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作三篇(其一):Mapping
建筑及其相关行业的发展与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紧密相关。每一个从业的建筑师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参与这个过程。在这个大背景下,像我们这样对建筑教育有兴趣的实践建筑师发现:在思考建筑教育(更多的是自我教育这种相对封闭的方式)如何应对发展带来的一系列变化的同时,这些变化也为我们参与建筑教育(更多的是教/学互动这种相对开放的方式)提供了一些与以前不同的方式。
典型的设计院工作方式大致是这样:几位年轻建筑师同时开始构思某一个方案,经过一次或数次讨论,由老总拍板定一个思路或几个思路综合后进入深化和成品制作阶段。
随着前几年欧美著名建筑师大举进入中国市场,中国建筑师在感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同时,也了解到了很多不同的工作方法,从而开始反思上述典型的设计院工作方式。
我们在设计实践的实际操作中发现这样一些问题:建筑师之间的沟通不够顺畅;设计成果大都基于直觉而非理性的分析;设计成果的产生没有积累的过程;设计过程中重点考虑空间形态这一类与最终成品直接相关的外在形象,很少或没有研究。
这些问题当然并不只是设计院的问题,设计实践的参与者很多是毕业不久的学生。一位很有成就的老建筑师曾经直言不讳,即使知道了要重视理性的分析以及强调积累的工作方式的优点,由于从来没有接受过那样的训练,还是没法操作。我们接触到的很多走出校门不久的年轻建筑师在工作中缺少章法,思路的混乱也似乎印证了目前的学校教育中确实对理性化和累积性的思维和工作方式训练不足。
“超市 / 网络 / 研究”这门课的作用是在一个目前仍在正常运行的教育体系之内增加一些东西,填上一些缝隙。
从课程组织上而言,这门课程全面移植了AADRL的研讨课(Seminar)。研讨课讨论的不是已有定论的东西,而是我们不知道而想知道的。教学过程是以学生自主工作为主,老师点评为辅。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一直强调的内容包括:
年级较低的同学也可以参加并完成具有一定质量的研究工作,而并非只能从模仿中学习。也就是说,不是在封闭的虚构世界中学习,然后直接就能应用在开阔的真实世界中。我们必须置身在真实的世界中,通过了解真实的世界而学习。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杜绝那种预设一个结论,然后挑选甚至编造论据去迎合预设结论的工作方式。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发现的是人人都知道的陈词滥调。我们要发现的是真实存在的大家都知道但却忽视的有趣事实本身,或者大家都知道的有趣事实的存在或运转方式。
小组合作的工作方式需要学生自己采用更为理性的思维和更为主动的态度,这一点只能从实践中学习和适应,而非老师灌输。
研究与设计可以互相促进,但是好的研究成果并不意味着能直接生成一个好的设计,不能抱有急功近利的想法。
研究过程的阶段性非常重要,每一个阶段建立在前一个阶段的基础上;每个阶段的成果需要累积而非平行的切换。关于这一点,这本书是直接的体现。
这门课程引入了其它学科的内容,但是并不是用其它学科取代建筑学,如何以建筑学为基础,将其它学科的内容放入建筑学中,扩大建筑学的视野需要每个学生思考的更多。
基本上而言,以上这些内容,主要在于帮助学生建立能跟真实的世界有所互动的思维方式。这也是参考书目里为何列入一些哲学类书籍的原因。这门课程强调的是实践,但背后有一定的理论支撑,最后的参考书目是给那些有兴趣了解更多的学生准备的。
在从准备到实施的过程中,我们也注意到一些现象:
参考书的匮乏,绝大多数有关平面设计的书都不提如何传达信息而只讲构图原理,我们觉得这更证明了我们这门课的意义,从而给了我们勇气。
研究过程中一度对建筑学本身的忽略。由于社会学的内容对学生相对新鲜有趣,因此很多学生用了很多精力研究他们觉得有趣的现象,但却完全不考虑这些内容跟建筑学的关系,从这一点来看,仍然是感性大于理性,而忽略了两者的平衡。
很多学生偏爱甚至迷恋用调查问卷收集资料的方式。作为一种方法,调查问卷当然可以用在这门课程里,但是问题的设定和分析是一个具有很大难度的工作,并不非常适用于这门课的工作节奏和训练目的(观察分析和提炼的能力)。而且很多问题的提出具有明显的引导性。我对产生这个现象的原因有一个不太成熟的猜测:学生们试图用看似客观的结论来支持自己的奇思妙想。但是他们却没有能力自己去找到他们需要的客观结论,只好寄希望于大多数。
在课程结束的时候,我们觉得同学们可能提出这样一些问题:如何理解Mapping这个概念?或者换个说法,Mapping和大家在课堂上用得最多的词“调研”有何不同?如何将这种工作方式与自己的设计过程联系起来?
对于这样的问题,我们当然有自己的答案,但是在这里,我们更愿意听到那些提出这些问题的同学自己思考之后的解答。
此文为2005年与white mars一起玩票教书时所作。是学生作业最后汇集成书的前言。从未公开发表。
典型的设计院工作方式大致是这样:几位年轻建筑师同时开始构思某一个方案,经过一次或数次讨论,由老总拍板定一个思路或几个思路综合后进入深化和成品制作阶段。
随着前几年欧美著名建筑师大举进入中国市场,中国建筑师在感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同时,也了解到了很多不同的工作方法,从而开始反思上述典型的设计院工作方式。
我们在设计实践的实际操作中发现这样一些问题:建筑师之间的沟通不够顺畅;设计成果大都基于直觉而非理性的分析;设计成果的产生没有积累的过程;设计过程中重点考虑空间形态这一类与最终成品直接相关的外在形象,很少或没有研究。
这些问题当然并不只是设计院的问题,设计实践的参与者很多是毕业不久的学生。一位很有成就的老建筑师曾经直言不讳,即使知道了要重视理性的分析以及强调积累的工作方式的优点,由于从来没有接受过那样的训练,还是没法操作。我们接触到的很多走出校门不久的年轻建筑师在工作中缺少章法,思路的混乱也似乎印证了目前的学校教育中确实对理性化和累积性的思维和工作方式训练不足。
“超市 / 网络 / 研究”这门课的作用是在一个目前仍在正常运行的教育体系之内增加一些东西,填上一些缝隙。
从课程组织上而言,这门课程全面移植了AADRL的研讨课(Seminar)。研讨课讨论的不是已有定论的东西,而是我们不知道而想知道的。教学过程是以学生自主工作为主,老师点评为辅。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一直强调的内容包括:
年级较低的同学也可以参加并完成具有一定质量的研究工作,而并非只能从模仿中学习。也就是说,不是在封闭的虚构世界中学习,然后直接就能应用在开阔的真实世界中。我们必须置身在真实的世界中,通过了解真实的世界而学习。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杜绝那种预设一个结论,然后挑选甚至编造论据去迎合预设结论的工作方式。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发现的是人人都知道的陈词滥调。我们要发现的是真实存在的大家都知道但却忽视的有趣事实本身,或者大家都知道的有趣事实的存在或运转方式。
小组合作的工作方式需要学生自己采用更为理性的思维和更为主动的态度,这一点只能从实践中学习和适应,而非老师灌输。
研究与设计可以互相促进,但是好的研究成果并不意味着能直接生成一个好的设计,不能抱有急功近利的想法。
研究过程的阶段性非常重要,每一个阶段建立在前一个阶段的基础上;每个阶段的成果需要累积而非平行的切换。关于这一点,这本书是直接的体现。
这门课程引入了其它学科的内容,但是并不是用其它学科取代建筑学,如何以建筑学为基础,将其它学科的内容放入建筑学中,扩大建筑学的视野需要每个学生思考的更多。
基本上而言,以上这些内容,主要在于帮助学生建立能跟真实的世界有所互动的思维方式。这也是参考书目里为何列入一些哲学类书籍的原因。这门课程强调的是实践,但背后有一定的理论支撑,最后的参考书目是给那些有兴趣了解更多的学生准备的。
在从准备到实施的过程中,我们也注意到一些现象:
参考书的匮乏,绝大多数有关平面设计的书都不提如何传达信息而只讲构图原理,我们觉得这更证明了我们这门课的意义,从而给了我们勇气。
研究过程中一度对建筑学本身的忽略。由于社会学的内容对学生相对新鲜有趣,因此很多学生用了很多精力研究他们觉得有趣的现象,但却完全不考虑这些内容跟建筑学的关系,从这一点来看,仍然是感性大于理性,而忽略了两者的平衡。
很多学生偏爱甚至迷恋用调查问卷收集资料的方式。作为一种方法,调查问卷当然可以用在这门课程里,但是问题的设定和分析是一个具有很大难度的工作,并不非常适用于这门课的工作节奏和训练目的(观察分析和提炼的能力)。而且很多问题的提出具有明显的引导性。我对产生这个现象的原因有一个不太成熟的猜测:学生们试图用看似客观的结论来支持自己的奇思妙想。但是他们却没有能力自己去找到他们需要的客观结论,只好寄希望于大多数。
在课程结束的时候,我们觉得同学们可能提出这样一些问题:如何理解Mapping这个概念?或者换个说法,Mapping和大家在课堂上用得最多的词“调研”有何不同?如何将这种工作方式与自己的设计过程联系起来?
对于这样的问题,我们当然有自己的答案,但是在这里,我们更愿意听到那些提出这些问题的同学自己思考之后的解答。
此文为2005年与white mars一起玩票教书时所作。是学生作业最后汇集成书的前言。从未公开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