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石之路
上部分我们说到,根据《穆天子传》的记载,在公元前1000年左右,有学者考证具体时间为公元前994年,就已经到达了新疆南疆的和田,并成功在哪里挖到了一万只玉。那么这就是一个上古时代的印第安纳琼斯,夺宝奇兵系列的冒险故事。按照冒险故事的惯例,一定要先有一张藏宝图,然后冒险家按图索骥作为引子。
我们从上篇中可以看到,河宗伯夭在周穆王面前装神弄鬼,搞个河伯附体,告诉周穆王“平泉七十”的位置。这个平泉又与山泉相区别,说明这些地方是可以通过周穆王的八骏豪华大马车的。河宗伯夭心中一定有一张地图存在。
而另一方面,我们想想,周穆王为什么执意要到西方寻宝,寻找群玉之山?为什么他不向东南北去找呢?而是目的明确的直奔西方?周穆王一定知道西方有这座宝山,那么他是怎么知道的呢?
按照《夺宝奇兵》系列的故事的庸俗讲法,周穆王手中原来就有一半藏宝图,指引他找到河宗伯夭,对上另一半藏宝图,于是宝藏之门向他洞开……
这样,我们现在来分析一下周穆王手中掌握的那一半藏宝图是什么。
《山海经》是先秦一部富于神话传说的中国最古老的地理书。它主要记述古代地理、物产、神话、巫术、宗教,也包括古史、医药、民俗、民族方面的内容。除此之外,《山海经》还以流水帐方式记载了一些奇怪的事件。大家都知道的代表性的神话故事有,夸父逐日、女娲补天、精卫填海、鲧禹治水等等。对于这本神神怪怪的书,按照《史记》作者司马迁的说法是“余不敢言之也”。他不敢做出评价,不知说的是不是真事儿,听上去不像,但是古人言之凿凿,所以不敢说话。
LZ以为,上古时代先民的世界的认知与我们不同,就像现在人习惯用科学、理论去解释世间现象,而上古时代则是用神话、传说、巫术来解释。这些神神怪怪的东西背后,会有谬误,但是也蕴含了上古先民对世界的了解和认知。
玉出昆山,这件事情,虽然《山海经》中没有明确指出,但是按照方位,产玉的山都在昆仑附近。但是找到昆仑就会找到群玉之山,这一点周穆王是很清楚的。而《山海经》中对“昆仑”的描述,与西方世界的“亚特兰蒂斯”传说类似,我们来看看《山海经》是怎么描述“昆仑”的。
“西海之南,流沙之滨,赤水之后,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昆仑之丘。……其下有弱水之渊环之,其外有炎火之山,投物辄然。有人戴胜,虎齿,有豹尾,穴处,名曰西王母。此山万物尽有。”
——《山海经•大荒西经》
这里说的西海可以看成沙海,而流沙之滨表明山确实在沙漠边上,下面有弱水的源头环绕,弱水可以和塔里木河的几条支流对应上,这些河流都是流经沙漠的季节河,可以称为“弱水”。其外有炎火之山,可以看做与吐鲁番火焰山类似的沙漠戈壁山脉,或者是附近的活火山。这些与现在的昆仑山位置都可以相吻合。下面还有。
“西南四百里,曰昆仑之丘,是实惟帝之下都,……河水出焉,而南流东注于无达。赤水出焉,而東南流注于氾天之水。洋水出焉,而西南流注于丑涂之水。黑水出焉,而西流于大杅。” ——《山海经•西次三经》
这里写到昆仑山是四条河流的源头。翻开地图,我们能看到,在现在昆仑山的位置确实有四条河流流出,自西向东分别是:叶尔羌河,喀什卡拉河,玉龙喀什河,克里亚河。这几条河流的流经方向虽然和《山海经》描述不一致,但是考虑到古人认为昆仑山是天下的中心最高峰,所以河流会自昆仑流向四方。但是我们知道,这样的山在中国是找不到的,而能够相似到这个程度,不能再要求这样一部很多神话传说的古书了。而且《山海经》指出了昆仑山的方位:
“海内昆仑之虚,在西北,帝之下都。昆仑之虚,方八百里,高万仞。”
——《山海经•海内西经》
这里面提到的昆仑虚指的是山脉,所以“方八百里”,高万仞”,而昆仑丘指的是山脉中的某一座山峰。
这样看来,周穆王直奔西方而来,显然是受了《山海经》这类古代传说的指引,有备而来的。
下面问题接踵而至,图是图,路是路,这条路真的走的通吗?而且要知道,周穆王是还是驾车出行,而且可以想象,如果周穆王真的去和田挖了一万只玉,如何运输回到他的出发地河南洛邑,就是个大问题,从河南道和田,这条路一定要能够走大车,在3000年前,这样一条路真的通吗?
通与不通我们暂且不说,现在看看考古发现的结果。
1976年,河南安阳殷墟发掘的妇好墓共出土玉器755件,其中的玉玦、玉刀、玉戈残片、玉瑗、玉箍、残玉环和残玉璜等7件玉器曾作过检测,学者将它的化学成分数据与6组和田玉(白玉青玉各3组)的化学分析结果进行了比较研究,认定妇好墓中玉器原料来自新疆和田。也就是说在比周穆王时代要早几百年的殷商时期,和田玉就已经来到中原了。
我们知道,玉文化是中华文化所特有,而且玉石加工,因为玉石的硬度要高于普通石器,所以加工难度要高,而作为饰品的玉器加工工艺则更高。考古发现,新疆并没有玉器加工的历史遗存,所以相信,新疆和田只是作为玉石产地,而加工则是在中原腹地完成。这样的话,出现在殷墟妇好墓中的和田玉,一定是作为玉料运到中原然后加工而成的。我们试想,作为原料的玉石跟大石头无异,运进中原,肯定不可能是人背肩扛,而是需要靠车辆运输。因此,相信在殷商之前,一条连通内地到新疆和田的玉石之路的大路就已经成型了,而这也是周穆王敢大胆的坐着他的八骏马车出游的原因。
但是接着我们发现了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周穆王不是从西安附近的镐京出发和作为终点的,而是从河南的洛邑。
“自宗周瀍水以西,至于河宗之邦……”周穆王回来后总结他的行程,提到了这个地方,瀍(音缠)水。按照《水经注》的说法,瀍水是洛水的一条支流,今天河南洛阳的东面的护城河就是这条瀍水注入的。那么,我们知道西周王朝的统治中心在今天西安附近的镐京一代,而且这里距离新疆,地理距离更近。周穆王为什么不选择镐京而选择从东都洛邑出发,舍近求远呢?
LZ以为这恰恰透露了上古“玉石之路”路线的重要信息,就是玉石之路不是西出阳关、玉门关的,尽管它叫玉门,但是和玉石之路却没有关系。玉石之路,应该是从洛阳北上,沿太行山脉经娘子关,进入山西,过雁门关北上经过恒山,进入蒙古高原,到达河套的时候,周穆王会晤了河宗伯夭,拿到了平泉七十的位置图。然后继续西行穿越戈壁过居延海,到达进入新疆,然后沿着丝绸之路南道,也就是塔里木沙漠南沿找到舂山和昆仑。而这条路线也就是玉石之路的路线。
玉石之路进入蒙古高原和新疆之后的路线比较容易确定,因为涉及到水源和沙漠,除了绿洲干涸,几千年来的商队都是这么走的,而且也只能这么走。而存在疑问的是如何进入中原,为什么不是从玉门关而是经过恒山、雁门关,娘子关一线进入中原呢?
我们可以从史料中找到蛛丝马迹。在《史记.赵世家》中有一封苏厉写给赵惠王的信,这封信写在战国时期的公元前283年。苏厉是苏秦的弟弟,由于看到哥哥的风光也励志学习纵横术,学成后为齐国服务,从这一点上可以看出中国人动辄全村全乡全县做一件事情是有渊源的。回到苏厉哈,当时秦国联合赵国进攻齐国,让齐国吃不消,于是苏厉写了一封给赵惠王的信,劝说赵国不要攻打齐国,在这封信中,苏厉提到了一句话,说如果秦国——“逾句注,斩常山而守之,三百里而通于燕,代马胡犬不东下,昆山之玉不出,此三宝者亦非王有已。”勾注就是雁门关,而常山则是河北正定。就是说,如果秦国控制了雁门关娘子关的要塞,大同的马匹,胡人的牧羊犬和昆山之玉你就都得不到了。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先秦的玉石之路是通过蒙古草原的游牧民族来作为媒介,从恒山、雁门,娘子关一线进入中原的。那么这个游牧民族是谁呢?
《管子.国畜篇》说:“玉起于禺氏”,《地数篇》“夫玉起于牛氏之边山”;《轻重乙篇》说:“玉出于禺氏之旁山’。我们知道这些称呼都只的是月氏。
可以想象,在周穆王西游之后,春秋战国时代,月氏人崛起控制了从新疆到蒙古草原的大片地区,从而掌握了“玉石之路”这个重要财源。
我们还可以举出另一个佐证,之前我们说过,突厥语中的“tumen”意思是“万”,吐火罗语B是“tumane,后演化为tma-ne”,吐火罗语A里是“tmam”。
这个词汉语翻译有“头曼”、“土门”,还有“图们”这个词在中国历史上出现频率非常之多,LZ列举一下:最早的是春秋时代的宋景公,名字叫做头曼,接下来是匈奴冒顿单于他爸爸,被冒顿杀死的头曼单于,再下来是突厥帝国的创始人“土门可汗”,我们还知道,东北有一条江叫做图们江。
我们可以认为,突厥语中的“tumen”来源于更为古老的吐火罗语。而这个来源的原因,我们可以按照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奥斯曼大帝作为例子。
我们知道,奥斯曼大帝就是“奥头曼”,跟奥特曼没关系哈,到现在奥斯曼帝国的英文称为还是Ottoman Empire,奥头曼曾是塞尔柱突厥的万夫长,其中的头曼就是“万”的意思。
由此类推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匈奴在崛起之初,头曼单于需要把儿子冒顿送到月氏那里去做人质,那么“头曼”这个词很有可能是月氏人册封的类似万夫长的军职,而突厥蒙古语的“tuman”一词由此而从吐火罗语中接入。
果真如此,月氏就是早于匈奴的第一个称霸北方的草原帝国了,而匈奴人的崛起,不但断了月氏人的财路,也终结了他们草原霸主的地位。
可以说,周穆王西游到昆仑山挖掘宝藏的事件只是历史的一个偶然事件,当时虽然是西周国力鼎盛的时期,但是仍然无力控制遥远的西域,所以周穆王走后,这里再次淹没在历史中,甚至周穆王来没来过,是否真的存在这样一条“玉石之路”都被怀疑了。由于中原各个诸侯国都是和月氏商人做生意,从他们手中购买和田玉料,知道这些玉来自昆仑——“klyom”山。而昆仑山的再次被发现是800年之后的事情了。
现在昆仑山脉的确定,来源于西汉张骞。张骞对汉武帝说,于阗也就是和田以东,塔里木河和它的支流注入盐泽,就是今天的罗布泊,然后潜行地下,再冒出来时,就变成了黄河,所以,于阗南面的山应该是黄河的源头。汉武帝派人沿河找到河源,发现确实出于于阗,当然山上多玉石,于是“天子案古图书,名河所出山曰昆仑”。今天昆仑山的位置就是这样确定下来。
在群玉之山找到玉石宝藏之后,周穆王心情很好,于是决定继续寻找传说中居住在昆仑山的西王母,但是,似乎他的寻找并不顺利,找到这位西王母的时候已经是在昆仑山西边的3000里之外,这位西王母到底是何样人物,周穆王与西王母又会发展处什么样的故事,请继续关注下一篇《西王母:绯闻与猜想》
我们从上篇中可以看到,河宗伯夭在周穆王面前装神弄鬼,搞个河伯附体,告诉周穆王“平泉七十”的位置。这个平泉又与山泉相区别,说明这些地方是可以通过周穆王的八骏豪华大马车的。河宗伯夭心中一定有一张地图存在。
而另一方面,我们想想,周穆王为什么执意要到西方寻宝,寻找群玉之山?为什么他不向东南北去找呢?而是目的明确的直奔西方?周穆王一定知道西方有这座宝山,那么他是怎么知道的呢?
按照《夺宝奇兵》系列的故事的庸俗讲法,周穆王手中原来就有一半藏宝图,指引他找到河宗伯夭,对上另一半藏宝图,于是宝藏之门向他洞开……
这样,我们现在来分析一下周穆王手中掌握的那一半藏宝图是什么。
《山海经》是先秦一部富于神话传说的中国最古老的地理书。它主要记述古代地理、物产、神话、巫术、宗教,也包括古史、医药、民俗、民族方面的内容。除此之外,《山海经》还以流水帐方式记载了一些奇怪的事件。大家都知道的代表性的神话故事有,夸父逐日、女娲补天、精卫填海、鲧禹治水等等。对于这本神神怪怪的书,按照《史记》作者司马迁的说法是“余不敢言之也”。他不敢做出评价,不知说的是不是真事儿,听上去不像,但是古人言之凿凿,所以不敢说话。
LZ以为,上古时代先民的世界的认知与我们不同,就像现在人习惯用科学、理论去解释世间现象,而上古时代则是用神话、传说、巫术来解释。这些神神怪怪的东西背后,会有谬误,但是也蕴含了上古先民对世界的了解和认知。
玉出昆山,这件事情,虽然《山海经》中没有明确指出,但是按照方位,产玉的山都在昆仑附近。但是找到昆仑就会找到群玉之山,这一点周穆王是很清楚的。而《山海经》中对“昆仑”的描述,与西方世界的“亚特兰蒂斯”传说类似,我们来看看《山海经》是怎么描述“昆仑”的。
“西海之南,流沙之滨,赤水之后,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昆仑之丘。……其下有弱水之渊环之,其外有炎火之山,投物辄然。有人戴胜,虎齿,有豹尾,穴处,名曰西王母。此山万物尽有。”
——《山海经•大荒西经》
这里说的西海可以看成沙海,而流沙之滨表明山确实在沙漠边上,下面有弱水的源头环绕,弱水可以和塔里木河的几条支流对应上,这些河流都是流经沙漠的季节河,可以称为“弱水”。其外有炎火之山,可以看做与吐鲁番火焰山类似的沙漠戈壁山脉,或者是附近的活火山。这些与现在的昆仑山位置都可以相吻合。下面还有。
“西南四百里,曰昆仑之丘,是实惟帝之下都,……河水出焉,而南流东注于无达。赤水出焉,而東南流注于氾天之水。洋水出焉,而西南流注于丑涂之水。黑水出焉,而西流于大杅。” ——《山海经•西次三经》
这里写到昆仑山是四条河流的源头。翻开地图,我们能看到,在现在昆仑山的位置确实有四条河流流出,自西向东分别是:叶尔羌河,喀什卡拉河,玉龙喀什河,克里亚河。这几条河流的流经方向虽然和《山海经》描述不一致,但是考虑到古人认为昆仑山是天下的中心最高峰,所以河流会自昆仑流向四方。但是我们知道,这样的山在中国是找不到的,而能够相似到这个程度,不能再要求这样一部很多神话传说的古书了。而且《山海经》指出了昆仑山的方位:
“海内昆仑之虚,在西北,帝之下都。昆仑之虚,方八百里,高万仞。”
——《山海经•海内西经》
这里面提到的昆仑虚指的是山脉,所以“方八百里”,高万仞”,而昆仑丘指的是山脉中的某一座山峰。
这样看来,周穆王直奔西方而来,显然是受了《山海经》这类古代传说的指引,有备而来的。
下面问题接踵而至,图是图,路是路,这条路真的走的通吗?而且要知道,周穆王是还是驾车出行,而且可以想象,如果周穆王真的去和田挖了一万只玉,如何运输回到他的出发地河南洛邑,就是个大问题,从河南道和田,这条路一定要能够走大车,在3000年前,这样一条路真的通吗?
通与不通我们暂且不说,现在看看考古发现的结果。
1976年,河南安阳殷墟发掘的妇好墓共出土玉器755件,其中的玉玦、玉刀、玉戈残片、玉瑗、玉箍、残玉环和残玉璜等7件玉器曾作过检测,学者将它的化学成分数据与6组和田玉(白玉青玉各3组)的化学分析结果进行了比较研究,认定妇好墓中玉器原料来自新疆和田。也就是说在比周穆王时代要早几百年的殷商时期,和田玉就已经来到中原了。
我们知道,玉文化是中华文化所特有,而且玉石加工,因为玉石的硬度要高于普通石器,所以加工难度要高,而作为饰品的玉器加工工艺则更高。考古发现,新疆并没有玉器加工的历史遗存,所以相信,新疆和田只是作为玉石产地,而加工则是在中原腹地完成。这样的话,出现在殷墟妇好墓中的和田玉,一定是作为玉料运到中原然后加工而成的。我们试想,作为原料的玉石跟大石头无异,运进中原,肯定不可能是人背肩扛,而是需要靠车辆运输。因此,相信在殷商之前,一条连通内地到新疆和田的玉石之路的大路就已经成型了,而这也是周穆王敢大胆的坐着他的八骏马车出游的原因。
但是接着我们发现了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周穆王不是从西安附近的镐京出发和作为终点的,而是从河南的洛邑。
“自宗周瀍水以西,至于河宗之邦……”周穆王回来后总结他的行程,提到了这个地方,瀍(音缠)水。按照《水经注》的说法,瀍水是洛水的一条支流,今天河南洛阳的东面的护城河就是这条瀍水注入的。那么,我们知道西周王朝的统治中心在今天西安附近的镐京一代,而且这里距离新疆,地理距离更近。周穆王为什么不选择镐京而选择从东都洛邑出发,舍近求远呢?
LZ以为这恰恰透露了上古“玉石之路”路线的重要信息,就是玉石之路不是西出阳关、玉门关的,尽管它叫玉门,但是和玉石之路却没有关系。玉石之路,应该是从洛阳北上,沿太行山脉经娘子关,进入山西,过雁门关北上经过恒山,进入蒙古高原,到达河套的时候,周穆王会晤了河宗伯夭,拿到了平泉七十的位置图。然后继续西行穿越戈壁过居延海,到达进入新疆,然后沿着丝绸之路南道,也就是塔里木沙漠南沿找到舂山和昆仑。而这条路线也就是玉石之路的路线。
玉石之路进入蒙古高原和新疆之后的路线比较容易确定,因为涉及到水源和沙漠,除了绿洲干涸,几千年来的商队都是这么走的,而且也只能这么走。而存在疑问的是如何进入中原,为什么不是从玉门关而是经过恒山、雁门关,娘子关一线进入中原呢?
我们可以从史料中找到蛛丝马迹。在《史记.赵世家》中有一封苏厉写给赵惠王的信,这封信写在战国时期的公元前283年。苏厉是苏秦的弟弟,由于看到哥哥的风光也励志学习纵横术,学成后为齐国服务,从这一点上可以看出中国人动辄全村全乡全县做一件事情是有渊源的。回到苏厉哈,当时秦国联合赵国进攻齐国,让齐国吃不消,于是苏厉写了一封给赵惠王的信,劝说赵国不要攻打齐国,在这封信中,苏厉提到了一句话,说如果秦国——“逾句注,斩常山而守之,三百里而通于燕,代马胡犬不东下,昆山之玉不出,此三宝者亦非王有已。”勾注就是雁门关,而常山则是河北正定。就是说,如果秦国控制了雁门关娘子关的要塞,大同的马匹,胡人的牧羊犬和昆山之玉你就都得不到了。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先秦的玉石之路是通过蒙古草原的游牧民族来作为媒介,从恒山、雁门,娘子关一线进入中原的。那么这个游牧民族是谁呢?
《管子.国畜篇》说:“玉起于禺氏”,《地数篇》“夫玉起于牛氏之边山”;《轻重乙篇》说:“玉出于禺氏之旁山’。我们知道这些称呼都只的是月氏。
可以想象,在周穆王西游之后,春秋战国时代,月氏人崛起控制了从新疆到蒙古草原的大片地区,从而掌握了“玉石之路”这个重要财源。
我们还可以举出另一个佐证,之前我们说过,突厥语中的“tumen”意思是“万”,吐火罗语B是“tumane,后演化为tma-ne”,吐火罗语A里是“tmam”。
这个词汉语翻译有“头曼”、“土门”,还有“图们”这个词在中国历史上出现频率非常之多,LZ列举一下:最早的是春秋时代的宋景公,名字叫做头曼,接下来是匈奴冒顿单于他爸爸,被冒顿杀死的头曼单于,再下来是突厥帝国的创始人“土门可汗”,我们还知道,东北有一条江叫做图们江。
我们可以认为,突厥语中的“tumen”来源于更为古老的吐火罗语。而这个来源的原因,我们可以按照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奥斯曼大帝作为例子。
我们知道,奥斯曼大帝就是“奥头曼”,跟奥特曼没关系哈,到现在奥斯曼帝国的英文称为还是Ottoman Empire,奥头曼曾是塞尔柱突厥的万夫长,其中的头曼就是“万”的意思。
由此类推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匈奴在崛起之初,头曼单于需要把儿子冒顿送到月氏那里去做人质,那么“头曼”这个词很有可能是月氏人册封的类似万夫长的军职,而突厥蒙古语的“tuman”一词由此而从吐火罗语中接入。
果真如此,月氏就是早于匈奴的第一个称霸北方的草原帝国了,而匈奴人的崛起,不但断了月氏人的财路,也终结了他们草原霸主的地位。
可以说,周穆王西游到昆仑山挖掘宝藏的事件只是历史的一个偶然事件,当时虽然是西周国力鼎盛的时期,但是仍然无力控制遥远的西域,所以周穆王走后,这里再次淹没在历史中,甚至周穆王来没来过,是否真的存在这样一条“玉石之路”都被怀疑了。由于中原各个诸侯国都是和月氏商人做生意,从他们手中购买和田玉料,知道这些玉来自昆仑——“klyom”山。而昆仑山的再次被发现是800年之后的事情了。
现在昆仑山脉的确定,来源于西汉张骞。张骞对汉武帝说,于阗也就是和田以东,塔里木河和它的支流注入盐泽,就是今天的罗布泊,然后潜行地下,再冒出来时,就变成了黄河,所以,于阗南面的山应该是黄河的源头。汉武帝派人沿河找到河源,发现确实出于于阗,当然山上多玉石,于是“天子案古图书,名河所出山曰昆仑”。今天昆仑山的位置就是这样确定下来。
在群玉之山找到玉石宝藏之后,周穆王心情很好,于是决定继续寻找传说中居住在昆仑山的西王母,但是,似乎他的寻找并不顺利,找到这位西王母的时候已经是在昆仑山西边的3000里之外,这位西王母到底是何样人物,周穆王与西王母又会发展处什么样的故事,请继续关注下一篇《西王母:绯闻与猜想》
-
豆友181430509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9-16 08:08:15
-
寒武页岩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4-11 18:53:47
-
🐓🐤🦜🙉🦆🕊🦢 赞了这篇日记 2019-10-10 16:57:13
-
知君用心如日月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4-24 19:22:59
-
夕阳武士 赞了这篇日记 2018-10-22 22:51:40
-
有未始有始也者 赞了这篇日记 2018-06-24 03:28:19
-
海伦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9-10 21:11:56
-
山水寥廓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3-16 09:28:53
-
遥笛笛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1-29 23:58:35
-
骨头上海带 赞了这篇日记 2016-09-05 12:39:18
-
流云飞白 赞了这篇日记 2016-02-29 13:28:44
-
雷公2012疯狂的 赞了这篇日记 2015-11-13 07:53:24
-
五代 赞了这篇日记 2015-10-09 11:50:07
-
其後....... 赞了这篇日记 2015-08-11 22:29:23
-
子曰泱泱 赞了这篇日记 2015-01-11 11:24:28
-
Taylor㍿ 赞了这篇日记 2014-10-22 00:37:23
-
东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1-27 06:38:24
-
水灵光 赞了这篇日记 2013-07-28 06:22:21
-
爱洛芙 赞了这篇日记 2013-03-29 13:44:05
-
西风独步 赞了这篇日记 2013-01-09 17:25:18
-
? 赞了这篇日记 2012-11-20 13:51:15
-
rustic 赞了这篇日记 2012-10-31 16:59:42
-
小猪 赞了这篇日记 2012-05-02 00:49:37
-
好公民库尔蕾丝 赞了这篇日记 2012-05-01 16:02:55
-
花花盆子女王 赞了这篇日记 2012-05-01 11:34:22
-
蓝翼 赞了这篇日记 2012-04-30 23:57:28
-
慢半拍 赞了这篇日记 2012-04-30 16:28:56
-
畢懷德 赞了这篇日记 2012-04-28 16:09:11
-
木杉涵 赞了这篇日记 2012-04-28 00:21:42
-
口水 赞了这篇日记 2012-04-28 00:16:20
-
BeingMortal 赞了这篇日记 2012-04-27 20:42:08
-
黎明不是张国荣 赞了这篇日记 2012-04-27 20:1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