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堂“电影院”
(芷宁写于3012年3月20日)
上期《Vista看天下》的封面故事“京城食堂传奇”提点出了食堂于个人生活、社会形态、时代特征乃至人类文明的作用,以点带面,丰富有趣,仿若容纳人间故事的电影院。
在阅读前,恰好看过日本人于芬兰赫尔辛基取景拍摄的影片《海鸥食堂》,日式情境结合北欧风貌,被呈现得清新而美好,从中可以感受到真实自然的生活,却没有柴米油盐的凡俗。可说到底,“海鸥食堂”只是挂名为“食堂”的餐厅,氛围可以唯美纯粹,而存在于火热大千世界中的食堂则充满了地地道道的人间烟火味,也确是个能再现世间百态的地方,如有影像聚焦此间,想必滋味周全。
过去人们选择食堂,是图个方便实惠,现在人们选择食堂,多是奔着好吃去的。在叱咤京城的众多吃货中自然有个别内心世界和口味均奇特的人,非定时定点地去某个食堂“祭五脏庙”不可。比如京城某著名食堂,服务出了名得差,可一小搓人总趋之若鹜,每次都忍辱面对女服务员那犹如对待阶级敌人般的仇苦面容,臊眉搭眼地自写餐单,含笑面对飞来的餐巾纸、火柴等物,只图那食堂的东西好吃。
东西好吃,就令人忽略了许多一进门时的感受:这家食堂可谓朴素得紧,朴素到根本没什么装修可言,墙壁斑驳,桌椅老旧,还不成套(同样不成套的,还有餐具),经年的污渍几乎已掩盖了桌椅本来的油漆色,水泥地面上也布满了黑色的油污,走上去黏糊糊的,总感觉鞋子有被粘连的可能。
到了晚饭时间,吊在灰暗天花板上的几盏昏黄的灯便懒洋洋地照在飘散着无数油烟分子的空间里,混沌沌地洒在围坐桌边大快朵颐的热情的脑袋上,活泼泼地承托出家常菜的亲切可口,令人欲罢不能。有时候来得晚了,隔着玻璃往里看,竟像隔着一层黄晕的水果糖纸,颇有点怀旧感。
这样的就餐环境搭上位没什么服务精神的服务员,真是绝配。由于深知这位女服务员爱答不理的特点,来吃饭的人通常都自己写餐点、拿餐具、倒茶水、甚至用牙开启啤酒瓶,因为怕瓶起子飞过来砸到人,就差亲自挑开挂着“闲人免进”字样的半截蓝布门帘去后厨端菜了。上菜慢是这里的另一特点,每次总有人冲着后厨方向大吼:“师傅,我那吵疙瘩好了没?”一听这话,就知道是常客,不找服务员,直接问厨师了。
如今,这类食堂仿佛过去时代的遗物般存在于街角巷尾不起眼的地方,仿佛一种暗藏的印迹,虽然它们中的大部分现在也对外营业,但经营模式和服务标准都属老国营范畴,只是这样的印迹于今日之都市,已越来越少,越来越遥远,如同已经远离的露天电影院。旧时已逝,影像存心。
(刊于2012年第8期《Vista看天下》)
上期《Vista看天下》的封面故事“京城食堂传奇”提点出了食堂于个人生活、社会形态、时代特征乃至人类文明的作用,以点带面,丰富有趣,仿若容纳人间故事的电影院。
在阅读前,恰好看过日本人于芬兰赫尔辛基取景拍摄的影片《海鸥食堂》,日式情境结合北欧风貌,被呈现得清新而美好,从中可以感受到真实自然的生活,却没有柴米油盐的凡俗。可说到底,“海鸥食堂”只是挂名为“食堂”的餐厅,氛围可以唯美纯粹,而存在于火热大千世界中的食堂则充满了地地道道的人间烟火味,也确是个能再现世间百态的地方,如有影像聚焦此间,想必滋味周全。
过去人们选择食堂,是图个方便实惠,现在人们选择食堂,多是奔着好吃去的。在叱咤京城的众多吃货中自然有个别内心世界和口味均奇特的人,非定时定点地去某个食堂“祭五脏庙”不可。比如京城某著名食堂,服务出了名得差,可一小搓人总趋之若鹜,每次都忍辱面对女服务员那犹如对待阶级敌人般的仇苦面容,臊眉搭眼地自写餐单,含笑面对飞来的餐巾纸、火柴等物,只图那食堂的东西好吃。
东西好吃,就令人忽略了许多一进门时的感受:这家食堂可谓朴素得紧,朴素到根本没什么装修可言,墙壁斑驳,桌椅老旧,还不成套(同样不成套的,还有餐具),经年的污渍几乎已掩盖了桌椅本来的油漆色,水泥地面上也布满了黑色的油污,走上去黏糊糊的,总感觉鞋子有被粘连的可能。
到了晚饭时间,吊在灰暗天花板上的几盏昏黄的灯便懒洋洋地照在飘散着无数油烟分子的空间里,混沌沌地洒在围坐桌边大快朵颐的热情的脑袋上,活泼泼地承托出家常菜的亲切可口,令人欲罢不能。有时候来得晚了,隔着玻璃往里看,竟像隔着一层黄晕的水果糖纸,颇有点怀旧感。
这样的就餐环境搭上位没什么服务精神的服务员,真是绝配。由于深知这位女服务员爱答不理的特点,来吃饭的人通常都自己写餐点、拿餐具、倒茶水、甚至用牙开启啤酒瓶,因为怕瓶起子飞过来砸到人,就差亲自挑开挂着“闲人免进”字样的半截蓝布门帘去后厨端菜了。上菜慢是这里的另一特点,每次总有人冲着后厨方向大吼:“师傅,我那吵疙瘩好了没?”一听这话,就知道是常客,不找服务员,直接问厨师了。
如今,这类食堂仿佛过去时代的遗物般存在于街角巷尾不起眼的地方,仿佛一种暗藏的印迹,虽然它们中的大部分现在也对外营业,但经营模式和服务标准都属老国营范畴,只是这样的印迹于今日之都市,已越来越少,越来越遥远,如同已经远离的露天电影院。旧时已逝,影像存心。
(刊于2012年第8期《Vista看天下》)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