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协笔记第十七——费拉斯与伯姆、卡拉扬
本来打算是毕业论文提交之后开始写这篇,但是一如既往,提交了之后整个人懒下来,一直拖着。
今天早上起来至今,一直下着微冷的小雨,细密如织。中午没睡着。也正是该写东西的时候了。
写到费拉斯的这两版,又想到这么一个问题:对一个音乐家的预先了解,或者说“预判”,是否以及如何影响到对他的音乐诠释的评价?
因为我对费拉斯的知道,始于在网上看到的对他这一略带有悲剧意味的生涯的记述。艺术界中从来不乏不得志的天才,费拉斯的起起伏伏的短暂岁月,又何尝不像一首令人扼腕的诗。以至于,听他的巴赫小无,尽管技艺上而言远非米尔斯坦那般出色、近乎完美,但总有一种难以言说的味道,一种和米尔斯坦那种契合着巴赫作品的神圣而可窥见天国之神性不同的人的味道。不知在哪里看过,说如同费拉斯本人喜爱的威士忌一样的微醺。费拉斯版小无也是个人大爱。
我最喜爱的费拉斯录音,是他的西贝柳斯小协。同样技艺上并不如海菲茨、威克斯那样出色,但和另外一版也同样技术上并不最顶尖的库伦坎普夫版那样,把那种苍茫,冷冷的孤寂之感体现得淋漓尽致。他的门小协甚至有一点忧郁。嗯,这样的形容倒是有点感性了……
这两个版本,伯姆版在50年代,卡拉扬版在60年代。乐队正好都是柏林爱乐。
先从时间上作一个比较:
1.伯姆版:1-25'00;2-11'05;3-10'36;
2.卡拉扬版:1-25'54;2-10'47;3-9'53.
从伯姆版开始。
录音质量尚可。伯姆温和雅致而又精细严谨的风格和作品本身也是很契合的,虽然乐队细节并不太丰富,也能窥见一二。引子展开比正常速度略慢,铺陈开阔、细腻。可惜录音音场感不足,无法与约胡姆指挥的那版(施耐德汉)相比。费拉斯的琴声,首先就是发音较美,胜谢林不少,比弗兰切斯卡蒂略丰满但有相似的明亮而“透明”的感觉,但弗氏的发音还是相当独特而更出色的。弓法的功力较强。揉音在我看来很适当,发音和揉音的技法都是现代的了,揉音不算浓烈,但和干净的弓法配合起来,音符的表述显得较干净清楚,品位由之高雅许多。音色和力度幅度适中偏弱。句法表达中规中矩,很细致认真,节奏偏于严格、自由速度使用比较谨慎;有点让我想起SUK但费拉斯处理得更好一些,乐句、段的连接没有松散感但我觉得未至出色、完美之境。这种连接不仅与速度相关,而且需要音色和力度在幅度上的配合;就费拉斯此版而言,至少小提的独奏呈示部拉得有点长了。与乐队的配合感一般。发展部的开头(至10分56),费拉斯的状态还属一般,表现在力度幅度的处理上,控制并不太自如。10分47后开始进入状态,11分16开始,费拉斯的音色控制确实精彩之极,文艺风格的形容是“可以触见到他安静细腻、敏感多情的灵魂”;具体地说,就是以细微的力度、略丰腴而集中的音色,保持了长抒情线条的连贯和紧密。前面说过,连接的处理要结合多种因素,在需要一定幅度变化的段落中费拉斯较慢的速度、力度控制不太好的状态使其处理效果也一般,但是在发展部的抒情乐段中,相对较慢的速度,配合以这样的力度和音色,效果是很出色的。效果的对比,很快可以在12分07开始的这段听到,个人觉得显然就没有前段到位、有感了。随后12分48到14分18的仿佛内心独白的段落又不同——也许这种段落最适合费拉斯了。音乐进行着费拉斯的演奏状态也在调整而渐入佳境。17分23似乎有个小闪失但这段及后面的效果都不错。
20分24进入本章华彩。克莱斯勒版华彩。费拉斯的诠释带有随想的感觉,也很有个人特质。技术出色的同时,华彩的音乐性诠释也较好,有内容,有味道。这版诠释也较特别,在比较耐听之列。向乐章过渡的段落费拉斯奏得沉静肃穆。
富于思索的味道的第二乐章,无疑既适合伯姆,也极适合费拉斯,无论乐队和小提琴的表现都有种梦幻之感,安静、安详,沉着而优美。这样的演绎,往往难以描述,因为我形容不了,写什么都觉得不能形容到位;……勉强形容一下,那就是干净、自然、美,令人舒适自在。末段的小华彩预示了下章的主题,也显得不那么突兀了。
第三乐章,开头的回旋曲主题费拉斯带有顿挫的节奏处理方式还不错,随后的部分也显示了他较好的演奏状态。伯姆的处理风格也是纯正的。第二主题部分拉得很好,这个略带忧郁主题也是他拉起来很合适、很到位的。回到主题后似乎还带有一些余味。(还是我听到他的声音总有那种感觉呢?)音乐继续推进,费拉斯也开始放开来了,开始有挥洒的感觉,好像美酒在灯影下的杯中摇起来发出醉人的光。本章的华彩又是“小题大作”,短小而别致,很有内容、味道。随后的1分多2分钟内,继续保持着较高昂的状态,将精致、到位的音乐奏至结尾的恢弘结束。
接下来是卡拉扬版。
这版录音质量较上版好。卡拉扬和费拉斯合作在DG留下了一批演奏较精彩的协奏曲录音。卡拉扬此版速度放得比伯姆更慢些,展开舒缓从容。施耐德汉/约胡姆那版几乎和此版同年代,那种音场的纵深感和澎湃绵密之感,此录音却不能及,不得不说颇有遗憾。卡拉扬那版EMI贝三重协奏曲的动感也无从得见。费拉斯一开始进入独奏呈示部的状态较上版好,或许是更成熟、更有自信了些,情感表现较上版外露;录音也使他的音色之美得以体现;只是似乎揉音方面略有不同。此段落的句法表现比上版好些,线条保持了贯注的张力;节奏上比上版自由的成分多了点点。乐队配合也略较上版为佳。细听下来,段落衔接并未做得处处完美,但大体无碍。发展部的感觉也和上版不同,费拉斯奏得更大气、成熟了,速度也较快些,也多了些不落形格、意气挥洒的问题;这当然也是一种美感,但不得不说,上版他营造的那种沉静细腻的抒情感更令我难忘。不过上版中注意到的那几处需要渲染、推进的较有力度变化幅度的小段费拉斯仍然如彼,处理手法基本一致,幅度没有做得很到位(在我看来)。总体上而言,他的处理在效果上一体性较强了,从技术层面上来说是有进步的,没有某个段落效果和其他段落相比不到位的感觉,但他还是能做得更好的。16分16到16分47这段在此版较上版快的速度下效果略欠,发展部后面的一些段落演奏层面和诠释层面也都有不如上版的感觉。
21分07进入克莱斯勒版华彩。华彩的演奏基本如上版一致,节奏也是较上版快些,技术上自然表现不错,不过上版中一些速度对比在此版中就不那么明显了,因此音乐表现上有所不如。
第二乐章和上版略有不同,原因还是在费拉斯的有点接近“比较慢的行板”的速度上。听过上版后比较习惯于那版的感觉,自然觉得此版之不同。当然本身还是不错的,此乐章并不是要一味放慢。卡拉扬的乐队表现较出色。在长段落的抒情中费拉斯逐渐稳下到与上版接近的速度。不过这版听着有不少细微的音准问题,以及一些衔接问题。末段华彩倒也如上版不同。
第三乐章,回旋曲主题部分的演奏我得说更喜欢此版多些,原因在于费拉斯技术上处理得更好了。热烈欢快乐章卡拉扬自然也是较拿手的。第二主题部分奏得和上版不同,更“开朗”一些而少了应有的一丝忧郁味道。(好吧,我终于也使用如此套路的形容了)主题重现时与乐章开头相比,注意了处理的变化和对比,这点较好。本章华彩略与上版不同,更短些(这段华彩有一个很考究节奏处理的小段我总是很期待听的,此版没有了)。结尾部分较上版更加热烈,带有狂欢的感觉,费拉斯的演奏将音乐也推向了最后的高潮。
仔细考量……这两版我还是选择伯姆版更优胜一些。
今天早上起来至今,一直下着微冷的小雨,细密如织。中午没睡着。也正是该写东西的时候了。
写到费拉斯的这两版,又想到这么一个问题:对一个音乐家的预先了解,或者说“预判”,是否以及如何影响到对他的音乐诠释的评价?
因为我对费拉斯的知道,始于在网上看到的对他这一略带有悲剧意味的生涯的记述。艺术界中从来不乏不得志的天才,费拉斯的起起伏伏的短暂岁月,又何尝不像一首令人扼腕的诗。以至于,听他的巴赫小无,尽管技艺上而言远非米尔斯坦那般出色、近乎完美,但总有一种难以言说的味道,一种和米尔斯坦那种契合着巴赫作品的神圣而可窥见天国之神性不同的人的味道。不知在哪里看过,说如同费拉斯本人喜爱的威士忌一样的微醺。费拉斯版小无也是个人大爱。
我最喜爱的费拉斯录音,是他的西贝柳斯小协。同样技艺上并不如海菲茨、威克斯那样出色,但和另外一版也同样技术上并不最顶尖的库伦坎普夫版那样,把那种苍茫,冷冷的孤寂之感体现得淋漓尽致。他的门小协甚至有一点忧郁。嗯,这样的形容倒是有点感性了……
这两个版本,伯姆版在50年代,卡拉扬版在60年代。乐队正好都是柏林爱乐。
先从时间上作一个比较:
1.伯姆版:1-25'00;2-11'05;3-10'36;
2.卡拉扬版:1-25'54;2-10'47;3-9'53.
从伯姆版开始。
录音质量尚可。伯姆温和雅致而又精细严谨的风格和作品本身也是很契合的,虽然乐队细节并不太丰富,也能窥见一二。引子展开比正常速度略慢,铺陈开阔、细腻。可惜录音音场感不足,无法与约胡姆指挥的那版(施耐德汉)相比。费拉斯的琴声,首先就是发音较美,胜谢林不少,比弗兰切斯卡蒂略丰满但有相似的明亮而“透明”的感觉,但弗氏的发音还是相当独特而更出色的。弓法的功力较强。揉音在我看来很适当,发音和揉音的技法都是现代的了,揉音不算浓烈,但和干净的弓法配合起来,音符的表述显得较干净清楚,品位由之高雅许多。音色和力度幅度适中偏弱。句法表达中规中矩,很细致认真,节奏偏于严格、自由速度使用比较谨慎;有点让我想起SUK但费拉斯处理得更好一些,乐句、段的连接没有松散感但我觉得未至出色、完美之境。这种连接不仅与速度相关,而且需要音色和力度在幅度上的配合;就费拉斯此版而言,至少小提的独奏呈示部拉得有点长了。与乐队的配合感一般。发展部的开头(至10分56),费拉斯的状态还属一般,表现在力度幅度的处理上,控制并不太自如。10分47后开始进入状态,11分16开始,费拉斯的音色控制确实精彩之极,文艺风格的形容是“可以触见到他安静细腻、敏感多情的灵魂”;具体地说,就是以细微的力度、略丰腴而集中的音色,保持了长抒情线条的连贯和紧密。前面说过,连接的处理要结合多种因素,在需要一定幅度变化的段落中费拉斯较慢的速度、力度控制不太好的状态使其处理效果也一般,但是在发展部的抒情乐段中,相对较慢的速度,配合以这样的力度和音色,效果是很出色的。效果的对比,很快可以在12分07开始的这段听到,个人觉得显然就没有前段到位、有感了。随后12分48到14分18的仿佛内心独白的段落又不同——也许这种段落最适合费拉斯了。音乐进行着费拉斯的演奏状态也在调整而渐入佳境。17分23似乎有个小闪失但这段及后面的效果都不错。
20分24进入本章华彩。克莱斯勒版华彩。费拉斯的诠释带有随想的感觉,也很有个人特质。技术出色的同时,华彩的音乐性诠释也较好,有内容,有味道。这版诠释也较特别,在比较耐听之列。向乐章过渡的段落费拉斯奏得沉静肃穆。
富于思索的味道的第二乐章,无疑既适合伯姆,也极适合费拉斯,无论乐队和小提琴的表现都有种梦幻之感,安静、安详,沉着而优美。这样的演绎,往往难以描述,因为我形容不了,写什么都觉得不能形容到位;……勉强形容一下,那就是干净、自然、美,令人舒适自在。末段的小华彩预示了下章的主题,也显得不那么突兀了。
第三乐章,开头的回旋曲主题费拉斯带有顿挫的节奏处理方式还不错,随后的部分也显示了他较好的演奏状态。伯姆的处理风格也是纯正的。第二主题部分拉得很好,这个略带忧郁主题也是他拉起来很合适、很到位的。回到主题后似乎还带有一些余味。(还是我听到他的声音总有那种感觉呢?)音乐继续推进,费拉斯也开始放开来了,开始有挥洒的感觉,好像美酒在灯影下的杯中摇起来发出醉人的光。本章的华彩又是“小题大作”,短小而别致,很有内容、味道。随后的1分多2分钟内,继续保持着较高昂的状态,将精致、到位的音乐奏至结尾的恢弘结束。
接下来是卡拉扬版。
这版录音质量较上版好。卡拉扬和费拉斯合作在DG留下了一批演奏较精彩的协奏曲录音。卡拉扬此版速度放得比伯姆更慢些,展开舒缓从容。施耐德汉/约胡姆那版几乎和此版同年代,那种音场的纵深感和澎湃绵密之感,此录音却不能及,不得不说颇有遗憾。卡拉扬那版EMI贝三重协奏曲的动感也无从得见。费拉斯一开始进入独奏呈示部的状态较上版好,或许是更成熟、更有自信了些,情感表现较上版外露;录音也使他的音色之美得以体现;只是似乎揉音方面略有不同。此段落的句法表现比上版好些,线条保持了贯注的张力;节奏上比上版自由的成分多了点点。乐队配合也略较上版为佳。细听下来,段落衔接并未做得处处完美,但大体无碍。发展部的感觉也和上版不同,费拉斯奏得更大气、成熟了,速度也较快些,也多了些不落形格、意气挥洒的问题;这当然也是一种美感,但不得不说,上版他营造的那种沉静细腻的抒情感更令我难忘。不过上版中注意到的那几处需要渲染、推进的较有力度变化幅度的小段费拉斯仍然如彼,处理手法基本一致,幅度没有做得很到位(在我看来)。总体上而言,他的处理在效果上一体性较强了,从技术层面上来说是有进步的,没有某个段落效果和其他段落相比不到位的感觉,但他还是能做得更好的。16分16到16分47这段在此版较上版快的速度下效果略欠,发展部后面的一些段落演奏层面和诠释层面也都有不如上版的感觉。
21分07进入克莱斯勒版华彩。华彩的演奏基本如上版一致,节奏也是较上版快些,技术上自然表现不错,不过上版中一些速度对比在此版中就不那么明显了,因此音乐表现上有所不如。
第二乐章和上版略有不同,原因还是在费拉斯的有点接近“比较慢的行板”的速度上。听过上版后比较习惯于那版的感觉,自然觉得此版之不同。当然本身还是不错的,此乐章并不是要一味放慢。卡拉扬的乐队表现较出色。在长段落的抒情中费拉斯逐渐稳下到与上版接近的速度。不过这版听着有不少细微的音准问题,以及一些衔接问题。末段华彩倒也如上版不同。
第三乐章,回旋曲主题部分的演奏我得说更喜欢此版多些,原因在于费拉斯技术上处理得更好了。热烈欢快乐章卡拉扬自然也是较拿手的。第二主题部分奏得和上版不同,更“开朗”一些而少了应有的一丝忧郁味道。(好吧,我终于也使用如此套路的形容了)主题重现时与乐章开头相比,注意了处理的变化和对比,这点较好。本章华彩略与上版不同,更短些(这段华彩有一个很考究节奏处理的小段我总是很期待听的,此版没有了)。结尾部分较上版更加热烈,带有狂欢的感觉,费拉斯的演奏将音乐也推向了最后的高潮。
仔细考量……这两版我还是选择伯姆版更优胜一些。
![]() |
水的意象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贝协笔记第五十三:Gruenberg和Szenthelyi (2人喜欢)
- 还乡杂记之,二? (4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