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北京•南锣鼓巷戏剧节 工作坊单元
第三届北京•南锣鼓巷戏剧节 工作坊
形式:本届戏剧节共5个工作坊,分别由来自世界不同地区的7位杰出戏剧艺术家面向社会公开讲授,每个工作坊为期5天。
报名时间:2012年4月23日- 6月3日
学习费:瑞典、以色列、台湾、北京工作坊学习费各为500元(5天);
工作坊报名方式:
1)请登录http://site.douban.com/144690/room/1545161/下载报名表
2)发送报名表至戏剧节邮箱bjnlgxxjj@gmail.com
邮件标题请注明:2012年南锣鼓巷戏剧节工作坊报名+你的名字
——————————————————————————————
1、内心的环保——戏剧+环境意识,这是两码事吗?
——社区戏剧工作坊系列
工作坊时间、地点:2012年 5月25、26日(周六、日) 2pm-6pm 蓬蒿剧场露台
主讲:冯乐然,来自美国的社区戏剧教育专家冯乐然(Allegra Fonda-Bonardi)具有非常丰富的社区戏剧经验,并希望可以将这种有趣的教学方法应用于环境保护中。在2011年,她获得欧柏林大学Compton基金会院士奖学金的资助,来到兰州尝试这方面的研究与实践。她试图社区戏剧教育方法引入到环境教育的工作中,使环境教育过程更具参与性和趣味性,对黄河上游流域的保护方法增加多样性。
工作坊形式:
工作坊系列是利用两个下午的时间(允许分开报名)来体验社区戏剧在戏剧和教育中的应用,既有游戏,技能,也有理论知识。
方法包括:论坛剧场、形象剧场、“Cops in the Head”方法、和“Rainbow of Desire” (欲望之彩虹) 以及心理学技术。 带领工作坊的三名老师将以参加者 的兴趣和领域来走,重要的一点是要开展一个对话--意义大于结果。
对参加者要求:
未表演经历人士也欢迎参加!
请穿着舒适的衣服和平底鞋。
人数要求:限定25人以内
2、“无法界定的未来戏剧 :戏剧的文学与社会书写”
工作坊时间、地点:
6月18至22日13:30—17:30,每次4小时,共5次
风尚剧场:北京东城区交道口东大街111号
蓬蒿剧场:北京东城区交道口南大街东棉花胡同35号,电话:64006472
张嘉容:台湾“水面上与水面下剧场” 和“水母艺行场” 艺术总监,剧场编剧、导演、戏剧制作人。跨领域创作包括舞台剧、音乐剧场、舞蹈剧场;作品两次参加法国亚维侬off艺术节(编/制/演)。曾与法国Espace Louis Jouvet (Rathel)剧院共同制作编导作品,于巴黎天鹅之眼剧院、凤凰书店发表。2012年編導《你可以愛我嗎?》多媒體紀實互動劇場,參加匯川藝術節。2011编导作品获选文建会辅导之「广艺基金会」(广达电子企业旗下机构)「委托创作」、2011 赴北京蓬蒿剧场任驻场艺术家,2010年获选文建会出访艺术家赴法一年,2007年台北国际艺术村驻地艺术家。创作合作团体包括动见体剧团、8213肢体舞蹈剧场、台湾弦乐团、外表坊时验团、音乐家李泰祥、亦宛然掌中剧团等。剧本出版《我的天使魔鬼睡美人》、《美丽沉睡者》。现为「水面上与水面下剧场」创团团长,曾任动见体剧团副团长、团长。2008年后开始进行社会参与工作,2008-2012连续四年推动《天使宅急便》计划,至各学校、医院、社福心卫机构等开设戏剧工作坊。2011-2012举办「亚斯伯格戏剧故事工作坊」,针对家属、助人者及一班社会大众开设。
参与者需求:
25名,全程参加,18到60岁,歡迎育有子女者(無子女亦可),但非亲子工作坊。戏剧爱好者、自闭症家属、社工/志工/助人者/医护人员、当地艺术家。身體需便於活動,無重大殘疾。善於聆聽他人,勇於探索自我,有高度的開放度和接受性。
人員招募
歡迎當地志工、藝術家加入工作 (無酬)
1. 現場協助伴奏:弦樂器(吉他或提琴)、鼓,1或2人,有即興表演能力;
2. 現場演唱:擅長即興吟唱、新世紀療癒系風格;
3.. 影像助理:懂拍攝剪接後製;
4. 工作助理:協助排練製作
工作坊主题:
新时代的戏剧实验,结合戏剧的文学与社会书写,结合剧作家与群众的声音,混淆各种传统的界线:演出与工作坊、演员与素人,民众剧场与专业剧场、台上与台下、演员与观众。一个你无法想象和定义的剧场,多媒体纪实互动剧场,新世纪的剧场,直达人心的剧场。
创作主题:
《折与被折》每个人生下来都是一张非常平整的白纸,但是在成长的过程中,什么时候你被折成别人想要的形状?什么时候你把人折成你想要的形状 ?面对父母的期望,你如何成为你想要成为的人 ? 面对自己的孩子,你也像你的父母对你一样吗 ?你如何保有自己这张纸的特质,成为你自己想要成为的人,而不是父母或社会希望的?你做得到吗?如果你一辈子照着别人的期待成长,有一天你却发现,你的孩子,永远不可能变成你想要的样子,你会怎么办 ?
工作坊具体内容:
编导张嘉容将带领所有参与者,以戏剧做各种身体和生活的探索,从日常生活的小细节开始,挖掘出和主题有关的生命故事。在这个工作坊里面,学员既是观众也是演员,玩乐的时候也就是在表演和创造。编导将利用剧场各种训练以及声光麦克风等器材游戏,让大家纾解压力,发挥创造力,轻轻松松说演故事,直探内心深处。最后,个人的故事将和众人的故事交织,表现社会群体的故事。与北京市民生活、在地经验交集,萃取出在地人文生活的精髓。
工作坊將以戲劇做訓練身心開發,將戲劇中的技巧與協助自閉症的技巧結合起來,幫助參與者學習各種感官及身心的開發,以及非語言的表達方式。課程元素包括肢體開發、感覺統合訓練、社會參照技巧、創造性戲劇活動、即興表演、具結構性的劇場遊戲、讀劇練習、對話書寫、角色扮演、分享與討論等等。工作坊並加入影像、燈光、音樂等元素,希望達到更好的效果。
主办/制作单位:
水面上与水面下剧团 x 水母艺行场
由艺术总监/编导张嘉容创立,投入艺术创作和弱势参与、人文与科技的双跨界。团名意指剧场即为世间一切藩篱的展现,创作意在水上水下奔游,打捞世界整体的真实面貌,寻找沟通与连结,并谋求行动与超越之道。2008年开始与各单位合作,为有不同长短期目标的不同族群量身设计有愈疗功能的工作坊。剧团编制特设研发部门,以工作坊的形式,做各种领域及形式技术的开发以及社会参与未来以文学剧本、科技与人文的结合、成人教育、两性议题为发展重点,从事创作演出、国际交流、社会参与、戏剧教育。
3、瑞典-中国戏剧合作工坊
工作坊时间、地点:
6月18—22日13:30—17:30,每次4小时,共5次
风尚剧场:北京东城区交道口东大街111号
主持:
马福力 生于瑞典。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期,马福力就以自由导演和制作人的身份在许多学院内剧场尤其是个各种国际和瑞典国内的独立戏剧组织工作。他制作过多部戏剧,包括Euripides, William Shakespeare, Georg Büchner, Pier Paolo Pasolini, Arthur Miller, Athol Fugard和瑞典当代新锐编剧的作品,并以指导斯特林堡的作品见长。肢体语言、空间的创造和其他艺术形式的运用在他的作品中占有重要的地位。2002年起,他担任瑞典舞台和荧幕导演协会(Swedish Association of Stage and Screen Directors)的主席。
内容与方向:
瑞典导演马福力(Mathias Lafolie)再度受邀,来北京在南锣鼓巷戏剧节期间举办戏剧工作坊。
本工作坊为期5天,将由马福力、一位中国导演、两位瑞典演员和两位中国演员共同完成。工作坊中,来自瑞典和中国的导演将分别带领4位演员,排练一出来自第三国(非瑞典或中国)经典戏剧的相同片段。
本戏剧工作坊的目标是,通过在相同的时间段完成对同一戏剧片段的排练,在来自两个不同文化及社会背景的导演和演员中展开对话,针对艺术创作在方式及内涵表现两个层面的差异和共识,放大文化及社会语境对艺术创作的影响,并讨论其如何影响戏剧人创作实践。
4、“文学-社会-舞台”
——以色列露丝•康内尔剧团艺术总监露丝•康内尔女士讲授
工作坊时间、地址:
6月25 、26 、29 、30日及 7月1日13:30—16:30,每次3小时,共5天
(前4次在风尚,最后1次在蓬蒿)
风尚剧场:北京东城区交道口东大街111号
Ruth Kanner为本次戏剧节带来以色列话剧《在海边》的演出,露丝•康内尔(Ruth Kanner)自80年代起已经开始了实验作品的创作。目前,她带领自己的戏剧团体专注于将文学改编和纪录性文本搬上舞台的工作,其戏剧实践中融入了各种独创的讲故事方法以及多元的戏剧和运动技巧。
康内尔是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戏剧艺术系副教授,她还在以色列和世界各地举办讲座和工作坊。她的 “以色列式故事讲述”项目,结合了戏剧讲座与戏剧片段表演,曾在布拉格,弗罗茨瓦夫,新德里,纽约,伦敦,威尔士,萨格勒布和耶路撒冷进行了展示。康内尔的作品获得过诸多以色列重要戏剧奖项。
工作坊形式:以探讨《文学-社会-舞台》为主题。7月1日为工作坊分享日,同时举办现场
讲座,并有导演执导参加本届戏剧节的话剧《在海上》演员示范不同剧目片段。
讲座语言:英语,现场中文翻译。
对参与者要求:对专业戏剧表演、剧本创作有实践或学习经历,或至少对文学创作或导、表演具有一定了解,希望在文学和表演两者之间找到新的创作表达语言。
5、戏剧构作工作坊之舞台本改编
——中国中央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讲师 李亦男
工作坊时间、地址:
2012年7月2—6日13:30—16:00,每次2.5至3小时,共5天
风尚剧场:北京东城区交道口东大街111号
2012年7月8日学员于蓬蒿剧场进行作品发表,可邀请亲戚朋友前来观看
李亦男,女,北京人。毕业于北京大学德语系本科。1998年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戏剧系获硕士学位。同年赴德,在汉堡大学、慕尼黑大学学习戏剧学、语言哲学、文学与汉学,2007年获博士学位。其间曾在德国巴伐利亚国家剧院戏剧构作部学习。2008年起在中央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任教。从2009年起,李亦男致力于系统性地将德国的戏剧构作法引入中国。2009年,李亦男主持了德国歌德学院、中央戏剧学院联合主办的《戏剧构作在北京》大型学术活动,并开始在中央戏剧学院开设《戏剧构作》课程。目前,该课程已进行了三届,深受学生好评。2010年,李亦男赴美国加州大学柏克利分院,与美国舞台本改编专家彼得•格雷泽(Peter Glazer)进行交流。2011年,获中国教育部基金,开始进行《德国戏剧构作》研究项目。2012年再次赴德,在巴伐利亚国家剧院、柏林邵宾纳剧院戏剧构作部进行调研。
工作坊形式:
戏剧构作(Dramaturgy)起源于德国启蒙主义时期,至今已有两百多年历史。目前,戏剧构作是德国、中欧、东欧、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等国家和地区剧场创作的中心环节。1960年代之后,戏剧构作法也逐渐传入美国、英国等地,成为了当代西方戏剧创作的基本方法。在布莱希特理论的影响下,现代戏剧构作法否定文本的原义,强调戏剧创作应从当下现实和舞台实际出发,把已有文本作为材料来使用。
在为期一周的工作坊中,参与者将在老师的带领下,用德国戏剧构作法将非剧场文本改编为舞台演出本,并在工作坊结课时以朗读或表演的方式呈现出来。
最佳人数:10-15人
人数上限:25人
参与者要求:热爱剧场艺术,具有关于戏剧的基本知识,具有良好的写作能力。热烈欢迎其他学科知识背景的人士参加。无论你的专业是物理学、社会学、生物学还是心理学,只要你经常去剧场看戏并热爱写作,就具备了参加工作坊的资质!
形式:本届戏剧节共5个工作坊,分别由来自世界不同地区的7位杰出戏剧艺术家面向社会公开讲授,每个工作坊为期5天。
报名时间:2012年4月23日- 6月3日
学习费:瑞典、以色列、台湾、北京工作坊学习费各为500元(5天);
工作坊报名方式:
1)请登录http://site.douban.com/144690/room/1545161/下载报名表
2)发送报名表至戏剧节邮箱bjnlgxxjj@gmail.com
邮件标题请注明:2012年南锣鼓巷戏剧节工作坊报名+你的名字
——————————————————————————————
1、内心的环保——戏剧+环境意识,这是两码事吗?
——社区戏剧工作坊系列
工作坊时间、地点:2012年 5月25、26日(周六、日) 2pm-6pm 蓬蒿剧场露台
主讲:冯乐然,来自美国的社区戏剧教育专家冯乐然(Allegra Fonda-Bonardi)具有非常丰富的社区戏剧经验,并希望可以将这种有趣的教学方法应用于环境保护中。在2011年,她获得欧柏林大学Compton基金会院士奖学金的资助,来到兰州尝试这方面的研究与实践。她试图社区戏剧教育方法引入到环境教育的工作中,使环境教育过程更具参与性和趣味性,对黄河上游流域的保护方法增加多样性。
工作坊形式:
工作坊系列是利用两个下午的时间(允许分开报名)来体验社区戏剧在戏剧和教育中的应用,既有游戏,技能,也有理论知识。
方法包括:论坛剧场、形象剧场、“Cops in the Head”方法、和“Rainbow of Desire” (欲望之彩虹) 以及心理学技术。 带领工作坊的三名老师将以参加者 的兴趣和领域来走,重要的一点是要开展一个对话--意义大于结果。
对参加者要求:
未表演经历人士也欢迎参加!
请穿着舒适的衣服和平底鞋。
人数要求:限定25人以内
2、“无法界定的未来戏剧 :戏剧的文学与社会书写”
工作坊时间、地点:
6月18至22日13:30—17:30,每次4小时,共5次
风尚剧场:北京东城区交道口东大街111号
蓬蒿剧场:北京东城区交道口南大街东棉花胡同35号,电话:64006472
张嘉容:台湾“水面上与水面下剧场” 和“水母艺行场” 艺术总监,剧场编剧、导演、戏剧制作人。跨领域创作包括舞台剧、音乐剧场、舞蹈剧场;作品两次参加法国亚维侬off艺术节(编/制/演)。曾与法国Espace Louis Jouvet (Rathel)剧院共同制作编导作品,于巴黎天鹅之眼剧院、凤凰书店发表。2012年編導《你可以愛我嗎?》多媒體紀實互動劇場,參加匯川藝術節。2011编导作品获选文建会辅导之「广艺基金会」(广达电子企业旗下机构)「委托创作」、2011 赴北京蓬蒿剧场任驻场艺术家,2010年获选文建会出访艺术家赴法一年,2007年台北国际艺术村驻地艺术家。创作合作团体包括动见体剧团、8213肢体舞蹈剧场、台湾弦乐团、外表坊时验团、音乐家李泰祥、亦宛然掌中剧团等。剧本出版《我的天使魔鬼睡美人》、《美丽沉睡者》。现为「水面上与水面下剧场」创团团长,曾任动见体剧团副团长、团长。2008年后开始进行社会参与工作,2008-2012连续四年推动《天使宅急便》计划,至各学校、医院、社福心卫机构等开设戏剧工作坊。2011-2012举办「亚斯伯格戏剧故事工作坊」,针对家属、助人者及一班社会大众开设。
参与者需求:
25名,全程参加,18到60岁,歡迎育有子女者(無子女亦可),但非亲子工作坊。戏剧爱好者、自闭症家属、社工/志工/助人者/医护人员、当地艺术家。身體需便於活動,無重大殘疾。善於聆聽他人,勇於探索自我,有高度的開放度和接受性。
人員招募
歡迎當地志工、藝術家加入工作 (無酬)
1. 現場協助伴奏:弦樂器(吉他或提琴)、鼓,1或2人,有即興表演能力;
2. 現場演唱:擅長即興吟唱、新世紀療癒系風格;
3.. 影像助理:懂拍攝剪接後製;
4. 工作助理:協助排練製作
工作坊主题:
新时代的戏剧实验,结合戏剧的文学与社会书写,结合剧作家与群众的声音,混淆各种传统的界线:演出与工作坊、演员与素人,民众剧场与专业剧场、台上与台下、演员与观众。一个你无法想象和定义的剧场,多媒体纪实互动剧场,新世纪的剧场,直达人心的剧场。
创作主题:
《折与被折》每个人生下来都是一张非常平整的白纸,但是在成长的过程中,什么时候你被折成别人想要的形状?什么时候你把人折成你想要的形状 ?面对父母的期望,你如何成为你想要成为的人 ? 面对自己的孩子,你也像你的父母对你一样吗 ?你如何保有自己这张纸的特质,成为你自己想要成为的人,而不是父母或社会希望的?你做得到吗?如果你一辈子照着别人的期待成长,有一天你却发现,你的孩子,永远不可能变成你想要的样子,你会怎么办 ?
工作坊具体内容:
编导张嘉容将带领所有参与者,以戏剧做各种身体和生活的探索,从日常生活的小细节开始,挖掘出和主题有关的生命故事。在这个工作坊里面,学员既是观众也是演员,玩乐的时候也就是在表演和创造。编导将利用剧场各种训练以及声光麦克风等器材游戏,让大家纾解压力,发挥创造力,轻轻松松说演故事,直探内心深处。最后,个人的故事将和众人的故事交织,表现社会群体的故事。与北京市民生活、在地经验交集,萃取出在地人文生活的精髓。
工作坊將以戲劇做訓練身心開發,將戲劇中的技巧與協助自閉症的技巧結合起來,幫助參與者學習各種感官及身心的開發,以及非語言的表達方式。課程元素包括肢體開發、感覺統合訓練、社會參照技巧、創造性戲劇活動、即興表演、具結構性的劇場遊戲、讀劇練習、對話書寫、角色扮演、分享與討論等等。工作坊並加入影像、燈光、音樂等元素,希望達到更好的效果。
主办/制作单位:
水面上与水面下剧团 x 水母艺行场
由艺术总监/编导张嘉容创立,投入艺术创作和弱势参与、人文与科技的双跨界。团名意指剧场即为世间一切藩篱的展现,创作意在水上水下奔游,打捞世界整体的真实面貌,寻找沟通与连结,并谋求行动与超越之道。2008年开始与各单位合作,为有不同长短期目标的不同族群量身设计有愈疗功能的工作坊。剧团编制特设研发部门,以工作坊的形式,做各种领域及形式技术的开发以及社会参与未来以文学剧本、科技与人文的结合、成人教育、两性议题为发展重点,从事创作演出、国际交流、社会参与、戏剧教育。
3、瑞典-中国戏剧合作工坊
工作坊时间、地点:
6月18—22日13:30—17:30,每次4小时,共5次
风尚剧场:北京东城区交道口东大街111号
主持:
马福力 生于瑞典。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期,马福力就以自由导演和制作人的身份在许多学院内剧场尤其是个各种国际和瑞典国内的独立戏剧组织工作。他制作过多部戏剧,包括Euripides, William Shakespeare, Georg Büchner, Pier Paolo Pasolini, Arthur Miller, Athol Fugard和瑞典当代新锐编剧的作品,并以指导斯特林堡的作品见长。肢体语言、空间的创造和其他艺术形式的运用在他的作品中占有重要的地位。2002年起,他担任瑞典舞台和荧幕导演协会(Swedish Association of Stage and Screen Directors)的主席。
内容与方向:
瑞典导演马福力(Mathias Lafolie)再度受邀,来北京在南锣鼓巷戏剧节期间举办戏剧工作坊。
本工作坊为期5天,将由马福力、一位中国导演、两位瑞典演员和两位中国演员共同完成。工作坊中,来自瑞典和中国的导演将分别带领4位演员,排练一出来自第三国(非瑞典或中国)经典戏剧的相同片段。
本戏剧工作坊的目标是,通过在相同的时间段完成对同一戏剧片段的排练,在来自两个不同文化及社会背景的导演和演员中展开对话,针对艺术创作在方式及内涵表现两个层面的差异和共识,放大文化及社会语境对艺术创作的影响,并讨论其如何影响戏剧人创作实践。
4、“文学-社会-舞台”
——以色列露丝•康内尔剧团艺术总监露丝•康内尔女士讲授
工作坊时间、地址:
6月25 、26 、29 、30日及 7月1日13:30—16:30,每次3小时,共5天
(前4次在风尚,最后1次在蓬蒿)
风尚剧场:北京东城区交道口东大街111号
Ruth Kanner为本次戏剧节带来以色列话剧《在海边》的演出,露丝•康内尔(Ruth Kanner)自80年代起已经开始了实验作品的创作。目前,她带领自己的戏剧团体专注于将文学改编和纪录性文本搬上舞台的工作,其戏剧实践中融入了各种独创的讲故事方法以及多元的戏剧和运动技巧。
康内尔是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戏剧艺术系副教授,她还在以色列和世界各地举办讲座和工作坊。她的 “以色列式故事讲述”项目,结合了戏剧讲座与戏剧片段表演,曾在布拉格,弗罗茨瓦夫,新德里,纽约,伦敦,威尔士,萨格勒布和耶路撒冷进行了展示。康内尔的作品获得过诸多以色列重要戏剧奖项。
工作坊形式:以探讨《文学-社会-舞台》为主题。7月1日为工作坊分享日,同时举办现场
讲座,并有导演执导参加本届戏剧节的话剧《在海上》演员示范不同剧目片段。
讲座语言:英语,现场中文翻译。
对参与者要求:对专业戏剧表演、剧本创作有实践或学习经历,或至少对文学创作或导、表演具有一定了解,希望在文学和表演两者之间找到新的创作表达语言。
5、戏剧构作工作坊之舞台本改编
——中国中央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讲师 李亦男
工作坊时间、地址:
2012年7月2—6日13:30—16:00,每次2.5至3小时,共5天
风尚剧场:北京东城区交道口东大街111号
2012年7月8日学员于蓬蒿剧场进行作品发表,可邀请亲戚朋友前来观看
李亦男,女,北京人。毕业于北京大学德语系本科。1998年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戏剧系获硕士学位。同年赴德,在汉堡大学、慕尼黑大学学习戏剧学、语言哲学、文学与汉学,2007年获博士学位。其间曾在德国巴伐利亚国家剧院戏剧构作部学习。2008年起在中央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任教。从2009年起,李亦男致力于系统性地将德国的戏剧构作法引入中国。2009年,李亦男主持了德国歌德学院、中央戏剧学院联合主办的《戏剧构作在北京》大型学术活动,并开始在中央戏剧学院开设《戏剧构作》课程。目前,该课程已进行了三届,深受学生好评。2010年,李亦男赴美国加州大学柏克利分院,与美国舞台本改编专家彼得•格雷泽(Peter Glazer)进行交流。2011年,获中国教育部基金,开始进行《德国戏剧构作》研究项目。2012年再次赴德,在巴伐利亚国家剧院、柏林邵宾纳剧院戏剧构作部进行调研。
工作坊形式:
戏剧构作(Dramaturgy)起源于德国启蒙主义时期,至今已有两百多年历史。目前,戏剧构作是德国、中欧、东欧、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等国家和地区剧场创作的中心环节。1960年代之后,戏剧构作法也逐渐传入美国、英国等地,成为了当代西方戏剧创作的基本方法。在布莱希特理论的影响下,现代戏剧构作法否定文本的原义,强调戏剧创作应从当下现实和舞台实际出发,把已有文本作为材料来使用。
在为期一周的工作坊中,参与者将在老师的带领下,用德国戏剧构作法将非剧场文本改编为舞台演出本,并在工作坊结课时以朗读或表演的方式呈现出来。
最佳人数:10-15人
人数上限:25人
参与者要求:热爱剧场艺术,具有关于戏剧的基本知识,具有良好的写作能力。热烈欢迎其他学科知识背景的人士参加。无论你的专业是物理学、社会学、生物学还是心理学,只要你经常去剧场看戏并热爱写作,就具备了参加工作坊的资质!
![]() |