强迫症和恐怖症,多是分离攻击被严重压抑的。
最纯的悲伤帮你告别悲伤往事:
任何真切而纯粹的情绪、感受和体验都是大自然的馈赠。倘若你学会敏锐捕捉并坦然接受它们,那么你就会发生不可思议的成长。所以说,真纯的情绪、感受和体验都是“心灵的兵器”。
一个人在原生家庭中的关系决定了整个人的心理健康程度。
我们需切记:我们的力量不在于我们看上去有多快乐,而在于我们的心离我们的人生真相有多近。
我们也需警惕另一种倾向:命运是强迫性重复。
最纯的悲伤宛如天籁之音。
内疚,和谐关系的调节者:
一个和谐关系,必然有丰富的付出与接收,你给予我物质和精神的爱,我接受,我给予你更多的物质和精神的爱,你也欣然接受,然后回予我鞥多......如果这个付出和接受的循环被破坏,关系也随即会向坏的方向发展。
而付出不接受的人,会有一种清白感,会觉得自己在这个关系中绝对问心无愧。这是一种很舒服的感觉,有这种感觉的人,会在关系中永远正确。那么相应的,关系的另一方就会觉得很不舒服,会频频感到内疚,会经常觉得问心有愧,即便他不明白付出者为什么那么喜欢付出,他最终一定会产生逃离的冲动。
一旦他真做出了逃离的举动,那个一直认为自己清白无辜的付出者就会觉得收到了莫大伤害,并且会激烈地指责逃离者的背叛举动,但殊不知,他才是破坏关系的始作俑者。
只有清白感,那其实就是吧你负罪感强加给其他人了,而那个被强加者一般就是你最亲密的人。
从情感上看,单纯的“付出者”其实并不伟大,他们不计得失的付出,从根本上是一种自恋。
简单而言,即“付出者”其实在享受这种逻辑:既然我是付出的一方,那么我们关系中无论出现什么问题,那都是你的错了。
海灵格称,最好的关系时彼此慷慨地付出和坦然地接受,通过这种交换,双方的接受和付出达成一种平衡,且彼此都感到,自己在这个关系中富有价值。
我们左右不了的潜意识才是主宰,而潜意识主要是父母的抚养方式导致。
实际上,我们的人格是整个家族系统动力的反映,我们的心理问题,经常是对祖父辈乃至看似根本不相干的亲人的继承。
仪式,引导心灵的蜕变:
仪式只是一道门,把我们人生路划成两段,前一段属于过去,后一段属于未来,但门仍是通的,属于门那边的过去并未消失。也就是说,它只是一个象征,在提示我们,转变已经发生。
恐惧,揭示生命的真谛:
恐慌的背后,常藏着我们生命中重要的答案:恐慌程度越高,答案就越重要。
嫉妒恐慌是在提示她,与男性的亲密关系,对她是嫉妒重要的。(一大龄女青年,在约会前夜突然莫名地深感恐惧)
关系的匮乏所带来的恐惧,比死亡恐惧恐惧有更丰富的含义。因为,关系的匮乏意味着死,而关系的丰富则意味着生。
关系:我们心灵的镜子:
父母与孩子的关系,才是最重要的。因为父母与孩子的关系,最终会在6岁前辈孩子内化为一个“内在的父母”与“内在的小孩”的关系模式。(大部分家长借以爱的名义强制性地塑造孩子)
自卑并非来源于贫穷,而是源自爱的匮乏。
成年的关系中,和童年的关系模式越像,我们的情感就会被激发得越厉害,而我们也就越有机会弄清楚自己。
重要的亲密关系,是我们生命中的拯救者,遇到一个真心爱自己的人,那是生命中最有价值的事情。
从人性上而言,小说里的离奇永远超不过真实故事中人性的黎奇。(评《女心理师》/毕淑敏著)
任何一个人的认识,如果往下看,都会看到一个深渊。
接受,带你走向自由之路:
实际上,追求人格的自由,结束已经发生的事实对我们心灵的羁绊,只有一条途径:接受已经发生的事实,承认它已不可改变。
所谓接受,即直面我们人生中所有真相,深深地懂得,任何事实一旦发生就无可更改,而且不管多么亲密的人,我们都不能指望他们为自己而改变。
父母是不可改变的!
我们越想改变父母,他们就会越糟糕!
这种吸引力是什么呢?其实就是深埋在女孩心底的改造梦想。以前,她渴望改变暴虐的老爸,但失败了。现在,她渴望选择一个同样暴虐的男子,继续去实现潜意识深处的改造梦想。
但是,她的意识不明白自己在做什么,因为那个改造梦想是源自潜意识深处的。于是,这种有暴力倾向的男子对她的吸引力,她就只能用迷恋、激情式的爱情、上天注定等等词汇来描述了。(女孩为何总是找混蛋做男友?)
父母是我们最大的命运。
渴望改造别人,其实是一种自恋状态。
拒绝某一种情感的人,势必会拒绝所有情感。
真而纯的情绪,是源自当下的情绪,它在提示我们,你现在欠缺什么,你现在应当弥补什么。
每一次磨难都是生命中的财富:
“生命中最不幸的一个事实是,我们所遭遇的第一个重大磨难多来自于家庭。”弗兰克说,“并且,这种磨难是可以遗传的。”(儿童时所受的伤害造成的心理暗箱(潜意识)是我们难以面对的真相,而改变命运的第一步就是接受真相。)
宽恕会使一切被禁锢的力量得到释放。
警惕爱情的七个教条:
如果没有学会尊重并信任自己的感觉,我们就容易信任一些貌似正确的信条。
一个人越爱我,会对我越好。这是关于爱情的最普遍的教条之一,也是危害性最大的教条。
倘若一个人“内在的父母”与“内在的小孩的关系”基本是和谐的,是相爱的。那么,找个人越爱你,就会对你约好。
但倘若一个人“内在的父母”与“内在的小孩”的关系时病态的,是互相对立仇恨的。那么,找个人越爱你,就会对你越糟糕。
我们所有重要的外部关系,都是我们内在关系模式偷生的结果。
越忘我的爱越珍贵
倘若你有这个自觉或不自觉的答案,那么等待着的你,便是地狱。
因为一个人在追求你的期间越忘我,在关系确立后就越容易“忘你”。
因为,“忘我”和“忘你”,是一个硬币的两面,是一体的。
然而,一个人越迷恋爱人,他就越看不见爱人的真实存在,他看见的,其实是他投射到爱人身上的“理想自我”。
也即,他爱的并非是你,而是他自己。
一个懂得爱的人,会一直懂得爱;但一个不懂得爱的人,会一直不懂得爱。爱的能力,和年龄关系不大。
恋爱,其实是将我们在童年与父母等家人形成的内在关系模式淋漓尽致地投射到成年后与爱人的外部关系上来。
一个内心比较和谐的人,会愿意自省。于是,对这样的人而言,他的确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懂得爱。
然而,一个内心冲突太激烈的人,会拒绝自省。对他而言,他的年龄越增长,遭遇的爱的错杂越多,内心越自卑,越抵触自省,爱的能力反而可能越差。
(爱人)对朋友越好,对我会更好。
但是,在深度的情侣关系中,没有谁愿意控制自己。
对外人,他可以控制自己的情绪,在这种情感深度不强的关系中展示自己好的一面,但对于亲人,他不愿意也没法控制自己的情绪,于是就展示了真实的一面。
如果找个人对外人很好,但和亲人的关系充满冲突甚至仇恨,可以说,找个人的内心是比较有问题的,并且这一点改起来相当不容易。《心灵的七种兵器》武志红/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